春秋戰國兵器

春秋戰國兵器

春秋戰國時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這段時間,有史料記載的共有劍、弩等16種兵器,材質為青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戰國兵器
  • 分類:短兵器
  • 美名: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光
  • 代表武器:劍
兵器,典型代表,

兵器

春秋時代,諸侯紛爭。劍,作為一種短兵器,在越國眾多兵器群中數量最多,型制最工。史籍記載,紹興城東南的鑄鋪、上灶、下灶等地,為越人鑄劍的寶地。“吳戈越劍”名重一時,譽滿海內外。
而且也反映了越國匠師們掌握這一工藝的嫻熟程度。“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光”的讚嘆。春秋戰國時期,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弩、槍、刀、、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等社會上也盛行佩劍的風氣,不僅軍士佩劍,而且貴族、官吏亦佩劍。君王以佩為愛好,除護身外也常作為禮儀上的必佩之物。在紹興市區已出土了數十柄,柄柄造型美觀、質地堅硬,它們雖在地下長埋二千餘年,卻仍寒光逼人。可以說,越國青銅劍的製造,獨具特色的越國青銅文化的最高成就。紹興博物館展出的七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質地精良,造型各異。其中的一把平脊劍,通長42.2厘米,劍身寬3.8厘米,劍格飾有香草虺紋,劍首滿飾斜方格紋,莖上鑄有兩周凸箍,箍上鑄有橫豎相間的條紋,劍鋒留有明顯的淬火痕跡,似未經使用,擬為越軍將士殉葬之物。

典型代表

秦國弓箭弓弩、吳國吳王之劍、越王勾踐劍
以上武武器在國家博物館都能找到實物,而且完好無損,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他們還是那樣的鋒利,全身沒有一點銹,可見當時的武器已經是巔峰。
越王勾踐青銅劍
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距春秋時代楚國別都紀南城故址七公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餘層一划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國之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後,僅於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過短期展出;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間,該劍在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的。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越王勾踐劍先是運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9年4月15日運抵北京);1999年國慶節後運回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