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四家

明四家

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此一名稱,是相對於“元四家”而來。由於他們均為南直隸蘇州府人,活躍於今蘇州(別稱“吳門”)地區,所以又稱為“吳門四傑”或“天門四傑”。自沈周開創,以四人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基本上被認為是繼承元四家的文人畫傳統接續下來的體系,自晚明之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特別是在山水畫的部分。吳門四家中的沈周與文徵明,是吳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他們的繪畫創作以山水為主,無論淡雅的青綠,還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寫江南風光和文人園林。他們以詩書畫三位一體抒寫情懷,山水畫以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細兩種面目。“吳門四家”中的唐寅與仇英分別代表吳門四家中的另外兩種類型:唐寅修養廣博,詩書畫俱佳,號稱“江南第一才子”。他閱歷較廣,入世較深,故題材範圍寬廣,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修養不博,專畫傳統題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長工筆重彩人物與青綠山水,作風嚴謹不拘。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李岳雲繪《吳門四家小像軸》南京博物院

基本介紹

明四家簡介,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代表名作,作品鑑賞,沈周藝術風格,沈周偽本辨識,沈周偽本實例,文徵明藝術風格,文徵明偽本辨識,文徵明偽本實例,唐寅藝術風格,唐寅偽本辨識,仇英藝術風格,仇英偽本辨識,

明四家簡介

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代隱居吳門。人稱石田先生。出身於書畫世家,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善畫山水人物,長卷《滄州趣圖》是他晚年的傑作。其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尤以山水畫的創作最負盛名。他的山水畫在表現形式上呈“細”、“粗”兩種面貌,其主要藝術特色是:筆墨上,既汲取宋院體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筆剛勁有力,運用比較整飭的山石輪廓線條和斫拂式的短筆皴法,同時又保留元人的含蓄筆致,如較多的中鋒用筆和松秀的乾皴,於凝重中顯渾厚;墨色受吳鎮的影響,酣暢淋漓,又注意濃淡變化,故磅礴而又蒼潤。這種筆墨形式,蒼中帶秀,剛中有柔,既改變了元人的“軟中帶硬”,加強了筆道的“骨梁”作用,又避免了浙派的過分外露而流於一味霸悍。構圖造境方面,無論繁複和簡略,都強調山川恢闊的“勢”,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著意於樸實的“質”,於“拙中寓巧”,有別於浙派的刻意雕琢。故其山水境界,平淡、質樸、宏闊。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即文徵明。原名壁,字征(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中國明朝畫家兼學者。能畫人物、花鳥、山水,以細筆畫山水的作品最佳。
嘉靖初曾任翰林院待詔,不久辭歸。工詩文書畫。繪畫擅長山水、人物、蘭竹、花卉等。山水畫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乾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稜角分明,略加變形;用筆工細綿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這正是他的作品帶書卷氣、利家畫的特點;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細文山水屬本色畫,具較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和利家氣。

唐寅

唐寅(1470.3.6—1524.1.7),字子畏,一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吳縣(蘇州)吳趨里人。出身商人家庭,父母在皋橋開設酒肆。30歲入京會試,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擅長詩文書畫。書法宗趙孟頫。畫初學周臣,以南宋劉、李為宗;後泛學李、范和“元四家”,自成一體,山水、人物、花鳥俱能。

仇英

仇英約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享年55歲左右。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遷居蘇州。初為漆工,曾拜周臣名下學畫,後在鑑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觀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藝大進,自成一家。擅長山水、人物。是人物、山水畫高手,被稱為異才。

代表名作

沈周: 廬山高圖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唐寅: 落霞孤鶩圖
仇英: 桃源仙境圖

作品鑑賞

“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存世作品很多。明代除董其昌外,“明四家”是作品中存有真偽問題最多的畫家。因四位畫家的具體情況不同,也導致了他們的作品在鑑定上的複雜性,以至於有些作品難辨真偽。本文擬在總結歸納鑑定專家們意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會,對“明四家”的書畫鑑定作概要性的陳述。從鑑定法出發首先介紹每位畫家的總體風格,以及在藝術歷程上早、中、晚期畫風的變化,這是鑑定作品真偽主要依據的重要方面,惟明確該畫家各個時期“樣板”作品的特點,才能對作品比較、分析,最後達到辨真偽、明是非的目的。其次,通過具體的實例,來分析不同贗品的作偽情況。

沈周藝術風格

沈周山水畫還呈現出早、中、晚期的變化。文獻記載40歲前是他藝術創作的早期,但從傳世作品推斷,他的早期應在45歲以前。沈周的父親恆吉、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故深受“元四家”的影響,尤主宗王蒙,並上追董源、巨然畫風。景色繁複,筆法細密,山石作披麻兼牛毛皴。文獻記載其書法早期學館閣體的代表書家沈度沈粲的墨跡,字型端莊平整而秀麗。
沈周山水畫早期的代表作有《溪山秋色圖》軸(南京博物院藏),41歲作,其遠景的山石仿董源、巨然,近景的樹石仿倪雲林。筆法為工細銳利的中鋒行筆,款題為娟秀工整的館閣體。《廬山高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41歲作,早期始拓為大幅之精品,主宗王蒙筆意,構圖縝密繁複,筆致精細。《魏園雅集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43歲作,以董源、巨然畫風為主,夾以黃公望式的平台,濃墨點苔取法王蒙,披麻皴中見粗獷,重力度,風格已漸由細變粗,是沈周典型的轉變期作品。中期約45至60歲之間,因他58歲時始用“白石翁”號,並在畫上鈐此印。此時期畫法博取宋元諸家所長,並更著意於黃公望,注重筆墨變化的層次感和藝術表達語言的豐富性,風格逐漸由細變粗,終形成粗筆風貌,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沈周山水畫中期的代表作有《東莊圖》冊(南京博物院藏),雖無年款,然圓潤勁健的用筆,明麗清雅的設色,以及景致構圖雖趨簡單,但以雙勾法繪的夾葉樹木細部仍很精微等畫法,已顯示出由細變粗、由繁趨簡的過渡面貌,故屬中年傑作。《虞山三檜圖》卷(南京博物院藏),58歲作,為水墨粗筆畫法,但樹的形體結構仍勾畫得很細。《西山紀游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約60歲作,是融合諸家集大成之作,山石造型以董源、巨然為主;苔點法王蒙;樹木宗倪雲林,顯呈出“粗沈”的本色面貌。晚期即60歲以後,汲取吳鎮畫法,筆墨疏簡蒼勁,格調雄健宏闊。沈周山水畫晚期的代表作有《仿倪山水圖》軸(上海博物館藏),63歲作,仿倪的筆法已得心應手,把倪畫中的山水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千人石夜遊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67歲作,為典型的“粗沈”面貌,景致疏簡,淡墨渲染,濃墨點苔,色調層次變化豐富,且運用整飭式勾線,斫拂式短筆皴,畫風雄勁而渾厚。《京口送行圖》卷(上海博物館藏),71歲作,亦屬粗簡蒼勁的本色畫風。

沈周偽本辨識

沈周偽品很多,不少是同時代人造假,還有一些是代筆。對此,史籍有不少記載,祝允明說沈周偽品的情況是:“其後贗幅益多,片縑朝出,午已見副本;有不十日到處有之,凡十餘本者。”又詹景鳳《東圖玄覽編》記顧從義條云:文徵明買得沈周一幅山水,是沈周稱得意之筆,謂八百文錢購得的,感到很便宜。顧欲向文求得此畫,文不忍割愛。顧便辭別了文而到專諸巷,以七百文錢買得相同一幅,顧又返回問文徵明,文說他也是從那個人手中買到的。這段故事說明明代很多人都學德高望重的沈周的畫,且藝術水平很高,時代氣息又相同,故很難辨別真偽,連他的學生文徵明也會以假當真。又沈周仁厚待人的本性,也造成了鑑定上的一定難度,王鏊云:“先生高致絕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贗作求題以售,亦樂然應之。”據徐邦達考證,造假人有王淶、沈周子沈雲鴻,但此兩人的真跡未見,故無法分辨作偽者是誰。
區別沈周作品真偽的要點有三條:
1.筆法是否蒼中帶秀,剛中帶柔;墨色是否濃而不濁,工能中具文雅之態。
2.早、中期畫大都柔潤細緊,但肉不沒骨,仍略見方峻、尖利;晚期以粗簡畫風為多,筆墨老勁清蒼,露骨而不致瘦薄。偽本則用筆剛狠粗霸,墨色濃濁可厭。
3.沈周書法,早年學沈度、沈粲,近館閣體書風,端整秀麗;四五十歲尚帶圓潤;50多歲轉學黃山谷,結體瘦長欹側,用筆遒勁,而仿本有“伸手掛足”之弊。

沈周偽本實例

1.《觀物之生圖》冊 堂(日本)藏,《辛夷墨菜圖》頁,將此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沈周的真跡、現已裱成卷的《辛夷墨菜圖》相比較,雖然畫面與吳寬的題都很相似,但細比之下,《觀物之生圖》冊中的白菜,其水墨層次少變化,辛夷枝幹的用筆也過分地外露,少含蓄之致。可見,此為臨摹本,故宮所藏為真跡。
2.《廬山高圖》軸北京文物公司藏,為與沈周同時代人作偽,全圖布局、結體、題跋都極相似,惟用筆稍弱,墨色層次不夠豐富,筆觸有不連貫處,瀑布勾線尤欠功力。
3.《石湖歸棹圖》卷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美國)藏,據題跋年款“成化二年”,時沈周40歲,應宗王蒙畫風。然觀此畫已帶晚年疏簡之筆,尤其坡石、板橋、屋宇,已用整飭式線條,畫法也較板滯,藝術水平不夠。款字亦顯典型的黃山谷書體。而沈周早年應是學沈度、沈粲的館閣體。故此作當為偽本,年款與書畫風格不符。
4.《山溪客話圖》軸無錫市博物館藏,亦屬年款與畫風不符類。此圖自題“蓋作於天順間也”,從自題所著年款“成化丙午”上推30年,該畫應作於天順元年,時沈周31歲,是現存作品中所知年月最早的作品,即“予始學弄水墨”之作。然而觀作品畫風,卻近似沈周中晚期的粗筆畫,無早年學王蒙、董源巨然的痕跡。另查此段題跋的內容,實為陳焯《湘營齋寓賞編》卷六著錄的《沈啟南支硎圖》題跋,此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是主宗董、巨畫風之作。故此圖的題跋無疑為後添,再查畫幅右側有“周志”兩字墨款,此圖或當此人所作,學沈周而有所區別。
5.《游西山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沈周創作過好幾幅《游西山圖》,如52歲所作《游西山圖》卷,60歲左右作的《西山記游圖》卷(上海博物館藏)、《西山雲靄圖》卷等。52歲的《游西山圖》卷,款雲“成化戊戌夏五月沈周造”。後幅有吳寬的題書“游西山記”。此圖亦署款“成化戊戌夏五月沈周”。後幅無吳寬的題書,且畫法也顯板、軟、碎。沈周不可能在同年同月畫兩張《游西山圖》,可見此為偽本。
6.《山水圖》冊徐悲鴻紀念館藏,十二開,署款“弘治三年”,沈周64歲,正是他形成“粗沈”風格,功力最精深時期。然觀此冊,畫、款均差,款字尤其不好,畫風也不像,筆墨粗硬有霸氣,當為偽造本無疑。
7.《茅亭靜潭圖》軸徐悲鴻紀念館藏,此畫無年款,從字型看近似五六十歲作,然畫風又非這時期的,用筆外露,繁複而刻板,亦屬於偽造本。
8.《瓶花圖》軸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據題跋說作於“丙午”年,沈周60歲之際,花鳥畫風格已趨寫意的時期,而此畫為工筆勾勒,工細卻又纖弱,瓶的暈染更少見,與沈氏畫風不相類同,故亦當屬偽造本。
9.《桂花書屋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無年款,畫風屬“細沈”,畫的水平較高,款字也不錯,以前一直當真跡。據劉九庵先生鑑定,首先是從吳寬的題字上看出破綻,署款“吳寬”之“寬”字,真跡作“”,此作連筆“艹”;核對鈐印“啟南”之“南”不對;又“原博”之“博”也不對;再觀畫法,已帶有文派之法,筆墨過於精細,故此作水平雖高,也是一件舊仿本。
10.《落花詩書畫》卷南京博物院藏,此圖作“粗沈”風格,也是一件水平較高的仿本,因未見原作,故具體破綻尚未看出。由此也可看出,沈周有些臨仿本已達到很高水平,真偽難辨。

文徵明藝術風格

文徵明山水畫亦有早、中、晚變化。早期30至40餘歲,以工細為主,宗法趙孟頫,兼學沈周粗筆。以文徵明署名“文壁”為界來分其早、中期。文徵明42歲以前名“壁”,從“土”不從“玉”,後開始以字行,改名“徵明”,44歲以後全改。早期代表作有《雨余春樹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38歲作,青綠重色,用筆工整細緻,宗法趙孟頫,筆法稍稚弱,款作“文壁”,當屬真跡。《南窗寄傲圖》卷(天津市文管處藏),42歲作,水墨淡色,宗法倪瓚、黃公望,風格瀟灑淡逸,署款亦“文壁”。中期約40餘歲至60餘歲,主宗趙孟頫、王蒙,無論青綠或水墨,均以工細為主,形成典型的細文面貌。代表作如《惠山茶會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49歲作,青綠重彩,學趙孟頫,景色較簡潔,筆法工細中仍帶稚拙感;《設色山水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53歲作,淺絳山水,宗王蒙、黃公望,景致繁複,並已見細密苔點;《古木蒼煙圖》軸(南京博物院藏),61歲作,主宗黃公望筆意,兼融倪瓚畫法,總體風貌工細而簡淡;《霜柯竹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62歲作,融趙孟頫、黃公望畫風為一體,亦屬細秀類型;《石湖清勝圖》卷(上海博物館藏),63歲作,水墨淺絳,工細簡淡,含趙孟頫筆意。類似風格的作品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綠蔭清話圖》軸。晚期60餘歲至90歲,兼長粗細兩種畫法,粗筆趨於蒼勁,細筆更見精工。代表作如《真賞齋圖》卷(上海博物館藏),80歲作,於趙孟頫、趙伯駒的青綠重色中,融入“元四家”的水墨法,於精工中見蒼率,為晚年細筆傑作;另一幅大同小異的《真賞齋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88歲作,筆墨更加精微,反映了文徵明愈晚愈工的特色;《古木寒泉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館藏),80歲作,水墨粗筆,布局飽滿,用筆粗健,境界雄峻,氣勢磅礴,是晚年粗筆代表作。 文徵明的花卉畫,以蘭竹最負盛名,師法趙孟頫,瀟灑秀逸,有“文蘭”之稱。代表作有《漪蘭竹石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為“文蘭”代表作,學趙孟頫筆意,以細秀為主,灑脫勁逸;《冰姿倩影圖》軸(南京博物院藏),屬文氏水墨寫意花卉古木之作,接近沈周的畫風,而更具書法筆韻;《秋葵折枝圖》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64歲作,畫法近於沈周水墨花卉,而秀雅過之;《花卉圖》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64歲作,細筆勾勒的花卉,水墨勾皴的樹石,均富娟雅筆韻。文徵明人物畫真跡甚少,追晉唐畫風,多工細畫,形象稚拙高古。代表作有如《湘君湘夫人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48歲作,衣紋用顧愷之的遊絲描,色彩施朱紅白粉,工細淡雅,富高古之韻;《蕉蔭仕女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70歲作,工細樸拙,以草草數筆勾畫人物。

文徵明偽本辨識

文徵明作品的真偽問題比較複雜,鑑定方面甚至比沈周還困難。其臨仿、偽造、代筆等情況均有。當時人造假就很普遍,如王穉登《吳郡丹青志》所說:“寸圖才出,千臨百摹,家藏市售,真贗縱橫。一時硯食之士,沾脂香,往往自潤。”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文先生傳”亦載:“以故先生書畫遍海內外,往往真不能當贗十二,而環吳之里居者,潤澤於先生手凡四十年。”其代筆作品亦不少,據文獻記載,繪畫代筆人有子文嘉、弟子錢榖、朱朗居節。還有一些專做他假畫的人,請他題款,也算代筆,如馮時可《馮元成集》中所記:“有偽為公書畫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曰:彼其才藝本出吾上,惜乎世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飯占虛名也。其後偽者不復憚公,反操之以求公題款,公即隨手與之,略無難色。”
鑑定文徵明作品真偽,可注意幾點:
一是署款。42歲以前均署名從“土”不從“玉”的“壁”,44歲以後均署名“徵明”。
二是畫法。真跡於工細中寓清剛,稚拙中具功力,平中有奇,力中有行,寓文人畫的筆墨韻味,若工而板、秀而弱,過分板滯、尖峭、細弱、平庸,就可能是代筆或偽作。
三是掌握同中之異。許多代筆人是文氏的門生、弟子甚至子女,仿學很像,但畢竟有所區別,如錢榖用筆較粗,文嘉則較側重疏簡,居節大都細密。誠然,由於從學文徵明畫風的人很多,其工細畫法又較易仿效,文氏真跡也有早晚或高下之分,故仍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作品難以定奪,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文徵明偽本實例

1、《虎山橋圖》卷南京博物院藏,布景過於繁瑣,用筆細碎、刻露,石橋、屋宇勾線工板,顯出更多行家習氣,而少文人畫的清雅韻味。
2、《水亭詩意圖》軸南京博物院藏,遠景高山之巔的疊岩形狀,文氏作品中未見,勾皴筆法亦不似,前景樹石略似,但少秀逸之筆,自題詩、款也差,當屬偽作。
3、《雪橋策馬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畫法具黃公望筆意,然較真跡少生拙感,而過於工能,當為仿作品。
4、《山色溪光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仿文氏細筆,用筆較弱,為仿品。
5、《松石萱花圖》軸天津歷史博物館藏,形象、用筆均工板,少蒼潤秀雅之致,似學生王 祥輩畫風,為後世仿本。
6、《石壁飛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78歲作,款字老勁,為文氏親筆所書。但筆法帶側鋒多,筆觸過於粗重,整體與其子文嘉風格相同,當屬文嘉中年代筆。
7、《春深高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青綠重色畫,藝術水平很高,但徐邦達先生認為該畫工穩中有平庸之感,少文氏的書卷氣,而帶行家氣。又觀款字結體也時露不穩之弊,故此畫存疑。
8、《真賞齋圖》卷武漢市文物商店藏,署款“嘉靖己酉秋,徵明為華君中甫寫真賞齋,時年八十”。此圖與上博所藏真跡完全相同,但不可能文氏同年為一人作兩本,觀此圖款字太差,畫的運筆亦欠暢達貫氣,故當屬同時人摹本。
9、《為槐雨作園亭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幅上文徵明、王寵兩家題字似出於一人之手,畫法過於工板,當屬舊仿本。

唐寅藝術風格

唐寅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一路承南宋“院體”,保留了雄峻山勢、堅峭石質、嚴謹結構、斧劈皴法、勁健用筆、淋灕水墨等特色;同時又力糾一味剛硬,筆鋒比較圓轉細秀,取景多扼要開朗,皴法富於變化,披麻、亂柴相間,斫擦並用,還自創“淡斧劈皴法”,化面為線,以白當黑,雄勁中透出疏秀。這種仿學“院體”的山水,貌合而神離,別具清俊秀逸之韻,故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評唐寅與周臣之別是“東村工密而蒼老,伯虎秀潤而超逸,氣韻自然不同”。細筆山水是唐寅本色畫,更多文人畫意韻,其特點是:景色簡約清朗,著意於近景刻畫,遠景簡略;用筆細勁中鋒,猶如遊絲描,然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剛柔相濟;皴法變化豐富,短砍、長皴、順筆、逆毫、方折、圓轉交替使用,不辨具體皴法,卻雜而不亂,靈活有理;墨色淋漓,又富濃淡層次,布滿全幅卻不顯迫促,具秀潤和空靈感。這種畫風,與文人畫貌離而神合,如李開先中麓畫品》所評:“唐寅如賈浪仙,身則詩人,猶有僧骨,宛在黃葉長廊之下。” 唐寅山水畫風亦分早、中、晚期。早期約20餘歲至37歲左右,30歲前山水主宗沈周,書法近文徵明,30至36歲期間轉學周臣,字則學顏真卿。作表作品有如《黃茅渚小景圖》卷(上海博物館藏),20餘歲作,所運的細筆勾皴及奇異的熨斗石形,均近似文徵明,顯然受吳門影響;《山水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約30歲作,主樹及遠山、風帆,仍主沈周畫法,而山石及小斧劈皴已學劉、李,當是唐寅始師周臣之作;《春遊女幾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30餘歲作,已主宗周臣,然用筆較圓轉靈活;《騎驢歸思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約31歲作,山石作淡色帶水長皴,已具較多“院體”風貌。中期約38歲至46歲,畫法漸離周臣,融入元人筆墨,呈現細筆畫貌。書法則轉學趙孟頫、李邕,變為精工秀麗。代表作品有如《函關雪霽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約38歲作,畫法已南北兼參,如全景式布局、簡勁用筆,尤其是長皴短斫,富於變化,斧劈皴中還間以披麻、亂柴等,款字亦近趙、李一路;《落霞孤鶩圖》軸(上海博物館藏),40餘歲作,山石雖仍峻峭,筆法已趨細微綿密,呈現出細筆面貌,該圖為他中年時期的代表作。晚期即47歲至54歲,已形成典型的本色細筆畫風,筆墨靈活含蓄,格調細秀清雅,代表作品有《山路松聲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47歲作,近景突出,三株巨松刻劃尤為精細,遠景則簡略,顯得空靈,用筆趨細勁,皴法亦豐富,斧劈、披麻、亂柴及暈染結合;《春山伴侶圖》軸(上海博物館藏),50多歲作,景色平淡清遠,用筆細勁秀潤,更多文人畫意韻;《虛亭聽竹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呈晚年細筆風貌;《垂虹別意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仿李唐畫風,又現文人畫筆意。 唐寅的人物畫造詣亦很深。工筆人物近法杜堇,遠宗唐人,線條細勁,多取琴弦、鐵線描,設色妍麗,以三白開臉,華彩斑斕,形象俊俏又具清雅之致。水墨人物源自劉、李,而逸筆草草,靈動灑脫,多書法韻味和寫意成分。唐寅人物畫早年多工筆,晚年趨寫意。代表作品有如《王蜀宮妓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屬早年之筆,宗唐宋傳統,工筆重彩畫法,面部用三白法,衣紋作鐵線描,風格細勁濃艷;《陶谷贈詞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40餘歲作,工筆淡彩,人物、樹木、芭蕉似杜堇,又顯勁健,湖石帶“院體”之法,當屬中年風貌;《秋風紈扇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所作仕女形態近杜堇,而頓挫線條帶寫意,風格簡逸瀟灑,為中年水墨寫意人物畫傑作;《飲中八仙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為唐寅工筆白描佳作。唐寅的花鳥畫創作不很多,代表作品有如《枯槎鸜鵒圖》軸(上海博物館藏),主宗沈周水墨寫意花鳥法。

唐寅偽本辨識

唐寅作品的的真偽判定,一般較沈、文容易,因為既具深厚功力又富文人畫意韻的行、利相兼畫法,較難臨仿。但鑑定中也存在複雜情況。
第一,複本畫。
即用同一稿本重複畫兩次甚至三次,稍有差異,卻都是真跡,不能斷定除一幅屬真外余幅俱假,當然其間也夾雜有確屬臨仿的偽作。江兆申先生在《關於唐寅的研究》一文中,曾舉出六組複本畫,大多是真跡,偶爾雜入的偽作,如《秋庭記圖》與《為慕椿畫扇》,構圖、畫法均相近,為一稿兩本,相距時間很近;《灌木叢篁圖》軸(台北叔本華藏)、《灌木叢篠圖》軸(《唐六如畫集》)、明人《寒木竹石圖》雙幅(美國波 士頓美術館藏)為一稿三本,“叢篁”本最早,“叢 篠””其次,“寒木竹石”最晚。《山水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與《草堂話舊圖》軸(《唐六如畫集》)構圖相同,畫山石方法不同,前者用濃而較濕之墨鉤砍,後者則用枯墨皴擦,前者較早,更接近周臣的畫風。兩圖均脫胎於周臣《山齋客至圖》軸,惟構圖較簡略;《李端端落籍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與《仿唐人仕女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亦屬一稿兩本,但改動很大,相距時間當較久,後圖約47歲作,前圖較早;《葦渚醉漁圖》軸(美國顧洛阜藏)與《蘆汀系艇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章法完全相同,然後幅畫筆墨滯弱、雜亂,款字出筆不自然,鈐印更差,毫無刀法可言,且多出“吳趨”、“南京解元”兩印,當屬摹本。
第二,代筆。
畫史記載唐寅出名後,其師周臣曾為之代筆,故傳世作品中也有被定為周臣代筆畫者。但也有人認為,作為享有盛名的老畫家周臣,不可能為弟子代筆,況且唐寅當時景況也並非應付不暇,無需請師代筆。唐寅與周臣,在藝術上有明顯區別。首先在構圖上,唐寅開朗,取景扼要,通過多自然留白、煙雲分開、墨法調節、拉大濃淡差距等手法,來加大空間感和疏朗感;而周臣圖則細碎、繁密、迫促。其次在筆法上,唐寅雅俊,硬而不僵,力而有韻,秀而不枯,纖而不弱;周臣則一味的剛勁。唐寅於同一幅畫中筆法變化甚多,皴法最善變化,一種畫法近北派,短砍長皴兼施,方筆圓筆互用,並參入“挑筆”;細筆山水畫則近南派,中鋒與側筆中交替互施,有方轉、圓轉、短鉤、長筆、逆毫、順筆種種變化。根據上述兩家畫風區別,江兆申指出,被認為周臣代筆的唐寅《入市歸來圖》扇、《溪山漁隱圖》卷(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都是唐寅真跡。至於認為較典型的代筆畫《觀瀑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其實原有“周臣”款,挖款後改為“唐寅”款,就成了一幅所謂代筆畫。
第三,偽造。
唐寅偽本作品也很多,舉例有如《農訓圖》軸(蘇州文物商店藏),此畫功力不夠,筆法纖弱,墨色平淡,款字亦差;《山水圖》軸(北京文物公司藏),仿唐寅的細筆畫,功力也差,皴法少變化;《山水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細筆太瑣碎,少勁健感;《水亭山居圖》軸(台灣私人藏),形象、布局與《草屋蒲團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完全一樣,畫法也相仿,惟前圖用筆板滯,墨色平淡少變,後圖用筆細潤自然,水墨暈染富變化,故前者為摹本,後者屬真跡。

仇英藝術風格

仇英約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享年55歲左右。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後居蘇州。初為漆工,曾拜周臣名下學畫,後在鑑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觀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藝大進,自成一家。擅長山水、人物。山水主宗趙伯駒和南宋“院體”,以青綠重彩為主,其特色是:取實景加以理想化,布局宏大繁複中具明快清朗之格;建築界畫工致精確又不刻板;山石用勾勒法,兼施細密的皴擦點染,工整中見放逸;樹法勾勒、渲染、夾葉、點綴並用,用筆靈動多變;設色濃艷鮮麗,又注意色調的統一與柔和,顯得艷而不媚,這種青綠山水發展了傳統畫法,有重大變革。另一路粗簡山水學李唐、馬遠和周臣,筆墨勁健。仇英作品多不署年款,故較難掌握早、中、晚期變化。大致上,早期多受文徵明、沈周影響,構圖較疏朗,筆法秀麗,色彩鮮艷,多用絹本。代表作如《林亭佳趣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約正德戊寅年作,時21歲;主宗趙孟頫、文徵明,又有錢選筆韻,小青綠山水,為早期作品。中期宗周臣,較多“院體”面貌,代表代品有如《松亭試泉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館院藏),畫法宗李唐、劉松年,用筆緊密,青綠設色精麗而溫雅,已呈現中年面貌;《松溪橫笛圖》軸(南京博物館藏)受周臣、南宋“院體”影響,工細中見勁健,景色趨簡率,當中年稍晚作;《園居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為宋“院體”風格,兼文人畫筆意,幅上王寵跋,年款為“嘉靖壬辰”,仇氏約35歲,為中年作。晚期仇英汲取趙伯駒之法,多作紙本,構圖飽滿,筆法較自由,或精細,或簡逸,靈秀多變。代表作品有如《秋江待渡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筆法剛勁,畫風近49歲作的《孝經圖》卷,應屬晚期作品;《仙山樓閣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約53歲作,吸取李唐、李成及趙孟頫、趙伯駒之法,為大青綠山水;《赤壁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約晚年作,融文徵明、趙孟頫、趙伯駒為一體,趨於疏簡;《劍閣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約晚年作,融青綠與淺降於一體,是較簡淡的畫法。 仇英的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為主,尤善仕女畫題材,體態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賞,有“仇派”仕女之稱,亦能作精簡的水墨人物畫。代表作品有如《摹倪瓚小像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約45歲作,摹古之作,工筆淡彩;《職貢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摹古之作,工筆重彩;《臨貫休白描羅漢像》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摹古之作,白描法;《右軍書扇圖》軸(山東省博物館藏)宗南宋“院體”水墨人物畫法;《柳下眠琴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宗南宋“院體”,趨於寫意的水墨人物畫;《松蔭琴阮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約52歲作,筆墨勁秀,涉筆草草,白描法學元人;《蕉蔭結夏圖》軸、《桐蔭清話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為四條屏之二)宗宋“院體”畫,筆法清勁;設色淡雅;《搗衣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為白描仕女畫;《修竹仕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為工筆重彩仕女。通過以上圖例,可見仇氏多樣而精湛的畫藝。

仇英偽本辨識

仇英的偽本甚多,不下沈、文,大多仿工筆重色絹本一路。徐邦達在《古書畫偽訛考辨》中指出,仇英真筆不論細精,無不具有文秀之致,偽本雖也有很細緻的,但往往庸俗乏韻。因仇氏曾受杜堇的影響,故其人物、仕女,眼睛全都細小,此為真跡特徵之一。他還列舉了舊偽本5種,其中《清明上河圖》卷,是偽仿最多的本子,流傳不下40本,水平高低不同,出自王彪之手的當較佳,遼寧省博物館所藏之本畫風接近仇英,水平較高,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卷亦較好。仇英也有一些複本畫,一稿兩本,都屬真跡。如《雲溪仙館圖》軸與《仙山樓閣圖》(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除雲山稍有繁簡,余皆略同,水平都很高。但也有兩幅全同的作品,卻是一真一假,不能視為複本畫,如《漢宮春曉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和《梅妃寫真圖》卷(徐悲鴻紀念館藏),布局、畫法幾乎完全一樣,然前者筆墨靈秀,後者較為工板,當是一真跡一摹本。仇氏的偽本有如《瑤台清午圖》卷(蘇州文管會藏),後紙處王寵書“觀午賦”於嘉靖六年,時仇氏20餘歲,時間太早;張鳳翼周天球等詩書於嘉靖三十六年,仇氏已死,時間又太晚,然諸跋均真,可見畫為拼配之作。畫面兼工帶寫,不似仇氏風格,且筆法拙劣,水平很低,款字亦似是而非,為舊偽本;《送朱子羽令鉛山圖》卷,後紙王同祖書於嘉靖二年的敘真,然仇氏時僅20來歲,時間太早。引首許初嘉靖壬子三十一年題,題真,然“子羽”兩字系挖改過,前後題相差29年,似不可能,故當為拼配畫。畫本身作小青綠,但用筆過於軟、媚,無明中期人的畫風,而像清初柳遇等人手筆。又王氏書款上有項元汴藏印,本幅卻無,可見拼配在項氏之後,約康熙時人偽作;《餞行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後紙處周天球題的詩序為真。畫七八分像,然嘉靖二十七年已為仇氏極晚年,此圖勾筆太軟弱生澀,青綠山水畫在生紙上,僅見之例,款字亦不同,可見為拼配之圖。以上三例中,送迎詩文均真,但當時未必有圖,後人遂以偽畫拼配,牟取暴利,一件真跡書詩卷遂變成了一幅假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