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孤鶩圖

落霞孤鶩圖

《落霞孤鶩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該畫是唐寅的優秀山水畫之一,此畫描繪的是高嶺峻柳,水閣臨江,有一人正坐在閣中,觀眺落霞孤鶩,一書童相伴其後,整幅畫的境界沉靜,蘊含文人畫氣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落霞孤鶩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189.1厘米,橫105.4厘米
  •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唐寅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落霞孤鶩圖
圖中高山峻岭,水榭樓台,江岸柳風,晚晴霞光映照,虛實相間,妙不可言。山石皆濕筆長皴,勾斫相間,高嶺山石淡皴,枝葉濃密,趣致盎然。圖下部繪傍石臨水之閣,掩映於扶疏垂柳間,閣後山巒高聳,山頂雜木豐茂。閣中靠牆立一桌,上有花瓶古書,一士人悵望天邊落霞孤鶩,身後侍立一童。閣下水中一人在侍弄小舟。
畫中題詩“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緲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創作背景

明正德年間,江南才子唐寅(伯虎)應在南昌的寧王府之邀,來為婁妃授課教畫,曾參觀南昌的名勝古蹟“滕王閣”,想起了初唐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並畫了《落霞孤鶩圖》。此畫是送給“德輔契兄先生”,這位“德輔”姓盧也是一位生不逢時的讀書人。唐寅為其創作此畫,既有同病相憐的意味,也有共勉之意。

藝術鑑賞

構圖

畫家幾乎將所有的景物都置於畫面右側,其視覺效果,頗似觀者沿山路而上時,臨崖眺望所及之景。畫的右側畫一座精巧典雅的水榭,座落在臨江的樹叢間。亭欄台柱描繪得十分工整。一位高士坐眺晚霞與歸鳥,身後立一侍童。高士臨汀獨立,使“落霞孤鶩”為旨趣的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點出了此畫的主題。水榭下面的岸邊停靠著一小巧的篷舟;水榭周圍綠柳成蔭,幽靜異常;遠處山巒疊嶂,山頂處山峰陡立,灰潔的色澤和嚴謹幹練的筆法,既充分顯示出岩石的堅硬質感,山頂和山坳處雜樹、灌木從生,點綴著光禿的山石。近處山石上雜樹叢生,在林木的掩映下有數間屋宇房舍和參差不齊的山麓,山石間古藤老木盤根錯節。水榭背後為一巨石,陡峭險峻,山坳間草木鬱鬱蔥蔥。
而畫幅的整個左半部,幾乎完全留出空白,猶如寬闊的秋水與長天,浩渺無垠,秋水平靜如鏡,一無波紋,形成畫面左虛右實,虛實相映,黑白對比強烈的格局。

技法

此圖的畫法,山石皴法用筆較乾,上方高嶺山石淡皴,樹木葉茂濃密,近景石隙間以雙勾夾葉為苔,樹木、水榭用筆十分工整,頗見功力。縱觀全圖,墨色和悅潤澤,景物處置洗鍊灑脫。

名家點評

無錫博物院副院長盛詩瀾:《落霞孤聱圖》以千筆淡墨皴擦點染出山石輪廓,蒼秀潤淡,雖參南宋畫祛,但全無南宋氣味。柳樹的畫法工整俊逸,有煙籠之感,樹根的線條卻變幻率意。整幅作品中清曠優美的意境,展現出濃郁的文人氣息,是絕對有別於院派風格的。

後世影響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的知名代表作,對傳統繪畫具有重大貢獻,既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又加強了詩書畫的有機結合,深化了文人畫的題材內容,促進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鳥各科的全面發展,加強文人畫自我表現意識等,都給後世造成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明代畫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代四大家(吳門四家)。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從小聰明好學,詩文書畫,無一不精。29歲時,他考中應天府(今南京)鄉試第一名解元,自詡為“江南第一才子”。但在第二年的會試中,因好友科舉舞弊案的牽連,被捕入獄,從此功名斷絕。出獄後,唐伯虎性情大變,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終成一代大家。唐伯虎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等。他的山水畫師法周臣、李唐、劉松年,風格秀逸清俊,筆墨細秀,布局疏朗。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多以仕女和歷史故事為題材,色彩或艷麗或清雅,線條清細,體態優美。花鳥畫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長於水墨寫意。傳世畫作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秋風紈扇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