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是紀事本末體史書。清谷應泰(1620~1690)撰。記載始自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起兵,止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把這300年間的重要史事,分為80個專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史紀事本末
  • 性質紀事本末體史書
  • 記載始自:元至正十二年
  • 作者:清谷應泰
  • 經歷年代:300年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年:1977
  • 頁數:1618
  • 統一書號:11018-722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目錄,傅以漸序,

基本信息

谷應泰字賡虞﹐號霖蒼﹐直隸豐潤(今河北豐潤)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學政﹐公餘延攬名士﹐藉張岱《石匱藏書》與談遷國榷》﹐又廣稽博採﹐至十五年年末成書。因該書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屬私人著述﹐頗為當時人所重視。該書仿《通鑑紀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跡﹐凡八十卷﹐每卷為一目。紀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朱由檢自殺。選錄其中八十個歷史事件或專題﹐按時間順序編排﹐記述始末﹐首尾一貫﹐簡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論。該書詳於政治﹐略於經濟和典章制度﹐且選錄的歷史事件也不夠全面﹐但因成書較早﹐又綜合多種明代史料編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書中極力迴避明滿關係﹐有的內容依據野史傳聞﹐間有失實之處。其最早版本為順治十五年的築益堂本。此後又有《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廣雅書局本﹑畿輔叢書本﹑崇德堂本等。1977年中華書局點﹑校注鉛印。以築益堂本為底本﹐參考其他版本﹐加以標點﹑校注﹐並補充抄本《補遺》六卷﹐而《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是一本六卷的手抄本,無作者,成書年代不明。又以彭孫貽所撰《明史紀事本末補編》五卷附後﹐可補原書所缺明清之際史實之不足。在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明史紀事本末》的時候把《補遺》和《補編》作為附錄附後,補編寫明作者為彭孫貽,補遺作者空缺。

作者簡介

谷應泰(1620年-1690年),字賡虞,別號霖蒼,明末清初直隸豐潤(今河北豐潤縣)人。
博聞強記,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提督浙江學政僉事。出任學政期間仿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之例,開始編寫《明史紀事本末》,共八十卷,分列八十個專題。《明史紀事本末》大約告成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較後來的《明史》早了八十多年出版。順治十七年(1660年),谷應泰遭到御史黃文驥彈劾,指斥書中有違礙之處。經朝廷查閱,書中尚無不妥之處,後選入《四庫全書》。另著有《築益堂集》。

目錄

01太祖起兵
02平定東南
03太祖平漢
04太祖平吳
05方國珍降
06太祖平閩
07平定兩廣吳
08北伐中原
09略定秦晉
10故元遺兵
11太祖平夏
14開國規模
15削奪諸藩
16燕王起兵
17建文遜國
19開設貴州
20設立三衛
21親征漠北
23平山東盜
24河漕轉運
25治水江南
26太子監國
27高煦之叛(釋趙王高燧附 )
28仁宣致治
29王振用事
31平浙閩盜
33景帝登極守御
34河決之患
35南宮復辟(易儲附)
37汪直用事
38平鄖陽
39平藤峽盜
40興復哈密
41平固原盜
42弘治君臣
43劉瑾用事
44釒番之叛
45平河北盜
46平蜀盜
47宸濠之叛
48平南贛盜
49江彬奸佞(錢寧附)
52世宗崇道教
53誅岑猛
54嚴嵩用事
55沿海倭亂
56李福達之獄
57大同叛卒
58議復河套
62援朝鮮
63平?孛拜
69平奢安
70平徐鴻儒(附王好賢、於弘志)
73修明曆法
74宦侍誤國
75中原群盜
76鄭芝龍受撫
77張獻忠之亂
78李自成之亂
80甲申殉難

傅以漸序

明史紀事本末序
【原文】編年之史自春王,序傳之史自子長,而紀事之史古無聞焉。然而賈誼、賈山借秦為喻,《千秋金鏡》述古作鑒,說者謂其言甚類紀事,特微焉而不彰,略焉而不詳,故於世罕稱道。至有宋袁樞,紀事始著,自此以來,史體遂三分矣。夫考一代之統系,必在編年;尋一人之終始,必存序傳。若夫捆車載乘,至可汗牛,充棟集帷,尤難衡石,一事而散漫百年之中,一事而縱橫數人之手,斷非紀事不為功,宜其書公卿樂得而為討論,朝廷樂得而備顧問也。
有明三百年,事如棼絲,若其經營之弘遠,纘緒之英偉,君臣一德而昌,上下暌否而亡,宦寺執柄而孽延數世,女戎造妖而禍發盈朝,大禮聚訟而思假天饗祖之難,盜賊蜂生而思守令險阸之要,賈子有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代興衰之緒,實志古者考鏡得失之林也。
穀子霖蒼夙有網羅百代之志,既膺簡書,督學於浙,以其衡文之暇,搜輯明世全史,分紀其事,得八十篇,復各列為論斷,次見於後。閱其紀事而污隆興廢之故,賢奸理亂之形,洞如觀火,較若列眉。更讀其論斷諸篇,又無不由源悉委,揣情攄實。賈昌之說故事,歷歷目前,馬援之畫山川,曲折具見,洵一代良史也。皇上右文求治,博購群書,金繩玉檢,重趼而至。行見事畢還朝,挾中郎之枕秘,遇聖天子止輦諮詢,因得從容為《過秦》、《金鏡》之詞,自附於二賈、九齡之後,垂光史冊,著美熙朝,余且得簪筆而記其後也。是為序。
時順治戊戌嘉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聊城傅以漸撰

【譯文】編年體史書從《春秋》發端,紀傳體史書從《史記》開路,紀事本末體史書古代卻沒聽說過。然而賈誼、賈山借秦朝為喻勸諫漢文帝,以賈山言論成書的《千秋金鏡》記載古史以為鑑戒,講說史書的學者認為其中言辭很像紀事本末的體例,只不過言辭含蓄而不明確,史事簡略而不具體,因而世人很少說及。直到宋代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問世,從此以後,史書體例就三分天下了。考察一個朝代的來龍去脈,一定記載於編年體史書;弄清一個人物的行事本末,一定記載於紀傳體史書。但是那些史籍卷帙浩繁,車載搬運,汗牛充棟,讀者極難理出頭緒,一件史事分散記載於百年之間,經過多位作者的撰述,除非紀事本末體史書是絕對沒法奏效的,所以紀事本末體史書很受公卿大臣們歡迎並加以研究探討,皇帝也喜歡收藏並作為借鑑資料,也就是應當的了。
明朝三百年,史事如亂絲,像那政策方針的高瞻遠矚,傳承守業的英武偉大,君臣團結國運便昌盛,上下離心國勢便衰亡,宦官專權導致流毒幾代,後宮起釁造成滿朝禍端,禮儀制度紛爭不休之時才想到憑藉天意繼承祖業的困難,貧民四處抗爭之際才想起地方官員鎮守國土的重要,賈誼說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個朝代興衰的歷程,實在是用心古史的人們考察借鑑治政得失的資料庫啊。
谷應泰先生一向有著蒐集明朝政治事件的志向,接受朝廷任命之後,到浙江擔任督學職務,他在批閱考卷的閒余時間,蒐集整理明朝的所有史籍,分類記述事件,撰成八十篇,再分別做出評述,依次著寫在每篇後面。閱讀他的這部史書,明朝興盛衰亡治政優劣的原因,君臣好壞局面治亂的情形,就如洞中觀火那樣明白,眉目並列那樣清楚。再讀他的各篇評述文字,又都是分析原委,推測事勢,抒寫實情。就像賈昌講述前代歷史,歷歷在目,馬援繪製山川形勢,曲折顯然,這確實是關於一個朝代的優秀史籍啊。當今皇上崇尚文學,追求善政,廣泛搜采各種書籍,精心挑選,天下書籍紛紛入朝。即將看到谷先生公務告成返回朝廷,攜帶自己的優秀著作,趕上英明的皇上垂詢,就能在閒暇講述歷史得失,繼承二賈、張九齡的功業,史冊留名,當朝稱頌,我也能夠執筆寫個序言綴在後面。這就算本書的序言。
順治戊戌年,嘉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聊城人傅以漸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