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球

日球

“日球”一詞來源於巴金著名短篇散文《》。《日》中有一句話,“我要飛翔火熱的日球(即太陽),讓我眼前一陣光……”。 日球,即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球、太陽
  • 熱星等 : -26.82 等
  • 視星等   :-26.74 等
  • 絕對星等  :4.83 等
數據,觀測數據,物理數據,軌道數據,其他數據,運行軌道,結構,構造,內部,光球,色球,日冕,活動,劇烈的活動,太陽黑子,太陽耀斑,光斑,米粒組織,生命周期,太陽能量,太陽形態因素,太陽風,太陽光,文學意象,希臘太陽神話,北歐太陽神話,中國太陽神話,

數據

觀測數據

日地平均距離 (1天文單位) 1.49597870×10^11 米(1億5千萬公里) 一個天文單位長度
日地最遠距離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離 1.4710×10^11 米
遠日點與近日點相距 500萬千米
視星等 -26.74 等
絕對星等 4.83 等
熱星等 -26.82 等
絕對熱星等 4.75 等

物理數據

直徑 1,392,000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
表面面積 6.09 × 10^12 千米2
體積:1.412 ×10^18立方千米(相當於地球的130萬倍)
質量:1.989×10^30 千克(相當於地球的333 400倍)
相對於地球質量 333,400
密度 1411 千克/米3
相對於地球密度 0.26
相對於水的密度 1.409
表面重力加速度 2.74×10^2米/秒^2 (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表面溫度 5780 開
中心溫度 約1500萬 開
日冕層溫度 5 × 200開
發光度 (LS) 3.827 × 10^26 J s-1

軌道數據

赤道處: 27天6小時36分鐘
緯度30°: 28天4小時48分鐘
緯度60°: 30天19小時12分鐘
緯度75°: 31天19小時12分鐘
繞銀河系中心公轉周期 2.25× 10^8年

其他數據

太陽壽命:約100億年左右
太陽年齡:約 4.57×10^9 年
天文符號:☉
太陽活動周期: 11.04 年
輻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陽常數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譜型: G2V
太陽表面脫離速度 = 618 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陽風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陽運動速度 (方向α=18h07m,δ=+30°) = 19.7 公里/秒

運行軌道

太陽位於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0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周期大概是2.5億年,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太陽也在自轉,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帶約25天;兩極區約為35天。

結構

在茫茫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在廣袤浩瀚的繁星世界裡,太陽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處於中等水平。只是因為它離地球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體。其它恆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即使是最近的恆星,也比太陽遠27萬倍,看上去只是一個閃爍的光點。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約占71.3%、 約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開。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這一模型也已經被對於其他恆星的研究所證實,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近日,美國宇航局在2006年發射的兩顆太陽探測衛星STEREO運動到了太陽兩側相反的位置上,首次從前後兩面拍攝下了完整的太陽立體圖。STEREO團隊成員Angelos-Vourlidas表示,這是太陽物理學的重要時刻,STEREO第一次確認了太陽是一個球形。

構造

內部

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
?太陽的核心區域半徑是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範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86個太陽半徑,這裡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86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
日球

光球

太陽光球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太陽圓面,通常所說的太陽半徑也是指光球的半徑。光球層位於對流層之外,屬太陽大氣層中的最低層或最裡層。光球的表面是氣態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幾億分之一,但由於它的厚度達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層的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活動,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斑點狀結構,很象一顆顆米粒,稱之為米粒組織。它們極不穩定,一般持續時間僅為5~10分鐘,其溫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溫度高出300~400℃。目前認為這種米粒組織是光球下面氣體的劇烈對流造成的現象。
光球表面另一種著名的活動現象便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光球層上的巨大氣流旋渦,大多呈現近橢圓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襯下顯得比較暗黑,但實際上它們的溫度高達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於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複雜的周期現象,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色球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層厚約8000千米,它的化學組成與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層內的物質密度和壓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離熱源越遠處溫度越低,而太陽大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光球頂部接近色球處的溫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頂部溫度竟高達幾萬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區溫度陡然升至上百萬度。人們對這種反常增溫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
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珥是迅速變化著的活動現象,一次完整的日珥過程一般為幾十分鐘。同時,日珥的形狀也可說是千姿百態,有的如浮雲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有的好似一彎拱橋,也有的酷似團團草叢,真是不勝枚舉。天文學家根據形態變化規模的大小和變化速度的快慢將日珥分成寧靜日珥活動日珥爆發日珥三大類。最為壯觀的要屬爆發日珥,本來寧靜或活動的日珥,有時會突然"怒火衝天",把氣體物質拚命往上拋射,然後迴轉著返回太陽表面,形成一個環狀,所以又稱環狀日珥。

日冕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電漿,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百萬攝氏度。在日全食時在日面周圍看到放射狀的非常明亮的銀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日冕的範圍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還會有向外膨脹運動,並使得冷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陽風
日球

活動

劇烈的活動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日珥)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通訊網路、電力控制網路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太空梭空間站太空人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監測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強度,適時作出"空間氣象"預報,越來越顯得重要。

太陽黑子

?
日球
4000年前古時候祖先肉眼都看到了像3條腿的烏鴉的黑子,通過一般的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的活動。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黑色斑點,它們叫做“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天都不同。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而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誌。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就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高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低峰年”。

太陽耀斑

?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徵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日球
別看它只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萬至100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於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而一次較大的耀斑爆發,在一二十分鐘內可釋放10的25次冪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現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現在從射電波段直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的突然增強;耀斑所發射的輻射種類繁多,除可見光外,有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有紅外線射電輻射,還有衝擊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
耀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餘音。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太空人和儀器的安全。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台、電台廣播,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並干擾地球磁場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對氣象水文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正在努力揭開耀斑的奧秘。

光斑

(譜斑)
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用天文望遠鏡對它觀測時,常常可以發現:在光球層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這種明暗斑點是由於這裡的溫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較深暗的斑點叫做“太陽黑子”,比較明亮的斑點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陽表面的邊緣“表演”,卻很少在太陽表面的中心區露面。因為太陽表面中心區的輻射屬於光球層的較深氣層,而邊緣的光主要來源光球層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陽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層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陽上一種強烈風暴,天文學家把它戲稱為“高原風暴”。不過,與烏雲翻滾,大雨滂沱,狂風捲地百草折的地面風暴相比,“高原風暴”的性格要溫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寧靜光球層略強一些,一般只大10%;溫度比寧靜光球層高300℃。許多光斑與太陽黑子還結下不解之緣,常常環繞在太陽黑子周圍“表演”。少部分光斑與太陽黑子無關,活躍在70°高緯區域,面積比較小,光斑平均壽命約為15天,較大的光斑壽命可達三個月。
光斑不僅出現在光球層上,色球層上也有它活動的場所。當它在色球層上“表演”時,活動的位置與在光球層上露面時大致吻合。不過,出現在色球層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譜斑”。實際上,光斑與譜斑是同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它們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這就好比是一幢樓房,光斑住在樓下,譜斑住在樓上。

米粒組織

米粒組織是太陽光球層上的一種日面結構。呈多角形小顆粒形狀,得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米粒組織的溫度比米粒間區域的溫度約高300℃,因此,顯得比較明亮易見。雖說它們是小顆粒,實際的直徑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組織很可能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且呈現激烈的起伏運動。米粒組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很快就會變冷,並馬上沿著上升熱氣流之間的空隙處下降;壽命也非常短暫,來去匆匆,從產生到消失,幾乎比地球大氣層中的雲消煙散還要快,平均壽命只有幾分鐘,此外,近年來發現的超米粒組織,其尺度達3萬公里左右,壽命約為20小時。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組織消逝的同時,新的米粒組織又在原來位置上很快地出現,這種連續現象就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沸騰米粥上不斷地上下翻騰的熱氣泡。

生命周期

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恆星與生命的聯繫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目前太陽所處的主序星階段,通過對恆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學模型的計算機模擬,已經歷了大約45.7億年。據研究,45.9億年前一團分子雲的迅速坍縮形成了一顆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陽。這顆新生的恆星沿著距銀河系中心約27,000光年的近乎圓形軌道運行。
太陽在其主序星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它核心內部發生的恆星核合成反應將氫聚變為。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左右。
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50~6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 100,000,000 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不再發光,成為一顆死星(Black dwarf)。
地球的最終命運還不清楚。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其半徑可超過1天文單位,超出地球的軌道,是當前太陽半徑的260倍。然而,屆時作為漸近巨星分支恆星,太陽將會由於恆星風而失去當前質量的約30%,因而行星軌道將會外推。僅就此而言,地球也許會倖免被太陽吞噬。然而,新的研究認為地球還是會因為潮汐作用的影響而被太陽吞掉。即使地球能逃脫被太陽熔融的命運,地球上的水將被蒸發而大氣層也會散逸。實際上,即使太陽還是主序星時,它也會逐步變得更亮,表面溫度緩慢上升。太陽溫度的上升將在9億年後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造成我們所知的生命無法生存。其後再過10億年,地球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
紅巨星階段之後,由熱產生的強烈脈動會拋掉太陽的外殼,形成行星狀星雲。失去外殼後剩下的只有極為熾熱的恆星核,它將會成為白矮星,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冷卻和暗淡下去。這就是中低質量恆星的典型演化過程。

太陽能量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 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較重元素。它們都是通過核聚變來釋放能量的,根據理論太陽最後核聚變產生的物質是鐵和銅等金屬。

太陽形態因素

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於太陽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於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電漿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颱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 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陽風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這種粒子流是從冕洞中噴射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粒子和氦粒子。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粒子含量也較少,被稱為“持續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較大,粒子含量也較多,這種太陽風被稱為“擾動太陽風”。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太陽風的存在,給我們研究太陽以及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提供了方便。

太陽光

地球上除原子能火山地震、潮汐以外,太陽能和其它一些恆星散發的能量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  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能量稱為天文太陽輻射量。在地球位於日地平均距離處時,地球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受到的太陽輻射的全譜總能量,稱為太陽常數。太陽常數的常用單位為瓦/米2。因觀測方法和技術不同,得到的太陽常數值不同。世界氣象組織 (WMO)1981年公布的太陽常數值是1368瓦/米2。如果將太陽常數乘上以日地平均距離作半徑的球面面積,這就得到太陽在每分鐘發出的總能量,這個能量約為每分鐘2.273×10^28焦。(太陽每秒輻射到太空的熱量相當於一億億噸煤炭完全燃燒產生熱量的總和,相當於一個具有5200萬億億馬力的發動機的功率。太陽表面每平方米麵積就相當於一個85000馬力的動力站。)而地球上僅接收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太陽每年送給地球的能量相當於100億億度電的能量。太陽能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光譜的99%以上在波長 0.15~4.0微米之間。大約50%的太陽輻射能量在可見光譜區(波長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譜區(波長<0.4微米),43%在紅外光譜區(波長>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長 0.475微米處。由於太陽輻射波長較地面和大氣輻射波長(約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稱地面和大氣輻射為長波輻射。太陽活動和日地距離的變化等會引起地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地球傳送著光和熱,有了太陽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葉子大多數是綠色的,因為它們含有葉綠素。葉綠素只有利用光的能量,才能合成種種有機物,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據計算,整個世界的綠色植物每天可以產生約4億噸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與此同時,還能向空氣中釋放出近5億噸的,為人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氣

文學意象

對於人類來說,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智慧型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迴,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
在人類歷史上,太陽一直是許多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則是宙斯(萬神之王)的兒子。

希臘太陽神話

太陽神阿波羅是天神宙斯女神勒托(Leto)所生之子。神後赫拉(Hera)由於妒忌宙斯和勒托的相愛,殘酷地迫害勒托,致使她四處流浪。後來總算有一個浮島德羅斯收留了勒托,她在島上艱難地生下了日神月神。於是赫拉就派巨蟒皮托前去殺害勒托母子,但沒有成功。後來,勒托母子交了好運,赫拉不再與他們為敵,他們又回到眾神行列之中。阿波羅為替母報仇,就用他那百發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給人類帶來無限災難的巨蟒皮托,為民除了害。阿波羅在殺死巨蟒後十分得意,在遇見小愛神厄洛斯(Eros)時譏諷他的小箭沒有威力,於是厄洛斯就用一枝燃著戀愛火焰的箭射中了阿波羅,而用一枝能驅散愛情火花的箭射中了仙女達佛涅(Daphne),要令他們痛苦。達佛涅為了擺脫阿波羅的追求,就讓父親把自己變成了月桂樹,不料阿波羅仍對她痴情不已,這令達佛涅十分感動。而從那以後,阿波羅就把月桂作為飾物,桂冠成了勝利與榮譽的象徵。每天黎明,太陽神阿波羅都會登上太陽金車,拉著韁繩,高舉神鞭,巡視大地,給人類送來光明和溫暖。所以,人們把太陽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徵。

北歐太陽神話

豐饒、興旺、愛情、和平之神,美麗的仙國阿爾弗海姆的國王。一說他與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或稱太陽神。他屬下的小精靈在全世界施言行善。他常騎一隻長著金黃色鬃毛的野豬出外巡視。人人都享受著他恩賜的和平與幸福。他有一把寶劍,光芒四射,能騰雲駕霧。他還有一隻袖珍魔船,必要時可運載所有的神和他們的武器。

中國太陽神話

中國古典詩歌作品中,太陽意象不僅出現的次數多,而且涉及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的太陽崇拜,後來逐漸衍生出皇權、家庭溫暖、時間短促、離情別恨等多種含義。
后羿射日
相傳上古時期,夏代有窮國的國王是一個名叫后羿的英俊男子。那后羿不僅長得瀟灑,而且文武雙全,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謀略、武藝無所不精,尤其還射得一手好箭。有窮國在后羿的英明治理下,蒸蒸日上,威震四方。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現一派豐盛祥和的景象。
后羿每天處理完國事後,就帶上心愛的弓箭(聽說此箭乃神靈所賜),到射箭場進行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他的箭術已到出神入化、無人能比的地步。
日子在和平、美滿中一天天過去,有窮國日趨繁榮。就在人們沉浸在幸福、滿足之中時,突然,禍從天降。
那是仲夏的一天,那天早晨和往日並無不同,可到了日出時候,東方一下子升出來十個太陽。人們看著眼前的一切,目瞪口呆。大家清楚,天上掛著十個太陽意味著什麼。立時,哭喊著、祈禱聲一片。人們用盡各種辦法祈求上天開恩,收回多出的九顆太陽,但一切無濟於事。一天又一天,田裡的莊稼漸漸枯萎,河裡的水慢慢乾涸,老弱病殘者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后羿看著眼前的一切,心如刀絞,可是無計可施。他愁腸欲斷,焦慮萬分,日漸憔悴。一天,睏倦不已的他剛搭上眼,忽夢見一白鬍老人,老人指點他,將九個箭靶做成太陽形狀,每天對準靶心,練上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可射落天上的太陽,並囑咐他,此事不可外揚,只有到了第五十天才可讓人知道。后羿睜開眼,驚喜不已,立刻動手做箭靶,箭靶做好後,便帶上箭躲到深山裡,沒日沒夜地練起來。到了第五十天,國王要射日的訊息傳出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們精神頓時振奮起來,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人們唯恐后羿的箭射不落太陽,男女老幼頂著火一般的烈日,用最短的時間,搭起一座數米高的樓台,並抬來戰鼓,為后羿吶喊助威。后羿在震耳欲聾的鼓聲里,一步步登上樓台,在他身後,是無數雙渴求、期盼的眼睛,在他周圍,是痛苦呻吟的土地,在他頭頂,是熾熱、張狂的太陽。他告訴自己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儘管知道走的是一條不歸路,但為了救出受苦受難的民眾,他無怨無悔。
終於到達樓頂了,后羿回首最後一次看了看他的臣民,他的王宮,然後抬起頭,舉起手中的箭,緩緩拉開弓。“嗖”,只聽一聲巨響,被擊中的太陽應聲墜下,隨即不知去向。台下一片歡呼,吶喊聲、戰鼓聲穿透雲霄。后羿一鼓作氣,連連拉弓,又射落了七顆。還剩最後兩顆了,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可他知道,天上只能留下一顆太陽,如果此時放棄,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他再一次舉起箭,用盡全身力氣,將第九顆太陽擊落後,便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起來。一切恢復了原樣,而勇敢、可敬的后羿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被射中的九顆太陽,墜落到九個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一顆,掉到了黃海邊上,並砸出了一個湖,這個湖後人稱作射陽湖。不久,從射陽湖裡流出一條河,人們把它稱作射陽河
山海經》中關於太陽的神話傳說
在遙遠的東南海外,有一個羲和國,國中有一個異常美麗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淵中洗太陽。太陽在經過夜晚之後就會被污染,經過羲和的洗滌,那被污染了的太陽,在第二天升起的時候仍會皎潔如初。這個羲和,實際上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個太陽,並且讓這十個太陽輪流在空中執勤,把光明與溫暖送到人間。這十個太陽的出發地十分荒涼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樹,樹高三百里,但它的葉子卻像芥子一般大小。樹下有個深谷叫湯谷,這是太陽洗浴的地方。它們洗浴完了,就藏在樹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邊的那一個騎著鳥兒巡遊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準備出發……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