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場(厄普頓·辛克萊所著小說)

屠場(厄普頓·辛克萊所著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百多年前,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寫了一本震驚美國的書。厄普頓·辛克萊和自己的中國同行夏衍一樣,親身到屠宰廠“潛伏”了七個星期,如實把一切可怕的事實記錄下來,直接引發了美國公眾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強烈反應,也最終驚動了美國政府,直接推動了《純淨食品及藥物管理法》的通過和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成立。後者在之後的百年成為美國食品安全的守護神。這種社會效果如此之好,以至於作者後來自己調侃說:“我想打動公眾的心,卻不料擊中了他們的胃”。 這其實是一本關於命運和抗爭的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屠場
  • 作者厄普頓·辛克萊
  • 原版名稱:The Jungle
  • 類別:小說
  • 頁數:475
  • 裝幀:平裝書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概述,書評,背景,影響,

內容簡介

該書描寫了一個立陶宛移民家庭--尤吉斯一家的悲慘遭遇。他們滿懷憧憬從家鄉來到美國尋夢,在芝加哥屠場區找到工作,以為美好生活將從此開始。不料災難接踵而至,先是尤吉斯工傷失業,接著妻子奧娜被工頭姦污,尤吉斯怒打工頭而入獄,隨後妻子難產死亡,幼小的兒子淹死。親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頭,女的被逼為娼,美國夢演變為可怕的夢魘。更悲哀的是,這個萬惡的資本主義機器不僅害得他家破人亡,更毒害了他的心靈。他自暴自棄,乾起合夥搶劫的勾當,甚至還在屠場罷工時當上了工賊。所幸的是,在風起雲湧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尤吉斯終於找到了人生的奮鬥目標,他的階級覺悟被喚醒。小說結尾時,他深信社會主義是唯一的出路,而這也正是辛克萊的信仰。
作者辛克萊作者辛克萊

編輯推薦

★ 曾經驚醒萬千吃貨的食品安全警示錄,再也不能渾渾噩噩地吃,不明不白地做黑心食品的小白鼠!
★ 從什麼都敢吃到什麼都不敢吃,中國人到底能吃什麼?
★ 努力工作攢錢買房子,為了活命出賣良心,美國版駱駝祥子的奮鬥史!
★ 當人們問起我漫長的一生中發生過什麼,我不讓他們看那些報紙和官方檔案,而是讓他們看辛克萊的小說。——蕭伯納

媒體推薦

中國食品醜聞令人想起昔日的芝加哥(辛克萊小說《屠場》故事的發生地)。 ——英國《金融時報》 
這是一間美麗寬敞的房間。牆上貼著粉紅色的牆紙。無數的電燈泡散發著柔和、朦朧的光。夢幻般的音樂從房間的深處飄過來。沿著牆有很多豬圈,毛色光鮮的豬兒們正在打瞌睡或者心滿意足的散步。每一個豬圈前都坐著一個消過毒的人,手中拿著一把大扇,有節奏的扇著風——約吉斯和他的同伴做到了一圈椅子上,每個人的前面都安裝著一部和X光機相連的的望遠鏡,25架望遠鏡同時對準地板中央的一個小平台,那上面放著一塊剛剛生產出來的火腿,25個人眼睛貼著望遠鏡,仔細地檢測著那塊火腿。
——《紐約時報雜誌》用屠場主口吻戲擬小說內容
屠場

概述

美國著名作家厄普頓·辛克萊於1905年在雜誌上連載,1906年成書的一本早期作品。在美國食品安全一百年所走過的路程中,三本書扮演了重要角色,《屠場》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說,這本書對美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絲毫不遜於斯托婦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它直接推動了美國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促成美國食品安全狀況不斷邁上新台階。 《屠場》對社會現實的影響遠遠大於其藝術貢獻。
《屠場》封面《屠場》封面
“我想打動公眾的心,卻不料擊中了他們的胃”
傳說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吃早點邊讀《屠場》。突然他大叫一聲:“我中毒了。”緊跟著,把吃了一半的香腸統統扔出窗外……
在今天的中國,除了生老病死,在空氣與食品安全問題上,每個人的待遇是同等的,別無選擇。
當我們被蘇丹紅、三聚氰胺之類一次次毒傷的時候,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維護人們安全健康的焦點。
歐美完善的食品保障制度在它誕生完善之初,都曾經歷了發展中的陣痛。
《屠場》,改變了美國食品安全史,催生了美國食品安全守護神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食品加工車間裡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腐爛了的豬肉、發霉變質的香腸經過硼砂和甘油處理後再加上少量的鮮肉和著被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這樣的食品製造,讓人想想就噁心。這就是《屠場》所描寫的20世紀初美國食品工廠的真實場景。

書評

索爾仁尼琴說過:“對一個國家來說,擁有一個講真話的作家就等於有了另外一個政府。”在前蘇聯,索爾仁尼琴就是另外的那個政府。在美國呢?最配得上這個稱號的人是厄普頓。辛克萊。從文學上的聲望看他遠比不過斯陀夫人、馬克吐溫、傑克倫敦、海明威這些耳熟能詳的偉大作家,但作為“另外一個政府”對社會的干預和改變,沒有誰像辛克萊那樣直接。
辛克萊從藝術風格上來說,大體屬於左拉式的自然主義作家。他的作品被譯成歐洲各種語言。他是當時在歐洲大陸最受讀者歡迎的美國作家,直到今天,他在歐洲仍然比其他著名的美國小說家擁有更多的讀者。像左拉一樣,辛克萊並不將小說當成純粹的藝術品,而想使小說在社會科學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主要的興趣在政治、經濟、工業、商業和社會問題方面。他重視調查研究,積累資料,進行科學的觀察和客觀的分析。他長用簡潔、清新和明快的風格表述他的觀點,筆鋒尖刻、直率,毫不含糊,更不神秘。他的語言通俗易懂,有時富有戲劇性,令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他是個多產作家,作品內容涉獵甚廣,從個人衛生保健和社會問題的雜文到蘭尼*巴德的報刊系列小說。他對社會問題特別感興趣,曾一度成為”揭醜派“運動的活躍分子,在他的文章里大膽的揭露大商業公司的背信棄義、壟斷財團的相互勾結。他的小說被稱為社會抗議小說,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因為他敢於接觸社會的熱點問題,所以往往引起平民百姓的關注和支持。
毫無疑問,《屠場》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這種“可怕的真實”讓其具有絕佳的藝術感染力。但其本身屬於新聞報告性質文學,在對人物的刻畫,尤其對人物心理轉變的描寫有所欠缺,而且在政治觀點上稍顯激進和幼稚。但瑕不掩瑜,《屠場》在美國文學史上仍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背景

在美國,沒有多少人讀過辛克萊的《屠場》,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場》和這部小說對於美國歷史的影響。一本小說是怎樣因為直接推動了一項法案的通過而名垂青史的呢?
天資聰慧的辛克萊家十五歲就進入了紐約城市大學,此後他的所有收入都來自於寫作。他曾經雇了兩名秘書,每天寫作八千字賺取稿費。24歲那一年,辛克萊加入了美國社會黨,成為一名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寫作不再只為養家餬口,而成為他為社會公正而戰的武器。
20世紀初的美國,迎來了經濟飛速發展的“鍍金年代”。在財富劇增的同時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大企業肆無忌憚的壟斷、社會的弱肉強食、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昔日寧靜的新大陸在工業化突飛猛進的喧囂中已不再是那個誕生了《獨立宣言》的美國。在這樣的背景下,“進步主義者”群體應運而生。進步主義者沒有明確的綱領,沒有成型的組織,也不是由哪個利益群體構成。不同階層、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國人聚集在社會公正的旗幟下,開始積極的參與政治,改造社會。
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羅斯在1907年發表的《罪惡與社會》一書的觀點是進步主義者的理論基礎。他認為社會需要一個不正當行為的新定義,因為人們所熟悉的種種個人犯罪行為,比如偷竊和謀殺,卻未能關注“社會犯罪”。在他看來,通過賄賂獲得利益的的人並不比扒手更好,在食物中摻假的人與謀殺犯無異。
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進步運動”中,作家和記者們用他們的揭黑行動詮釋了羅斯的主張。西奧多 羅斯福給了他們一個綽號——耙糞人。從1903年到1912年,一本叫做《麥克魯爾》的耙糞雜誌發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報導,幾乎沒有哪個領域能夠逃脫黑幕揭發者的注意。他們揭露政客們如何為公司獲得不法利益而當上議員;揭露公司的欺騙性交易內幕;揭露血汗工廠在生產中不顧工人死活;揭露皮條客如何招募並賣掉貧苦人家的女兒。
辛克萊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04年,辛克萊決定寫一本揭露工廠殘酷剝削和壓榨工人的小說,為了蒐集素材,辛克萊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場工作了七周。之後,在“淚水和痛苦”中,他用三個月時間完成了紀實小說《屠場》,開始在一家雜誌上連載。
辛克萊本來是抱著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而寫這本書的,揭露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國公眾似乎並沒有看明白其中的階級立場,讓他們驚愕的是屠宰場的骯髒。《屠場》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他描繪道:“壞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製成調料;工人們在肉上走來走去,隨地吐痰,播下成億的肺核細菌……”。民眾從震驚到恐懼再到憤怒,畜牧業陷入一片恐慌、肉類食品的銷售量急劇下降了50%。
作為一家負責任的嚴肅報紙,《紐約時報》以這樣平靜的語調闡述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羅斯福總統讀了《屠場》之後說,書中揭露的內幕讓他大為震驚。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過了好長時間他才相信小說中的描寫的確空穴來風。於是,總統請辛克萊來華盛頓講講他是如何了解到這些情況的。作為總統的座上客,辛克萊詳細講述了他如何進入工廠以及在屠場中的所見所聞。總統最後意識到他正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於是他派勞工委員會委員去芝加哥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是辛克萊並沒有誇大他所看到的事實”。
其實,在此之前,幾任美國總統都注意過藥品和食品的安全問題。但強大的企業勢力都成功的用各種理由阻撓相關法律的通過。辛克萊用他的筆改變了議員們認為政府無權進入企業進行檢查的傳統觀念。法案通過後,羅斯福任命哈維·威利作為農業部化學局局長。這位“好鬥的雄獅”親自製定了藥品和食品質量鑑定的實驗方案。隨後,以威利博士為首,11名學者專家組成了一個專家委員會,這就是著名的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前身。

影響

這本“扒糞”文學的先驅之作甫一問世,美國國內肉類食品的銷售量急劇下降,歐洲削減一半從美國進口的肉製品,整個美國畜牧業陷入一片恐慌。
《屠場》揭露了芝加哥肉類食品廠惡劣的衛生狀況和工人的貧窮,激起了全國公眾的憤怒,大小報刊反應十分強烈,觸動了朝野政界要人。羅斯福總統親自邀請辛克萊到白宮面談,並肯定他及時提出了關係到民眾健康的重大問題。而書中暴露的美國肉品加工行業的種種內幕,引發了公眾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強烈反響,直接推動了1906年《純淨食品及藥物管理法》的通過。由此可見,辛克萊小說的社會意義已經大大的超越了文學影響範圍。從此,政府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並設立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屠場》所產生的轟動社會的效應使其他小說所不能比擬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