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是嚴春友寫的一篇議論性散文(節選自《大自然的智慧》)。該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麼“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敬畏自然
  • 作品別名大自然的智慧
  • 作品出處:《散文》1998-9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嚴春友
  • 選自教材: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 篇數:11課 
  • 朗讀人:聞齊、衛東 
  • ISRC:CN-M01-02-323-25 
  • ISRC:CN-M01-14-00113 
原文,作者簡介,主要論著,教學建議,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培養能力,修辭知識,課文研討,整體感知,具體分析,含義,生命的意義,難點探究,後世影響,有關資料,字音及解釋,課後習題,拓展閱讀,

原文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卻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樣,有什麼資格與自然對立! 如果說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類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雖然這個水滴也映照著大海,但畢竟不是大海。可是,人們竟然不自量力 地宣稱要用滴水來代替大海。
《敬畏自然》教學資源《敬畏自然》教學資源
看著人類這種狂妄的表現,大自然一定會竊笑——就像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人類的作品飛上了太空,打開了一個個微觀世界,於是人類沾沾自喜,以為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來,人類上下翻飛的這片巨大空間,不過是咫尺之間而已,就如同鯤鵬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間罷了。即使從人類自身智慧發展史的角度看,人類也沒有理由過分自傲:人類的知識與其祖先相比誠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資本;可是,殊不知對於後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後的人們也同樣會嘲笑今天的我們,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們的科學觀念完全錯了,我們的太空飛行器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個非常簡單的兒童玩具。人類的認識史仿佛是糾錯的歷史,一代一代地糾正著前人的錯誤,於是當我們打開科學史的時候,就會發現科學史只是犯錯誤的歷史。那么,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人類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發明了種種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億萬年的時間積累下來的寶藏——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質,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誰能斷言我們不是在走著一條通向死亡的路呢?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為我們的太陽系只有40多億年的歷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的歷史了,在那些比我們更古老的星系裡,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級的生物。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也許,他們看我們,就像我們看螞蟻一般,即使我們中的那些偉大人物,在他們看來也不過爾爾。
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無論是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還是美麗可人的鮮花綠草;無論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還是不值一提的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出了這樣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製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就現在21世紀科學技術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人體共有一萬億多個細胞,這么多的細胞不僅能夠相互協調,而且每個細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分工,每個細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絕對不會混淆,從而使整個人體處於高度有序的狀態。在近百年的時間中,人體細胞儘管替換許多次,但這種秩序並不會改變。最不可思議的恐怕要數我們的大腦了,它使人有喜怒哀樂,還能夠思維,能夠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學原則,在創造每個事物以及我們身體的時候運用了各種美的規律,比如對稱性、協調性等等,使人體、花朵等表現出難以形容的美。用盡人類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難以造出這樣的一個人來,讓那一萬億個細胞協調工作,是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的。
大自然之所以創造出會思維的生物,也許是有深意的。在我看來,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人是自然發展的高級階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其高級之處僅在於他會思維、能夠進行理解以及有自我意識。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宇宙或者說自然借我的眼睛來觀看她自己,借我的嘴來表達她自己,說出她億萬年來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我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所以,人僅有的一點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並不屬於他自己所有,他只不過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因此,人對自然的種種誤解,也許是自然對她自己的誤解吧。
這樣看來,我就只是宇宙機體上的一個部分,一個器官,就如同大腦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一樣,人與宇宙本來就是一體的。宇宙是一個大生命,而我只是這個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讓我們愛護自然就像愛護我們的身體一樣吧。
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恆的生命,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你難道沒有聽到石頭裡也有生命的吶喊嗎?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裡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即使那些看起來死氣沉沉的物質,也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那些高級的生命形態正是從這“死”的物質中產生的,換言之,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高級生命,只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在物質中,有無數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
因此,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嚴春友,男,1959年5月生於山東省莒縣大硯疃村。1974年在本村國中畢業。1979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年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跟隨楊壽堪先生學習西方哲學,1986年獲哲學碩士學位。後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主要論著有:《宇宙全息統一論》《精神之謎》《大自然的智慧》等。其中《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選199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並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和高中語文課本及廣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讀本。

主要論著

主要論著有:
1.《文化全息論》(與嚴春寶合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3.《西方哲學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004
4.《人:西方思想家的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莊子一日一講》,哈爾濱出版社,2006
7.《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愛好文學,寫過詩歌和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選199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並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二年級《語文》下冊,課文名稱《敬畏自然》;人教社《語文讀本》高二卷,課文名稱《大自然的智慧》;收入廣西教育出版社《新語文讀本》高三卷,課文名稱《大自然的智慧》。

教學建議

激發興趣

一、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1.可以從“造物主”說起。基督教徒稱上帝為造物主,我們不信什麼上帝,不信什麼造物主,但是不妨將大自然、宇宙擬人化,將大自然、宇宙看作是有智慧的,大自然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是這種智慧的創造,請想想自然的智慧(可以想整個宇宙,也可以想任何一種自然物,也可以想人類自身),大自然創造的一切何等奇妙,先想了幾分鐘再看課文。2.也可以從“征服自然”與“敬畏自然”說起。我們常常說“人定勝天”,“征服自然”,課文作者卻主張“敬畏自然”,對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懼,這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你站在哪一邊?且看課文為什麼主張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的主張。

創設情境

二、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1.安排足夠自讀兩遍的時間,初讀之後,自己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讀了第二遍,扼要寫下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評價。2.張掛宇宙、大自然的掛圖或使用投影。3.匯報自主學習成果,鼓勵自主學習的成績。

培養能力

三、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1.要安排足夠時間讓學生質疑解惑。精讀不能不求甚解,應該引導學生鑽研課文,疑難之處深入鑽研,弄明白句意。這樣的鑽研,主要是自問自答,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求答案。例如,為什麼說“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答案可以到上下文中去找。下文有一句“如同大腦是我的身體的一個器官一樣”,可見作者把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比作大腦與身體,大腦的認識當然就是人的認識,大腦對身體的認識當然就是人對自己的認識。把人類看作宇宙的一部分,能思維、有智慧的一部分,就容易懂了。2.探究定向。先讓學生自設探究方向:哪些問題需要探究?哪些問題值得探究?再加以引導、歸納、篩選、補充、整理,確定探究的問題和順序。本文探究的重點應該是: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敬畏自然”的內涵?3.探究導航。讓學生談每個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再予引導。如探究“敬畏自然”的內涵,宜分解問題:其一,“敬重自然”意味著應該怎樣對待自然?其二,“畏懼自然”是不是意味無所作為?其三,為什麼應該“畏懼自然”?你認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自然?

修辭知識

四、隨文學習必要的修辭知識。擬人手法學生是熟悉的,結合本文學習擬人手法可以充實已有的認識,要明確擬人畢竟是擬人,將大自然擬人化,不等於真有一個什麼上帝,如果陷入痴迷,就會走向有神論,走向神創論,就會走到科學的反面。

課文研討

整體感知

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係,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智慧並不值得自傲。第一,即使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是非常狹小。第二,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以後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第三,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就算不得什麼。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讚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傑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係。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固然是高級的生命形態,但也只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質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因此,人類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兄弟關係。
結論是人類理應敬畏自然。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懼。敬畏之下就是愛護。人類既然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人類智慧應該領悟大自然的智慧,人類謀求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應該時時想到愛護自然,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具體分析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就不難看出,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最後作出“敬畏自然”的結論。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層,指出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進了一層。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了一層。在層層推進的論述中,人類之所以應該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畢,最後水到渠成,引出結論。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立論充分,文章行文本身也很有特色。其特色有三點:一是總的概括與具體的展開相結合。先總說人類的智慧之於自然的智慧,猶如一滴水之於大海。然後展開,從幾個方面議論人類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體的例子議論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運用對比手法。分說人類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兩大方面構成對比,而且兩個方面的議論又有對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類的智慧,就包含著對比,論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說“人類卻不能”“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也是對比。三是視野開闊。用自然的眼光看,用歷史的眼光看,用長遠的眼光看,用巨觀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認,人類在自然面前沒有理由過分自傲。
議論性的散文不同於抒情性散文,也不同於一般議論文。這種文體主要使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內容是議論性的,通篇有論述的理路,有論點有論據有論證,但是它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敬畏自然,表達了人類對於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對於客觀規律的尊重,並在此基礎上主張對自然趨利避害,互惠共生。贊同這一概念的人們所堅守的,不過是人在宇宙間的道德底線。這樣一種態度,為什麼會受到“嚴厲批判”?
在我看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偽科學害怕它。偽科學,是將科學放在神壇上,當做迷信來供奉。敬畏自然恰恰破除了這種迷信,提醒人類作為自然之子的真實身份,揭示科學技術的工具性和雙刃性,質疑單靠科技來解決災難,而不是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杜絕和減少災難的單向度思維;更要命的是,它企圖將科學從人造的神壇上趕下來,驗證科技工作者的生態倫理和道德倫理,並且讓科學技術接受道德的審視和環境影響的評價。它試圖建立心靈的預警系統,以避免生態崩潰、道德淪喪、甚至生化戰爭和核戰爭的種種災難。
資本仇視它。資本的特點就是不斷地積累,又不斷地擴張,不停地消耗自然資源才能生存。敬畏自然是對於資本的無節制擴張的約束。那些為了牟取暴利隨心所欲開山築壩的人,那些用技術來污染草原和河流的人,那些為了短期效益而不惜向原住民的“神山聖湖”開刀的人,那些要把每一條河流都變成“印鈔機”的人,那些不經過環評就敢違法開工的人,當然首先就要搬掉“敬畏自然”這塊擋路的大石頭。
敬畏自然會威脅他們的膽氣,會折磨他們心靈深處的自責,會提醒他們尚未泯滅的良知。
強權害怕它。因為敬畏自然給了人們一個天道的尺度來衡量人事的是非,於是敢於去對那些難以持續的和有失公正的發展模式說不,敢於去詰問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敢於去追求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生命。敬畏自然者多是不畏強權者,他們質疑所有的人類語法和所有的被編輯出來的奇觀世界。當年美國的女生物學家卡遜因為揭露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而被當時的科學家們和商業集團門冠上“反文明反科學”的帽子,她沒有妥協。
因為敬畏自然是這些弱勢而又堅定的人們心中的尺度,這是一種有著生物學常識支撐的道理,也是由自然之子的真實情感生成的崇尚和諧的信念。西方著名哲學家康德說,世上最使人敬畏的東西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甚至把這句話作為他的墓志銘。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保持著敬畏自然這份不變的信念和清晰的價值,是勇氣,也是幸福。
方舟子在《“敬畏說”是在宣揚天人感應的觀念》(1月21日)中細心蒐集汪永晨以往作品和講演中的種種個人性感悟以及某些口誤筆誤,寫下辯論的檄文時,常年奔走于山川僻野和土著鄉村的汪永晨正在北京和她的草根夥伴們商量如何配合國家環保局的環評風暴,以對付那些既造成環境災難又引起社會衝突的違法工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但這並不妨礙她所堅守的敬畏自然的信念和她為此付出的行動。
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著最多的人口和最強的發展壓力。
2003年9月1日生效的環評法以後,還出現了這么多觸目驚心的違法開工事件。環保總局的環評風暴,必然涉及到許多利益集團。我們可以想像這次環評執法行動中的壓力和阻力。和諧社會的建立是需要正義來支撐的,而正義是要靠整個社會來伸張的。汪永晨等人的努力值得我們敬重。

含義

1.“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麼?“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口號?
“敬畏”,從字面上說,是又敬重又畏懼。敬重的含義比較容易理解。課文說:“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恆的生命”。這些話都充滿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充分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自然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類的生成,實在太神奇了,承認人類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智慧、人類的創造是無法與大自然相比的。
畏懼這層意思有其特定的含義,現代人之“敬畏自然”,與原始人對大自然的畏懼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從“愛護自然”一語中探得它的含義。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破壞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處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人類應該調整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人類不應該與大自然對立起來,自然界不是人類征服的對象,而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人類應該與自然求得和諧的發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從而使人類的生存更為美好。

生命的意義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這個“智慧”,這個“生命”是從什麼意義上說的?
課文所說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擬人化的說法,把宇宙比擬為人,將宇宙的一切,都構想為造物主的創造,那么這種創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說,“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擬人的說法。
用擬人手法,有生動、形象、親切的效果,宇宙智慧與人類智慧成為相對的兩個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擬人手法畢竟是擬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認為宇宙間存在一個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會走向宗教。

難點探究

3.幾個難點的探究。
①為什麼說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只要想想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特點,就會覺得精巧了。生物學家研究得越精細,越覺其精巧。蒼蠅蚊子固然討厭,但是想想這樣小小的生命怎么會長成這樣的,蒼蠅怎么會有複眼,蚊子怎么能夠吸血,不能不覺奇妙。灰塵也是物質,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內部結構,也會覺得精巧。
②為什麼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為什麼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其本身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照作者的說法,人,這種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創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這就是說,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為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宇宙智慧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級形態,又包括高級形態的概念;一個是小概念,單指低級形態。所謂“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這裡所說“宇宙智慧”是指低級形態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照作者的說法,人之於宇宙,有如頭腦之於全身,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頭腦的認識、頭腦的思維當然就是一個人的認識、一個人的思維,這就容易理解這一串話語了。再則,也說明人與宇宙是休戚與共的,例如,公害,破壞宇宙機體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說“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③“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作者用擬人手法,說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恆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區別只在於高級生命形態與低級生命形態之分,而高級生命形態正是從低級生命形態中產生的,所以低級生命形態,即看起來死氣沉沉的物質也“隱藏著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無聲的,山體在不斷破壞,石頭裡有“生命的吶喊”,卻暫無聲息,那就是一種“沉默的聲音”。
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否定“人類能征服自然”的口號,提出人類與自然的從屬關係。
第一段段意:表明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征服大自然的想法是無知狂妄的。
第二部分(第2--7段)從歷史,關係和智慧三方面具體寫了人類相對於大自然是多么的渺小。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糾錯的歷史。)
一層 (2-5)把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較,指出大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讚頌大自然無與倫比的智慧。
二層 (6、7) 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係
第六段:論證人類智慧是大自然賦予的。
第七段:表明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呼籲人類要愛護大自然。
第三部分(第8--10段)從自然智慧進化論述宇宙生命,指出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兄弟。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結論:人應該敬畏自然。
1層層推進,水到渠成。
2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理論充分。
3很多的語句富含哲理。
4多處運用擬人、反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後世影響

《敬畏自然》被選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本的第11課課文。

有關資料

一、“天人合一”說
“天人合一”是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最早由戰國時子思孟子提出,他們認為人與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賦,盡心知性便能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主張消除一切差別,天人混一。西漢董仲舒強調天與人以類相符,“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宋以後思想家則多發揮孟子與《中庸》的觀點,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人關係的合一。明清之際王夫之說“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張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強調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說,力圖追索天與人的相通之處,以求天人協調、和諧與一致,實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特色之一。
(選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國古代的天人之辯
天人之辯,即關於“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關係的論爭。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天人之辯”成為哲學爭論的中心問題。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強調“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但又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提出人應當順從自然。子思、孟子主張天人合一之說,認為人只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莊子則主張“無以人滅天”,“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為一切人為都是對自然的損害。荀子認為“天”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提出要“明於天人之分”,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後天人關係一直成為哲學上長期爭論問題之一。西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思想體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現高潮,柳宗元用元氣來解釋宇宙起源和宇宙的無限性,劉禹錫天與人的職能作了區分,並提出“天與人交相勝”的觀點。宋代理學家大都從物我合一論證天人合一。

字音及解釋

1.蓬蒿(péng hāo):飛蓬和篙子,借指草野。
2.吶喊(nà hǎn ):大聲喊叫。2、大聲叫喊助威。
3.相形見絀(xiāng xíng jiàn chù):與另一個人或事物相比,遠遠不如。
4.狼藉(láng jí ):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5.咫尺(zhǐ chǐ) :比喻距離很近。
6.美味佳肴(měi wèi jiā yáo):味道鮮美的食品 。
7.鯤鵬(kūn péng) :鯤是莊子想像的一種大魚,當它化作鳥時,就叫做鵬。
8.斥鴳(chì yàn):一種小鳥,飛的高度很有限。
9.混淆(hùn xiáo):將許多事物弄混。
10.賣弄(mài nòng):有意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
11.深邃(shēn suì):深奧。
12.精巧絕倫(jīng qiǎo jué lún):形容技術、器物構造等精細巧妙。
13.不自量力(bù zì liàng lì):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14.高深莫測﹙gāo shēn mò cè﹚∶高深的程度無法揣測。形容使人難以理解。
15.不過爾爾(bù guò ěr ěr):不過這樣罷了,有輕視人的意思。
16.無與倫比(wú yǔ lún bǐ):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與它相比。
17.沾沾自喜(zhān zhān zì xǐ):得意自喜,得意洋洋的意思。
18.喜形於色(xǐ xíng yú sè):形:表現;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十分高興。
19.碩大無比(shuò dà wú bǐ):形容極大,沒有什麼比得過。

課後習題

一、反覆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答案:
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是:“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為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這種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是因為人類與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儘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態有高低之別,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再則,敬畏自然,就是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二、本文許多語句富有哲理,請仔細體會下面幾句話的含義,並與同學交流看法。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的語句,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答案:
1.掉入陷阱,陷入危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採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相當於人類給自己“挖坑”,在未來很可能釀成嚴重後果,危及人類自身。
2.這句話的意思是,宇宙創造了人類這種智慧生物,等於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這句話是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三、本文多處運用反問句。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並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後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答案:
本題結合課文學習反問這種修辭手法,體會反問的表達效果。
反問句: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陳述句: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
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反問句: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陳述句:誰也不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
反問句語氣更強烈,更發人深省。
反問句: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
陳述句: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
反問句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語氣也更強烈。
反問句:你難道沒有聽到石頭裡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陳述句:你曾聽到石頭裡也有生命的吶喊。
反問句語氣更強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根據是什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並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答案:
本題旨在培養獨立思考精神,培養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與作者平等對話。學生不僅要發表看法,而且應儘量說出根據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蒐集資料,根據事實來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閱讀後,仔細思考,並表明你的立場和態度──你願意站在哪一邊?
背景介紹:印度洋大海嘯後,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環球》雜誌專訪時,表達了一個和本文完全相對的觀點。下面的材料節選自《環球》雜誌的文章《何祚庥: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
<<駁"人類要敬畏大自然">>
作者:何祚庥
這次海嘯給人類另外一個啟示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不能無所作為,還是要有所作為。
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種對人和自然的關係無所作為的觀點。我認為,該防禦要防禦,該制止就制止。我們要儘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但並不意味著要敬,要畏。特別這個觀點是在當時“非典”盛行的時候提出的。人類對“非典”怎么敬,怎么畏?這個觀點實際上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倫理化了。這個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號,實際上是批評科學主義,認為人類不該利用科學來有所作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關係,就是敬與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這就在實際上走向了“反科學”。
應該看到,近代科學才400多年的歷史,從伽利略開始到如今21世紀,科學水準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為紀念科學的發展,紀念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理論100周年和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聯合國將2005年定為“國際物理年”。科學是加速發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萬年又會如何?要相信科學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學的未來。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很遺憾這次大海嘯人們沒有預見到,這是科學水準的問題。坦白地說,人類對地震的有些預測的根據不是特別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嘯快要發生了,才能有所警覺。當前人類要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能的,但人類還是可以做一些預警工作。對於地震海嘯,關鍵在於防禦。房子要結實些,抗震結構要好些,這些比預測還要重要,因為這些我們能夠做到。
另外,對於國家安全的概念應該擴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戰爭看成國家安全問題,自然災害也會造成安全問題。我贊成對國家安全問題有一個全面的審視,有一個系統的考慮。據悉,在我國即將制定的中長期規劃中,安全問題要列入,並作為重點,這是很重要的。
拓展題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
(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後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為主動。)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後)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後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
(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後,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