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性腦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病毒侵入腦部大多引起瀰漫病變,但也有較嚴重損害的局部病變。通常經節肢動物傳播的腦炎,多為全腦的急性腦炎,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單純皰疹病毒主要損害灰質,重要特徵為壞死(常是出血性壞死),以顳額葉最嚴重。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的顯著特點是脫髓鞘病變,一般認為神經元或膠質細胞內包涵體,是病毒感染的重要佐證。臨床一般檢查很難發現病毒感染的證據,病毒學、免疫學及一些特殊檢查可分離出病毒。

除了各種已經明確感染類型的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腦炎外,慢病毒感染或慢病毒疾病主要表現為脫髓鞘病灶和(或)慢性變性疾病的進程。病理變化包括直接損傷和對病毒的組織病理反應,這是機體對病毒產生抗原免疫反應的結果。由於病毒類型不同,從而病理學反應也不盡相同。患病率為0.007%~0.008%,無特殊易感人群。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心理醫學科、感染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腦部
  • 常見病因:顱內病毒感染所致
  • 常見症狀: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狀;精神症狀包括意識障礙、精神分裂樣症狀、智慧型障礙;還有軀體和神經症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隨著病毒學和免疫學技術的進展,證實散發性(病毒性)腦炎是由顱內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病毒直接侵入引起腦組織的炎性變化,導致免疫性脫髓鞘變化,也可以因免疫機制障礙(可由病毒感染所誘發或外因作用於敏感的個體)而發病,但確切的發病機制尚待進一步探討。

臨床表現

大多數亞急性和慢性感染的患者起病隱襲,呈進行性發展。急性期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者,大多數2周內症狀達到高峰,主要是腦部受損徵象,一般具有瀰漫性腦損害的症狀及體徵。有的病例可有局灶性病變的臨床表現,精神發育遲緩。
  
1.前驅症狀
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狀,如頭痛,輕到中度發熱。部分病例在某些情況下,體溫正常,但也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
  
2.精神障礙
出現率可達81%,出現在病期的各個時期,甚至於構成本病的主要臨床症狀,以精神障礙起病的,往往與疾病高峰時的表現基本相似,而程度較輕。以精神障礙為首發症狀者,常被誤診為精神病,因此正確識別腦炎的症狀實為必要。
  
(1)意識障礙最多見,國內報導達90%,有的為首發症狀,也可出現在其他精神症狀之後,部分病例的意識始終是清晰的。意識障礙以嗜睡、朦朧、混濁、譫妄、錯亂狀態較多,隨著病情的加重,可有昏迷,意識障礙在早期多呈波動性,一天之中時輕時重,病情加重時,意識障礙加深並呈持續性。
  
(2)精神分裂樣症狀自言自語,聯想障礙,情緒不穩,傷人毀物等精神運動性興奮。有些患者精神活動減退,情感淡漠,反應遲鈍,懶散,言語及活動減少甚至緘默不語,拒食,還可有重複及刻板言語、違拗等,呈亞木僵或木僵狀態,其中有的經過1~2天運動興奮進入木僵,有的則以木僵狀態起病,後來發展成運動性興奮,類似精神分裂症緊張型,而言語運動興奮又類似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有的呈幻覺妄想狀態,幻覺以幻聽為主,個別患者內容固定、持久,甚至遷延很久,還可有不固定的關係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類似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個別病例的亞木僵-木僵狀態呈周期性發作。
  
(3)智慧型障礙輕度記憶障礙,注意力渙散,錯構、虛構,甚至嚴重的痴呆狀態,部分病例記憶障礙非常突出,而且遷延較久,近記憶和機械記憶受累尤重。
  
3.軀體及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徵
神經系統症狀可與前驅症狀同時發生或間隔數天,或緊接著前驅症狀出現。腦神經損害可見中樞性面癱,視盤水腫以及其他腦神經損害的症狀。
運動功能障礙中,約有半數患者以癲癇發作起病,其中以大發作最多見,其次為局灶性發作和肌痙攣發作,有的患者可有多種類型發作,發生率為27%~86%。癱瘓以偏癱最多見,肌張力改變的發生率達40%~70%,多為錐體外系的。肌張力增高有易變的特點,時隱時現,時而上肢,時而下肢。腱反射亢進,少數為減弱,病理反射的陽性率達50%~80%,多為雙側性,部分患者掌頦反射和吸吮反射陽性。在疾病進展期,常出現不隨意運動。腦膜刺激征占30%~60%,大多數屬於輕度或中度,患者表現頸部稍有抵抗或克氏征陽性。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出汗增多是本病特徵性表現之一。患者經常汗如雨下,即使在寒冬也大汗淋漓,多汗占20%左右,有的報導高達86%。出汗增加提示下丘腦受損,而且病情較重,其他有唾液分泌增多,顏面潮紅,顏面油脂增多,國內報導大小便失禁較突出,尤以尿失禁更為常見,占30%~89%,且為早期症狀之一。臨床上尿失禁常提示是病毒感染伴發的腦炎實質受損徵象,有些患者由於意識障礙而不能控制大小便,但有些患者意識清晰,依然出現小便失禁,這屬於排尿功能障礙。故推論其病變可能影響了旁中央小葉,少數可表現為尿瀦留。
兒童病例亦為散發,無明顯季節性,病前1~2周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症狀,以昏迷、抽搐突然起病者多見,主要症狀為意識障礙、抽搐、癲癇、尿失禁、多汗、腦顱神經損害、肢體癱瘓、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病理反射陽性、腦膜刺激征陽性。有報導兒童病毒性腦炎時,全腦損害症狀如意識障礙、抽搐或癲癇、陽性病理反射及腦膜刺激征等甚為突出。
急性單純皰疹病毒腦炎(HSE)是一種最常見的散發的急性致死性腦炎,據報導可占病毒性腦炎的10%,而且在壞死性腦炎中占20%~75%,被認為是重症病毒性腦炎的主要原因。單純皰疹病毒腦炎分為Ⅰ型和Ⅱ型,Ⅱ型多由生殖器黏膜感染,以嬰兒多見,引起皮膚皰疹和腦炎。Ⅰ型則從口腔黏膜感染,通過嗅神經和三叉神經進入腦內,病變以顳葉和額葉為重,此型以成人為多。

檢查

1.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內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正常或輕度加快。
2.腦脊液常規檢查,腦脊液壓力增高,白細胞和(或)蛋白質輕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但正常者亦不少見。在此基礎上出現免疫活性細胞為主的細胞反應,主要為淋巴細胞反應,少數為轉化型淋巴細胞反應、單核樣細胞反應及單核吞噬細胞反應,急性期多以前3種為主,恢復期以單核樣反應為主,急性期細胞學異常可超過90%,半數病例蛋白增加,糖及氯化物正常,個別病例糖含量增高,偶見麻痹型膠樣金曲線。
3.用捕捉抗體法(ELISA)檢測腦脊液及血中的IgM及IgG抗體,早期診斷單純皰疹性腦炎。在生理情況下,IgM抗體不能通過血腦屏障,腦脊液中查到病毒特異性IgM抗體,提示神經系統有病毒感染後的抗體應答反應。方法本身只需要單份血清和腦脊液,1天即可出結果。在單純皰疹腦炎時可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的第2天獲陽性,單純皰疹腦炎Ⅰ型在發病2~12天內都可查到IgM,從腦脊液中查出IgM抗體可達7%左右,還可由一份血清和腦脊液中檢測出IgG抗體。
4.有條件單位還可早期進行病毒分離。

診斷

1.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前1~2周有感染症狀或明確的病前感染史,如有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史。
2.在運動興奮或運動抑制的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可隨疾病的進展而逐漸加深。
3.不同病期的精神症狀及神經系統體徵,特別是肌張力增高等錐體外系體徵及多汗、小便失禁,臨床上顯示似病毒感染所致腦炎實質受損徵象。
4.腦脊液壓力及白細胞和蛋白質輕度升高或正常,但查不到細菌(包括結核桿菌等)感染的證據。
5.EEG有瀰漫性異常(有些可局灶化)。
6.血清抗體滴度IgG明顯增高(特別是恢復期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
7.腦脊液查到病毒抗原或特異性抗體。

治療

治療以病因治療為主,同時採用減輕組織病理反應,恢復受損功能。給予積極的對症治療、支持治療、護理及康復期治療的綜合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
注意臥床休息,生活有規律,防止自傷、傷人、毀物、自殺。給予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吸氧、吸痰,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
  
2.藥物治療
  
(1)抗病毒化學療法由於病毒僅在細胞內繁殖末期才出現典型症狀,故提倡在感染極早期用藥才較有效。此類藥物均有胃腸道反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脫髮、肝功能損害等毒性作用,有些可造成較持久和嚴重的不良結果,應引起重視。
能選擇抑制病毒而又不影響細胞的核酸或蛋白質的代謝,是最理想的藥物,有鹽酸胞胍、羥苄唑(羥苄苯異咪唑)。最近有報導,核酸酶可獲良效。也有用四環素族等廣譜抗菌藥物及烏洛托品。
  
(2)免疫療法近年來研究證明病毒感染伴發的組織損害,其中部分是免疫反應的結果,故發展了免疫治療。

預防

關鍵的預防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提倡用疲勞、生病來產生抗體的不科學方法。堅持治療疾病,平時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孩子可按計畫接受疫苗接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