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及學前教育和親職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方法
  • 提高:教學質量
  • 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
  • 包括:教師、父母
  • 教育方法觀:注入式教育方法
意義,教育方法觀,中國小教育,

意義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主要的是依據學生個性特點為基礎將科學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素質、建立起學生認知神經系統及行為技能與習慣、最終形成學生生產生活和科研能力以滿足社會需要的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方法觀

教育方法觀是指人們在創造、設計和選擇教育方法或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論是何種教育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教育方法觀:
注入式教育方法觀。
注入式教育方法觀在中西方的封建社會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非常流行。在這種教育方法觀的指導下,教師從主觀願望出發,任意向學生灌注知識,無視學習主體——學生的能動作用,把學生視為被動的裝知識的容器。教師在教育中僅僅起到現成信息的載體和傳遞的作用,學生則起信息接受和儲存的作用,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阻止學生獨立思考,阻礙了學生主體性和個性的張揚。在教育關係上,片面誇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客體,否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權威和領導決定作用。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上,把教育的目的僅放在掌握知識層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強調教師外在的注入、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注重教師的啟發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等。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出現在奴隸社會,在中國集中體現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蘇格拉底為主要代表。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後來朱熹將孔子的“憤悱”原理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學生想弄明白某個道理或有些興趣,但是卻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學生想說,但卻說不出來、說不清的情況。孔子主張,在這種情況下,要幫助學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達清楚。孔子啟發式的條件是“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則要另外選擇其他的途徑。因此,有人說他主張“叩則鳴,不叩則不鳴”,即學生問才作答,不問則不作答。這就是傳統的啟發式教育方法觀。古希臘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也稱產婆術,是西方最早運用啟發式教育方法的代表。他主張教師不要把知識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應啟發學生去思考,幫助學生自己發現和獲取知識。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的主要特徵是:
(1)主動性與創造性相結合。啟發式強調在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結合。
(2)外因與內因相結合。啟發式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內外因互相作用關係原理。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對象又是主體。教師的指導和教育影響是學生學習的外因。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及其原有的認識水平等是學生學習的內因。教師的教這一外因只有通過學生的學這一內因的積極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啟發式教育方法恰好是促進外因與內因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
(3)心理與認知協調發展。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積極的內化過程,知識的內化包括同化與整合。學習是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不斷改造,處於某一發展階段的學生所具有的認知結構總是他過去活動的結果。在開始新的學習時,總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傳入的新信息,有些信息能同化,有些則不能,於是便在企圖同化和能夠同化的兩種信息之間造成了矛盾,產生了認知結構內部的不平衡——認知衝突,這便成了學生心理發展的動因。學生的學習就是要不斷解決認知衝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平衡。啟發式教育方法正是要求教師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打破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不斷激發學生新的認知需求,以促進其認知結構不斷向前發展.
啟發式教育方法觀的主要方式是: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長要鼓勵孩子發問,並認真回答他們的問題。一旦他們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視和鼓勵,就會更大膽更高興地去探索並提出問題。當孩子說出某個與眾不同的想法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讚許:“這想法真不錯,連父母也想不出來!”切記不要嘲笑孩子,否則,他們以後不會再開口發問了。
(2)鼓勵孩子大膽思考
孩子開始思考問題時是大膽的、無拘無束的,當然也會出現錯誤,許多家長都習慣於糾正孩子的錯誤;這是應該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糾正過多,管教過嚴,就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孩子大膽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錯了也要鼓勵。
(3)加強對孩子求異思維
很多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這種訓練原則能夠啟動孩子的思維,幫助孩子鍛鍊思維能力。孩子在自由玩耍時,可給他摺紙、積木、拼圖等需要動腦筋且能夠自由裝卸拆合的玩具,以啟動孩子的思維。
新行為主義教育方法觀
這種方法觀源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是本世紀6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理論,其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斯金納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學生個體的行為以達到改變社會中所有的人的行為。他相信科學,主張嚴格的科學套用於人的行為研究,由此被稱為行為主義者。他的觀點與以往的行為主義者不同,以前的行為主義者把人的行為的產生和形成完全歸功於外界事物對行為主體的刺激,即當一個刺激出現時,行為主體將表現出一定的反應,即刺激——反應。而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的絕大多數,特別是人的學習行為,與刺激——反應的模式不同,而是由於人的活動(或者叫操作行為)與他周圍環境出現的強化之間的耦合而逐漸形成。
人本主義的教育方法觀
20世紀,代表人本主義傾向的理論有羅傑斯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以及以利奧塔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無論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還是存在主義的哲學家薩特、後現代主義的利奧塔,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對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他們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倡尊重人的個性和差異性。人本主義的教育方法觀從尊重人的個性出發,強調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建構,重視學生價值觀及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他們的這種方法觀又過於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

中國小教育

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
(1)講授法
它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觀念和指導學生進行智力活動與操作活動的方法。它是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講演法說服法的總稱。
運用的基本要求:
A、講授內容要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B、講授要有系統性,舉例恰當,富有啟發性;C、講授語言要簡煉、準確、生動;D、注意講授與板書和直觀教學相結合
(2)談話法
又稱問答法,它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問學生,並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和提高思想覺悟的方法。談話法是一種古老的教育方法。
運用談話法的基本要求:
A、課前要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問題。B、要按計畫進行談話,掌握時機,善於發問。C、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人施問。D、談話結束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總結。
(3)討論法
討論法是教師組織學生就某一問題或某些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大家交流意見,相互啟發思維,互相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弄懂問題、明辨是非的方法。
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
A、選擇好討論的課題。討論的課題應是值得探討的問題。B、設計好討論課的結構,讓學生作好討論的充分準備。C、注意對討論的過程進行引導和控制。D、要進行總結,並注意培養學生探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以圖象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上課時,配合講授或談話,把實物、教具(標本、模型、圖表、幻燈、多媒體等)呈示給學生,或者向學生作示範性的實驗,來說明或印證所傳授的知識和理論的方法。
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A、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演示目的,選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準備。
B、演示要適時,並使全班學生都能看到演示的對象。
C、演示時,教師應對演示對象加以必要的說明,要指導學生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徵和重要方面,並儘可能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
D、演示時要配合講解,最後要進行總結。
(2)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學生到現場對實際存在的事物和發生的事件進行觀察和研究,從而獲得知識和觀念的一種教學方法
運用參觀法的基本要求:
A、參觀前教師要作好充分準備。
B、參觀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一方面要明確具體要求,一方面要對學生作必要的講解,或請有關人員進行講解,並鼓勵學生提問題,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C、參觀後,教師要進行總結,並檢查參觀計畫完成情況。
它是指用他人的優秀思想品質和模範行為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其實質就是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用高大的形象感化人。
示範作用的榜樣主要有三類:
A、偉人、英雄模範人物的形象和事跡是學生最崇高的榜樣;
B、教師、家長及其周圍的其他長者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
C、同學中的優秀典型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典型人物往往是學生最熟悉的榜樣。
運用榜樣示範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所選擇的榜樣必須具有先進性、典型性和楷模性;
其次,要向學生提出學習榜樣的目的和要求;
再次,要引導學生把學習典型人物的實際落實到自己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之中。
以情感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
又稱情境教學法,就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和組織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思想情操與品德個性的一種教育方法。
陶冶的方式很多,其中對學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人格感化、環境薰陶和藝術陶冶等。
運用陶冶法的具體要求:
A、要精心選擇與創建具有教育意義的教育環境。
B、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從情境中吸取有益的精神營養。
C、要引導學生參與教育情境的創建。
(2)評價法
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過程與結果給予肯定或否定,以促進學生髮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取得進步的一種教育方法。主要有兩種方式: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
運用評價法的基本要求:
A、評價要公平合理,符合實際,並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評價。
B、要發揚民主,既要使評價得到學生集體的支持,又要使評價產生集體教育的效應。
C、評價要及時,注意時效性,應以鼓勵為主,儘量少用懲罰,但也不能濫用獎勵。
以實際操作為主的教育方法
(1)練習法
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獨立的智力、體力和情感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觀念解決有關問題,或反覆多次完成某些動作和行為,以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已有的知識、觀念,並培養相應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
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
A、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並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
B、要精選練習題,注意練習方式的多樣性。
C、要注意練習的難度、分量和系統性、經常性。
D、及時檢查和評價練習的結果。
(2)實驗法
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或其他手段,控制一定的條件,作用於一定的對象,以引起事物或現象的某種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和具體數據中直接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
運用實驗法的基本要求:
A、做實驗之前,教師要做好實驗準備。如編制好實驗計畫,準備好實驗用品,將學生分組等。
B、指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同時要教育學生嚴格遵守紀律,注意實驗安全,愛護實驗設備和器材。
C、實驗結束後,要進行總結。
(3)實習作業法
又稱“實習法”,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或校外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
運用實習作業法的基本要求:
A、實習之前,要使學生明確實習的目的和要求,並訂出實習計畫,聯繫好實習單位。
B、學生進行實習時,教師要作切實的指導。
C、實習結束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小結,並從整體上對全班學生的實習活動進行總結,並作出具體評定。
5、以培養學習習慣為主的教育方法
(1)學習的核心是勇於創新, 培養學生做事的習慣 。
A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規則,培養責任心、抗挫能力。
B大家一定有感受,覺得沒有責任心,沒有抗挫能力的孩子長不大。
(2)培養學生做人的習慣
A做人的核心是要有愛心。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兒童明白道理是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的過程,古人在《禮記》中說“立愛自親始”,就是培養孩子的愛心 要從孝敬長輩開始
B對孩子關愛最多的人莫多於他的父母和家人長輩,如果孩子對這些最親近的人也產生不了愛心、孝敬之心,你還指望他去愛別人,這是不現實 的。所以,看一個孩子有沒有愛心,做人方面有沒有好習慣,首先看他有沒有孝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