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馬里奧·普佐創作長篇小說)

教父(馬里奧·普佐創作長篇小說)

《教父》是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創作的長篇小說,1969年首次出版。

該小說主要描寫了1945年至1955年之間,義大利移民科利奧尼家族在困境中的掙扎和生存之道,科利奧尼家族是五大黑幫勢力集團之一,為了能夠生存不惜進行各種殘忍的攻略,用槍、用斧頭、用刑具,最後在鬥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實現了對美國黑幫勢力的統一。

《教父》較有深度地揭露了黑手黨的內幕,有助於了解和認識當代美國的社會狀況。此外小說情節驚險,描寫生動,引人入勝。1972年,由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教父
  • 外文名稱:The Godfather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馬里奧·普佐
  • 首版時間:1969年
  • 字數:35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45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長島的一座太公館裡正在舉行康斯坦齊婭·科利奧尼小姐的婚禮,新娘的父親唐·維多·科利奧尼站在門口迎接賓客。這群蜂擁而至的賓客大都是科利奧尼的朋友,他們中許多人毫無拘束地稱他“教父”。唐·科利奧尼的公開身份是美國最大的橄欖油進口商,實際上他是紐約最有勢力的黑手党家族首領。數十年來,他穩步地建立起他龐大的地下帝國。一個人如果對社會的公正和公平感到失望,就盡可以到科利奧尼這兒來尋求幫助。只要來人公開向他表示彼此的友誼,不論尊卑,他都會出面予以解決,由此他得到了許多人的感激。唐的三個兒子也出現在婚禮上。老大桑尼是個典型的義大利人,十分強悍,但有勇無謀;老二弗雷德,順從、忠實,但缺乏膽魄和毅力;老三麥可本是唐最鐘愛的兒子,唐曾一度考慮把家族的大權交給麥可繼承,但麥可卻明顯地想和他的家族以及家族的事業保持距離;他違背唐的安排參加了軍隊,並在與日軍的戰鬥中負傷,還獲得過勳章。回來後進入名牌大學,還找了一個地道的美國姑娘作女朋友,這一切都讓唐不滿。
婚禮過後,唐決定會見多次求見的毒品走私頭子索羅佐,他帶了長子桑尼和軍師哈根前往。在會談中,索羅佐請求唐利用他在法律界和政界的關係,為毒品走私提供保護;為了答謝唐的支持,索羅佐說他可以把所獲利潤按相當高的比例送給唐。唐覺得毒品走私風險太大,沒有答應,但桑尼為厚利所動,不自覺地流露出願意合作的意思。索羅佐認為一旦唐死去,桑尼就會接管家族,那時他也許可以和桑尼合作;即使不成,除掉了唐,也可以搬去一個巨大障礙。他派人去刺殺唐,在唐買水果時開槍擊中了他,然而由於唐的警覺和刺客的慌張,唐只負了重傷。唐受傷進了醫院,索羅佐又收買警官趕走了唐所有的保鏢,以便在醫院裡最後幹掉唐。正在危急的時候,唐的小兒子麥可聞訊前來探望,他打電話請人來保護唐,結果被惱羞成怒的警官打傷了臉。麥可看出自己無法切斷和家族的聯繫,只好被迫介入了家族事務。桑尼和軍師哈根商定要除去索羅佐,麥可主動接受了這個任務。
索羅佐得知唐沒有死,為了爭取時間,避免唐家族即將到來的報復,便假意要與桑尼談判,這給了麥可機會。經過周密安排,麥可在代表桑尼談判時出其不意,開槍擊斃了索羅佐和隨行為他保鏢的警官,然後逃到義大利躲藏起來。
索羅佐的死引起了黑手党家族間的混戰,桑尼的妹夫卡洛受了敵方的收買,用計引誘桑尼離開長島的堡壘,在他去妹妹家的途中打死了他。為了收拾局面,唐被迫抱病出山。為了讓遠走他鄉的麥可能平安返回美國,唐決定和敵人妥協,他提議召開全國黑手党家族首領會議,以恢復和平。
唐在會議上作了讓步,答應為走私毒品提供法律保護;同時對方也同意不再追殺麥可。經過一系列巧妙的安排,一個已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承認自己就是殺害索羅佐和警官的兇手,他被處決了,麥可平安地回到了美國。
唐家族經歷了這場混戰,實力大為削弱,內部不穩,地盤縮小。唐毅然決定退休,他把家族大權交給麥可,麥可認為政府並沒有為人民辦多少事,社會也不能公正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他的思想徹底發生了變化。在經歷了這場殊死搏鬥後,這個曾自願為國戰鬥、當過戰鬥英雄的人變成一個令人生畏的黑手党家族領袖。
麥可執掌了家族權力,他先向那些敵對家族表示妥協,利用他們的輕蔑來爭取時間。他派人查清了妹夫卡洛的叛賣行為,無情地處死了他;然後又周密安排,挖出家族內部的另一個重要叛徒,把這個跟隨唐多年的縱隊長殺掉,穩住了內部。
麥可決定全面反擊,他親自挑選和培養了忠誠的殺手,尋機刺殺了敵對家族的首領,並派出所有手下人,全面打擊了占領自己家族地盤的滲入者。通過這次殘酷的打擊,麥可名聲大振,恢復了科利奧尼家族在紐約家族中的領導地位。唐·科利奧尼在把權杖交給麥可以後不久就因心臟病突發死去了,現在麥可輝煌的勝利證明了唐的眼光。事實上,作為新代的家族領導人,麥可比唐更有現實眼光。他看出他的家族早晚會融入美國社會,他今天的努力不過是為後代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家族帝國從“地下”走到“地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的要求,麥可實行戰略轉移,把財力和人力投入到中西部地區。麥可的女朋友與他結了婚,她也適應了麥可的變化。她開始像她的婆婆一樣,毎天到教堂禱告。她排除頭腦里關於她自己、孩子、煩惱、反抗和疑問等所有雜念,懷著無比虔誠的信念,為麥可·科利奧尼的靈魂析禱。

創作背景

黑手黨起源於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後來由義大利移民傳入美國,在美國各大城市相繼建立起組織,逐漸成為美國最強大的黑勢力集團。他們各占一方,與官府警察相互勾結,擁有自己嚴密的組織和龐大的武裝力量。他們走私販毒,開設賭場,牟取暴利;他們系人放火,明搶暗奪,進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美國論界曾評論黑手黨是擁有莫大權力的影子政府。
《教父》寫得逼真、生動,致使很多讀者以為普佐一定與書中所描寫的黑手黨組織有來往。實際上普佐與黑社會組織沒有什麼關係,他把小時候從紐約街頭和他那義大利裔母親嘴裡聽來的逸聞鐵事作為素材,認真而詳細地查閱了大量有關書籍和資料,對黑手黨的歷史和現狀作了深入研究,憑著自己豐富的閱歷和想像力,寫成了這部作品。

人物介紹

維多·科利奧尼
老教父。老科利奧尼,總能靈活多變的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多年來積累的處世哲學來解決問題,並且處理得面面俱到,令人不得不佩服。尤其當義大利西西里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後,男人們也變得越來越易怒,暴力,為了爭得一份工作,爭取勢力範圍而相互毆打,相互廝殺,維多·科利奧尼來到美國並將這種模式複製於此,冷漠缺少信任的資本社會,獅群隨時可以將底層的人化為自己口中的美味佳肴,科利奧尼運用自己一些獨特的思維和觀點不僅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下生存了下來,並且還乾出一番作為來了,他的處事哲學也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也。
麥可·科利奧尼
新教父麥可·科利奧尼的成功之路不同於他的父親,他出生於美國的太平盛世時期,此時的美國經濟迅速復甦,國家制度不斷完善,政府機能逐漸強大,自幼接受全美式教育的他,沒有父親那樣的宏大目標,他只想安分守己的做個模範公民,可是面對大環境的壓力,仇人的迫害,他只能放棄原有的道德準則,釋放內心的欲望,夾縫求生。麥可作為一個後來居上的家族首領,在競爭慘烈,朝不保夕的情形下,他城府極深地潛伏著,眼光尖銳地鎖定目標,迅速發出攻擊,並且心狠手辣地對待敵人。但他始終沒有看清楚,任何人甚至他的家族成員為他賣命的背後,除了利益驅使之外還有一種榮譽感,欲望的種類是很多的,利益只是其中一種,麥可就是犯了這個的大忌,剛愎自用,以為金錢可以解決一切。最後卻與自己的家族越走越遠,並親手毀了這個家,剩下的只是龐大的軀殼。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夢想破滅的現實
年輕的老教父維多因逃避家族仇殺遠逃美國,夢想著在這個理想國度過上安定的生活,懷揣夢想的科利奧尼一家在美國陷入生存困境,這裡並非人間天堂而更像人間地獄,理想與現實的抉擇立刻表現在生存還是死亡的層面上:或者保留夢想而死,或者順應現實輸盜、搶劫而生。老教父選擇了順應現實,這是其美國夢的第一次破滅。在經濟蕭條中被迫從事黑社會活動後,他在家人尤其是下一代面前竭力掩飾並精心偽裝,避免正面提及自己的事業,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遠離家族在陽光下生活。在建立家族事業的同時,老科利奧尼似乎距離自由越來越近,在自己的自由王國中建立起一套理想的體制,作為在法律以外存在的規則制定者他給予王國內部人員理想的自由、平等和安定。但實際上卻距離其理想自由王國,上流社會越來越遠。
老教父在家族事業中風光無限,但在長子進入事業上猶豫、仿徨、遲疑,甚至阻撓、否定,直到被長子一語道破才不得不接納其進入“家族事業”,給讀者帶來無盡思考。在有選擇時,他寧肯家族事業後繼無人而不希望後人步其老路,科利奧尼家族來美國是要尋求自由生命、融入自由王國而不是要建立獨立自由王國。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王國就是美國主流社會,在那裡人人平等,成功取決於個人努力,沒有世代仇殺沒有家族背景,只有自由、平和與安定。但是這些美好的幻境卻是老教父維多用對外實行暴力征服所得來的。即便如此也還是不能保持長久,很快維多就因保持只做“乾淨生意”而成為整個黑幫社會事業發展的絆腳石。為了保存夢想的最後一縷純淨,老科利奧尼決定絕不沾染毒品生意,然而對主流社會的這最後的期寄與渴盼,導致了其他家族聯手對科利奧尼家族進行滅絕性屠殺,從而完全斷送了科利奧尼家族夢想實現的可能,並且幾乎斷送了老科利奧尼的性命。不僅家族事業受到威脅,連在家族事業庇護之下暫時安寧的家族成員的生命也受到威脅,科利奧尼家族被迫開始從事毒品生意,老教父的夢想又一次破滅。
維多雖然自己投身黑幫,但是卻希望自己的後代生活在陽光下。然而科利奧尼家族的唯一實現夢想可能的小兒子麥可進入家族事業的同時,老一代教父維多的夢想終於徹底破滅。然而面對這一不可逆轉的現實,老教父維多除了深深的無奈之外已經無計可施,於是所有一起似乎又可以歸結為:一個人只有一種命運。從對自由王國的追求把科利奧尼家族指引到美洲大陸,到最終對平和安定的渴望把科利奧尼老教父指引到了自家後院的園圃,老教父與主流社會的自由王國已經徹底絕緣了。此時長子慘死,次子已廢,幼子徹底脫離主流社會成長為家族事業堅不可摧的首腦,老教父統領家族、繁榮事業、聲名顯赫的一生最終也不過是一種對夢想的消極回歸,其中有與世抗爭的疲憊,有造化弄人的無奈,更有夢想徹底破滅塵歸塵土歸土的晚景滄桑。
人道主義
《教父》與其他黑幫小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突破了對人物描寫的一個個性模式,不僅限於黑幫首領的個性刻畫,而是從人的自然、心理和社會屬性出發,通過有效的謀篇布局圍繞新老兩代教父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揭示了人性的兩面性,將作為黑手黨首領和作為普通人的雙重人格,設計得細緻周密,前有伏筆,後有照應,使作品達到了空前的人道主義境界。
馬里奧·普佐用大量筆墨描寫教父的家庭生活,維多·科利奧尼育有三子一女,秉性脾氣各異,長子桑尼強悍勇猛、剛愎自用,魯莽急躁;次子弗萊德本分忠誠,膽小怕事,惟命是從;小兒子麥可長相斯文,彬彬有禮,遇事穩重,女兒康妮年輕貌美,性格溫柔,有些神經質。維多·科利奧尼把物色家族繼承人選放在首位,但他對孩子們的熱愛是等同的。他覺得桑尼是白己最得力的助手,但缺少謙虛謹慎的作風,經常在決策問題時不斷點播他,沒有放棄比他作為繼承人的希望。弗萊德缺少人格感召力不高,不能成為繼承人,他也打理一些具體事務。麥可最具備繼承人的領導天賦和人格特質,但他不想違背兒子的願望,希望他出人頭地成為美國社會合法世界的上層人物。當教父被告知大兒子被少、暗殺,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為了保護其餘子女,他強忍悲痛決定與五大家族達成’‘和平協定’‘小說還詳述了他收留養了湯姆·黑根的過程,他收留患眼疾沿街乞討的十一歲男孩湯姆·黑根後,從來不以父親的身份,而是以監護人的身份出現,送到法律學校,向來不把作為父輩的意志強加於他,而是囑咐他不要忘記自己的生身父母。
這樣,維多實質是在獻出愛心的同時,為自己培養了一個死心踏地為他效勞的黑社會家族的參謀助手,一方而根據兒子秉性循循善誘,充分顯示了老教父人性的雙重性,反映出作為黑社會首領的市時度勢的父親一方而是一個有責任心,可親可敬,富有人情味的長者形象另一方面為家族培養選擇繼承人和黨羽,將其人性的兩面性處理得相當完美。在友情方面,維多·科利奧尼深信友誼就是一切,用朋友的友誼築起的防線比政府還重要,小說運用敘述和議論的手法,通過對參加女兒婚禮來賓的介紹,分析了他對朋友充滿感情的慷慨,有其真誠友善的一面,也有虛偽利用的動機。他邀請的客人個都是認識的人全都是信得過的人,他們中間有很多人走了紅運都是沾了老頭子的光,在這個親切的場合以無拘無束地當面稱呼他‘’教父”,他也沒有忘記邀請他當年的老朋友和老鄰居。隱隱地表明了教父個性中既具有美國公民的樂觀友善,又具有義大利西西里後裔叛逆倔強的民族淵源。值得一提的是維多還有一個準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折射出維多·科利奧尼作為社會公民的道德良知和某種原始的正義性。

藝術特色

作者普佐通篇採用自然主義手法,語言簡練流暢,大眾化,口語化,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徵;俚語、隱語、行話、委婉語、雙關語等多種手法的使用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主人公教父以及小說中眾多的人物角色;情節安排合理緊湊,環環相連,引人人勝;某些電影藝術也被採用,回憶、倒敘、插曲、心理描寫等方法運用得恰到好處。小說的主要特色在於人物語言和行為性格化;敘述語言特色化;選材真實,事例典型,增強小說及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實感;細節描寫風趣幽默,突出人物個性;反襯手法新型獨特,效果神奇。

後世影響

該書自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僅僅十年《教父》發行總數就高達1300萬冊。
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與《教父》的作者合作,將小說改編成電影,1972年公映。次年3月,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影片獎,導演弗郎西斯·福特·科波拉獲得最佳導演獎,男主角的飾演者馬龍·白蘭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作者簡介

馬里奧·普佐(1920—1999),生於紐約。1955年普佐出版了他的小說《黑暗的劇場》。故事背景是被占領的德國。1965年普佐出版了小說《幸運的流浪者》。由於普佐負債累累。45歲那年他決定要做一個暢銷書作家:其次他要接受傳統作家寫法去賺一大筆錢。這樣寫出了《教父》。這本書使他賺了一百萬美元。普佐去好菜塢把《教父》改編成電影。電影拍出後。獲六項學院獎。普佐在1978年出版了小說《傻瓜之死》。1977年普佐出版了《在拉斯維加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