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曲(音樂體裁名)

敘事曲(音樂體裁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敘事曲一般指富於敘事性、戲劇性的獨唱或獨奏曲。敘事曲一詞源出拉丁文ballade,意為跳舞,最初是一種舞蹈歌曲。14世紀以後,只歌不舞,在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各國成為獨唱或復調敘事歌曲的通稱。敘事曲和敘事歌曲一樣具有敘事性,也就是說曲調富有語言表現力,好像講故事一般侃侃而談,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史詩、古老傳說和文學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敘事曲
  • 外文名:Ballade
詞源,演變,種類,曲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詞源

敘事曲(ballade)一詞源出希臘語ballizein,意為跳舞;進入拉丁語後變為ballare,意思沒有改變。古代歌舞不分,故本詞和舞會(ball)、芭蕾(ballet)等詞語出自一個詞根。
《敘事曲》五線譜《敘事曲》五線譜

演變

古代歌曲、舞蹈不分,而在歌曲中歌詞和曲調又不分,所以敘事曲最早的含義近似“載歌載舞”。後來,隨著歌曲、舞蹈的分開,敘事曲逐漸變為指代歌曲的ballade和指代舞蹈的ball(舞會)、ballet(芭蕾)。最後,隨著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古老的歌詞被人們所遺忘,於是歌詞和曲調也分開了,敘事曲僅指代曲調,而沒有歌詞的含義了。
按時間來說,敘事曲的演變如下:
  • 14世紀以前
    指跳舞。古代歌舞不分,故亦可理解為“載歌載舞”。
  • 14世紀至浪漫主義前期
    指源於中世紀的定型詩的歌曲。隨著時間的演進,歌詞逐漸變為民謠和民間傳說,故曲調也隨之具有敘事性,成為音樂性和文學性的結合。此時歌舞已經分開,故不再指代跳舞。
  • 浪漫主義中後期
    一般指器樂作品。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原有的歌詞逐漸被淘汰,歌曲中歌詞和曲調逐漸分開,此時一般不再指代歌詞,而專指音樂本身。

種類

按演奏者分
按演奏者,敘事曲可以分為獨唱曲、合唱曲和器樂曲。
  • 為獨唱家而創作的敘事曲
自浪漫主義前期開始,敘事曲專指歌曲。18世紀德國作曲家J.R.楚姆施泰格創作的《敘事曲》,已經是篇幅較大的獨唱歌曲,由若干對比段落組成的作品了。到了19世紀,德國作曲家C.勒韋的敘事曲,富於戲劇性的歌曲,並已結合運用分節歌和通譜歌的形式。他的作品包括《魔王》、《愛德華》、《女店主的女兒》等著名歌曲,對F.舒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 為合唱和樂隊而創作的敘事曲
H.沃爾夫曾把他的獨唱敘事曲《猛火騎士》改編成合唱和樂隊作品。
  • 為器樂而創作的敘事曲
到19世紀中期,波蘭作曲家蕭邦是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種形式。他的四部敘事曲,旋律優美、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氣象萬千,是鋼琴藝術史上的不朽傑作。隨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等人,也都把敘事曲的體裁套用於鋼琴作品。
按風格分
由於敘事曲的產生,不早於浪漫主義時期,故絕大多數敘事曲都是浪漫主義風格的。按不同地域,敘事曲又可分為德奧浪漫主義風格、東歐浪漫主義風格等。特別地,劉文金的二胡敘事曲《豫北敘事曲》是中國風格的敘事曲中的代表作。

曲式

敘事曲一般是單樂章作品,對曲式並沒有嚴格規定,這一點和交響曲協奏曲不同(交響曲和協奏曲一般是多樂章作品,並且對每樂章的曲式有嚴格規定)。一般來說,敘事曲較多採用三部曲式——即A-B-A結構;甚至混合曲式,如蕭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
《鋼琴師》中亦有演奏《g小調第一敘事曲》《鋼琴師》中亦有演奏《g小調第一敘事曲》

代表人物

蕭邦
蕭邦是鋼琴敘事曲的首創者,共創作了四首鋼琴敘事曲,完成於1831-1842年,即他21-32歲充滿了活力的青年時代。蕭邦的敘事曲充滿波蘭的民族風格。其主題為民歌性質,充滿了民間音樂即興和變奏,唱出了波蘭人民的生活、鬥爭和願望。
蕭邦蕭邦
蕭邦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體裁的鋼琴曲這四首敘事曲寫於1831至1842年之間也就是蕭邦21歲至32歲這段充滿青春朝氣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蕭邦音樂創作上的高峰期。他創作的四首敘事曲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具有史詩性、戲劇性具有廣闊的交響性發展。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敘事曲這一體裁運用到鋼琴曲創作上來的作曲家他為敘事曲這一體裁領域內的發展、為李斯特和其後的交響詩、交響畫、音詩、音畫等奠定基礎。
這四首敘事曲在富於幻想的浪漫主義氣質方面、敘事性和戲劇性的結合方面,接近於舒伯特。蕭邦的學生古特曼說,蕭邦非常喜歡舒伯特的作品。但是,蕭邦創造性地發展了敘事曲這一體裁,將它的戲劇性和交響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賦予這種音樂體裁以嶄新的意義,使它具有史詩般的宏偉與廣闊。蕭邦曾親口對舒曼說,他的敘事曲,是受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茨的史詩啟發,而寫就的。這四首作品,以其獨特的敘事性特徵,充分體現了蕭邦對於音樂形象的準確把握,和對於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完美表達。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四首首敘事曲,作於1854年。那時勃拉姆斯21歲,住在他的老師舒曼位於萊茵的別墅。
年輕時的勃拉姆斯年輕時的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早期創作的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起初是計畫寫成交響樂的,後來,他感覺不能勝任這樣巨大的交響樂結構,就把它縮寫為兩架鋼琴用的奏鳴曲。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作品有了一個鋼琴曲的局面,可是還帶有原來的管弦樂的特點,於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寫成了一部鋼琴協奏曲,最初打破交響樂計畫的終曲用迴旋曲替代了。這部崇高的、悲劇性的作品仍然是一個獨特風格的音樂作品,一部帶鋼琴協奏(obbligato piano)的交響樂。勃拉姆斯的早期鋼琴創作除了這幾部作品外,還有Op.10《敘事曲》,這是勃拉姆斯的小型套曲形式的創新,在四個部分里,作者體現了著名英格蘭民間敘事詩《愛德華》的故事情緒。
和蕭邦一樣,勃拉姆斯嘗試以德國日耳曼民族敘事詩為題材,創作敘事曲。他的音樂沒有光輝燦爛的旋律和華麗的炫技手法,但其形式具有古典樂派的莊重嚴謹,而其精神實質又是浪漫主義的。這種保守與創新的結合,可謂獨樹一幟,並已藉由這四首敘事曲,體現在了青年勃拉姆斯身上了。

代表作品

蕭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Op.23
有人認為這首敘事曲是取材於密茨凱維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認為應是密茨凱維茨的史詩劇作《康拉德·華倫洛德》。11世紀立陶宛日爾曼騎士兵團所滅,立陶宛後裔華倫洛德被敵俘虜,並被撫養成人,受到敵方重用。立陶宛老人喬裝成唱詩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華倫洛德。通過反覆啟發教育,終於使華倫洛德醒悟,立志犧牲個人為祖國效力,最後終於使立陶宛人得勝,而華倫洛德卻被敵人處死。
在這首敘事曲中,蕭邦概括了這個故事的精神,使之具有史詩般的氣概,但沒有寫實性的描寫。樂曲的序奏如敘事詩,仿佛立陶宛老人在撥動琴弦,邊敘述邊唱歌;樂曲的最後猶如寫華倫洛德慷慨就義,以個人的犧牲換取祖國的勝利。舒曼十分推崇這首曲子,他說這首樂曲“是蕭邦最粗獷而又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
樂曲採用自由曲式寫就:莊重的宣敘調特點的8小節序奏之後,是安詳而略帶憂慮的第一主題,老人開始回憶和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第二主題則是舒展明朗的,令人感受到華倫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後的感慨。這兩個主題在展開部構成了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效果,第一主題不斷地增強悲劇色彩,第二主題則發展成具有英雄氣概的主題,以至在第二主題再現時,絕然不同於呈示部那抒情溫柔的形象,已成長為成熟的、誓為祖國雪恥的英雄形象了。樂曲的尾聲將全曲的情緒再一次推向高潮。結尾是悲壯的,象徵著華倫洛德為國捐軀的壯烈。
蕭邦《F大調第二敘事曲》Op.38
蕭邦曾說,當他要寫這首敘事曲時,是受密茨凱維茨的長詩《斯維台茨湖》的感動。那首長詩也是寫立陶宛古代的愛國故事,大意是:立陶宛遭到異族侵略,青年人都去前方作戰了,當留在城裡的老幼婦孺聽到敵人已迫近城門時,他們無力抵抗,只得乞求上蒼,寧可讓洪水淹沒城市,與敵人同歸於盡。果然,奇蹟出現了,城市變成了一片湖泊。經過許多世代以後,立陶宛後裔漫步湖畔,探尋著這古代傳說的遺蹟。突然,有水仙從湖底浮起,向人們講述了這個故事,然後又潛身返回湖底。
同樣,蕭邦這首敘事曲也並非是對這首長詩的具體描述。它由平靜、優美的抒情樂段和暴風驟雨般的戲劇性樂段交織構成,我們只能根據它特定的音樂形象和情緒氣氛,對密茨凱維茨的長詩進行一定的聯想。
蕭邦《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Op.47
舒曼曾解釋這首樂曲說:“這首敘事曲的形式、特徵與蕭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應該說是屬於最具有獨創性的創作。”這首敘事曲不像前兩首有那樣激烈的戲劇性,而僅有一定的敘事性和抒情性。也有人認為它與密茨凱維茨的另一首寫斯維台茨湖的長詩有關,這首長詩是敘述對愛情不忠誠的人終遭報應的民間傳說故事,但至今無法確認兩者的聯繫。
樂曲開頭的兩個主題的對比性質與第一敘事曲接近,但出現於敘事性的第一主題之後的舞曲性質的第二主題,有如一幅獨立的畫面,使其具有中間插部的性質。第三主題實質上是第二主題及其移調再現之間的間奏部分,但它具有主題的功能。
蕭邦《f小調第四敘事曲》Op.52
這首敘事曲是蕭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發,沒有較為具體的標題性。在結構上採用了奏鳴曲式與變奏相結合的方法。在這裡,具有憂鬱和幻想氣質的抒情、敘事性的主部主題通過變奏發展加強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陳述時,性格上起了變化,變得充滿了悲劇性的熱情,而在再現部中最後一次陳述時,活躍而緊張的運動帶來了驚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則用了和聲變奏手法,是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題獲得了色彩的變化。
豫北敘事曲
豫北敘事曲》是作曲家劉文金同志1958年創作的,樂曲通過兩個主題的對比發展,表現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後所發生的本質變化。
《豫北敘事曲》作者劉文金《豫北敘事曲》作者劉文金
全曲由引子和四個段落組成。在自由而強烈的引子後,二胡以緩慢的速度奏出根據河南地方戲曲音樂改編的委婉的主題,如泣如訴,刻劃了解放前受壓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變化反覆時,在同一小節內出現了#do和( do)的交替,感情更為悲哀。
第二段通過間奏,由C調轉入D調,情緒陡變;旋律明快,節奏多變,以豫劇中經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後倚音潤飾主題,充滿喜悅和詼諧之情,展現了解放後的一派歡騰景象。
第三段又轉回到C調,節奏時整時散,速度時慢時快,旋律躍宕起伏,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但由於改變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樂形象也隨之改變,明朗寬廣,富有浪漫色彩,表現了豫北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憧景。
豫北敘事曲》由兩個主題構成,通過兩個主題的對比,表現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這首樂曲分四個段落,第一段由(3321)三個骨幹音,出現了四次,進行加花變奏,情緒逐步上升,由平穩、徐緩趨向深情、激動。運弓由中弓到全弓,音色控制得比較自如,特別是兩個特徵音升1和還原5交替出現,表現了一種特定的情緒。
第二段要求運弓比較有彈性,頓挫分明,,因為樂曲比較歡快,所以節奏變化比較大,要放慢速度,由慢到快地進行練習,待到相當熟練以後,再按照正常的速度進行演奏。
第三段,散板需要由慢到快、音符由少到密,要求控制得自如。
最後一段,要求運弓流暢,音質好,揉弦的速度和力度都要加強。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劉文金創作的《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以深厚的傳統音樂和作曲理論方面的功力,把二胡音樂的創作推向了專業化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