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小調第四敘事曲

f小調第四敘事曲

《f小調第四敘事曲》Ballade No.4 inf Minor Op.52 是蕭邦時年32歲此體裁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創作於1842年2月。這是一首悲劇性的敘事曲,全曲節奏跌宕起伏,時柔時剛,彈奏難度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f小調第四敘事曲
  • 外文名稱:Ballade No.4 inf Minor Op.52
  • 歌曲時長:10分鐘
  • 發行時間:1842年2月
  • 譜曲:蕭邦
  • 音樂風格:敘事曲
樂曲內容,樂曲賞析,

樂曲內容

慣於這首敘事曲的標題性構思,沒有任何材料。從性質上說,它與蕭邦其他幾首敘事曲很不一樣。這不是戲劇性的史詩,而是一個抒情的故事,整個作品中,作曲家完全沒有採用情緒的對比,只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而音調完全不同的音樂形象相互交替,僅在末尾才出現蕭邦大型作品中特有的悲壯、激昂和慷慨的形象。它是蕭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發,沒有較為具體的標題性。全曲共239小節,6/8拍。

樂曲賞析

在音調及和聲風格上,這首敘事曲比其餘三首更富於色彩性,也更典雅秀麗,使得它與蕭邦晚期的作品,如《船歌》和《幻想波洛涅茲》相近。在這裡,具有憂鬱和幻想氣質的抒情,敘事性的主部主題通過變奏發展加強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陳述時,活躍而緊張的運動帶來了驚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則用了和聲變奏手法,使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題獲得了色彩的變化。
在結構上,它採用了奏鳴曲式與變奏相結合的方法。這首敘事曲有兩個主要主題,第一主題在此曲中占有極重要地位,蕭邦非常酷愛它,他在此曲中對它進行了四次變奏,此曲總的骨架是奏鳴曲式原則,但用變奏手法對主題進行發展,而且運用此方法造成主題的色彩性變化,又因為主題的多次變奏之間加進了其他的成分,因此它又具有迴旋曲式原則。除此之外,此曲第二主題在曲中先後出現了兩次,兩次的調性及性格截然不同。第一次調性為降B大調,性格為安謐寧靜的;這裡悠揚的音調和溫柔的和弦配置,使它具有聖詠般的意境,第二次調性為降D大調,性格是明朗、歡快的,但低聲部的上行音階給它帶來某些驚恐,這是一次主題的升華。如此看來,此曲是多種結構原則混合的結果。此曲具有奏鳴曲式呈示、展開、再現的總體結構,但它又沒有遵照古典奏鳴曲式的調性規範。副部在呈示部中出現在降B大調上,在再現部中則出現在降D大調上,再現部中的副部調性同此曲主要調性沒有統一。從奏鳴曲式主、副部調性對比與統一和主題展開兩大特點來看,此曲主題展開的特點占優勢。在展開部中,主部富於詩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發展。這裡即興性的展開和華麗的演奏技巧相結合,而且引子以完整的形式在犃大調上再現作為展開部的結束。引子後面加上了輕巧、柔和而透明的華彩,好像一陣微風吹散了引子的回聲。再現部中副部進行了戲劇性的處理,低音部奔騰的音階改變了原先的柔弱性格而變得生氣勃勃。由於音域的擴大和力度的增強,音樂充滿了堅毅的力量和悲憤的熱情,旋律被淹沒在響亮的和弦與琶音的浪濤聲中。這之後是狂風暴雨般的尾聲,這是蕭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壯激昂的形象。這首敘事曲是蕭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發,沒有較為具體的標題性。在結構上採用了奏鳴曲式與變奏相結合的方法。在這裡,具有憂鬱和幻想氣質的抒情、敘事性的主部主題通過變奏發展加強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陳述時,性格上起了變化,變得充滿了悲劇性的熱情,而在再現部中最後一次陳述時,活躍而緊張的運動帶來了驚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則用了和聲變奏手法,使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題獲得了色彩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