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別(張曉峰、朱曉谷的二胡敘事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由張曉峰朱曉谷作於1980年。樂曲以杜甫的同名樂府詩新婚別》為依據,敘述了一對新婚夫婦在“安史之亂”中的不幸遭遇。引子以姜白石歌曲《鬲溪梅令》的音調為素材發展而成,展現了戰火紛壇,兵荒馬亂的歲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婚別
  • 發行時間:1980年
  • 譜曲:張曉峰,朱曉谷
  • 音樂風格:二胡,協奏曲
創作意境,樂曲賞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演奏技巧,引子部分,第二大段,第三大段,作者簡介,

創作意境

張曉峰朱曉谷兩位先生根據杜甫詩作《新婚別》創作了二胡敘事曲《新婚別》。聆聽此作給人們帶來了淒切、動人之美。他們用音樂的形式演繹了“安史之亂”的歷史畫卷。雖然兩位作者的創造年代與杜甫時隔1200多年,但當你聆聽這部作品並研讀《新婚別》的原詩後,就能深刻體味出他們對原詩的精神體驗,也能窺探到他們對詩歌主人公的深層關懷。可見,他們雖然著眼於同一創作對象,但是卻用不同的藝術形式發出了不同的審美對象。該曲可謂是詩在弦上的吟誦。

樂曲賞析

二胡敘事曲《新婚別》雖然不能像詩那樣直截了當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然而它卻以音樂特有的表現手法,運用優美動人的旋律、感人肺腑的音樂語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新婚少婦的形象。樂曲以詩中故事發展的先後順序為依據,採用敘事的手法描述了唐朝天寶年間“安史之亂”造成的刀兵四起,一位純樸善良、忠於愛情的古代少女無可奈何遭受了戰爭給她帶來的災難“暮婚晨告別”。新娘忍受了極大的痛苦和犧牲,含淚送別丈夫,難分難捨,柔腸寸斷的動人故事。該曲的音樂素材來源於南宋詞人和音樂家姜夔(白石道人)的“鬲溪梅令”。此曲杜甫原詩的講述,分為了三個樂段:第一樂段(迎親)、第二樂段(驚變)、第三樂段(送別)。富於戲劇性的三段敘述使得這首樂曲起伏跌宕、引人入勝。仿佛讓人親自耳聞目睹了發生在這位古代少婦身上不幸之事的全過程。
(註:圖冊來源

第一段

“迎親”:明亮悠揚的竹笛聲,展現了山青水秀的鄉村美。接著,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發展成的主題,委婉質樸,刻畫了少女新婚喜悅嬌羞的神態。在迎親歡快的鼓樂聲後,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調,細膩多變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對奏,鋼片琴的點綴,形象地表現了洞房花燭之夜的情景。
這一樂章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表現內容,可以用“遠方娶親”或“閨房思君”來概括。舒緩平穩的節奏,婉轉抒情的音調。既表現了娶親路途的遙遠和艱辛,又表現了新娘即將與心愛的人成婚而湧起的陣陣喜悅之情。更把中國古代婦女那種“欲說還休”的含蓄性格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與嚮往表現的淋漓精緻。音樂主題出現了三次,在演奏時特別注意運弓的柔和舒展與揉弦的彈性放鬆,並處理好強弱起伏的變化以及帶有休止、延長、分號等樂句的節奏感。同時注意主題出現三次情感上的對比和變化,把遼闊與遙遠,抒情與喜悅,沉思與嚮往的情緒表現的有板有眼,有條有理。
第二層的表現內容,可以用“花轎迎親,婚禮酒宴”來概括。明快的節奏、輕快地音樂加上清脆的小鑼小鼓,畫出了鼓樂吹打、司儀張羅、新人拜天地、客人共慶賀的婚禮場景。這裡二胡主題濃縮,發展為變奏,顯得輕快活波。音樂從G調轉變為C調,從羽調式轉為微調式,更進一步地渲染了參加婚禮人們的欣喜之情和熱鬧的慶典場景。這裡演奏要運用靈巧的小連弓、輕快地重音、歡樂的顫音等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熱熱鬧鬧、歡天喜地的迎新場面。

第二段

“驚變”:定音鼓的滾奏,戲曲的“亂錘”節奏和二胡激憤的散板旋律交織在一起,猶如風雲突變;官吏深夜抓丁。後運用“緊打慢唱”的手法,二胡“慢唱”恰似哀號乞求;樂隊則以急促的十六分音符節奏“緊打”襯托,更增驚慌之狀。最後出現二胡的華彩樂段,跌宕起伏,如泣如訴的散板旋律,表現了“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的情景。

第三段

“送別”:樂隊的節奏緩慢,二胡運用探弦、顫音、滑音、抖弓等技法潤飾主題,表達了新人離別的痛苦與悲哀。接著,悲哀的旋律逐漸變成了堅定的音調,猶如新娘強壓悲痛,囑咐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演奏技巧

引子部分

“引子”(1-14小節)由揚琴引入,可分為兩個部分(7+7),第一部分的音樂素材來源於南宋詞人和音樂家姜夔的《鬲溪梅令》,樂隊齊奏出主和弦三連音的動機,再向上作五度模進,緊張度增加,分別在主、屬音的強拍長音處伴有隆隆的鼓聲,在第六小節突然停頓,幾聲軍鼓聲一下子將人帶到了古代戰火不斷的歲月,旋律深沉而壓抑。第七小節長時值的d羽音漸弱後以同主音轉調進入第二部分,由竹笛的長顫音開始,速度自由,清麗的笛聲與前面產生對比,使人聯想到山清水秀的江南風光,給聽眾以聽覺上的新鮮感,為引出新婚女作鋪墊。

第二大段

第二大段(15-135小節)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迎親”(15-39小節)是合頭變奏性的三段體,第一樂段(15-22小節)是主題音調,二胡以中慢的速度奏出此主題,這八小節為方整性樂段;第二樂段(23-35小節)是第一段的擴充變奏,屬於非方整性樂段,前面四小節是主題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後面的旋律由句尾擴充而來;第三樂段(36-39小節)是主題的減縮變奏,對其前部分重複後在句末緊縮,落在e羽音上。中間(40-49小節)揚琴過渡。
第二部分“小快板”(50-97小節):從調性對比上來看是帶再現的單三部,從主題音調上來看是變化反覆的三段體,第一樂段(50-57小節)是由4+4的結構,第二樂段(58-82小節)也是方整的樂段,是主題音調的減縮變奏而來,上句落在商音上,下句落在羽音上。演奏時速度不要太快,由於迎親隊是在顛簸不平的路上,所以音樂應該是歡快跳躍的,每一句的音頭要奏的有彈性,切忌不要生硬,要拉的有動感,轉調後亦如此,第92和93小節顫指的速度要快而輕巧,像是洞房裡蠟燭火苗在空氣中飄蕩,很溫馨的感覺,接下來的旋律好比男女主人公在對話,溫馨甜蜜。
第三部分“洞房花燭夜”(98-135小節):幽靜的慢板。要把那種甜蜜的意境拉出來。第一個長音sol要處理成由強漸弱,弓子的速度也要由快漸慢,接下來的六連音要拉的流暢,長音要多用遲到揉弦,使感情的表達更細膩,換弓要做到無痕跡,這段第2小節的第一拍用墊指滑音,第32小節二指的滑音要拉得輕鬆,注意音準,第33小節的速度稍微要緊湊一些,第35小節la的滑音要模仿古琴的滑音,最後漸慢漸弱結束此段。在這一段多次運用了速度和力度的對比來表現新婚女的情緒。樂譜中的速度對於演奏者來說,與音高、節奏等要素不同,因為演奏者對於樂譜的速度轉換成音響時,無法準確的找到一一對應的關係,而音響中賦予力度的變化,猶如生命中注入血液,則音樂的靈性或者活力就由此產生,力度雖然不是音樂的主要要素,但在樂譜轉化成音響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由於力度變化的張力也引起了音樂較小的速度的變化。3在“新婚別”的創作中,作曲家使用了力度記號,如p、mp、f、ff、fff、sf、漸強、漸弱等,這些力度記號無疑賦予了這首二胡曲無限的魅力。在這段和接下了的驚變中作曲家使用了速度和力度記號來體現作品情感的表達,因此在演奏時要細心體會,力求領會作曲家的審美情趣。
“驚變”(136-270小節)這一段為展開性樂段,寫的是在洞房花燭夜的時候官兵來抓壯丁去服兵役,就連新婚之夜的新郎也在劫難逃,新婚女為此與士兵們進行了奮力抵抗,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36-188小節)開始三小節的定音鼓的演奏給人們一種不祥的預兆,從140小節開始為驚變的部分,二胡採用了散板的哭腔表現了新婚女的悲痛欲絕,樂隊以連續十六分音符來襯托這種氣氛。第二部分(189-270小節)轉為快板,音調是採用了主題音調中的一些材料結合屬調的調性和時值的擴大變奏展開而來,二胡奏出了連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增加了緊張的氣氛,從第249小節起經過八小節短小音符的上行模進,把全曲推向了高潮,第257-260小節連續的三連音反覆強奏後,在第252小節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到了第267小節沉重的落在宮音上結束了本段,269-270小節的共同和弦為後面的轉調作了鋪墊。
在演奏上這段應注意弓子的力度,每個音都要有音頭,這要靠手腕的爆發力。變化音升fa到sol是升fa要用滑揉。下一個樂句變化音升sol到la也要用滑揉,fa音在此要用大力度的壓揉。每個樂句間不要間斷,幾個變化音滑揉到下個音要連線的自然,快板的前兩小節力度是強,不要奏成中弱,它和下面“急促的快板”的速度和力度是相同的。第16到25小節和第49到58小節的四分音符要用上全身的力量,保持弓子的時值和力度,把新娘心中的憤怒瞬間爆發出來,第90小節起的八分與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現到後面的三連音,力度由p到ff,連續的三連音蘊藏著一種無窮的反抗力量,把情緒推向高潮。最後的長音do要拉成強音表現男主人公的悲壯情懷。

第三大段

“送別”(271-375小節)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271-293小節)的音樂的素材取自主題,為不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前面十六小節是g羽調式,為兩個復樂段,後七小節轉為f商調式,是屬於新材料的展開。第二部分(294-293小節)開始的四小節轉為降B宮,使之明朗起來,二胡與樂隊用卡農的手法來模仿新婚夫婦間的對話,從298小節開始回到g羽調,第三部分(329-335小節)從降B宮的g羽到C宮的a羽,節奏為廣板,表現了新郎要遠赴邊疆服兵役的堅定豪邁的形象,第四部分(336-375小節)調式回e羽調,是全曲的尾聲,在四小節的間奏後二胡以中弱的力度奏出了主題音調,伴有軍隊行進的節奏音型,聲音由強漸弱至消失,描繪了新婚女一人淚眼目送丈夫隨軍隊遠走的畫面,給人留下無盡的留戀之情。
送別段的旋律與第一段相似,但此段的情緒是深情,悲切的,描述的是經過了激烈的反抗後,新婚夫婦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要在新婚之夜生死離別。一開始不要太強不要弓頭,第4小節的第一個3先拉成泛音再拉成實音並要揉弦,第13小節第二拍的後半拍用墊指滑音,力度由強到弱,速度由快到慢,第34小節第三拍以及第35小節第二拍的四指揉弦用壓揉,力度要大,頻率不要太快給人以抽泣的感覺,第54小節到58小節的速度較自由,在強的力度上結束此段。
轉C調:廣板,這段要拉得悲壯堅定,採用全弓演奏,描述了丈夫為了家鄉的安定毅然從軍,隨軍隊遠征的情景。
最後主旋律再現,採用雄壯威武的廣板,回到主調。力度不要太強,弓子要拉的平穩,揉弦不能太多。演奏得更加悲慘,淒涼,渲染了新婚女含淚目送丈夫歲部隊遠去的場面,在漸弱中結束。

作者簡介

張曉峰,江蘇太倉人,音樂家,作曲家,揚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獲得者。被譽為“曲神”、“樂痴”。張曉峰先生曾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創作的《迎賓曲》成為國家接待外賓的演奏曲目,《山村來了售貨員》成為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音樂,《新婚別》、《竇娥冤》等作品被譽為“音樂中的唐詩”,多部樂曲被選為大、中、國小的音樂教材。他整理編配的《太倉江南絲竹十大曲》、《太倉江南絲竹新曲八首》豐富發展了江南絲竹,輔導太倉絲竹樂團多次榮獲全國大獎,並多次赴新加坡、北京等地舉辦專場音樂會。
張曉峰先生張曉峰先生
朱曉谷先生朱曉谷先生
朱曉谷,上海歌劇院作曲家、指揮家,國家一級作曲、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樂指揮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教學研究室主任。1995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錄中心(INTERNATTONAL BIOGRA—PHICALCENTRE)列入世界名人辭典中。曾指揮過歌劇《江姐》、《紅珊瑚》;舞劇《豐碑》、《半屏山》 等二百多場演出及專場民族音樂會演出。還指揮灌制了大量民族器樂曲的CD、錄音帶、錄影帶(包括個人作品專輯、《江南風格器樂曲》、《舞曲音樂》等)共十五盤。先後多次赴台灣開音樂會及參加作曲家研討會。還在安徽合肥、上海、台灣台北、高雄、台中及新加坡指揮自己的作品音樂會。出訪法國、德國、比利時、 荷蘭、盧森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