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第一敘事曲

蕭邦第一敘事曲

蕭邦第一敘事曲是由蕭邦譜曲的敘事曲,是他四首敘事曲中的第一首,也是音樂中第一首採用這個曲名的器樂作品。此曲的結構是比較自由的奏鳴曲式。全曲包括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

該作品表現了蕭邦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結構龐大,技術艱難,內容深刻,是一出悲壯的戲劇,一篇激動人心的史詩。豪邁的英雄氣概、悲劇性的形象和愛國主義的熱情反映了蕭邦在華沙起義影響下的思想情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蕭邦第一敘事曲
  • 譜曲:蕭邦
  • 音樂風格:敘事曲,奏鳴曲
  • 展現內容:蕭邦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簡介,結構,

簡介

全曲的戲劇性結構是沿著一條線索發展的——從抒情性轉向悲劇性。其中兩個基本形象最初都是抒情性的,雖然第一個形象比較暗淡,第二個形象比較明朗,但兩者不是互相矛盾的,它們好像是同一個藝術形象的兩面,而兩者的派生關係更增強了它們的統一性。因此,作為戲劇性發展動力的,不是主要音樂形象之間的矛盾衝突,而是各個形象本身性格的轉變。在這裡,主題升華的手法起了很大的作用,這種手法不僅是再現部的特徵,也是展開部的特徵。全曲的結構和調性雖是前後對稱的,音樂形象的發展卻越來越富於動力,最後悲劇性熱潮達到了高峰。
蕭邦敘事曲蕭邦敘事曲

結構

引子由兩句富於表現力的朗誦性曲調構成。第一句是緩慢而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第二句是溫柔而抒情的小幅度下行流動。兩個樂句前後對比、遙相呼應,一方面把人們引向遠古的回憶;另一方面又預示著全曲史詩性的音樂性質。它象是樂曲的開場白。 呈示部包括三個主題:主部主題好象是引子的延續,繼續把人們帶向回憶。但它所包含的內容又不僅是客觀的回憶,還蘊涵著深刻的內心活動,象是對英雄深沉、多思的性格的描寫。 副部的音樂形象從容、平靜,並且溫柔親切。與主部一樣,在詩一般動人的音樂中,也蘊含著深刻的內心感情。它仿佛是對英雄性格的另一方面——從容、穩靜的描寫。 在呈示部的主部與副部之間,還插入了一個連線的部分。大幅度下行的旋律和切分音式的延長音,使這部分的音樂形象顯得動盪不安,心焦如焚。它仿佛是在表現英雄對民族災難耿耿於懷的內心。 呈示部的三個主題勾畫出一個英雄性格的輪廓,它們雖然在平靜中徐徐伸展,但卻孕育著一場巨大戰爭的悲劇因素。這場戰爭的悲劇在展開部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展開部並不是描寫性的段落,而是通過悲劇性和英雄性的音樂形象,概括了華倫洛德大無畏的精神氣質。音樂中既沒有刀光劍影的沙場描寫,也沒有衝鋒陷陣的戰爭場面;但它剛毅、豪邁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想像。從音樂的發展來看,展開都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比較簡煉,它以主部主題為基礎,通過不穩定的音的加強、音響力度的對比和密集的不協和和聲,造成極其緊張的氣氛。 展開部的第二部分以副部主題為基礎,但蕭邦加以強大的力度和飽滿的和聲對它進行改造,完全抹去了原先溫柔抒情的色彩,使它充滿活力、振奮人心。這段音樂可以說是全曲的一個高潮,它象徵著英雄和勝利。 展開部的第三部分是一股急速的音流,它象是勢不可擋的滾滾波濤。閃電般的律動,伴隨著鏗鏘有力的低音,使音樂的戲劇緊張性不斷上升。 展開部的末尾,音樂一傾而瀉,導人再現部。按照一般的規律,再現部的音樂形象與呈示部比較接近,甚至完全相同。但蕭邦對這首敘事曲的再現處理得異乎尋常。它並沒有回覆到呈示部平靜的境界,而是繼展開部的滾滾洪流向更深的地方延伸。正因為如此,對於再現部的結構布局,蕭邦也沒有循規蹈矩,他以副部再現開始代替了通常結構中的主——副順序。整個再現部的音樂形象充滿活力、振奮人心,象是對展開部中所展示的英雄形象的肯定。特別是進入尾聲之前的兩小節,可以說是全敘事曲最高的戲劇性的高潮。它熱情如火,悲情交集,分明是災難深重的波蘭民族的呼聲。敘事曲的尾聲可以說是全曲的畫龍點睛之處,它概括了作品的精神實質。狂風暴雨般的激情,象徵著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掀起的民族風暴。音樂由迫不及待的推進發展為一傾而瀉的衝擊;最後在斬釘截鐵的八度三連音中導向結束。 《g小調敘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氣質的英雄頌歌,它誕生在華沙革命失敗的年代。蕭邦創作這首敘事曲的時候,正流亡在法國。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希望可以說是這首敘事曲的創作動機。蕭邦在音樂中所表現的“英雄性”和“悲劇性”的內容,事實上成為鼓舞當時波蘭民族鬥爭的精神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