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號敘事曲

第一號敘事曲

第一號《敘事曲》(作品23號),蕭邦在他的一生中共寫過四首敘事曲,大約完成於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間。這四首《敘事曲》均可列為蕭邦的傑作。蕭邦在這四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非常自由的新形式與新內容,超越了傳統敘事曲那種較為固定的曲式。蕭邦自己表示,這四首敘事曲的內容來源於同鄉詩人密契維茲的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號敘事曲
  • 作者:蕭邦
  • 節拍:6/4拍子
  • 寫作背景:敘事詩的啟發
變形的奏鳴曲,有趣的插曲,史詩氣氛,

變形的奏鳴曲

這裡只介紹蕭邦四首《敘事曲》中最為有名的第一首。本曲雖被稱為《敘事曲》,但其中絕無"標題音樂"那種對事物的寫實性質的描寫。 樂曲的構成是一種變形的奏鳴曲形式。開始時是類似提琴齊奏的敘唱風格般莊重的最緩板,4/4拍, 八小節的序奏猶如在說:"啊! 故事會如何呢?請聽我說吧! "之後樂曲轉為中板,6/4拍子,開始敘述優美的故事(片段1)。樂曲中包含著極其複雜的鋼琴技巧,並且多次運用了色彩性轉調。結尾部分約三十小節洋溢著擴散中的狂暴熱情,帶給人全曲中最驚奇的印象。這裡是被充分戲劇化了的地方,可以看出大事件的終結。此曲是作者感情的真實流露,反映了青年時代蕭邦的性格特徵。

有趣的插曲

對於這首曲子,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舒曼有一次遇見蕭邦,當面對他表示自己在蕭邦的全部作品中最喜歡這首g小調敘事曲。蕭邦聽後經過一段沉思默想,才以誇張的語調回答說:"喔! 我真高興,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後來舒曼還曾在書信中提到:"這真是令人興奮的曲子,但是在他(蕭邦)的作品中還不算是最伶俐的,而應當算作最粗獷的、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
蕭邦的敘事曲,是受了波蘭革命詩人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的啟發而創作的。關於他的四首敘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調敘事曲》(作品23),許多蕭邦的研究者都認為是在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影響下寫作的。
《康拉德.華倫洛德》是一篇愛國主義的史詩,敘述十四世紀時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團的鬥爭。立陶宛人倭爾特.馮.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團的撫養下長大。在戰爭中同時被俘的立陶宛民間歌手哈爾班,暗中以愛國思想感化倭爾特。倭爾特在他的潛移默化下,醞釀著復仇的大志。後來他被立陶宛人俘虜過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兒阿爾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許國,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幸福甚至生命和榮譽,來挽救祖國的命運。他們二人悄悄離開立陶宛,來到聶門河的對岸。阿爾多娜自願以修女的身份,關在尖塔上的小屋裡,直到死去。倭爾特改姓換名為康拉德.華倫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團,在對摩爾人和土耳其人的戰爭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團的信任,被任命為武士團大總管。掌握了大權以後。他在處心積慮的密謀策劃下,幹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團虛耗國帑,失去有利的作戰機會,弄得民窮財盡,一敗塗地。後來事情終於泄露,在倭爾特以叛逆罪被處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爾多娜作了悲慘的訣別。

史詩氣氛

《g小調敘事曲》的開頭是緩慢的引子,兩手齊奏一個莊嚴的曲調,這是講故事者的開場白,它把我們引進了悲壯的史詩氣氛中去。第一主題是一個典型的敘事性主題。一開頭就聽到一個餘音裊裊的音調,好象說唱的老藝人哈爾班在撥動他的四弦琴。沉著而憂傷的旋律,時時發出嘆息的聲音,好象是在講述一個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難的歷史,以愛國思想來哺育在敵人營壘里長大的倭爾特。下面的連線部是第一、第二主題之間的橋樑。連線部不斷地發展著一個短促的音調。這個音調的痙攣式的節奏,表現出焦急不安的情緒,並且熱情漸漸高漲,變得心潮澎湃.壯懷激烈。第二主題表現了另外一種境界:溫和、明朗、充滿抒情氣息,象一首優美的歌曲。它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爾特天真純潔的心靈的寫照。結束部是第二主題的補充。進一步抒發了婉轉親切、富於詩意的柔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