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

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

《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 ,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基本介紹

  • 書名:《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
  • 又名:般若心經》或《心經》
  • 譯者:後秦鳩摩羅什,唐朝玄奘
  • 類別:佛教經書
  • 屬於:《大品般若經》
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般諾,波羅蜜多,觀自在菩薩,五蘊,舍利子,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無明,老死,老死盡,苦集滅道,菩提薩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

般諾

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但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見, 無色也能見; 有聲能聞, 無聲也能聞。 它能產生一切善法。 至於凡夫的"智慧", 則由外物所引生, 必須先有色與聲, 才會有能見和能聞。 若無色與聲, 即不能見不能聞,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們說,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來,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燈, 能照亮一切, 能達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

波羅蜜多

梵文為Paramita,意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說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盤彼岸"。 所謂"彼岸"是對於"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內的眾生由於妄念邪心而造業, 因而不得不輪迴於生生死死當中, 永住於煩惱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擺脫輪迴, 永超生死地。所以,摩訶般諾波羅蜜多心經的意思就是運用大智慧度彼岸的心經.

觀自在菩薩

合起來說, 就是能觀照自心, 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憫人, 以大覺有情為己任, 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 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 觀自在菩薩, 又稱作"觀世音菩薩", 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五蘊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譯, 也稱為"五眾"、"五陰", 實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者。 "蘊"的意思是指"蘊集"、"積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對於人的感覺來說, 形質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 一切有堅濕暖動性質的東西。 人的身體稱為"色身"。 "受"作為"領納"義解。 即領納感受種種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 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 這叫"想蘊"; "行", 即行為; "識", 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修習了般若法門,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於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為不實在, 均為虛假。 懂得了眾生的五蘊對於菩薩的真心是有掩蓋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語Shariputra(舍利弗怛羅)的音譯略稱。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聞,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稱為"智慧第一"。 此處稱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門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徵, 故佛在此稱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眼耳鼻舌身意

這裡指人的感覺器官,簡稱為“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這裡指“六塵”,外部世界諸元素。

眼界

眼界至意識界,為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稱為“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為十八界。

無明

簡單地說,無明即無知。對真理的無知即無明。通曉真理即無明盡。

老死

這裡代指十二因緣的概念,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老死盡

即停止生死流轉,不受後有。十二因緣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原理,從中截斷,即不受後有。

苦集滅道

佛法四聖諦。苦:對人生苦的認知;集:苦的原因;滅:涅槃;道:滅苦之道,即八正道。

菩提薩埵

即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為佛陀的最高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