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揭傒斯步入仕途後,寫了大量的頌聖、應制、贈譽之作,條理清晰,體制嚴整,闡述明達。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揭傒斯無論在史學還是文學上,還是在元代的政治上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這部全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目錄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目錄
前言
詩集
卷一
雜詩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詩續集
文集
卷一制表
卷二書
卷三序
卷四序
卷五記
卷六記
卷七碑
卷八銘
卷九雜文
文集補遺
揭傒斯全集輯遺
附錄
附錄一傳紀
附錄二贈答題詠
附錄三序跋著錄
附錄四評論佚事
題饒家橋
江漲一首時西師未息
桃花鸚鵡
題江道士清虛館
寄題信州德元觀何真人長春亭
桂林歌贈胡秀才
送袁先輩之〓江
黃尊師高軒觀鵝因留宿
衡山縣晚渡
登祝融峰贈星上人
飲張氏別墅
寄題九江義門陳氏壽安堂
寄南嶽圓上人
湖南憲使盧學士移病歸潁舟次武昌辱問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
正月十二日尋盧學士船至漢口留詩為別
題張彥輔枯木
黃鶴山聽雨得清字
至岳陽寄武昌諸生
三月二日聞西師捷口號
三月三日奉陪憲使程公游麻原第三谷宴藏書山房白雪樓
題曾觀頤文集後
臨川女
題王仲山所藏瀟湘八景圖
瀟湘夜雨
洞庭秋月
遠浦歸帆
平沙落雁
山市晴嵐
江天暮雪
煙寺曉鐘
漁村晚照
宿華蓋山贈趙尊師
以事暫如武昌發臨川
女兒浦歌
登古頭陀寺最高處得照字
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
送李掾自北回歸省長沙因簡趙宣慰張徵士呂宗二判官
送姜尚忠得官後攜新妾歸省
送尹十六善叟謁告歸茶陵會〓賢兄處士
送黃五舅得武陵校官還辰州寓居省侍
山水圖
遠歸曲戲贈李九時毅還江西
重餞李九時毅賦得南樓月
秋興亭得南字
寄題傅氏吾一齊
貧交行
送趙履道虞叔常還江右
曉坐張先生朝陽軒
張氏宅飲餞酒醒作
別武昌
秋風一首送鄧東白歸金溪
望葛市有懷故人盧子儀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見予往赴主一書院時盧寔送予至長沙今經其里乃不一造門能無憾乎至樊口作
過江州
南康夜泊聞廬阜鐘聲
廬山連尊師求真陽詩久諾之而未作一夕夢中得之因書以贈
漢荼陵侯廟
春日雜言
山堂晚興
飲酒篇悼亡後作
夢兩雛
初夏和鄰友見新蝶並次其韻
夢武昌
游麻姑山
雲關
飛練亭
涌雪亭
三峽橋
麻姑壇
程學士將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議事中書奉餞一首
盧學士奉旨南祀海岳繇鐘陵相別聞尚宿留會稽有懷奉寄
喜趙順昌官滿來歸
傷足不愈遣悶示友
病夜
得程翰林揚州訊息
送雷山人游山
感夢
大飢行
蘘荷山
彭氏具慶圖
送阿英童歸楊氏
歸故園新居落成後作
寄題朱氏真朴堂
寄題永豐劉氏暖翠亭
史館獨坐
張君壽鵠山隱居
文會圖
山水圖
寄題徐道士野愚軒
蠟梅太平雀
寄題鄱陽嚴氏悠然樓
送人從軍
山水
廖氏皆春堂
寄題胡氏園趣亭
山暉圖為劉尊師賦
淵明歸興圖
賦得海上雲送良上人歸徑山
新安許氏蘭秀軒
寄題上饒鄭氏菊莊
雲錦溪棹歌七首
寄題傅尊師兄弟所作寧壽道院
我我亭詩
寄題鄴下樊氏鐘秀園
送人之淮東
山行
北樓雪後酒醒獨吟
野鴨詞
寄題馮掾東〓園亭
宿梁安峽夢故室有感
三月八日攜二侄游麻姑山
送陳教授赴郴州
送趙仲遠赴甌寧
出三洪峽
聞熊從正嘔血亡
游禪林寺喜得昌上人
山莊晚立有懷舍侄沆督獲臨川
哭王十良仲
雨述三篇
雪中同程漢翁程志可登吁江從姑山
春暮閒居寄城西程漢翁十五韻
寄壽程翰林
熊英德哀辭
哭周隱君
北上登小孤山
長風沙夜泊
揚州阻風
望岳
初至京師和答友人病中見示
不寐呈何太虛
何郎失鏡詞
贈青城侯尊師次韻
雪中訪史館陳仲剛兄弟皆疾未適坐語留贈
送何太虛南歸
重餞何太虛
贈友
贈茅山劉尊師
暮歸
曉出順承門有懷何太虛
贈洪參軍兄弟
留署丞宅觀古圖玩和田大夫
和吳真人大明殿元旦早朝
贈顛上人
廬陵玄潭觀舊藏許旌陽斬蛟劍興國有一道士過廬陵竊之至於京師以獻吳真人邀予賦詩遣還本觀
登海王莊古丘作
讀蔣臨淮碑
寄題太子文學張希孟凝雲石
吳歌一首送張清夫提舉征東校官先還吳中
居庸行
登懷來縣古城
南城懷古四首
石鼓
銅儀
憫忠寺
長春宮
京城閒居雜言八首
雨渡橋乾嶺
次龍門
偏嶺作
還宿濼河嘴望行宮
去婦詞
四友詩
送郭祥卿架閣還姑蘇省覲赴廣德幕府選為中書禮部不就
送虞德修
謁告南歸夜過安民亭有懷寧志道
是夕夢故人吳東之悽然感懷
徐州對酒和曾編修
宿寶應
高郵夜泊讀曾可則詩集
烈山和曾編修
秦淮和曾編修
二月七日早過池州周同知出郭相迓風急〓駛遙望黯然
泊安慶和曾編修
小孤山次韻
贈別曾編修歸廬陵葬學士兄
贈〓者黃生
山水卷
寄題臨川西磵范氏寓居
訪所親
尋舍弟將至東牟宿野店
贈王郎
別鄉友徐明初
題壽昌寺
奇童詩
題姑蘇陸友仁所藏衛青印
俞氏看雨軒
趙照磨虛舟
寒猿飲水圖
余道士抱朴齋
畫鷹
題羅稚川所畫臨川羅益謙溪居圖
四清圖
題南頓孔氏復明詩卷
青山白雲圖
次韻陳明仲喜雨時初免先子喪
程漢翁隱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園既日獲談讌何太虛有詩贈問且並予次韻奉和
賦雙陸
自〓之臨川曉發
題聶積道庭池大室
題陳掾菊莊
泊安慶
待潮
蛾眉亭
漁父
淮陰阻雨
濟州初度
楊柳青謠
病目二首呈程承旨
讀黎景高僉事重修漢陽郎官湖李太白祠記愛其高簡有法賦詩十韻寄題祠下
城南宴集分韻得與字
題集賢趙待制贈黎使君羅稚川所畫秋蘆群雁圖
雜詩四首寄彭通復
讀黎僉事安南志見所書與陳鍵始末有感而作
獻張平章
和歐陽南陽月夜思五首
寄何得之隱居二首
二貞詩
送吳士一南歸
題張道士所藏宋復古古木寒泉圖
集賢文學士輓詞
竹雀圖
寄題集賢周待制悠然閣
題祝道士龍虎山先天觀圖
送田大夫修甫赴甘肅省幕
盧溝風雨送別圖
馬氏岩溪圖
山水圖
周待制致樂堂
送道士薛玄卿歸江東
送宋少府之官長洲
大明殿退朝和周待制
奉餞集賢黃大學士宣撫山東河北
送張編修德元棄官歸養永嘉
趙道士山水圖
雲中四老圖
哭劉恩州致政
祖生詩
白蓮詩
孤雌行為郾城徐節婦作
春風雙秀圖
送管錄事赴東平走筆作
燕氏救兄詩
送人歸蜀赴官雲南
答胡明遠述懷見示
送華尊師以天壽節奉詔祀武當
送客省冷副使歸豫章覲省
杜從事元美戲彩堂
廬山郭教授數相〓不見忽聞歸省卻赴官雲南寄五言一首為別以答願交之意
寄題盧溝橋符氏雅集亭
和酬馬伯庸供奉史館閒題見示
送秦從事岩卿赴遷安令
集賢王大學士生朝
送馬雍古御史撫諭河西
送周山人之遼東
李宮人琵琶引
高隱君詩
題上都崇真宮陳真人屋壁李學士所畫墨竹
大駕既還獨候驛傳未得和陳真人見示
題邢先輩西壁山水圖
送李掾還泰山
集賢大學士趙國公王開府慶八十應制
陵陽牟景陽以名祖父之子孫負奇才勁氣而與世抹摋自台州教授入掾翰林一語不合竟棄去不顧以詩為別
結羊腸辭
劉承旨父大司徒邢國公慶九十應制
送周待制奉母歸番陽勒碑卻赴官池州
題吳越王答周克儉謝賜物及陳事宜狀帖
題胡氏茂清亭
硯山詩
題集賢商學士所畫太乙崇福宮東西壁山水圖為張真人作
讀於潛謝氏三世壙記皆自作石柱桃花二〓處
送黃道士
淵明歸去來圖
壽陳道人
題孫教授所藏三畫
楚山秋晚
天台圖
雪霽圖
奉送大名安治中守沔陽
送徐道士歸豫章西山
寄題新昌漆隱君桂軒
漆隱君作壽藏屋東築亭曰可居求詩
題百丈輝長老所藏李仲賓之孫歲寒圖
河東何彥誠善八分書及署書攜家入吳楚間有盛名雖貧泊如也其至京城予未之識藝文少監孫轉臣為言其人且邀予賦詩
寄題湖廣平章道童歸耕亭
題憲台張史雪谷軒
寄題江東應天山天谷庵
送成宜叔編修歸南陽迎魯學士因省覲
寄題餘乾張氏讓堂
周氏敖山驛水木清華亭
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書讀書二字以名其齋因請予賦
賦得吳歌送人歸吳中
走筆贈眉山鄭縣尉之官縉雲
過族侄
碧溪堂詩
沈逸人東觀招飲山館
送孫志言遠遊
達摩西歸圖
題蔣氏倥侗集
贈戴逸人
興國贈趙先輩
和酬李九時毅
秋澗吟
畫鴨
夢遊麻原
題聶氏陶軒
清江黃氏池亭
參禪圖
送王員外還朝
送塗雲章訪舊武昌卻入京師
初春以事暫之廬陵過臨江望孔廟麗澤樓
歸舟
小孤山曉發和蔡思敬韻
安慶阻風和李提舉韻
三月晦日舟中送春得詩字
大信晚泊呈舟中諸公
揚州蕃厘觀瓊花和壁間鄭損詩
入黃河和李提舉韻
過古宿遷和李提舉韻
白楊河看月
過呂梁宿雲夢城下相傳漢高祖偽游雲夢至此而得韓信後人因以名其城即彭越之故都也故老猶能歷歷指其處遂與諸公分韻賦詩予得黃字
紀見和李提舉韻
歌風台和李提舉
永濟渠阻風呈李提舉諸公
入〓和蔡思敬
宿武城和蔡思敬
過陵州和蔡思敬
皇舅墓
曉發齊家堰和李提舉即事
河間郡治宋熙寧初嘗建門曰瀛海之門其廢已久皇慶初右師劉郎中出為總管方營度重建以代去不果郡人郭氏者出私帑成之至是翰林胡編修持太常陳博士所為序求予賦之為賦長
蔡氏四適堂詩
齒落
子陵獨釣圖
鼯鼠食瓜圖
哭信州仙源觀徐尊師
送泗州趙判官佐湖廣省幕
送張天師歸龍虎山
贈陳尊師歸江東
送蔡思敬還豫章有懷遼陽李提舉
瀟湘八景圖
孔林圖詩
壽櫟山詩為吳真人生朝作
雪竹初齊圖
壽王樞副
李將軍歌送李天民赴邵武軍口巡檢
桃源圖
送主簿宗公赴官長樂
送人歸豫章
送王留守宣慰荊湖
集賢大學士樞密副使王公既懸車之明年即所居西偏舊堂扁曰康樂賦詩述意猥蒙示及輒依韻奉和
奉題王大學士延祐二年奉使宣撫山東河北行卷
夢題墨梅
奉和王大學士康樂堂夜坐見示
送葉道士還廬山
題張尊師畫
送徐長公歸豫章
吉安老人
送太常掾陳存道教授廣東
送播州楊宣慰歸藩
前衛親軍百戶張合剌普華喪其母於京師躬輿櫬還廣平又自穿墳以葬樞密王公作詩邀予賦
送徐元山
寄題括蒼王氏東野二亭
耕雨
心遠
寒夜
十一月七日吳特進初度
送唐尊師祠武當
送詹尊師歸廬山
河西劉守中所臨秦友諒衰柳飛蟬圖
孤松篇壽王大學士
和族子節京城客思
登薊丘
送雷巡檢赴雅州
壽王樞副致政
贈淳真子張太古
許判官輓詞
送何秀才南歸
題金人王仲寶墨竹
胡編修輓詞
送陳講主奉詔校經罷歸餘杭
秋夜長
廖母詩
送寧上人歸五公寺
慈化寺〓上人題黃金書華嚴經
謙上人自牧詩
送玄上人
寄姑蘇張大監
送茂公
欒城范節婦郭氏詩
立春病述
答程敬甫見和
元宵和張伯貞
和劉錄事春雪二十韻
奉和傅與礪對雨見懷
和傅與礪近日二首
胡氏方齊詩
二月三日病中聞王少監東閣梅花盛開因寄贈
諸公見和梅花之作因王少監言先平章在時所蓄凡百餘株今無二三矣乃復用前韻
予臥疾兩月中朝諸老皆為之憂及少瘥皆為之喜感而有作
讀中書除目
送吏部段尚書赴湖廣行省參政二十韻
夜坐
花朝連雨花皆未開與同舍諸君談詩學書走筆作
十六日監中諸官長攜羊酒相過許彥溫照磨有詩次韻為答
有客自南來
奎章馬典簽作淮南招隱圖其父伯庸中丞為之題以贈郊祀法物簡庫使索賦
墨竹
奉和吳特進送蕭鍊師還江東
奉題近臣所藏天曆御賜渭川千畝圖
前太常孫院判凡四哭子而兩歲兩得之麥著作有詩予亦次韻
題蕭煥有歷臨江興國二郡及廣東帥府三照磨政跡
題宋好古墨竹二首
明仁殿說書聞一之歸省新安
寄題江陽毛氏天光雲影閣
寄題丁左司崧岩精舍
題台掾王仲能所藏二畫
李遵道枯木
唐子華山水
題陳道之所藏林和靖謝工部惠河陽法醞道服布財帖
送吳宗師弟歸鄱陽
送孔惟中歸臨江
國子博士趙繼〓既為乃祖丞相忠簡公建祠聞喜董澤故居又乞為潮州推官修忠簡謫居故祠贈以長句
胡氏嘉樹軒
劉氏清修堂
送鄧醫士歸廬陵
有一近侍西域人頗讀書好畫竹石多技能家在湃渭間有母尚存以久客京師將歸省士大夫多為詩文以夸道之釋源宗主洪司徒亦西人獨作五言詩三十六韻以大義責之謂多技為童堅
丹陽束氏山居圖
送傅與礪從事安南
謝氏松巢
寄題廬陵林氏華峰堂
送李唐卿御史赴西台
簡氏七便面擬唐宋七名家作皆逼真
送劉遵道循史赴南台
聽竹軒為王晉之著作賦
讀廬陵黃琮以翁集詩甚清婉詞亦穠麗集句尤工因題其後
連旬病臥聞集賢同修撰亦困雨潦兼疾未瘥乃蒙遣問奉寄二首
前舒城長燮理溥化自遷樂安善政日聞薦牘交至病中有懷作詩誌喜
施道士無一齋
煙江秋晚圖
張真人象山圖
送張尊師奉使龍虎山召天師赴闕
寄題劉氏城隱
莆田淵上人自號珠海近還自五台極言光景之異又言嘗游補陀補陀亦有之然百無一二見者於其歸賦詩以贈之
畫馬
十月十八夜南郊齋宿夢先帝召見便殿手賜橘花一枝有感而作
溫日觀葡萄
送周道士兼簡江〓陳眾仲提舉
徐道士還茅山求友雲詩走筆作
病中初度〓江嚴仁安周仕雅歐陽伯誠周伯達臨江陳道之廬陵彭宗建鄉友熊可大張伯貞九原陳伯豐各以歌詩見貽而楚國程文憲公之孫敬甫獨寵以百韻仆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
宣城張尊師玄谷軒
孫氏世德碑
送林彥廣南鎮行香
張節婦詩
題江東王使君所序張道士禱雨卷後
雪中脊令圖
王憲章
壽吳大宗師
虎圖行
題黃文學所作南康雜造局使曹君壽詩工糧記後
送簡河源
雲岩
送汪司徒致政歸鞏昌
題歐陽龍南所藏雙龍圖
題許參政所藏劉伯熙青山白雲圖
雙秀圖
題歐陽龍南所藏羅稚川秋江晚景圖
張尊師夏山圖
乾勒源雲山圖為天台項子虛作
送熊秀才歸江東
甯節婦詩
龍門和劉修撰
暘谷圖
和劉修撰即事
早起宴坐和虞學士壁間韻
進士張子高得邛州判官歸成都
贈項鍊師
題御書雪林二字賜趙中丞應制
送仕虞掾劉立道分教沔陽
大駕既幸上都率奎章諸生之留京者讀書宮南史館中得大熱疾勢危甚項均子虛視之一藥而起為賦五言一首為謝
番陽蕭性淵攜其祖將領所愛唐琴號霜鐘者還自和林求詩六月三日五門宣赦後作
御馬圖
杜節婦詩
文瑞圖
敕勒秋風
烏桓夕照
灤河曉月
松林夜雨
天山秋獵
陵台晚眺
古木圖
送李伯傅宰歸善
趙永嘉敬叔為予言瑞安有隱者曰唐景瑞嘗有薦於行中書省中書用為宗晦書院山長不起因自號清節處士求為賦詩
淵明歸去圖
送人赴廣州醫官
劉漢璋輓詞
奉和翰林張學士寄題平江重建姑蘇台
題賀張仲淵使君自平江拜吏部尚書詩卷
雪岩走筆次韻
追和虞學士陳助教宴董尊師城東杏花下之作
題何昭文所畫歸來圖
和張太乙秋興十首
題龔友輔纘古齋詩
河東周時用遠臨寓舍喜而有作
題張彥輔所畫仙岩王氏野外堂圖
大德己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貴溪之西昂有謝惠陶原集詩後三十有八年其諸孫天明至京師忽以見示予覽之愧甚亟欲毀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韻志感
上在嶺南時居獨秀山壽甯禪寺有近臣寬者里不花自易名法恩願為上出家祝厘賜御書為識及即位賜名亦輦真省吉日侍左右乃以舊所賜御書裝潢請賦
臨川曾君俊始自豫章從故人入京師未嘗請於其父也及以書報父乃以詩寄之詞意悃懇讀而為之和
送許可與赴武昌水陸事產提舉
寄題王氏孝義堂
題龍虎山張太乙竹石
和酬徐則韶見示九月游西山之作
題高麗幼上人所藏金人畫蘇子瞻游赤壁圖
折枝十韻
來禽
梔子
月丹
木香
月桂
張氏孝義詩
張氏望松亭
送篤御史赴南台
雲山春曉圖
保寶御史為南台從事時識文宗於潛邸嘗御書其名以賜之因觀宸翰感極成詩
寄題張尊師壺州道院
送奎章閣屬王可賓歸陳州
瑪瑙石
送孔文學赴大庾巡檢
題張使君棄官學道詩卷
淵明歸去來圖
秋夜
送李都事赴湖廣省幕
送龔立民之南康學正
題胡虔汲水蕃部圖應制
耿孝子
奉同柯博士甘內掾下直賦
送秘書李道濟赴峽州幕
送鄉人佑上人從師歸當陽
吳子高悼亡歸岳陽
送王伯循編修赴南台御史
二月朔日雪中題歐陽少監所藏宋好古畫竹
送蘇尊師歸茅山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
趙孝子
送陰陽蕭教授赴瀏陽
題臨江同知問流民事跡
送聶太祝赴潮州錄事
送戶曹掾於孔昭赴南台掾
送毛真人還龍虎山
故中憲大夫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蘇公志道哀詞
柏堂詩
題內府四畫應制
宋徽宗成平殿曲宴蔡京圖御畫御記
曹將軍下槽馬圖
韓滉土星像
韓乾馬
題辛澄蓮花觀音像應制
憶昨四首
寄題張齊公廟
寄兄
寄題楊教授菊莊
送譚仲章歸長沙
送鄭司獄歸衢州卻赴調京師
六月七日得廬陵劉仲高及兒子汯書用集賢孫伯剛韻寄意
雨中感懷和壁間虞學士韻
我有八尺駒
關尊師松壑圖
題臨川黃鍊師入京贈行詩卷
醉學士圖
龔氏皆山樓
過何得之先生故居
贈吳主一
題信上人春蘭秋蕙二首
賦得春雁送張郎中省覲揚州
所藏遠山圖
題陳氏松巢圖
重送曾應奉及周鄒諸君子
雜詩
寫興五首壽吳大宗師
雨中作
送劉旌德
題淵明撫松圖
題趙子昂寒翠圖
送馮尊師還岳陽
題蘆雁四首
題李陵送蘇武圖
題風煙雪月四梅圖
題牧羊圖
題草蟲圖二首
再題二首
題石頭和尚草庵圖
題何尊師畫牛圖
題柯博士為方叔高所畫墨竹
丘氏南陵月磯亭
題四梅圖
題蒲萄
從他痛辭
贈許道士
題李見心小蓬萊
黃母吳氏輓歌
送墨工潘生還臨江
武岡扶丘山紫府延壽宮宋張真人守靜所居也至今禱雨暘輒應其徒純真子饒君禮誠延祐中入京師為今玄教大宗師吳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宮十五年將南還山中詩以送之
題漁樵問答圖
題劉商觀弈圖李伯時臨蘇子瞻跋茅君彥刻
題陳所翁雙龍圖為寅上人作
題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贈劉道士
題彭尊師禱雨詩卷
題春龍聽雷圖
送黃判官歸江西
和劉修撰十二辰詩
發臨湘得風
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特封濟南公致仕贈效忠宣力佐命功臣榮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齊國公謚忠襄張榮加贈推忠宣力正義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
妻齊國夫人宋氏進封濟南王夫人制
諸王忽都答兒追封雲安王謚忠武制
諸王羅羅〓追封保寧王謚昭義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制
進至大聖德頌表
皇太后加尊號監修國史府賀表
天壽節監修國史府賀表
元旦翰林國史院賀皇太后表
天壽節代蒙古國子監賀表
上再即位奎章閣賀表
奎章閣賀正表
冊皇太子奎章閣賀表
聖節賀表
奎章閣賀表
藝文監賀表
上李秦公書
與尚書右丞書
答胡汲仲書
與蕭維斗書
吳清寧文集序
豐水續志序
蕭孚有詩序
孔氏譜序
重修揭氏族譜序
送劉旌德序
通鑑綱目書法序
范先生詩序
書王鼎翁文集後序
城南宴集詩後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張掾序
送陳文學序
贈醫者湯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純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歸序
送族子時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長興州同知序
送劉真叟赴廣東憲幕詩序
宋史論序
送劉以德赴化州學正序
送張都事序
送藝林庫提點畢申達棄官歸養詩序
送也速答兒赤序
〓溪先生文集序
無底書囊序
臨江路張同知自然頌序
送燮元溥序
送彭仲寶赴水北巡檢序
富州重修學記
全州學記
舒城縣龍眠書院記
涿州孔子廟禮器記
增城三皇廟記
建都水分監記
安福州東嶽廟記
浮雲道院記
撫州靈感廟記
胡氏園趣亭記
楊氏忠節祠記
孝通廟記
易州定興縣城隍廟記
廬江縣學明倫堂記
靖州廣德書院記
廣州增城縣學記
陟亭記
善餘堂記
進德堂記
常州通真觀修造記
袁州宜春縣逢溪山聖壽寺記
廬陵縣丞馮君修造記
昭勇廟卷雪樓記
法印寺記
沖玄觀記
彭州學記
大元敕賜修堰碑
重建濟州會源〓碑
天華萬壽宮碑
臨江路玉笥山萬壽承天宮碑
敕賜漢昭烈帝廟碑
雙節廟碑
龔先生碑
嚴先生碑
樂丘碑
大元敕賜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使董公神道碑
趙功可墓志銘
奔清甫墓志銘
處士楊君墓志銘
饒隱君墓志銘
蕭景能墓志銘
鄭隱君墓碣
楊隱君叔芳墓志銘
楊隱君叔宏墓志銘
甘景行墓志銘
故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呂公墓志銘
奉議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甘公士廉墓志銘
故贈奉訓大夫滕州知州飛騎尉追封滕縣男文君順墓志銘
逸士徐君墓志銘
逸士陳君墓志銘
何先生墓志銘
靖逸處士熊公墓志銘
劉先生墓志銘
劉福墓志銘
吾讀吾書齋銘
孝友堂銘
潭心齋銘
思無邪齋銘
讀書處銘
忍恕堂銘
方寸間銘
天馬贊
仙茅述
靜虛解
楊楚經字說
題昔刺使宋圖後
題鄒福詩後
幽憂賦
故叔父常軒五府君哀辭
九招一首為故嗣漢三十八代天師張留公作
祭趙供奉文
李節婦傳
桂陽縣尹范君墓志銘
題明皇出遊圖應制
題季安中白翎雀
寄題武寬則湖山堂
題信上人春蘭秋蕙
周氏慈雲庵
題花鳥圖
海棠
四愛題詠
望雲道中
望雲感秋
題玄妙觀
開元宮碑詩
開元宮圖詩
詩宗正法眼藏
傅與礪詩集序
送傅與礪序
歐陽先生集序
吳澄神道碑
金台集後序
潞陽郡公墓志銘略
王順神道碑記
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銘
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
元史揭傒斯傳
豐城縣誌揭傒斯傳
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碩
遇曼碩有贈
酬揭曼碩重贈
訪程漢翁不遇賦寄
酬揭曼碩贈別
和揭曼碩茂才揭嘗過臨不遇留題牆壁
題揭曼碩詩卷
和揭曼碩兼懷武昌名勝
讀揭文安集
正月二十日壽揭學士
秋日懷揭翰林
夜宿揭監丞齋館
奉和揭監丞立春病中之作
近日
揭監丞枉和仍韻奉謝
對雨懷揭監丞病起
和揭監丞聞王少監宅二月梅花盛開
重午寓揭公館
九日同陳道之攜酒過揭公
寄陳維禎兼呈揭公公許為故妻作傳
題樓碧山為淦龔舜咨賦
揭學士舍我歸豐城大雨阻江乾五日
奉和揭學士聽松軒
呈揭曼碩學士
題授經郎獻書圖
揭學士過武康山中十日薛外史江東未至孤坐予因戲筆破悶
省郎中檢校陪集賢揭學士宴集約賦十韻得清字
天馬
京城訪揭曼碩秘書
挽揭曼碩學士
翰林國史院祭揭侍講文
汲古閣本跋
千頃堂書目
補遼金元藝文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則
豫章叢書本跋
木天禁語一則
輟耕錄三則
柳待制文集跋
元史柳貫傳
詩藪十三則
柳亭詩話一則
池北偶談一則
漫堂說詩一則
說詩〓語一則
寒廳詩話一則
堯山堂外紀一則
古歡堂集雜著一則
元詩紀事二則
元代文學家史學家——揭傒斯

文摘

□揭育文
在江西省豐城市東約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揭姓村莊。村莊坐北向南,面朝開闊農田,兩側小山環抱,一條小溪從村前蜿蜒流過。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人傑地靈。元朝中期重要文臣和文學家揭傒斯就出生在這裡。 揭傒斯先後參與撰修《經世大典》和遼、宋、金三史,並任三史總裁官。揭傒斯詩文造詣較深,與虞集、柳貫、黃溍號為“儒林四傑”,與虞集、范槨、楊載並稱“元詩四大家”。
一.才華橫溢 備受器重
揭傒斯幼年家境貧苦。五歲從父就讀,學習刻苦用功,晝夜不懈;十二三歲博覽經史百家;至十五六歲時已是文采出眾,尤其擅長詩詞、書法。同齡人均敬佩他,拜他為師。揭傒斯青年時期,跟從外出經商的父親遠遊他鄉,先後前往湖南、湖北等地。他一邊讀書,一邊講學。這時,揭傒斯初顯才華,當地官員極其賞識和器重他,湖南帥將趙洪見之驚曰 :“他日翰苑名流也。”先後任湖廣憲長的程鉅夫﹑盧摯都稱之為“奇才”。程鉅夫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他為妻。
後來程鉅夫上朝做官,也邀請揭傒斯同往,並懇請其客住公館。雖住在京城,揭傒斯仍深居簡出,不張揚自己,主賓之禮十分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鉅夫的肺腑親戚。 那時元代開國遺老尚在,聽說程公有佳客,都想見識見識,程只得引見。他們從交談中發現揭傒斯談論詩文時,意象飛動,氣勢豪放;商討治國之道時,見解獨到,理正辭嚴。大家都認為揭傒斯才華橫溢,是國家棟樑之材,紛紛向朝廷推薦。知中書李孟看了揭寫的<<功臣列傳>>,讚嘆不已:“這才是修史的名手筆啊!別人只不過是謄抄其它版本的史書而已。”
從元仁宗皇帝延右年初至元惠宗皇帝至正四年,歷時30餘年,揭傒斯三次進入翰林,歷經仁宗﹑文宗﹑寧宗﹑惠宗四朝代,深受各朝代皇帝信任和重用。“凡朝廷之事﹑台閣之儀,靡不閒習。②”
天曆初 ,文宗皇帝圖帖睦耳開設學府――“奎章閣”,親自下旨委以揭傒斯重任,任命其為授經郎,教授皇親國戚及功臣子弟。“奎章閣”設在興聖殿西,揭傒斯寓居大都雙橋,距奎章閣十餘里,每天都是步行往返,風雨無阻。在學府就讀的公子王孫,看到這種情況,感觸良深,共同商議集資為老師買一匹好馬。揭傒斯聽說後,立即購置了一匹馬,並反覆讓人看,然後又把馬賣了,以此表示自己不願牽累別人。揭傒斯所教授的弟子,都不貪圖功名利祿,後來大都成為國家的重臣。揭傒斯任授經郎時,文宗皇帝圖帖睦耳經常來到閣中咨訪,與揭傒斯交談,每次他都對答如流。皇帝看到揭傒斯寫的《憲典》,驚訝地說:“這不是唐律嗎?”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愛不釋手,把它放在床頭,經常閱覽。元史載:皇帝“每中書奏用儒臣,必問‘其才何如揭曼碩?③’”。元史又載:“間出所上《太平政要策》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經郎所進也。④’”皇上把《太平政要策》頒發給文武百官觀賞,說:“這是我們揭曼碩所寫的,你們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傒斯” 其名,而以“曼碩”喚之。從以上這幾件事可以看出皇上對揭傒斯的親重。
揭傒斯由一介布衣授為翰林國史院編修, 三年後升為奉翰林文學同知制誥, 接著遷升為國子助教, 六年後(1319年),朝廷提升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不久,又提升為侍講學士,主修國史,管理經筵事務,為皇帝擬寫制表。當時提升不能超過兩級,可是揭傒斯卻連進四級,直至二品“中奉大夫’’。 《元史》載述:“時新格升不越二等。獨揭傒斯進四等,轉九階,蓋異數也。⑤”
元朝蒙古族人對漢族人尤為歧視,而揭傒斯卻深受皇親國戚及皇帝的器重和厚愛,實為罕見。
二.殫精竭慮 主修國史
揭傒斯歷任供奉學士,翰林進士,開經筵,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至中奉大夫。“日領日知,多宰執大臣等微辭奧義,必屬傒斯訂定而後進。其言往往寓獻替之誡,務以裨益治道⑥”。揭傒斯以孜孜不倦、嚴謹治學的態度,深厚的史學、文學底蘊,被文宗皇帝委以重任,主修遼宋金史,除時任丞相脫脫任都總裁外,他是首席總裁官,相當於現代企業執行長:CEO。丞相問揭傒斯:“修史以何為本?”答:“用人為本。有學問能寫文章而不懂歷史的人不能用;有學問能寫文章並懂歷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應當把‘德’放在第一⑦”。並經常與同事說:“要寫好國史,首先必須明白歷史的意義,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古人寫史,雖小善必錄,雖小惡必記。不然的話,何以規勸人們棄惡揚善?”為了寫好遼宋金三史,他自己毅然執筆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過,都以是非來衡量,不隱惡,不溢美。對證據不足的事件,他必反覆考證,力求準確無誤。
至正四年(1344年),《遼史》修成,揭傒斯呈送給皇上,得到皇上獎賞,皇上還勉勵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傒斯深知肩上擔子的重量,唯恐力不從心,辜負皇帝的厚愛。他吃住都在修史館中,每天天剛亮便起床,到深夜還不休息,廢寢忘食。至正四年夏天,揭傒斯身染傷寒,仍然伏案修撰,七天后以身殉職。朝中官員得知揭傒斯去世的噩耗,都趕到修史館哭悼。這時,有外國使節來到京城,接待外賓的有關官府也因揭傒斯病故,改日設宴接待使節。皇上深感痛惜,嗟嘆失去了一位好史官,並賞賜不少銀幣布匹為其辦喪事,又派官兵用驛船送揭傒斯靈柩回故鄉安葬。至正六年,朝廷追封揭傒斯為豫章群公,諡號“文安。”
三.為人正直 好善疾惡
揭傒斯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改變後,對平民百姓的疾苦仍未忘記。他在外做官,仍牽掛故鄉。豐城本不產金,官府聽信奸民商瓊迷惑之言,招募三百戶人家淘金,用於進貢朝廷。被招募的人家只好離鄉背井,流落外地採挖黃金,每戶每年上交黃金自4兩增至49兩。不久,被招募的淘金人家就所剩無幾,倖存者也貧困不堪。上面的官員責令豐城官府:交不出黃金,就用勞役來抵償。豐城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揭傒斯從堂孫處獲悉此事後,便向朝廷詳述實情。朝廷極其重視此事,調查核實後,懲罰了有關官員,豐城人從此獲準免繳黃金,得以休養生息,深感揭傒斯為民請命的恩德。
揭傒斯性格耿直,好善疾惡。對廉潔奉公、愛護百姓的官員,在講話寫文章時,必定引述他們的事跡,褒揚其廉潔奉公的行為和品德。對以權謀私的貪官,則深惡痛絕。有一次,一個郡侯以權勢要部下百姓送禮做壽,並請揭傒斯撰文記述他的所謂政績,揭傒斯痛斥說:“你的所作所為怎么樣,眾人有目共睹。我怎能違背民意、違背自己的心愿為你粉飾,而阿諛奉承、歌功頌德?!”此人心有不甘,雖幾經賄賂卻以失敗告終。而對善良的百姓,揭傒斯總是熱情地幫助他們。有一次有個客人求他寫文章,送給他酬金。揭傒斯寫好了文辭,對客人說:“錢你拿回去自己用吧,你的心意我已經收下了。”
四.儒林俊傑 文采出眾
揭傒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在朝廷任職三十餘年,既做官又做學問,文學造詣深厚。其詩在元朝很有名氣,是京城文壇的著名人物,他與虞集,楊載,范槨並稱元詩四大家。《元史》載:“為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⑧”他的詩含蓄婉轉,自然悠長,敦實豐富。他擅長五古,現存五言短古(四句)約三十餘首,其中佳作很有自然悠長的特點,如《題風煙雪月四梅圖》之二:
高花開幾早,澹靄拂成衣。遙瞻應不見,相見尚依稀。⑨
在元詩四大家中,揭傒斯詩歌的內容遠較虞集、楊載、范槨的詩作豐富。他的《臨川女》、《長風沙夜泊》、《去婦歌》、《雨述三首》、《燕氏救兄詩》、《漁父》、《高郵城》、《楊柳青謠》、《祖生詩》和《李官人琵琶引》等詩,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合理現象,對勞動人民和不幸者寄予深厚的同情。
揭傒斯從青年時代起就憂國憂民,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臨川女》一詩描寫了一個祖祖輩輩為人傭耕的貧農盲女,由於父死家貧,母兄無力養她,忍痛要將她趕出門外的悲慘情景:
我本朱氏女,住在臨川城。五歲父乃死,天復令我盲。母兄日困苦,何以 資我身?一朝聞密言,與盲出東門。不見所向途,但聞風雨聲。我母為之泣,我鄰為之嘆。我母本慈愛,我兄亦艱勤。所驅病與貧,遂使移中情。
《楊柳青謠》中寫到:
連年水旱更無蠶,丁力夫徭百不堪。惟郵河邊守墳墓,數株高樹曉相參。
……如《上李秦公書》和《與尚書右丞書》。
揭傒斯文集有:《揭傒斯全集》(1985,上海古藉出版社重新編輯出版),《千頃堂書目》載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四庫全書》本(14卷)、《四部叢刊》本(14卷,後又補遺詩一卷)、《豫章叢書》本(18卷)。
—————————————
註:①⑦見江西豐城縣誌
②③④⑤⑥見《元史》卷181列傳第十八——揭傒斯
⑧⑨見鄧紹基《元代文學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