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武昌

《別武昌》是元代文學家揭傒斯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的開篇兩句點出思歸心切與將歸還愁的矛盾;三四兩句則是這一矛盾的具體與深化;結尾二句,以寄情於景的方式,將這無法排解的愁思融入滔滔東逝的江水;表達了詩人客游歸鄉時的複雜心情。全詩語言明暢,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武昌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揭傒斯
  • 作品出處:《揭傒斯全集》
  • 作品題材:離別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別武昌
欲歸常恨遲,將行反愁遽
殘年念骨肉,久客多親故。
佇立望江波,江波正東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遽(jù):急,倉猝。
②殘年:歲暮,年終,年末。
③佇(zhù)立:長時間站著。

白話譯文

常常抱恨不能早日回家,把歸期耽誤;今天就要上路,卻因為走得太急而愁苦。
已是年底,分外想念家中的骨肉;在這裡住久了,這么多親朋故舊又令人眷顧。
默默地站著凝望江中的波濤,那滾滾波濤正不停地向東流注。

創作背景

大德八年(1304年),揭傒斯離開客居多年的武昌,返回江西豐城老家,買舟歸里,此詩就作於離開武昌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一開始就組織了一對矛盾的心理現象,造成強烈的反差。客居他鄉多年,每時每刻都在思念故土,懷念親人,現在終於如願以償,動身回去了,心中自然充滿喜悅。詩用“常恨遲”三字突出思歸的迫切心情。但是下句一轉,絲毫不寫滿心滿意的喜悅,卻寫嫌離別得太快,回家得太早,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常”、“反”二字在這裡是關鍵,為全詩定調。三、四兩句是對上面的補充與說明。“常恨遲”是因為記惦著家中的親人,“反愁遽”是因為在武昌住久了,朋友們誠摯的友誼緊緊縈繞心頭,使他不忍離開。由於這兩者的矛盾,便造成了欲歸不忍歸,是喜事而高興不起來的心情。
最後兩句,詩人不言別離情況,而只是說離開的時候,獨立江邊,凝視著滔滔江水,無語東注。把無限深情,在不表之中,一泄無遺。“江波正東注”,詩人此時的思鄉心情也正隨著江水流向自己的家鄉。江水東注,一去不回,詩人此時感嘆自己這一去就如同江水,很難回到武昌,與朋友們再見。古人又常用水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水流無限似儂愁”、“柔情似水骨”等,不勝枚舉,但在這首詩表達的不僅是情還有愁。
離別詩在歷代詩歌中佳作紛紜。揭傒斯這首詩不用一典,在寥寥數語中表達了極為細膩豐富的情感,在表現手法及內容上都令人心折。

名家點評

原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夢生《元明清詩鑑賞》:“這首詩的結尾有含蓄不盡之意,這種結尾方法,與王維《酬張少府》結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及杜甫《縛雞行》結句‘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相同,三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簡介

揭傒斯(1274—1344年),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元代書法家,字曼碩。延祐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元統初官升至侍講學士,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故世稱“揭文安”。總修遼、金、元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擅長詩文和書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