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氣貫頂法

捧氣貫頂法

捧氣貫頂法是氣功“智慧型功”的第一步,以意引氣,神氣並重。通過人體與大自然混元氣的暢通,可疏通全身膜絡,打通人體關竅、穴道,使人體氣脈和暢,從而旺盛人體生命機能。擁有治病健身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捧氣貫頂法
  • 類別:氣功
  • 屬性:氣功步驟
概述,混元氣理論,特點功效,意念與姿勢要求,動作詳解,

概述

以捧氣貫頂法來命名智慧型動功的第一步功法,是抓住了第一步功法的根本。所謂捧氣,就是把大自然界混元氣用手捧起來。所謂貫頂,就是把捧起的氣,貫入頭頂並由此而進入全身。為何用“貫”字而不用“灌”字呢?因為兩字的含義有微小的區別。“灌”字指實物往虛的空間裡灌注;而“貫”字多指進入實物之中,有貫通、貫穿之意。捧氣貫頂就是用手把氣捧起來,往頭頂部貫,以求把頭部、把全身貫通。這不僅是對捧氣貫頂的字意解釋,而且是練第一步功的最根本的要領。
由起式、前起側捧氣、側起前捧氣、側前起捧氣(包括回氣)與收式五節功組成。其動作,起式與收式的動作路線是反正相因的。前起側捧氣與側起前捧氣也是反正相因的。動作雖然不少,但實質是拉氣與貫氣兩部分,其中拉氣是為捧氣作準備,它屬於傳統功法中的採氣範疇(採氣方法多是手與意念結合,把外面的氣采歸自身)。捧氣貫頂法中的諸多拉氣,蘊含著傳統功法的三才採氣、六合採氣、五行採氣等精華。貫氣包括向頂貫氣與向周身貫氣兩部分內容,它是從傳統功法中的“灌頂”與“餵氣”衍化而來。灌頂也叫“開頂”或“摩頂”,是師傅給徒弟向頭頂(道家稱天門穴,佛家密宗稱梵穴)發氣,多配合念咒與觀想,往往可使徒弟有一定的內在感受,而增強練功信心與練功意識。餵氣多是氣功老師幫助弟子長功的手段:即向關鍵穴道發氣、補氣,從而改變練功者的氣機。捧氣貫頂是自己給自己貫氣、餵氣,不僅收到了傳統功法中灌頂、餵氣的效果,而且使練功者很快掌握髮放外氣治病的技能。
外混元指意識與外界混元氣混化,然而混化不是目的,混化是為了人體更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氣為己所用。捧氣貫頂法正是為此而設定的。其機理如下:

混元氣理論

混元氣理論指出,人體的周圍有一層彌散的人體混元氣,這層混元氣與人體內的混元氣是一致的,它受著人體的整體活動(包括人的各部組織活動)的影響。人體內的氣通過皮膚的毛孔、腠理、穴道、關竅等散發到體外,形成混元氣層。這一混元氣層與人體生命活動息息相關,當人體生命活動處在外開(如呼氣或向外發力)狀態時,人體內的混元氣隨著開而外出,使體外的混元氣層的範圍擴大;當人的生命活動處於內收(如吸氣或向內收力)狀態時,人體內的混元氣向內集中,體外的混元氣則隨之入內,使體外之混元氣層的範圍縮小。混元氣的這種一出一入的運動不是簡單的內氣外出與外氣內入,而是人的混元氣與大自然的混元氣的混化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體內的混元氣散發到周圍的量越大,質量越高,對大自然的混元氣影響越大,裹脅的外界混元氣越多,當內收時,進入人體的外界混元氣也就越多,從而增強人的生命力。鑒於意識對氣與人的生命活動有統帥、主導作用,捧氣貫頂法巧妙地運用意識與生命活動的開合來引動混元氣的出入,暢通人與大自然的聯繫通道,強化人體內外的混化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的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是自然呈現的,不是用以意領氣的強迫方式完成的。當意念外開與虛空(或天地交合處)相合時,一方面,意識活動是向外開散之勢,必然引動人體生命活動向外開張,使體內混元氣趨向於外。雖不著意於氣,而氣自動。此時氣之外出、向外擴展是整體全方位的,是體外混元氣層的擴大。另一方面,意識與虛空相合,實際是和最原始的混元氣相合,這本身就是與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的人為的混化。當意念想體內時,意念向內集中,引動生命活動向內聚合,體外之氣也隨之內斂而入。

特點功效

特點
一、練捧氣貫頂法的根本原則是神(意)與氣合,以意引氣,神氣並重。這裡所說的氣,一是大自然中的混元氣,一是彌散在自身周圍的自己的氣,同時也包括自己身體內的氣。不過是以體外的氣為主。
二、藉助形體運動的開合來強化意識活動的開合,這一練法似乎又像神形並重,其實不然,因為它的主旨不是要強化形,而是藉此引動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
三、為了達到上述練功要求與目的,需要:
一神態悠嫻,恬靜安舒,怡然自如,即美在心中,樂在心中,且堅定自若。
二姿態要舒展大方,瀟灑自如,不拘謹、不做作,要放得開,收得住。
三動作要柔軟、圓潤、連綿不斷,快而不停、慢而不斷,靈活自在。
四意識的開合是練好本功的關鍵,外開時意念要遠開至天邊,內合時合於體內——越深越好。
基本功效
一、通過人體與大自然混元氣的暢通,可疏通全身膜絡,打通人體關竅、穴道,使人體氣脈和暢,從而旺盛人體生命機能。
二、本功法得氣快、氣感強,治病健身效果好。
三、通過本功法的鍛鍊,可激發出一定的潛在功能,可敏銳人體的感觸機能,如對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河湖海、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感知。
四、本功法是行之有效的採氣、聚氣之法。通過本功法的鍛鍊可迅速地學會與運用發放外氣治病的技能,如信息組場治病、信息組場帶功等。

意念與姿勢要求

意念
本功法是以意引氣,練功時意想頭頂青天,腳踩大地,自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在做每一動作時,都要把意念沿手指的方向延伸至天或地的極點,外展或合攏都沿天邊而行;揉推和拉氣時,意念要放在天邊上進行。這樣廣收天空混元氣貫頂,導引至肚臍。再沿足經導引地中的混元氣回肚臍匯合,使人體、天體的混元氣溝通,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預備式
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勢。目視前方天地交合處,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
念口訣: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起式
1、小指帶動,指掌慢慢上翹,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與臂成直角。意想手心與地氣相接,以肩為軸,兩手做前後拉氣3次。向前推,手臂與身體的夾角約15°;向後拉至體側。
2、以小指帶動,松腕,轉掌心相對。虎口向上,臂放鬆,與肩等寬,從體前向上捧氣,至手與臍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臍。同時轉掌心向下,意想兩臂延伸到無限遠,在無限遠處,兩臂(與腰帶同高)向兩側外展至背後。小臂微收,轉掌心向內,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門穴(對臍處)。而後小臂上提,順勢內收掌腕至兩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屬脾經,在體側第六、七肋間)貫氣。
3、隨後兩臂向前伸出與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兩眉間印堂穴。同時兩腕微微轉動,帶動十指斜相對,而後轉肘外撐,力點在肘,帶動兩臂向兩側展開。至左右成一字與肩平,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爾後下落,沿頭正前方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與身體成45°角,兩小臂成一平線,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對著膻中穴)。
前起側捧氣
1、合十手轉指端向前並推出,至兩臂伸直,高與肩平。逐漸分掌,轉掌心向下,立掌外撐(掌指上翹,掌心外突,掌與臂成直角),食、拇指分開,掌臂與肩等寬。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在天邊推揉3次。推揉要肩、肘、腕一體,兩肩沿上、後、下、前順序劃立圈,帶動掌臂推揉。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凸;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回體內。爾後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以掌帶臂沿天邊左右水平拉氣3次。左右拉開約15°角,再合攏至兩臂平行。
2、立掌外撐,兩臂向兩側展開至左右成一字形,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在天邊推揉3次。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凸;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加體內。爾後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做上下拉氣3次。向上拉約15°角,向下拉至平肩。
3、松腕轉掌心向上,意想兩手延伸至天邊,沿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兩臂微曲,腕與肩等寬,掌心微含照向頭頂,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向頭頂貫氣,兩手沿體正前方下降至肚臍。兩中指相接,點按肚臍。
4、兩手中指沿腰帶向兩側扒開轉向身後,至命門穴,中指點按命門穴,然後兩手沿腿後面膀胱經下至兩足,沿足外側至趾端並敷於足面(手指、腳趾同方向),向下按揉3次。下按時,膝向前跪,身體重心向前移至兩手,意想手心通過足心入地;抬起時提膝,臀部向上微抬,身體重心移向兩足,兩手不動,把放出去的意念收回體內。爾後,兩手稍起,轉手心相對,意想把地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如捧氣球。兩手分開,掌心轉向兩腿內側,沿足三陰經向上導引至肚臍,中指點按。然後兩手分開,還原體側,自然下垂。
側起前捧氣
1、兩臂從體側陰掌(手心向下)上提,成一字形。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向兩側推揉3次。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外推,掌心外凸;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回體內。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到天邊,沿天邊做前後水平拉氣3次。向前拉約15°角,向後兩臂成一字。
2、立掌外撐,意想延伸至天邊的掌臂沿天邊向體正前方合攏,與肩等寬,兩掌在天邊推揉3次。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凸;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回體內。立掌外撐,意想手臂延伸至天邊,在天邊上下拉氣3次。向上拉約15°角,向下拉至平肩。
3、松腕轉掌,意想沿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手心微含照向頭頂,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向頭頂貫氣,兩手下降至額前,轉掌心向內,兩中指點按印堂穴。沿眉向兩側分開,向後至玉枕骨下,兩中指點按。爾後兩手沿項下至背,兩中指點按第三胸椎處。再轉回體前,從腋下向後,兩手至背後,儘量向上。掌心緊貼身體,兩手沿膽經、膀胱經向下至命門穴,兩中指點按。爾後兩中指沿腰帶分開,回歸肚臍,兩中指點按。
4、兩手沿足三陰經(腿內側)下至兩足,沿足內側至趾端,敷於足面,向下按揉3次。下按時,膝向前跪,身體重心向前移至兩手,意想手心通過足心入地;抬起時提膝,臀部向上微抬,身體重心移向兩足,兩手不動,把放出去的意念收回體內。爾後,兩手稍起,轉手心相對,意想把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如捧氣球。然後兩手分別沿足外側至足跟,轉手心向內,沿腿後膀胱經上至命門穴,兩中指相接點按。沿腰帶分開,回歸肚臍,兩中指點按。兩手分開,還原體側,自然下垂。
1、捧氣
兩手如捧物,虎口向上,兩臂與正前方成45°角上舉,意想沿天邊捧氣於頭頂上方,手心微含,照向頭頂,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向頭頂貫氣。兩手下落,經耳側至兩肩前,小臂直立胸前,掌心向前。
2、回氣
(1)右掌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小指帶動,翻掌心向左,微含,以腰為軸,上體左轉,向左劃弧攏氣。約90°時,右手拇指掐於中指節正中(中魁穴),其餘四指輕輕併攏,繼續攏氣至身後,約180°,由身後回歸左胸前,上體逐漸轉正,中指點在左側氣戶穴(鎖骨下緣中點,乳頭直上方),向氣戶穴貫氣。
(2)左掌坐腕向前推出,重複右手動作,方向相反。
(3)攏氣後,兩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狀,大臂與身體成45°角。自然呼吸3次,吸氣時中指點按氣戶穴,呼氣時放鬆。爾後鬆開掐訣雙手,兩臂前推,轉蓮花掌,兩掌胸前合十。
收式
合十手舉至頭頂上方,上拔,意想舉向天頂。兩手分開,轉掌心向前,兩臂由兩側下落與肩平,逐漸轉掌心向上,沿天邊向體前合攏,與肩等寬。掌臂微微內收,中指回照印堂穴。爾後兩肘回抽,兩掌指端指向第六、七肋間,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向兩側外展。兩臂轉至兩側時,轉掌腕使掌心斜相對,向體前合攏。兩手重疊放在肚臍上(男左手貼肚臍,女相反),靜養片刻。兩手分開,還原體側,慢慢睜開雙眼。
附:口令詞
捧氣貫項法,是智慧型動功的第一步功。屬於外混元階段,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可以使人體混元和大自然界混元暢通。練此功有強身祛病之功,有採氣聚氣之妙。
捧氣貫項開始。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全身放鬆。
“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起式:翹掌,下拉氣: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肚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後,回照命門,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肘臂外撐成一字,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頭頂上方相合,體前慢慢下落,至胸前合十。
第一節 前起側捧氣:轉掌指向前,向前推出,與肩平,分手,立掌,與肩等寬,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開、合,開、合,開、合。兩臂外展,成一字,向兩側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兩手沿面至胸,轉掌心向內至肚臍,中指點按,沿腰帶向後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腿後面向下導引,經腳外側,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氣,經腳內側、沿腿內側向上導引至肚臍,中指點按。分手還原體側。
第二節 側起前捧氣:兩臂陰掌側起,成一字,立掌,向兩側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合、開,合、開,合、開。兩臂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兩手慢慢下落至眉間,中指點按印堂,沿眉向後至玉枕骨下,中指點按,沿項向下導引,兩手繞肩前,經腋下至體後,向上接,向下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腰帶向前至肚臍,中指點按,沿腿內側向下導引,經腳內側,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氣,經腳外側,沿腿後面向上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腰帶向前至肚臍,中指點按。分手還原體側。
第三節 側前起捧氣:兩臂與身體成45°捧氣上升,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兩手沿耳側下落,立於肩前,掌心向前。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左攏氣,90°掐中魁(穴),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右攏氣,90°掐中魁(穴),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自然呼吸3次。鬆開掐訣手指,兩掌前推,轉蓮花掌,胸前合十。
收式: 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順勢腋下貫大包,兩手向後伸出,外展,至體側逐漸轉掌攏氣貫下丹田,兩手重疊在肚臍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靜養。分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氣貫頂法
捧氣貫頂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其中蘊含著傳統功法中的很多奇妙功法與訣竅,練之得法,可以直接進入高級層次,即使按照常規習練,也可以很快取得功法中所述的諸功效。下面我們從運用意識與練功動作兩個方面的四個部分闡述練好捧氣貫頂法的竅要。
提高重視
要想充分發揮運用意識的效果,一是提高對捧氣貫頂功法的重視程度,二是加深對外混元的認識,三是結合練功正確運用意識。
一功法中蘊含著高層次內容。功法中如前所述,捧氣貫頂法不僅是集傳統功法中採氣、貫氣之特長而編創的,而且功法細膩、周到全面,動作是正反相需,充分利用人體氣血流注規律。本功法著眼於十二皮部(是經絡學說的一部分),因為無論正氣還是病氣,從外界進入人體都從皮部開始,而後進入孫絡→絡脈→經脈→臟腑,本功法的全身導引、貫氣是把正氣貫入體內。另外,本功法中還寓有九宮十三門的秘密功法(關於九宮十三門,在傳統功法中是一種特殊練法。筆者了解九宮十三門:有頭部九宮十三門——也有十六門的練法,有周身的九宮十三門,以及本功法的軀體九宮十三門)。九宮十三門的位置:天門(頭頂)、地戶(會陰),身後有玉枕、身柱穴(第三胸椎下):命門(第二腰椎下);身前有印堂(兩眉間)、膻中穴上玉堂穴下、肚臍,兩側有大包(腋下中線第六、節肋間)與京門(第十二肋骨端),另外有一中宮點,此點是一活點,可上下移動,上點在印堂與玉枕的中央,下點在肚臍與命門的中央,通常可固定在混元竅的位置。本功法中雖然去掉了傳統九宮十三門功法中的繁雜內容,但貫氣時卻保留了這些穴道的位置。練功時集中精神對這些穴道貫氣,不僅可加速練功的進程,而且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想的效果。
二練功中蘊含著高層次的練法。練本功法時多強調與虛空相合。它雖然是智慧型氣功開放性的根本內容,但它是從傳統功法中的“以虛空為爐”“以太極為鼎”的上上乘功法脫胎而來的。我們暫且對傳統之上上乘功法置之勿論,單就意念和虛空相合這一點來說,若真能體會到它,就很容易進入練功的高級層次,因為虛空是一無所著的,如果意識與之相結合,可誘導意識進入一無所著的空靈狀態,在此狀態中,意念微微一動,即可引動混元氣明顯變化。古人所說的“一吸則天地與之皆吸,一呼則天地與之皆呼”的“天地一橐龠”的景象,就是於此中體驗的,如果於此景象中返照自身,則可直接體察意元體自身,即古人所謂“直指本源”。當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不過,若能於此反覆琢磨,認真領會,對功夫的提高將大有裨益。
三本功法中蘊含著高妙的採氣之法。本功法中有各種拉氣、推揉動作,如能使兩掌掌心的吞吐與意念的開合,則是聚氣、採氣、養氣的高妙功法。尤其是意念和虛空混元氣結合,則屬採氣功法中的法門。對此,有成就的古氣功家多有論述。青城丈人曾指出:
“採補之道,非房中采陰補陽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亦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亦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而我之命亦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命亦常新矣。”(轉引自《道家養生概要》)
黃元酃亦曾指出:
“太凡修道,必以虛靈這元神養虛無之元氣,此個元氣,非精非氣非神,然亦即精即氣即神,是言精氣神為一者也。然要修大道,非得此真虛元氣不能也。”
又說:
“此氣乃空中虛無元氣,生天生地生人者,此也。唯能存心於虛無一氣,此心此神即與太和元氣相往還,所謂神氣合一,烹煉而丹者也。”(《樂育堂語錄》)
由此可看出,意合虛空(實是與虛空混元氣相合),采虛空之氣,實是採氣之無上妙法。
加深認識
一外混元練法是建立在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基礎上的,它只是把人固有的自為進行的外混元過程的規律加以自學運用罷了,因而它易於顯現出對生命運動的強化、最佳化效用。
二外混元練法尤其強調外氣內收,對此要有明確的認識,於練功時,要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要想像虛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一種質地均勻、無形無象、透明無礙的混元氣。經常注意把這種外氣收歸體內為己所用。
三練外混元要注意加強自身的通透度,加深周身的開合能力,要發揮意識的主導作用,使外氣直入深層直至中線上去(不僅是意念把氣從外向里引,而且意念要在裡面主動地牽拉)。這樣練,有的人可通到中脈而入高層次。即使不能直接進入高層次,也可增強周身的通透與感知能力。
四要充分認識練外混元時對神氣並重練功方法的套用。對於神氣並重的練功方法,,前已述,這裡不復贅。
運用意念
這裡主要講述練功前的八句口訣的意識活動,具體功法中的運用意識將結合練功動作講述。
練功前要念的八句口訣。念口訣時要邊念邊體會,而且要認真體會它的意景。它是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使之符合練功要求的重要措施,它不是可有可無的。在練捧氣貫頂法前,有八句口訣:“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這八句話,主要強調運用意識。從整體上講,是要練功者和大自然虛空連為一體,形體放鬆、精神安靜地體會其中意境,從而進一步調整形體狀態、精神境界及周身氣機進入練功狀態。
頂天
頭頂的百會往上頂,頭頂上方就是藍天,一頂就頂到藍天上的虛空。不必細辨天有多高,當練功者意想藍天虛空時,由於蔚藍色帶有萬物生髮的氣機,會促進練功者生機盎然。
立地
腳往下一踩,就踩到地球那面的虛空,不能想腳站在土地、地板、洋灰地上,那樣穩穩噹噹,實實著著地就會把練功者的意念局限住,人體的氣就會滯留在地上。人生活在世,是站在地球這個實體物上,而地球是被大氣包托著。唐朝王冰所著七篇大論中說,地球為什麼能在虛空呆住,是大氣舉之也,地是被大氣托舉著,乃虛空一細物。練功者必須是站在地球的立場上去想像,那樣周圍就都是大氣虛空,就可以通過意念把人體的氣和虛空的氣聯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我們練“人天渾化”才有基礎。打個比喻,雞蛋裡邊有蛋黃、蛋清,人好比在蛋黃里呆著,蛋黃的上下左右都有蛋清,人在地球里,地球被大氣層虛空包著。如果練功者把自己當成蛋黃就自然地和蛋清混化一體了。會這樣想像—運用意識之後,頭頂天,腳踩地,也就不局限於天、地,而自然和天地的虛空結合為一個整體了。這樣一想,身體晃晃蕩盪地氣感就強了(也可以想像自己的頭在雲的上面,腳踩入地之中)。
練智慧型功,雖然不講陰陽、天地之氣,但人是生活在地球上,與地球這個物體相聯繫。我們練功,對外採取最原始的混元氣,地球里也具有這個層次的混元氣,地球上很多物質都是從這個層次的混元氣演化來的,因此,我們練功前與天地結合一體,也就和整體最現實的東西結合了,所以一開始就要“頂天立地”。
形松意充,形松是形體放鬆,意充是意念向周圍充斥之意。形松意充的內涵在《智慧型氣功科學精義》中有全面論述,這裡僅結合功法簡單談談。
形松
要求皮肉筋脈骨內臟等都要放鬆,它是以神松為前提、為引導的,可以藉助意念想像把皮膚的毛孔鬆開張大,把肌肉的紋理放鬆等,這樣便於氣的內外出入。
意充
有兩層含義。1、意念充斥於形體,隨著形松意念充實到形松的部位(往往是意念為先導,引導其放鬆),意充則氣也隨之充實(這是意為氣帥,意到氣到之故)。2、意念向自身以外的空間充斥,這裡要求把意念充斥到天地六合之內(即上下左右前後)。此之意充往往需藉助想像力,如想像成為頂天立地的巨人,而自己的身體膨脹充塞於整體空間;也可以想像自己的意念充滿天地之間,這實際是把自己的心念擴大,使之能包容天地,這樣就便於使自己的意念和虛空混元氣相結合。
形松與意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意念充斥在自身之中與形松的關係更加明顯:有形松而無意充則松松垮垮,有意充而無形松則緊張而僵,唯兩者同時並舉,才能達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和柔、靈活狀態。
做好形松意充是練好捧氣貫頂法的關鍵性的一步,它不僅可使心安神靜,氣機和暢,而且可增強練功者的通透度。其過程是松、透、充。在形體放鬆的基礎上,意念可主動滲入放鬆部位,與此同時,氣也就隨著充實,當;神氣充實於形時,對形的感知能力也就隨之增加,就可體察到人體內部的狀態(內景)。
外敬內靜
敬字有敬肅,不怠慢或戒慎之意,是對人對事崇尚恪守於內的心理狀態。靜字指精神的專一、集中。練氣功者大多知道“靜”是練功的重要內容,對“敬”多有所忽略。實際上敬的心理狀態,有助於靜的狀態的實現。試想一下,當你見到自己非常崇敬的人的那一會兒,心中還有雜念嗎?那種難以言喻的心情,那種熱血沸騰的激動變化,不就是在敬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嗎?用氣功的理論來分析之,敬可以導致精神集中(也即靜),而對生命活動的激發,在《管子》中對此多有描述,如“敬除其舍,精將自來”、“嚴容畏敬,精將自定”、“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宋朝之程伊川也說:“入道莫若敬,敬以直內。”這都說明練氣功需要有一肅敬的心境。古氣功師,要求弟子敬師,其實弟子在敬師的過程中,強化了自己的修煉。智慧型功反對搞個人迷信,不要求象古人那樣形式的敬師,但我們每個練功者,應該敬重氣功科學,敬重自己的練功,只有敬重、不敢怠慢,才能做到一絲不苟,才能使自己更快進入氣功態。
心澄貌恭
澄字是清徹透明之意,恭字是以他人的敬重之貌,恭與敬稍有不同,敬字主要是自身內在情感,恭字則主要是這種心境在體態、外貌的表現。這句話是對“外敬內靜”的進一步延展。澄是靜的靜的延展,是心靜如止水,清徹透明,表明腦子裡不僅沒有活動,而且如水之清,如鏡之明。這樣就會增強意識的靈明度。恭是敬的延展,敬之心理狀態從內而達外,使人的身心內外都處於敬的心理狀態中,從而加深了氣功態的程度。
一念不起,神注太空
這兩句是一個意思,是在前面敬、靜的基礎上,要求練功者心念專一,不要起任何雜念,但不是什麼也不想、也不管。鑒於常人難以做到一念不起,於是要練功者把意念與虛空(太空)相結合,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無所著的虛空中,這么做不僅不違背氣功的根本觀點(內向性運用意識),而且是高層次練功方法。為了使大家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故再詳細講述之。智慧型氣功是開放性功法,要求把自己的身心和周圍環境有機地聯繫起來。這兩句口訣就是通過意識把人和大自然聯繫成一整體的有效方法。傳統氣功認為,最上乘的練功方法是以天地虛空為爐,以自己的身為鼎;或以腹為爐、頭為鼎;或以下丹田為爐,中丹田為鼎等等。所謂以虛空為爐,以身心為鼎就是用虛空的混元氣來冶煉自己的身心,把精神活動(藥材)煉得純而又純。這種練法的關鍵,就是不能把意念放在自己的身體上,要放到自身以外,這樣就能很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氣為己所用,逐漸使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即古人所謂“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古人練功直接走上人天渾化的途徑。這種練功方法屬“忘精神而超生”的範疇(丹道功多屬見精神而長生)。當然智慧型功的這種“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以及神與虛空相結合的外混元練法,與古人所說的上上乘功法並不等同(實際上,古人能以天地虛空為爐鼎者,並不常見)。我們的神注太空,是把精神和蔚藍的天空、空空悠悠的無滯無礙的空明景象結合到一起,就能使心中無染無著而虛靈明靜。
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在神注太空的基礎上,把意識從虛空收回來,觀照自己周身上下,由於意識與太空相結合時,和虛空混元氣緊密連成了一體,所以當收回神意觀照身體時,虛空中的混元氣就自然而然進入自己身體。致使自身的混元氣更加充實、和暢,從而出現周身融融的感覺。
為了能更好地把意念從虛空收回,並能帶回更多的混元氣,可以念“空、青、來、里”的口訣(念唵藍來里也可),此口訣一是利用音符振動起作用,一是借字意來引發作用,其字意內容是使虛空中的青虛之氣(實際是無色無味)來到自己的軀體裡。念到這一口訣,有助於意識從專注虛空而回照自己的軀體。
縱觀這八句口訣,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功法,認真體會它的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練功過程。它是從不練功狀態,通過調身調心使之進入練功狀態,進入精神專一境界,進入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這在傳統功法中已是很好的境界了,然而智慧型功是要更加積極完善自己的身心,所以不滿足這種近乎消極地等待方式,而是積極主動地利用已創造的人和大自然的和諧條件,進一步主動練功,所以主動地收神意來照身體,神形相合而繼續練動功,這樣要使自己在練功時保持“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人天渾化”狀態。

動作詳解

一起式
翹掌下按拉氣。動作要求是手心從體側,由小指帶動轉向後再以腕為定點,把掌指向前翹起來,轉掌時,要連著胳膊和肩,整體地轉,手與臂轉了一個四分之一的圓。下按拉氣時一推一拉,開始學練可以前推15°後拉還原到體側,這樣直來直去。熟練後,這個推、拉的動作就可以劃弧形的長圓圈,並帶有微小的起伏,使掌心一凸一含,一緊一松,往前推的進程中掌心下按外凸,推到極點,掌心內含回收;往回拉的進程中掌心下按外凸,到體側掌心內含回收,形成有節律的按收按收加上意念,往下一按就到了地下的虛空,把自身的氣引出來和地下的虛空之氣接上,身體放鬆。往回收時手微微一擰,通過這個小小的圓把地下混元氣兜回體內。單從動作看是推、拉,實際上是通過小小的收按起到了一開一合的作用。隨著開合,身體外漲、內收。三個推拉後,松腕轉掌這個動作不能輕意一帶而過。動作的要求是用小指帶著從翹掌再轉四分之一的圓,使手從掌心向下,還原至掌心對腿側。要連著胳膊和膀子還原回來,這樣全身的氣就整了,當手往下一松,意念要直插到地下的虛空,把氣捧起來,手裡珍重地捧起個模糊的氣球,還拖個大氣“尾巴”。當手微內扣,回照肚臍,意念中要把手中的氣球送到臍內,藉此把地下混元氣源源不斷地往肚臍里貫,要往裡想到命門。這樣地下的混元氣就穿透丹田,丹田的氣就足了。然後還是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臂隨著轉,手沿肚臍的高度,從外向後展。轉掌展臂的動作要柔和連綿不斷,不要有稜角,這是走的地盤。手按著地,手捋著天地交接處展,把人放到天地之中,整個天地、虛空之混元氣隨時往身體裡邊收。兩手展至背後要往回微收,配合兩肘稍外彎曲,手就可與命門等高,回照命門時,要從命門往裡想。接下去是兩手到腋下,中指點大包穴(位於腋中線直下第六、七肋間隙處)。這是個關鍵部位。人體有十五個大的絡穴,每條絡脈有一個絡穴,大包穴是脾之大絡。我們練混元氣就必須把全身的絡脈打開,點此穴,有助周身絡脈張開。因此點大包穴時,要精神專注地用手中指往裡按,似乎中指尖在體內碰上了,就容易把絡脈衝開。屆時全身有酥酥地感覺,直通內臟,有時從里往外沖,有時從外往裡沖,絡脈之氣和暢。點大包穴,也可以指尖從後向前劃個小圈再點按。兩臂前伸時,兩手如托物,以此承受天之氣,兩臂之間要用意念把它連線起來(似乎兩臂間有物連在一起)。回照印堂的動作初學者可以掌微內扣,熟練後可用中指末端向印堂一翹,把手中之混元氣球收至印堂,動作越小越好,兩中指尖如兩條線匯合於印堂,印堂內就會脹、緊的跳動感,甚至耳根部會有動感。氣進頭裡把上丹田打開,敏感頭內關竅,利於開天目,導引意識感知。肘臂外撐的動作力點是用肩帶肘撐拉開,由掌心向上微微一轉,斜著往外撐。初學者按此拉開即可,熟練後可體會三種力量:一是用背膀往外擠,會感到擠不動;二是肩帶肘拉,感到兩臂內有吸力,拉不開;三是兩臂之間像有個大氣球似的脹開,臂內充滿了氣。手捋撐掌著天邊走,就把內外之氣連通一起,氣就整了。兩臂將至體側成一字時,用小指帶著向下轉四分之一圓,掌心將向下,繼續轉掌心向上,這個動作是掌臂從兩側劃弧上升的同時連續轉掌。只有動作圓活連綿不斷,氣才不會斷。轉掌時,意念放在天邊,隨手轉動把氣攪起來,手臂在虛空中沿天穹向上捧氣。胳膊要直而放鬆,兩手如托物,會覺得沉而費力,這是承受了天地之氣,兩臂之氣充足的表現,往上捧至頭頂的過程中,兩臂掌帶動虛空之氣向天中聚攏,意念要引導此氣沿天穹至天頂端處的中央(也叫天心)處相合。隨著兩手在天的中心相合,空中聚攏之氣,將從天中直對頭頂下落,意念要引氣入體。隨著掌臂下落,當掌根將至頭頂,再移到面前下落,肩放鬆,肘放平,肩胛骨圓撐,腋窩不能擠實,而要空虛,落到胸前呈合十手。掌根小臂不低於心口,拇指約在膻中至紫宮穴的位置,大臂前斜45°肘臂內像有個氣球撐著,這就叫合十手當胸。此之定式不僅可使雙手之氣如環無端的流通,而且可收到收攝心神之奇效,故宗教特崇尚此作揖之動作。
這個起式,看來簡單,實際上是走了地盤、人盤、天盤,天地人三才,也叫“三才式”。從翹掌拉氣,回照肚臍貫下丹田,為地盤,點按大包穴向中丹田貫氣,轉掌照印堂是貫上丹田走天盤。頭頂兩手相合是向百會、天門貫氣,胸前合十落到中丹田,落到人盤,把上下統管起來。我們智慧型功收混元氣,雖不講天陽、地陰之氣,但可以從不同層次去理解體會。
二捧氣貫頂法第一節,前起側捧氣。接起式合十手,先將掌指轉向前,平推出去,不是斜著推出。立掌時,從小指、四指、三指依次分開,拇指與食指仍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三角(練功長久可眯縫眼,從三角看氣或其它景象)。然後食指、拇指依次分開。分拇指時,兩指間似有吸力與撕拉感,拉開時要慢,拉至與肩寬,進行推揉。在做推揉動作時,要用意念的出入帶動氣的出入,只管意念不管氣。推時意念放在天邊,不要想氣怎樣流到天邊,氣隨意念就出去了。收時意念想身體內,氣隨意念收入體內。意念一動氣就動,這就是以意引氣。通過推揉拉氣和意念導引,引動內氣外放與大自然混元氣結合,使練功者周圍形成人體混元氣的濃厚氣場,當意念配合動作一收,想體內,引外氣內收,引歸大自然界混元氣入體,使人體內的混元氣增多,充實起來。
做推揉動作時,要先放後收,不是胳膊伸平了就收,而是意念帶著氣放出去與外界混元氣連上再收。往回收時,用膀子帶著,如火車槓桿似的往回收,肘放鬆微微彎曲。手腕放鬆不能耷拉著低於肩的水平線。掌內含意想拇指與小指在前10厘米左右相合,但不合住,好像拿東西的態勢。回收時,肩在放鬆的基礎上向上、向後轉了半個圈,推時就向下向前完成下面這半圈,正好用膀子和肩劃了一個整圈。推時用肩膀直推到腕,要坐腕(把位於豌豆骨與尺骨關節部的神門穴撐開),立掌用神門穴帶動推出去,掌心外腆,指尖回翹。推揉動作不宜過大,像在天邊推揉一個有彈性的球。動作大會使球掉落,動作要小而慢,柔和有波浪形,這樣可使內外氣粘合度大,不會形成兩張皮不好調動。前、側的推揉都應掌握這一要領,漸漸手臂會有氣感與阻力。
平拉氣,開始練時,要求開合不超過15°動作不要大。掌心外突,指尖往回翹,可使外放之氣又環流回來,熟練之後,開與合也不是直來直去的,應該有個掌心含、突、含的過程,一個開合有四個小動作:開到中是掌心外腆,開到尾是掌心內含,這一腆一含要劃一個帶有橫∞字的小圓弧,手上的氣感強,外氣內收,每做一個動作都有這樣的意念,收的氣就多了,身體就更加健康了。平拉氣之後,立掌外撐外展,氣就跟著脹大了。意念隨手捋天地交合處外展,就把人與虛空之氣摻和一起,當一字平肩兩掌兩側推揉時,意念與動作要領同向前推揉,唯小有區別,要特別注意收氣。上下豎拉氣的要求與平拉氣一樣,開始要求起15°,落與肩平。熟練,有了氣感後,也要有“收按收”的小圓弧,用掌心的含突引導氣機的收放。開始練功不要著意追求,勉強做反而沒有氣了,逐步深入,手和身體能夠放鬆蛹動了,這是練功的層次問題。松腕轉掌,是掌指往下放,意念應想著五個手指如立在開邊的五個柱子一樣倒落下去,將落平時轉掌,像水舀子擓水似的,轉半個圓圈一擰,從地底下擓起來。松腕轉掌的一沉、一轉、一擓,就在天地交合處抬起一個整的氣。要求肌肉要放鬆,以大椎作力點往起抬,胳膊會覺得像被幾十斤的大氣壓得酸痛。手沿天穹向上捧氣,意念和起式中這一動作相同,氣將不斷往身體時里進(不是到了頭頂後才貫氣)。手到頭頂上方,掌微內扣,約與肩等寬,氣就像從天上降下的大氣柱子一樣,從整個頭頂貫入體內,要想會陰和湧泉,不必想氣走的路線。停留貫氣一個自然呼吸長的時間,身體隨著一呼一吸放鬆,氣機下降,意念導引幫助氣貫入體內。隨著呼氣手往下導引,手經面前時,應想像五個大鉤子似的,從身體時裡面撓下來,增加身體的通透度。手到胸前轉掌心向內,但不要碰到皮膚,離身體一厘米左右向下導引,意念引著氣從裡面走,手從外面往裡通透到皮膚、肌肉、骨頭。中指點按肚臍時,和從頭貫入體內那股氣碰上,敏感的人會有“嗵”地一聲特殊感覺,這是智慧型功的底層的中心,在這裡奠定根基,此乃關鍵之處,過去叫它為“立命之基”。有了這個“點”就能逐步體會到裡邊的虛無,是在當中的空點上,這個地方也叫玄關、中點。在練功中,可用意念導引氣慢慢體會,不可著意追求,否則即使出現這個交接點的功,氣也不純正。氣到了這裡就托住不往下走了。中指點按肚臍之後,沿腰帶的部位,連著裡邊的動點向後導引,手的迴環動作要自然,要連續,不能抖擻,否則易把帶脈之氣抖擻斷了(往迴環轉也應如此)。點命門時要放鬆,把氣送到肚臍。從臀至腿後往下導引時,拇指與其它四指要分開,虎口張開,四個手指在腿後,拇指在腿側,把腿的經脈全管上。屈膝下蹲時要自然,不要僵硬地叫著勁兒,頭不要抬起來,用手感應著腿里,一層層地往裡透氣,滲進去越深越好,是滲到正中線,一摁似乎摁到骨頭裡去。能通透進去,慢慢就可以感覺到肉怎么樣,骨頭什麼樣,血管什麼樣。手一導引似乎就可以摸到、看到它了。同樣也可以感到什麼地方有毛病不正常,正常組織與不正常組織的區別,就不用開天目去診病了。兩手敷於足面下按時,兩膝要併攏,腳跟不能離地。腳跟離地頭後部不舒服,氣也不穩。向下揉按掌心外突,腳心放鬆,身體的重心前移,上身貼在大腿上;上提時重心後移,掌心微收,腳心也往回一縮。下按時意念要透過地層到下面的虛空,上提時想身體裡。通過下按上提的推揉,意念與地下的混元氣結合而引歸入體。拔地氣的動作是兩手分開到腳側,意念從地深處像拔蘿蔔似的一摳一拔,動作和意念都要慢而勻,這樣氣就不會斷。這股氣從腳心貫上來順著腿骨的中線往上走,敏感者會有感覺,兩手沿腿內側向上導引(意念活動與下降相同)到肚臍,練功時間短的人可能還感覺不到從腳心上來的這股氣,就先用手導引向上也行,從裡面走的氣也是藉助手的運動配合意念活動帶著氣走,因此當拔地氣時,手有拔的動作,腳心一收縮,隨著意念就把氣引上來了。中指點按肚臍,天地混元氣在肚臍溝通,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三捧氣貫頂法第二節側起前捧氣,與第一節前起側捧氣的動作一樣。比如推揉、拉氣、外展、合攏,只是行走路線是相反的,每一節是從前邊開始,到體側把左右虛空之氣捧起來貫頂,第二節是從體側開始,到前面捧氣貫頂,故不重複講解。
當兩臂從體側起的時候,動作要求是以肩帶肘、腕、掌、指放鬆地拉起來,好像是被肩肘拖起來的一樣,靠軀體離心臟近的先動,不要像做體操一樣直著起。意念想手在地下虛空帶著氣起來。兩臂起平放鬆,用小臂的輕重衡量兩臂是否抬平。再以中指帶動立掌,這樣就會端正而不偏斜。推揉拉氣後,掌心外突沿天邊向體前合攏,意念要讓手與天邊之氣粘合住,用肩往裡一合把周圍一圈的氣都收進體內。當手從前面捧氣時,意想背後面也有兩隻手臂和前面一樣向上捧氣,把前後之氣相合後而貫入頭頂。隨著貫氣兩手下落,至頭前,用中指點按印堂(兩眉間稍下的坡面處)氣從這裡進,意念引氣深入,兩股氣在百會垂直處相碰,敏感者會有“嘩”一動的感覺。這是智慧型功的上層中點,是頭裡面的一個重要關竅,傳統功法中叫元神祖竅。捧氣貫頂法第一節是兩股氣在肚臍玄關竅相碰,第二節在頭裡面元神祖竅相碰(傳統功法認為上面這一點是“性”,下面一點是“命”。上下兩點通了,練功的性命雙修就有基礎了,實際上先天性命本是一體,性命分開屬於了。智慧型功不講這些,往身體裡貫氣自然就起作用,找不到這個“本”就按外混元一步步地練)。然後用中指引著,沿眉弓向後至玉枕骨下,點按時要透到裡面想印堂處。有人可能在點玉枕骨時氣從裡面走差路而出現幻覺,不必理會,繼續練功。兩手沿項部向下導引時,手像鉤子似的連肉帶骨頭往下撓,就是要通透到身體裡面去,兩中指集中點按第三胸椎棘突下的身柱穴,這裡也是個竅位,意念把氣往下送超過肩胛骨。夠不著不勉強。兩手繞肩至體後,拇指張開,虎口對體側,掌心朝背,不要向外,意念把氣接住引至命門點按。其它與第一節要求相同。
四捧氣貫頂法第三節側前起捧氣,它是繼第一、二節的前起側捧氣和側起前捧氣之後,兩側和前後的氣(即古說的四正之氣)都貫入頂了,這第三節就比較簡單了,目的是把四隅(即四個斜角)之氣捧起來貫頂。開始時是指尖向下,像帶著五個氣柱子似的從地下深處兩手上舉,虎口向上,斜對著,如捧氣盆子拖著大氣尾巴,延伸至天邊。往上捧,是用肩往起抬,腋窩撐開,手掌微往裡扣,如捧盆狀,當手臂將抬平時,以陽掌為主沿天穹漸漸向里收到頭頂。意念想著背後也長出手來收攏四隅之氣。停留貫氣時,自然呼吸要深細勻長。貫氣後經耳側下落,轉掌向前,立在肩前,掌要正,肘放鬆,儘量往回收。
回氣:坐腕(神門穴撐開)向前推出,臂尚未伸直就松腕,這幾個動作要自然連貫。松腕還是要求指掌下落如五個氣柱子落在天邊,用腰帶動轉上體,手半陰半陽撈氣。轉身是以腰為主宰,胯基本固定不動,肩放鬆,手由前撈氣至體側90°拇指掐中魁,繞肩撈氣。這個動作是上身以腰為軸轉至體側,掐中魁的手繼續向後,腰轉正時手腕順勢繞肩摸回,中指點氣戶穴,不能做成機械分解動作。應像甩鞭桿,帶鞭梢那樣,鞭桿回來了鞭梢繼續完成被甩出和收回的尾動。主要動點在腰,肩要放鬆,才能使腰、肩、肘、腕成為一體。
這一節動作簡單,主要是配合意念想像背後相對應的部位也有手,甚至想著有一圈手,從四面八方在天頂交合,向頭頂貫氣。因為這一套功法意念向外,在練功者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氣場,回氣就是把練功時意念向外布起來的氣場收歸體內。回氣中有拇指掐中魁,中指中節過去叫玉清訣。手有24節,中魁屬手的正中央,拇指掐住中央就把手上的穴道都打開了,拇指往這箇中心一掐,掌內含,氣就進入體內。從經絡上講,拇指為肺經,中指為心包經,肺主氣、心主血,掐訣可使氣血相合。從內臟講拇指指腹屬脾,中指中節為心包,脾主意,心包主神,掐訣可使神意相合穩定心神,幫助回氣,使氣機升發。當中指點氣戶(氣之門戶),引氣入體(氣戶位於鎖骨下緣,乳頭直上的交點),要點準確。點按氣戶停留三個自然呼吸長的時間,吸氣時掐中魁的中指輕輕地往體內點按,呼氣時放鬆,隨著呼吸一張一合的運動,把肺和胸腔的氣機擴展開,因此要求點氣戶時大臂不要壓貼在身上,應向外圓撐。下一個動作是手腕向前推,指尖向外展開,使手心向上轉蓮花掌,意念隨著動作,十指尖沿天邊轉一圈,從掌根開始合攏,指尖帶著天邊的氣兩手胸前合十。
到此為止,三節功的三個貫氣法貫了三個丹田。第一個貫氣法前起側捧氣貫下丹田;第二個貫氣法側起前捧氣貫上丹田,也照顧了下丹田;第三個貫氣法側起前捧氣貫中丹田。兩手點氣戶後在胸前交叉,兩手是收著氣的,在胸前交叉處氣最多,正好集中在膻中穴中丹田處。這三個捧氣貫頂法收了天氣、地氣,再加上人的混元氣,把三氣就合上了,三個丹田也貫滿了氣。在貫氣時要有氣貫丹田的概念,經常這樣練,功力就出來了。智慧型功的三田貫氣與丹道功煉精化氣的“三田反覆”不同,但由於人的生命活動有這幾個重點,我們是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直貫上、中、下三田,使之內外合一。
五最後是收式,把大自然界之混元氣和練功中身體周圍形成的氣場再一次收歸體內。不要認為收功式就可以馬虎,它有整頓全身的作用。由於智慧型功著重練上、中二丹田,因此收式的合十手是從中丹田沿體中線升到上丹田再至頭頂向上,要儘量上拔,兩側的少陽、清陽之氣就容易上升。把氣往上一領,手似乎觸到天頂,像把天分開一樣。兩手沿天穹下落,尚未落平就轉掌,沿天邊體前合攏,收氣入上丹田,回照進印堂。松肩墜肘往後抽,點大包,初學者中指一點即可,熟練後,在此用中指由前向後、下、向前劃個小圈,再一點把氣送入中丹田。手向後伸別低於命門,沿天邊外展收氣貫入下丹田。這個收式又是一個“三田貫氣”。然後,靜養片刻,兩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捧氣貫頂法,可以把動作分開單獨做,體會意念活動,如推揉、貫氣、導引,動作可以慢些,以便運用意念。千萬不要想氣是怎么進出,有什麼反應,這樣意識干擾容易分神出毛病。正式練功則按正常速度,集中精神貫氣就可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