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也稱為“挫折忍耐力”,指個人遭受挫折時能承受精神上的打擊而免於心理或行為失常的能力。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對挫折的自我張力或適應能力。具有挫折忍耐力可以避免遇到挫折時痛苦、沮喪、悲觀、失望而引起粗暴的攻擊行為,可給人的教益、砥礪意志,使人更成熟、堅強。受人的生理條件、氣質類型、挫折經驗、人生觀、價值取向及對挫折的主觀判斷等因素的制約。一般健康者、具樂觀精神者比體弱多病或生理有缺陷者、抑鬱質者、軟弱者更能容忍挫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挫折容忍力
  • 屬性:心理學概念
定義,理論基礎,失敗建設性理論,行動控制理論,影響因素,生理條件,經驗和經歷,個人奮鬥目標的明確程度度,個人成長環境和人際關係狀況,對挫折的知覺判斷,

定義

挫折容忍力最早是由Rosenzweig從精神醫學觀點提出的,他認為挫折容忍力是指個體能以不扭曲生活情境的客觀事實而承受挫折情境的能力。Clifford將挫折容忍力解釋為個體在面對挑戰性的工作時,若想要自由而持續的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就必須要忍受可能遭遇的失敗和錯誤,這種容忍程度可能會影響個體對冒險的程度以及失敗的反應。Weibe認為挫折容忍力是個體面對失敗或困難時願意繼續堅持的傾向。吳清山和林天佑指出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需要無法獲得滿足或是在遭遇困難情境時,能夠承受困境打擊或忍受需求,以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心理學詞典》將挫折容忍力定義為個體遭遇挫折時免於心理失常的能力,亦即個人經得起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

理論基礎

失敗建設性理論

建設性失敗理論是由Clifford在綜合及評析各種與挫折及失敗有關的研究後所提出的,他認為在某些情況之下,失敗經驗可間接造就學業的成功或進步;亦即在適當的冒險程度及挑戰之下, 失敗經驗會伴隨正向且建設性的反應——找出失敗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訊息與幫助、改變解決問題的策略等。

行動控制理論

Kuhl 認為失敗後的行動控制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超越現狀( metastate);另一種是囿於現狀(catastate)的控制方式。前者是指:即使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仍能將欲行之意念付諸行動,而造成改變的控制方式。後者是指由於許多內外在因素干擾當前意念之執行,使個體無法改變現狀而囿於現狀的控制方式。他將個體分為行動取向和維持現狀取向兩種。 而採取哪一種行動控制的方式則受到個人的行動——維持現狀取向之影響。維持現狀取向者往往太在意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態,而忽略了可以改變現狀的行動計畫,在經歷挫折後,動機與行為表現傾向於消極的反應,採取的是囿於現狀的行動控制方法。而行動取向者則比較容易做建設性的失敗反應,能同時考慮目前與未來的狀態、未來與現在的差距,採取可達到目標的行動,其行動控制是採用超越現狀的控制方式。

影響因素

生理條件

一個人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 特別是當面對挫折時 , 生理的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表明 , 當一個人面對挫折時 , 由於挫折感所帶來的煩躁、 焦慮、 憤怒、 憤恨、 情緒低迷等 , 常會伴隨著相應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的改變 , 導致心率加快 , 血管收縮或舒張 , 血壓升高 ,胃腸蠕動減慢等。 這些生理的反映會對身體帶來
不利的影響。 但如果身體素質很好 , 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這些不利的影響 , 反之 , 則可能出現由於挫折引起身體的不適 , 由於身體的不適進一步加重挫折感的惡性循環。

經驗和經歷

一個閱歷豐富、 見多識廣的人 , 在面對挫折時 , 對挫折本身的認識程度比較高 , 看得也比較遠 , 能夠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 , 相應的 , 他的容忍力就高。 尤其是某一類型的挫折如果曾經經歷過 , 則再一次重複面對時 , 容忍力會大大增強。反之 , 缺少人生歷練、 沒有經歷過坎坷的人 , 突然面對挫折 , 會感覺很茫然和無助 , 不能看清挫折的本質 , 會給挫折情境過高的心理評價 , 也就是將失敗看的過於嚴重 , 從而遭受重大打擊 , 陷入悲觀、 絕望的挫折情境中不能自拔。

個人奮鬥目標的明確程度度

實踐證明 , 一個人奮鬥目標的明確程度和其對挫折容忍力成正相關關係。 如果一個人有明確的目標作指引 , 那么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 , 他就能勇敢地直面坎坷和失敗 , 百折不撓 , 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 , 去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 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 反之 , 缺少了明確目標的指引和激勵 , 就會喪失前進的動力、 方向和勇氣 , 不能逾越障礙和挫折。

個人成長環境和人際關係狀況

一般而言 , 生長在健康的成長環境中的人 , 會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會正確認識和正確評價人生、 社會、 世界 , 會保持積極、 向上的心態。 在面對挫折時能以樂觀主義態度去面對 , 將挫折的心理評價降低 , 相應的
其心理容忍力就很高。

對挫折的知覺判斷

是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因素。 不同人對挫折的知覺判斷取決於他對世界的認識及態度 , 即取決於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及成長環境。 每個人對挫折的知覺判斷不同 , 客觀的挫折的知覺判斷越低 , 容忍力越高。 樹立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 , 對事物的認識較為充分和深刻 , 對挫折的知覺判斷較低 ; 在溫暖、 安全的環境中長大的人 ,所面對的世界是令人滿意的、 較易控制和預測的 ,也不會將挫折看的非常嚴重 , 所以其容忍力也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