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願,不抱怨

抱願,不抱怨

《抱願,不抱怨》是果東法師的第一本書,於其中我們可以讀到果東法師對聖嚴法師教導、行誼的追隨實踐,也清晰看到佛法對人間關懷。本書包括果東法師對於“調心、轉念及生死關懷”的談話,也收錄公開場合的數次演講開示,也有與法鼓山僧俗四眾的共同勉勵。從佛法、禪法、心法,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與步驟,分享他的觀察、體悟與心得。哪怕你領悟其中隻言片語,都將受益一生。看過這書,請相信一些念頭就會像種子埋在心底,當你真正經歷了,這些念頭會發芽,給出正確的指引。讓自己與他人,都能夠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基本介紹

  • 書名:抱願,不抱怨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社
  • 頁數:214頁
  • 開本:16
  • 作者:釋果東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73141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聖嚴法師傳法法子,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20年佛學心得首次集結出版,美學大師蔣勛合掌恭敬,作序推薦。精心收錄老樹畫畫33幅作品,四色全彩印刷,禪畫禪話相得益彰。
果東法師開示:要忙,不要亂;要積極,不要急;要抱願,不要抱怨。好願,好心,好人生

作者簡介

果東法師,1993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曾任聖嚴法師侍者;2005年聖嚴法師傳法的法子之一。2006年,法鼓山僧團依據方丈遴選辦法,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和尚。
2009年,續任法鼓山第三任方丈之職,現任第四任方丈。同年,聖嚴法師圓寂,其無盡悲願,有賴果東法師與法鼓僧侶四眾,以及所有認同法鼓山理念的人,一起踵繼步履、踐行抵達。
果東法師的幽默與悲喜,溫暖了許許多多的人。他經常往來於國內及世界各地弘揚佛法,不論是大型座談,校園演講,沒到一處都引起轟動等,演講中處處可聞法師深入淺出的如珠妙語。

圖書目錄

輯一 和合歡喜心
調心轉念
盡心盡力,隨緣努力
前一念妄念,下一念正念
縮短煩惱的時間
眼見不一定為真
理直氣要和
簡單最好
吃虧原來是捨得
莫讓順境成為絆腳石
一邊學習,一邊奉獻
精進是細水長流
三業殊勝,人定“勝”天
抱願,不抱怨
當我們面對生死
師父為我們上的一堂生命課
珍惜生命,多想兩分鐘
莊嚴佛事,自在告別
輯二 師父和我們
初發心中看見佛陀
隨機善巧的教化
無盡身教,自在說法
師恩如炬,燈燈相續
師父悲願,法鼓精神
一心清淨,國土莊嚴
一起耕耘大福田
一生只做一件事
源源活水願心來
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輯三 關懷在人間
悲智雙運,心靈環保
倫理:生命心價值
從心笑出來
恰到好處的分享
六度行願菩薩心
禪心對萬變,安和豐富年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心靈環保,法鼓之願
活在當下,踏實向前
感恩心接受,智慧心處理
奉獻利他,始終如一
一口呼吸便是無限生機
心靈環保,身心自在
附錄 擁抱幸福的新思維

序言

合 掌 恭 敬
文/蔣勛
絡繹不絕的信眾,多不撐傘,安靜而有秩序,在微雨寒冷的夜晚,朝山上行,是特別讓我記憶深刻的畫面。
聖嚴法師在儀式中接待招呼貴賓,果東師父一樣忙碌於倒茶添水,總是在人眾後面忙於各種事,仍然很少講話,因此我與果東師父的緣分似乎止於寒暄打招呼,也許就是很簡短的一句“喝茶”。
禪宗寺廟山門入口有知客寮,是接待賓客信眾的地方,常懸有一匾,匾上三個大字:“吃茶去”。
禪宗公案總以生活為主,弟子問“佛法大意”,師父常常回答“吃茶去”。
弟子追問:“何謂佛法大意?”師父也還是問:“吃飯了嗎?”弟子說:“吃了。”師父就說:“去洗碗吧。”
我大學時喜愛《六祖壇經》,六祖惠能一偈,大家都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年輕熱愛文藝,覺得六祖聰慧靈透。
匆匆四十年,看過許多南宗繪畫裡六祖圖像,都是在地上劈柴,也才恍然,一字不識的六祖,是廚房火頭師傅出身,寺廟僧眾近萬人,劈柴、洗米、煮飯、掃地,六祖的“佛法大意”大概也是從生活中如此踏實平凡事做起吧。
在日本高野山大寺廟中看到香積廚灶,要供養上千僧眾,大鐵鍋口比大圓桌還大,炒菜師父用麻繩吊起,在半空中用大鐵鏟炒菜。知道當年六祖修行,是從這樣的功夫練起。
民間喜愛的寒山、拾得二師父,畫裡也總是手持掃帚掃地,做好腳跟下大事,沒有大話。
知識的迷戀,文學藝術的迷戀,可能忽略生活周邊的大小事,是我修行得不夠徹底吧。
因此對六祖的劈柴洗米,沒有多言大話,知道要合掌恭敬。
一直記得果東師父簡短的“喝茶”,也要合掌恭敬。
自序:
文/釋果東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契機。三十八歲那年,我在聖嚴師父座下出家,對我而言,一切因緣和合,非常感恩。從早期農禪寺到日後法鼓山園區的建設,師父一向教導我們“終身學習,終身奉獻。”而師父念茲在茲:“佛法這么好,知道的人卻那么少。”所生起實踐與分享的那種心切,也在我心中逐日加深。
出家以前,我的個性,隱隱然對於“和合”有種深切盼望,尤其對於人與人相處,總希望一切和合。遇到不順心的事,我不會與人衝突,只是心裡會嘀咕:“怎么會這樣?”若見他人相處不和諧,起了爭執,也會罣礙。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罣礙,是種不忍,總盼望能有因緣化解,或自己有能力協助排解。
跟隨師父學佛以後才明白,起了煩惱罣礙,除了因智慧不夠,也由於慈悲不足。因為讓自己起煩惱,就是沒有智慧,讓他人起煩惱,則是不慈悲。師父也說,消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獻利他,如果遇到不會或是不懂的,就去學習請教。因此,出家至今近二十年,我在法鼓山教團的成長,大抵做的就是這兩件事:學習與奉獻。
我是個很平凡的出家人,從住進僧團以後,都是過著入眾、隨眾、依眾、靠眾的出家團體生活。二○○六年九月,接位法鼓山第二任方丈,對我來講是個意外。聖嚴師父於僧團大會宣布方丈人選的當下,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在心中默念觀世音菩薩。接著第二個念頭,馬上回到師父的教導:師父一向勉勵出家弟子,對於任何執事,均應心懷感恩。“感恩師父與僧團給我機會,讓我學習與奉獻。”抱持這一心念,從接位方丈至今,不曾改變。
有人問我:“擔任方丈,如何面對各種挑戰?”我說,我從不用“挑戰”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只是想著如何學習與奉獻,事情來了就面對,珍惜每個讓我修福修慧的因緣。對我來講,遇到問題,不是挑戰,而是修福修慧的歷程。
也有人問我:“接位方丈,應該負擔很重,壓力很大吧?”我也不認為這是負擔,而是一種承擔。師父及僧團所賦予的執事,我所要做的,就是盡心盡力扮演好這個角色,凡事感恩。我有個心得,只要感恩,就能生起正面的能量。
只要承擔,便能夠承續師父的悲願。悲願即菩提心。記得在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中,師父曾特別勉勵:所謂“接位”,最重要的是擔負起傳持佛法的使命和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不忍眾生苦,所以發起菩提心,透過種種方便之法,接引眾生脫離煩惱的苦厄;更因人間世世代代都需要佛法,所以如何續佛慧命、承先啟後,也是菩薩行者的本分事。感恩師父的教導,以及僧團與護法信眾的護持,使我扮演方丈這一角色,始終有清楚依循的方向,我也相信,全體法鼓山僧俗四眾和我一樣,都走在這條菩提心的大道上。
佛法講因緣,以因緣無常而隨順因緣,也由於因緣無常,凡事均有努力與成長的空間,更應促成因緣、創造因緣。這是我的第一本書,很感恩“有鹿文化”許悔之總經理對我的青睞。出書是我從不會想過的事,我自知自己能力有限,分享佛法也都是從關懷的角度與大眾共勉,一起精進共修。然而悔之菩薩說,他從幾次接觸,觀察到我有一些特質,像是“無我”、“和合”、“歡喜”,希望能有因緣替我出書。對於他的讚美,我實在愧不敢當,只能說我正在學習,而法鼓文化認為是很好的契機,應當成就。為了感恩,也是同結善緣,所以有了這本書的出版。
本書內容,有我過去幾年在公開場合的數次演講,也有我與法鼓山僧俗四眾的共同勉勵,還有一部分,是對於調心轉念及生死關懷的談話。這些內容,都是聖嚴師父提倡的“心靈環保”。心靈環保的關懷,是從個人的人品提升做起,進而推及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和自然環保,便是將人的一生,所接觸的各種關係及環境,涵蓋其中。
我個人受用最深的是轉念,即“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如果待人處世之間,都能採取正向、積極的角度,從心出發、盡責盡分、奉獻利他,個人的煩惱即會減少,面對他人及環境的應對,就能增加一分和諧。從心出發,對自己盡責,所以不抱怨:從心出發,為他人奉獻,所以經常抱願。
從學佛前“和合”的一念心,乃至過去近二十年師父教法的薰習,我如果有個“主張”,那便是重視和合的整體觀。團體之間要有整體觀,家人之間應有整體觀,職場也需要整體觀。師父曾說,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只要有整體觀,人與人之間就不會疏離、冷漠,也不至於自私自利,因為個人總是在團體之中,若能多為他人構想、多為團體奉獻,當團體愈來愈好,我們自己的收穫,也是愈來愈多的。
美學大師蔣勛先生遠從溫哥華捎來推薦序文,分享過去數年,出席法鼓山園區除夕祈願撞鐘的身心體驗,讀來極為溫馨,至忱感謝。感恩眾善緣和合,今生能夠學佛是最大的幸福,感恩師父、僧團、護法居士及諸善知識大德的愛護提攜,也感恩協助成就此書編輯同仁。
惟願我的一點學佛心得,能收讀者的共鳴,讓自己與他人,都能夠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