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浪魚

抗浪魚

抗浪魚,學 名 : Schizothorax taliensis 原名鱇浪白魚,屬鯉形目鯉科白魚屬。測量 100尾標本,全長124——186毫米。體細長而略側扁,整個身體輪廓猶如 一狹長的紡錘形;背部平直,腹緣呈淺弧形,頭長顯著長於體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浪魚
  • 外文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
  • 又名:鱇浪白魚
  • 屬性:白魚屬
概述,生活習性,人工繁殖,車水捕魚,

概述

抗浪魚是雲南撫仙湖的特產,繁殖力極強,產量很大。此種魚細長,一般大小如長辣椒,最大的如腳指拇般粗,長超不過20公分,但少見。抗浪魚肉味鮮美,烹食不破腹取肚雜,可煮、炒、燜、蒸吃,尤以油煎和用炭火燒吃最香。
抗浪魚
個體雖小,但肉味鮮美, 一直是撫仙湖的主要漁業對象。七十年代後,由於過量捕撈和入侵物種銀魚的引入,野生抗浪魚幾乎絕跡。

生活習性

抗浪魚習慣在深水魚洞中棲息。當抗浪魚游向湖岸邊產卵時,湖灘銀光閃閃,極為壯觀。更為奇特的是:抗浪魚游向湖岸還有一個規律。在魚汛期,每十天中只有三天游到湖邊,另外七天游回深水裡,民眾稱之為“來三去七,,並按這一規律捕撈抗浪魚。

人工繁殖

抗浪魚是撫仙湖的特產魚類,人工馴養繁殖抗浪魚是雲南省科技廳的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經項目單位和技術人員兩年的探索和精心飼養管理,在海口抗浪魚養殖場人工飼養的5000尾抗浪魚 ,通過激素處理和人工模擬抗浪魚的自然產卵習性,於2002年5月6 、7日第一批產卵,10日孵化出魚苗,5月14 、15日第二批產卵,兩批共孵化出魚苗5萬多尾。2 002年7月24日,海口抗浪魚養殖場有6-8厘米2齡抗浪魚40萬尾,1--1.5 厘米1齡抗浪魚20萬尾。標誌著抗浪魚人工馴養繁殖取得成功。經過兩年多的探索研究,項目組科技人員已初步掌握了抗浪魚的整個生活周期和生活習性、人工飼養管理技術、疾病防治措施,為下一步繼續研究,恢復抗浪魚種群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抗浪魚抗浪魚
為進一步完善抗浪魚人工馴養繁殖技術,擴大規模,使抗浪魚的種群得到儘快復,2002年7月26日 ,由澂江縣科學技術局、澂江縣水電局組織籌備,玉溪市科學技術局主持召開“澂江縣撫仙湖抗浪魚人工馴養繁殖評價會”。抗浪魚人工馴養繁殖專家評價組、抗浪魚人工馴養繁殖課題組,省、市、縣有關單位領導,新聞媒體等46人參加會議。會議通過課題組匯報項目實施情況,專家及領導提問,課題組答辯,評價組提出評價意見等議程,對抗浪魚人工馴養繁殖取得成功給予充分肯定。建議課題組及縣科學技術局、水利局做出計畫,從抗浪魚種苗數量、發展規模等方面,向市委、市政府匯報,爭取更多資金投入,使來之不易的這項技術儘早發揮作用,讓抗浪魚種群儘早得到恢復,造福於沿湖居民,促進撫仙湖旅遊業的發展。同時為瀕危物種的種群恢復,著物種的產業化生產探索一種模式。
抗浪魚抗浪魚
2008年,雲南省新平縣桂山中學師生開展題為“在新平縣進行抗浪魚的異地放養試驗”的社會實踐活動,分兩次從江川縣抗浪魚研究中心購進3500尾抗浪魚苗和200尾親魚投放在新平縣建興鄉磨味村二級電站調節水庫。時隔兩年,經過捕撈測試,這些抗浪魚苗已經長大並達到商品魚規格。這標誌著抗浪魚可以實行異地養殖和保護。 抗浪魚是撫仙湖的特有經濟魚類,由於過渡捕撈、水域生態環境變遷等原因,一度為撫仙湖盛產的抗浪魚在上世紀90年代卻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2003年被列入《雲南省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
新平縣桂山中學師生開展抗浪魚異地養殖獲得初步成功,既是拯救抗浪魚的有益嘗試,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車水捕魚

大概由於魚類喜歡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魚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 -- 所以才被稱之為“抗浪魚”。就是巧妙利用了抗浪魚這一顯著特性及其產卵期“來三去七”的特性,當地漁民發明了一種特有的捕魚方法:車水捕魚法。用水車把水抽向引水渠,抗浪魚便自動游入漁民特製的魚簍中。
抗浪魚抗浪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