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

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

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亦稱成昆鐵路鐵道兵紀念碑。建於2010年7月,位於成昆鐵路關村壩站上方的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勝利村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博物館廣場。群雕造型的紀念碑由全國鐵道兵戰友聯誼會捐資修建,在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四十周年紀念日落成並舉行了隆重的揭碑儀式,以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修建成昆鐵路的偉大歷史壯舉,緬懷犧牲的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
成昆鐵路,起於四川成都市(成都南站),止於雲南昆明市(昆明西站),全長1096km,原為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1958年7月動工,之後停建,1964年8月復工,1970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為中國鐵路主要幹線之一,成昆鐵路穿越地質大斷裂帶設計難度之大和工程之艱巨,均屬前所未有;沿線山勢陡峭,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形和地質極為複雜,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而它的修築,是在毛澤東主席批准關懷下,30萬軍民浴血奮戰的結晶,為人類在複雜山區建設高標準鐵路創造了成功範例,是鐵道兵部隊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堪稱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蹟。
2010年7月2日,全國鐵道兵戰友聯誼會發起的”千名鐵道兵,重走成昆線“--”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尚未動工的鐵道兵博物館址前舉行了隆重的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鐵道兵紀念碑)揭碑儀式。揭碑儀式由全國鐵道兵戰友聯誼會秘書長郭京生主持;四十年前,主持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典禮的原鐵道兵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劉秉順作為活動組委會主任參加了揭碑儀式並發言,中共樂山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朱代貴,中共金口河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砥中及區、縣級領導、區級各部門負責同志,來自全國各地的鐵道兵老戰友及省市新聞媒體的朋友也參加了揭碑儀式。
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鐵道兵紀念碑),占地面積40平方米,碑高8.4米,為群雕式建築,由全國鐵道兵戰友聯誼會捐資修建。碑身正面的山體與橋樑截面上,鑲嵌著鐵道兵兵徽;雕刻著開國元帥葉劍英題寫的“逢山鑿路、遇水架橋”八個大字;碑座上“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和撰寫的碑文,分別由原鐵道兵政委宋維栻,原鐵道兵司令部參謀長龍桂林題寫。成昆鐵路建設紀念碑矗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博物館廣場,成昆鐵路的青山綠水旁,展示著鐵道兵部隊的英姿風采,記載著永遠的鐵道兵的歷史功績。,
由曾任鐵道兵司令員兼第一政委的呂正操上將書寫館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博物館”;坐落在金口大峽谷腹地——永和鎮勝利村,占地60多畝,隸屬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的金口大峽谷濕地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成昆鐵路在穿越大渡河金口大峽谷的41公里路段,幾乎全部是橋樑和隧道相連,隧道就長達38公里。途經的三個車站,就有兩個建在橋樑上,其中著名的關村壩火車站為全國罕見的橋遂相連的洞中火車站。關村壩隧道全長6107米,是成昆鐵路進入金口大峽谷的第一個隧道,也是成昆鐵路全線僅次於當時全國第一的沙木拉打隧道(6379米)的第二長隧道。此外,大峽谷景區內跨度達54米、為世界之最、創造了鐵路建築史上奇蹟的“一線天”鐵路石拱橋和關村壩隧道車站被載入史冊。 “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的大渡河金口大峽谷與成昆鐵路及大瓦山以雄、奇、險、峻著稱的國家地質公園、自然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成為優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鐵道兵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金口河區位於四川西南部峨眉山南麓小涼山脈腹地東南與峨邊彝族自治縣相鄰,西與涼山州甘洛縣、雅安市漢源縣交界,北與洪雅接壤,東北與峨眉山市相連。幅員面積5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9%,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3321米,最大落差2700米),是一個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級建制區。全區轄有14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5600餘人。境內樂西公路、峨金公路、金烏公路、村村通公路在全區形成交通網路,成昆鐵路穿越全境約35公里,有3個火車站,一個貨站台,交通較為發達。區內山勢險峻,溝壑縱橫。大峽谷絕壁千仞,仰天一線,落差2600多米,有動植物王國和地質博物館之美譽,2001年12月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10月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壽屏山雲海如夢如幻,五彩天池碧波輕舟如詩如畫;海拔3236米的大瓦山為世界最大的平頂孤峰的桌狀山,面積約2400畝 ,遠望如突兀而起的空中樓台,其四周刀削斧砍,絕壁高懸,橫旦天際,猶如一隻巨大的諾亞方舟高聳雲海,被美國自然科學家貝伯爾稱為“世界最具魅力的天然公園”。
金口河區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2°50´24"至103°10´24",北緯29°0´24"至29°0´46"之間,是四川盆地西緣山地南段,是盆地西部高原的過度地帶,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一年四季分明,河谷地區全年平均氣溫17.3℃,年均降雨1094毫米。氣候受印度洋暖流和東南季風的控制,基本上屬於亞熱帶季風類型。主要特徵是氣候暖和、雨量較多,日照較少。全區年平均氣溫較高,熱量條件較好,適應多種糧經作物和林木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