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調(河北磁州懷調)

懷調(河北磁州懷調)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磁州懷調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戲曲,屬於板腔體劇種,它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 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範,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在清朝末年,磁縣溪小梧(西小屋)村組建了第一個磁州懷調戲班即“事好班”,共有10多個人。 懷調不僅僅在民間廣泛流行,而且走進官府州衙。從清朝中葉始,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軍隊中已多唱懷調,除官衙公辦戲班外,民間私辦的懷調班也較為普遍。當時在安陽縣東水村、辛村等地都有懷調班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調 
  • 外文名:Huai Tune
  • 全稱:河北磁州懷調 
  • 形成時間:明末清初
歷史淵源,懷調起源,早期戲班,懷調發展,磁縣懷調劇團的創立及發展,藝術特徵,演出形式,懷調的唱腔板式,樂隊伴奏,傳統劇目,耍獠牙,區別於“懷梆”,劇團發展,主要劇團,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三是黃鼠懷調劇團,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懷調起源

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閒時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製的大弦,因唱者大都在站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悲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早期戲班

隨著演唱者水平的不斷提高,懷調這一藝術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逐漸顯得成熟起來。由起初的三、五人同台演出發展到了八、九人甚至達到十幾人。在清朝末年,大約在
宣統年間,有好事者把愛唱戲的人攏於一起在溪小悟(西小屋)村組建第一懷調戲班即“事好班”。每到逢年過節,誰家有紅白喜事都要拉出去唱上幾段,曲調與表情基本上能相隨相合,這個時期的唱本,沒有固定的格式,大都是根據民間傳說順口編唱,這便是懷調的早期戲班。

懷調發展

清朝康熙年間,經過千餘年的文化浸透,懷調才開始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大清王朝對於戲曲的貢獻當真不小,且不說如今的國粹京劇就是在清朝時興起的,許許多多的地方戲劇也在當時達到了鼎盛。史書記載,當時的懷調劇團在河南、河北的農村中已是班社林立,並在安陽城的東南隅建立了祖師廟——朗神廟。如今廟已不復存在,而朗神是紀念哪位懷調的先賢也不得其詳,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欣慰,懷調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
到了清嘉慶年間,懷調向南已發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則到京津一帶,可謂是大江南北到處都有懷調的蹤跡。有關人員曾細細了解了各地關於懷調的記載,可知懷調最早的科班是府衙頭皂班,距今已有280年的歷史了。清朝時懷調又稱淮調,當地老百姓都叫漳河老調,因其主要流行於彰徳府、衛輝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故有些文化人又稱之為五府懷調。而因為流行地域有別,又分為南府調和北府調,南府調以河南安陽為中心,北府調以河北邢台為中心。雖說兩地相距並不遠,但在演唱風格上還是略有不同。

磁縣懷調劇團的創立及發展

清末民初,“事好班”在漳河沿岸村保的支持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先後購置了一些樂器戲裝道具,同時,在磁縣西小屋村組建了民間業餘懷調劇團,即後來的磁縣懷調劇團前身。
1947年,磁縣西小屋村懷調劇團正式成立。演員也隨之增加。劇團成立以後,團里的老藝人又收了第一批青年學員。他們白天干活,晚上練功排戲,僅數月之後,便成功地為民眾上演一批現代和傳統劇目。如《白毛女》、《小女婿》、《盔纓記》、《血淚仇》等。
1949年以後,工作隊進駐西小屋村,這為懷調劇團的發展和壯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52年,西小屋懷調劇團經政府批准,改為半職業劇團。劇團還成立了“藝委會”,把原來口傳的各類劇目進行了全面的蒐集整理之後,又編輯成冊,使演出劇目的內容及形式,更加豐富更加規範。
1959年,磁縣、臨漳、成安三縣並一縣。當時,因磁縣懷調劇團在當地各縣頗有名氣,邯鄲地區決定留下“磁縣懷調劇團”,並在原臨漳豫劇團中挑選了部分優秀青年學員充實到懷調劇團。同時,還邀請了原京劇武功教師王紹彬、夏秀盈、吳雪奄指導和排練了神話劇《紅姝女》、《孫悟空大鬧平頂山》;歷史劇《孫龐鬥智》、《潘楊訟》等。劇團除在本縣演出外,還分別活躍在邢台、臨漳、山西、河南等地,深得漳河兩岸人民的喜愛。
文革時期,磁縣懷調劇團被解散。文革以後,西小屋懷調劇團又重新組建,並邀請了盧萬春、張秀英等部分老藝人做劇團顧問。不到一年時間,又一批戲苑新秀便脫穎而出,使一批傳統劇目如《盔纓記》、《戰洛陽》等又成功地再現於舞台。河北電視台還錄製成電視戲曲片段展現給全省廣大觀眾。目前,磁縣還活躍著西小屋懷調劇團、慶和峪懷調劇團、黃鼠懷調劇團等。

藝術特徵

演出形式

懷調是以演古裝戲為主的劇種。在演出形式上,動作豪放,將帥出場常伴於墩子鼓四大扇。馬號的強烈伴奏,使人有萬馬奔騰,鐵軍衝殺之感。其音響,若在舞台夜場演出可傳十里之外。
懷調懷調
懷調是全國稀有劇種之一,該劇種行當俱全,人物刻畫細緻,每個行當又具體分工,如。淨又分紅臉、大紅臉、二紅臉;黑臉又分大黑臉、二黑臉;花臉則分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因此,戲劇老藝人創造了極為豐富的臉譜藝術,入木三分刻畫了人物性格,造型古樸,線條流暢,色彩鮮明,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風格。

懷調的唱腔板式

有十幾種,如:慢板、流水、二八、緊二八、散板、呱噠嘴等。 除了非同一般的武戲,懷調的唱腔也是獨具特色,音調挺拔高昂,樸實粗獷,節奏明快,舒展奔放,渾厚有力,突出了當地特有的魅力。當“噠噠噠”的敲擊聲甫一響起,全場觀眾頓時鴉雀無聲,等待大幕張開,名角上場。一旦戲曲開始,渾厚的唱腔就會連綿不絕,男唱腔蒼勁豪放,悲壯激昂,一詠三嘆,意猶未盡。女唱腔剛柔相濟,高昂明快又透出婉轉和嫵媚。整齣戲仿佛有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勢,令台下觀眾如痴如醉,喝彩聲此起彼伏。
懷調劇種文場戲原來只有大弦、二弦嗩吶號。八十年代以來改為板胡為主,另有二胡低胡琵琶等樂器。馬號是懷調劇種保留比較古老而獨特的伴奏樂器。為銅質,號桿4尺有餘,一般用四把或六把,最少用兩把,用以烘托氣氛。

樂隊伴奏

上演懷調,樂隊伴奏也很重要。主弦樂器伴奏高拉低唱,其劇種調式為1=D調,樂器有大弦、二弦(尖弦)、三弦、板胡(門相胡)等,音域雖然較窄,但演奏的音色清脆嘹亮,頗有一番韻味。打擊樂器則配有四大扇、長號(尖號)等,主要用於將帥出征和掛帥行軍等大場面,以烘托出八面威風的氣氛。

傳統劇目

從第一支正規戲班上演懷調到如今,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如今懷調劇種已有三百多出傳統劇目。上演的劇目大多是以頌忠除奸、保家衛國為主的政治色彩很濃的歷史劇,《楊家將》、《潘楊頌》等都是懷調的經典劇目。現代劇目有20多出,經常演出的有40多個如《五鳳嶺》、《老羊山》、《兩郎山》、《老包說媒》、《三戰呂布》等。

耍獠牙

和許多強調以唱為主的戲曲不同,懷調更為注重表演的動作,這大概也是當年吸引廣大民眾的一大因素吧,就像如今我們更願意看成龍李連杰等武打明星出演的動作大片一樣。懷調的表演動作粗獷豪放,頗有大將風采,在舞台上經常可以見到藝人們展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絕活。這些絕活和經過後期加工的影視作品中的驚險鏡頭相比,讓欣賞者更具有驚心動魄的感覺,怪不得懷調當年會流行於大江南北。
懷調耍獠牙懷調耍獠牙
在表演上,懷調還有自己的絕活。“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豬或老母豬的犬牙製作而成,長二寸余。扮演者為了在戲中更好地表現人物兇狠的特點,往往需要在嘴裡含上4個長長的獠牙。同時,為了不讓獠牙掉出來,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滿鉛,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後部。在演出的情節中不需要表現其兇狠一面時,表演者要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時則依靠舌尖和牙關節等部位的攪動,將四根獠牙推出並做出各種姿態,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兩牙相擊,一系列的動作、表情把花臉的兇狠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些老藝人甚至能耍6個獠牙,這確實是一種難以掌握的表演技巧。耍獠牙配以大鐃、長號的伴奏,馬上就能把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區別於“懷梆”

“梆子腔”大系中 的一個分支,80年前老河南梆子的一個地域流派
懷調
。民初始有“懷慶梆子”( 簡稱“懷梆”)之名,但輝縣、汲縣以北則至今仍稱“懷調”(“槐調”、“ 淮調”實非)。就淵緣加以考察,再從音樂上加以剖析,它實際是豫西“靠調 ”(靠山簧)受晉東南上黨梆子影響,再規範於懷慶府語音、語調之後的產物 。五十年代以前南路“懷梆”和北路“懷調”只是稱謂上的不同,其實體並無 差別,藝人可以隨處搭班。後經建國初期的一番改革,平原和山區,懷慶、衛 輝與彰德、大名、廣平、順德之間,其唱風和伴奏樂器方面,才多少有了一些 變異。但這並不能認為它已是兩個劇種,民國十八年(1929)由韓復榘主纂的《河南新志》就明文記述“懷調,亦曰懷梆”可證。該劇種的黃金時代在 清末民初,曾發展、傳播到北至保定、西至陽泉、東向長垣、南達許昌的廣大 區域內,至今豫西澠池縣峪里村和冀南贊皇縣許亭村還各有一個懷梆業餘劇團 。當然,就整體看,“懷調”(懷梆)顯然已漸趨豫劇化。
懷調懷調

劇團發展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當年唱響中原大地的懷調早已不復昨日輝煌,從班社林立到現在的一棵獨苗,懷調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懷調懷調
上世紀50年代末,安陽城周邊農村的懷調劇團被納入了國家管理軌道,正式成立了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專業藝術團體,被命名為安陽縣懷調劇團。
到了1966年,安陽縣懷調劇團和安陽縣豫劇團合併為一家,更名為安陽縣東風文工團,隊伍一下子壯大了許多。改革開放初期,在一些老藝人的呼籲下,安陽縣懷調劇團重新獨立,成為該劇種在全國唯一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
目前,安陽縣懷調劇團有固定人員20人,臨時人員28人,演職員平均年齡為35歲,就是這么一班兒年輕人,支撐著古老厚重的懷調。每年正月初二,正是全家團聚,歡度春節的時候,劇團卻已經開始敲起,打起鼓,走街串巷支起台子演出了。
在接下來的三四個月中,趁著農閒時節,劇團開始奔走各地趕場子。一旦聽說哪裡有廟會,劇團就會及時和當地聯繫,希望能夠搭台表演。說起來也確實難為這些演職員,畢竟現在欣賞戲劇藝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發展的空間早已被各種各樣新式的娛樂活動所占滿。
由於種種原因,懷調劇團的前景不容樂觀,僅僅憑藉演出收入已無法支撐劇團的正常運轉。職工們的工資得不到保障,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金至今都未交納,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老藝人身患重病卻無錢醫治。懷調沒有發展前途,許多優秀的演員不得不轉行,離開心愛的懷調,由此造成了演出質量下降,大量傳統劇目流失,一些獨門絕技失傳的狀況,懷調正在陷入瀕危的境地。
為了拯救懷調劇種,安陽縣有關部門想方設法,開拓思路,制訂了相關的保護計畫,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專項資金制度,切實保證劇團的發展。去年,劇團大膽革新,一方面積極保留人才,另一方面以團代校,招收了部分學生,讓學生隨團學戲,並從戲校吸收了一些有功底的學生充實到劇團武打行當,提高武打劇目的演出水平,建立起了一支高標準的演出表演團體,爭取以演出質量來贏得觀眾,占領市場,形成一個文化品牌
劇團正在設法與企業聯姻,徹底解決資金短缺這一首要問題。企業冠名,或者以其他方式贊助劇團,劇團到各地演出則為企業進行廣泛的宣傳,不可謂不是一條雙贏的道路。如果一切發展順利,懷調劇團還有更大的發展目標,他們希望能夠推出一批藝術造詣較深的主要演員,使懷調名角脫穎而出。在藝術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上取得較大的突破,樹立起一支真正的品牌團隊。

主要劇團

懷調是個古老闆腔體劇種,目前,安陽縣東水懷調劇團較為著名。另外,磁縣懷調劇團共有3個:

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

現任團長王利民,該團共有演員38人,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如,《孫龐鬥智》、《潘楊訟》、《盔纓記》、《戰洛陽》等。近幾年來,他們投資更新了戲裝和道具,並且還排演了一批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戲,如:《兒大不由爹》、《倔公公與犟媳婦》等。主要活躍於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

現任團長白永伏,共有演員45人,除上演懷調劇目外,還排演了新編古裝戲《曲老大送壽》、《海瑞告狀》、《五虎拜壽》、《殷蛟下山》,現代戲《摔飯罐》等。為提高演出質量,近年來,該團投資,購置了新裝及道具,每年巡迴在河北、涉縣、河南、山東、邢台等地。

三是黃鼠懷調劇團

現任團長俎本新,共有演員50餘人。他們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和現代小戲,重點活躍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一帶。
這三個懷調劇團不僅注重在戲曲的內容和形式上,力求創新而且還不斷加大投入改善辦團條件,培養新演員為不斷豐富地方劇種,弘揚中華民族戲曲藝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傳承意義

細細將懷調品味一番,不得不為其特有的藝術價值所折服。同時,懷調對當地的政治文化民俗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特別對豫劇聲腔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為河南戲曲歷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百多出傳統劇目,內容雖有所不同,但卻充分反映出中華傳統美德——“”。每一齣戲的主題都相當突出,從戲的本身內容都能夠凸現出其背後深刻的思想意識,對觀眾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戲曲本身強烈的故事性、豐富的語言性和優美的音樂性,又顯示了其重要的文化價值。
千餘年的歷史積澱,尤其是近三百年的發展,懷調積累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往往一句唱詞,一個動作,就成為當地的一份文化遺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懷調為研究安陽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許多有價值的素材。
磁縣懷調在人民民眾中廣為流傳,與人民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磁縣懷調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獨特的地方稀有劇種,有著廣闊的綜合性及民間文化空間,研究磁縣懷調的基本特徵、歷史淵源、傳承模式對發展完善中國的民間戲劇史有著重大意義和極大推動作用,挖掘、搶救、保護磁縣懷調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促進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對建設文化大省,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都將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