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

《說文》:“末,木上曰末。從木,一

1.樹梢。木~。~大必折。

2.泛指物的端、梢、尖端,跟"本"相對:~梢。秋毫之~。

3.最後,終了,跟"始"相對:~尾。~了。歲~。

4.碎屑,不重要的事:粉~。藥~兒。茶葉~。切勿本~倒置。

5.輕微,不足道(舊時用作自謙):~議。~將願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末
  • 外文名final,last,end; insignificant
  • 拼音:mò
  • 部首:木
  • 部外筆畫:1
  • 總筆畫:5
  • 五筆:GSI
  • 鄭碼:AFVV
  • 倉頡:DJ
  • 四角編碼:50900
  • 統一碼:U+672B
  • 反義詞
釋義,漢字演變,示例,古籍解釋,

釋義

  1. 不是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本”相對:本末倒置|細枝末節|捨本逐末
2.事物的盡頭;結尾:末尾|春末|周末。
3.碎屑:粉末|鋸末|藥末。
4.傳統戲曲里的一種角色,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的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京劇歸入老生一類,原為京劇五大行生旦淨末醜當之一,現已與生合併。
末 <名>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點,指明樹木末梢所在處。本義:樹梢)
末
同本義
末,木上曰末。――《說文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傳·哀公十一年》
本末源源,惟力是視。——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又如:末大(樹木枝端粗大。喻部屬勢力強大);末大必折(樹木枝端粗大,必折其乾。喻下屬權重,危及上級);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後)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書·武順》
風淫末疾。――《左傳·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
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①人體部位名。四肢或四肢末梢。《靈樞·雜病》:“痿厥為四末束悗。”《靈樞·九針十二原》:“治之者反取四末。”
②標病或標部。《靈樞·寒熱》:“鼠瘺之本,皆在於髒,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靈樞·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
③針尖。《靈樞·九針論》:“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
④中草藥的枝葉。《素問·移精變氣論》:“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
⑤粉末。如細末、粗末等。

漢字演變

如圖:
末

示例

【末代】 #mòdài指一個朝代的最後一代。
【末了】 #mòliǎo最後。
〖例句〗晚會開得很熱鬧,末了,老師還唱了一支歌。
【末日】 #mòrì基督教指世界最後毀滅的日子。也泛指死亡或滅亡的日子(用於憎惡的人或事物)。
〖例句〗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台,標誌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已經到了末日。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末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莫撥切《韻會》莫曷切《正韻》莫葛切,𠀤瞞入聲。《說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謂木杪也。《禮·曲禮》獻杖者執。末《玉篇》端也,顚也,盡也。《廣韻》無也,弱也,遠也。
又終也。《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又勿也。《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又薄也。《左傳·昭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
又四肢曰末。《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又商賈曰末。《史記·秦琅邪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又太末,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會稽郡。
又且末,國名。見《前漢·西域傳》。
又山名。《山海經》末山多赤金。
又姓。《統譜》秣陵之後改為末氏。
又《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荀子·禮論篇》絲末。《注》與幦同。
又葉莫結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蘭枻,𣂪冰兮積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又葉沒各切,音莫。《蘇轍·偶作詩》重門閉不開,鳴鳥相呼樂。晨暉轉簾影,微風響秋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