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唐代杜甫詩作)

憶昔(唐代杜甫詩作)

《憶昔》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做的名篇,這兩首詩當作於廣德二年(764年)。

題目雖曰憶昔,其實是諷今。第一首憶昔講的是唐肅宗的信任宦官李輔國和寵懼張良娣,致使綱紀壞而國政亂,目的在於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肅宗的老道;第二首憶的是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目的在於鼓舞代宗應致力於安國興邦恢復往日繁榮,並不是為憶昔而憶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昔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220-35》
  • 文學體裁:七言古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憶昔》 杜甫
【其一】
憶昔先皇巡朔方(1),千乘萬騎入鹹陽(2)
陰山驕子汗血馬(3),長驅東胡胡走藏(4)
宮中聖人奏雲門宮中聖人奏雲門
鄴城反覆不足怪(5),關中小兒壞紀綱(6)
張後不樂上為忙(7),至令今上猶撥亂(8)
勞心焦思補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9),出兵整肅不可當(10)
為留猛士守未央(11),致使岐雍防西羌(12)
犬戎直來坐御床(13),百官跣足隨天王(14)
願見北地傅介子(15),老儒不用尚書郎(16)
【其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17),小邑猶藏萬家室(18)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19)
九州道路無豺虎(20),遠行不勞吉日出(21)
齊紈魯縞車班班(22),男耕女桑不相失(23)。
宮中聖人奏雲門(24),天下朋友皆膠漆(25)
百餘年間未災變(26),叔孫禮樂蕭何律(27)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28)
洛陽宮殿燒焚盡(29),宗廟新除狐兔穴(30)
傷心不忍問耆舊(31),復恐初從亂離說(32)
小臣魯鈍無所能(33),朝廷記識蒙祿秩(34)
周宣中興望我皇(35),灑淚江漢身衰疾(36)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其一】
(1)先皇巡朔方:指肅宗在靈武、鳳翔時期。《晉書·鄭沖傳》:“翼亮先皇。至德元載,肅宗即位於靈武,下制曰:‘朕治兵朔方,須安兆姓之心,勉順群臣之請。’趙曰:‘朔方乃靈武鄰郡。’”
(2)入鹹陽:指至德二年九月收復關中,十月肅宗還京。與漢靈帝末童謠相仿:“侯非侯,王非王,乾乘萬騎上北邙。”
(3)陰山驕子:指回紇。《史記·秦本紀》:“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徐廣曰:“陰山在五原北。”《通典》:“陰山,唐安北都護府也。”。驕子,出《漢書》。大宛國有汗血馬。
(4)東胡,指安慶緒。肅宗借兵回紇,收復兩京,安慶緒奔河北,保鄴郡,所以說胡走藏。
(5)鄴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慶緒於鄴城,復陷東京洛陽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無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
(6)關中小兒,指李輔國。《舊書·宦官傳》:“李輔國,閒廄馬家小兒,少為閹,貌陋,粗知書計,為仆事高力士。”《通鑑注》:“凡廄牧、五坊、禁苑給使者,皆渭之小兒。”晉泰始謠:“賈裴王,亂紀綱。”
(7)《舊書·后妃傳》:“張後寵遇專房,與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政事。帝頗不悅,無如之何”。上,指肅宗。“為忙”二字寫肅宗誠惶誠恐多方討好之狀,很幽默,也很辛辣。
(8)至令:一作至今。今上:當今皇上,此指代宗。
(9)指詩人杜甫自己為拾遺時。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遺職掌供奉扈從,故日叨奉引。叨,忝也,自謙之詞。
(10)指代宗當時以廣平王拜天下兵馬元帥,先後收復兩京。《新書》:“代宗為太子,時從狩靈武,拜天下兵馬元帥。山濤啟事:‘可以整肅朝廷,裁製時政。’陳琳檄文:‘天下不可當。’”
(11)猛士:指郭子儀。寶應元年(762年)代宗聽信宦官程元振讒害,奪郭子儀兵柄,使居留長安。未央,漢宮名,在長安。選句翻用劉邦《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慨甚深。
(12)岐雍,唐鳳翔關內地,邊兵入衛,岐雍一帶,兵力單薄,遂不能防敵於國門之外。《舊書·吐蕃傳》:“乾元後數年,鳳翔之西,邠州之北,盡為蕃戎境。”
(13)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此處指吐蕃,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陝州,長安第二次淪陷,府庫閭舍,焚掠一空。
(14)跣足:打赤足。寫逃跑時的狼狽,鞋子都來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
(15)傅介子,西漢時北地人,曾斬樓蘭王頭,懸之北闕。杜甫意在湔雪國恥,故願見能有這種人物。
(16)尚書郎,作者自謂。《木蘭行》:“欲與木蘭賞,不用尚書郎。”蘇軾東坡志林》云:“關中小兒壞紀綱”,謂李輔國也。“張後不樂上為忙”,謂肅宗張皇后也。“為留猛士守未央”,謂郭子儀專兵柄、入宿衛也。
【其二】
(17)開元:唐玄宗年號(718—741年)。開元盛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蕪城賦》:“當昔全盛之日。”洙曰:“開元間承平日久,四郊無虞,居人滿野,桑麻如織,雞犬之音相聞。時開遠門外西行,亘地萬餘里,路不拾遺,行者不齎糧,丁壯之人不識兵器。”
(18)小邑:小城。藏:居住。萬家室:言戶口繁多。《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載:“是歲,天下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19)“稻米”二句:寫全盛時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顆粒飽滿滑潤。倉廩:儲藏米谷的倉庫。
(20)“九州”二句:寫全盛時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豺虎:比喻寇盜。
(21)路無豺虎,旅途平安,出門自然不必選什麼好日子,指隨時可出行。《資治通鑑》開元二十八年載:“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
(22)“齊紈”二句:寫全盛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齊紈魯縞:山東一帶生產的精美絲織品。車班班: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班班:形容繁密眾多,言商賈不絕於道。
(23)桑:作動詞用,指養蠶織布。不相失:各安其業,各得其所。《通典·食貨七》載:開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恃寸刃”。杜詩可謂實錄,故稱“詩史”。
(24)聖人:指天子。奏雲門:演奏《雲門》樂曲。雲門:祭祀天地的樂曲。
(25)“天下”句:是說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膠漆,比喻友情極深,親密無問。
(26)百餘年間:指從唐王朝開國(618年)到開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災變: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
(27)漢叔孫通制禮儀:西漢初年,高祖命叔孫通制定禮樂,蕭何制定律令。這是用漢初的盛世比喻開元時代的政治情況。
(28)“豈聞”二句:開始由憶昔轉為說今,寫安史亂後的情況:以前物價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卻是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一匹絹。直:同“值”。
(29)洛陽:用東漢末董卓燒洛陽宮殿事喻指兩京破壞之嚴重。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於十二月復還長安,詩作於代宗還京不久之後,所以說“新除”。
(30)宗廟:指皇家祖廟。狐兔:指吐蕃。顏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廟。”杜詩本此“。
(31)“傷心”二句:寫不堪回首的心情。耆舊們都經歷過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不忍問:是因為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耆舊:年高望重的人。
(32)亂離:指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33)小臣:杜甫自謂。魯鈍:粗率,遲鈍。
(34)記識:記得,記住。祿秩:俸祿。蒙祿秩:指召補京兆功曹,不赴。
(35)周宣:周宣王,厲王之子,即位後,整理亂政,勵精圖治,恢復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我皇:指代宗。灑血:極言自己盼望中興之迫切。
(36)江漢:指長江和嘉陵江。也指長江、嘉陵江流經的巴蜀地區。因為嘉陵江上源為西漢水,故亦稱漢水。

白話譯文

【其一】
當年肅宗即位靈武,收復關中,借陰山驕子回紇之兵收復兩京,東胡安慶緒奔走河北死守鄴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慶緒於鄴城,既降又叛反覆無常並復陷東京洛陽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肅宗整日誠惶誠恐多方討好信任關中小人李輔國,寵懼後宮張良娣,致使綱紀壞而國政亂,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勞心焦思肅清朝綱。
當年我自己官為拾遺時。在皇帝左右,又拾遺職掌供奉扈從,代宗以廣平王拜天下兵馬元帥,先後收復兩京勢不可擋。代宗聽信宦官程元振讒害,奪郭子儀兵柄,使岐雍一帶兵力單薄,不能防敵於國門之外。致使吐蕃入侵兩京淪陷,府庫閭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狽就道,鞋子都來不及穿跟隨代宗逃往陝州。何時才能出現傅介子這樣勇猛的人物來湔雪國恥啊,只要國家能滅寇中興,我個人做不做尚書郎倒沒關係。
【其二】
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谷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麼好日子。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到處是貿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於道。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誰知安史亂後,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布匹要賣萬貫錢。洛陽的宮殿被焚燒殆盡,吐蕃也攻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後收復兩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舊事,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兩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小臣我愚鈍無所能,承蒙當初朝廷授檢校工部員外郎官職給我。希望當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復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那樣恢復江山社稷,我在江漢流經的巴蜀地區也會激動涕零的。

創作背景

《憶昔》二首作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寄居閬州。763年來,杜甫被召為京兆功曹參軍,未去赴任。杜甫感於今昔變化,借憶昔表示對現實的憂慮和哀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根據《杜臆》:“此是既為工部郎後,追論往事也。故以《憶昔》為題,乃廣德二年嚴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這兩首詩作於公元764年(廣德二年)。題目雖說是《憶昔》,其實是諷今之作。第一首回憶的是唐肅宗的信任宦官和懼怕老婆,目的作於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親的老道;第二首回憶的是唐玄宗是開元盛世,目的在於鼓舞代宗恢復往日繁榮,並不是為憶昔而憶昔。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傷肅宗之失德。當時起靈武,復西京,率回紇兵討安慶緒,其才足以有為,乃任李輔國,寵張良娣,禍及父子,而身亦不免焉。故中興之業,尚待繼世也。後不樂,狀其驕恣。上為忙,狀其跼蹐。此分明寫出懼內意。王洙曰:“撥亂,內平張後之難。補四方,外能經營河北也。”下段八句感傷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為元帥,出兵整肅,及程元振用事,使郭子儀束手留京,吐蕃入寇,而車駕蒙塵,一時御邊無策,故慨然思傅介子焉。“老儒”句,作者自嘆不能為國靖亂而尸位素餐。錢謙益曰:“《憶昔》之首章,刺代宗也。”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開元盛世。當時既庶而富,盜息民安,刑政平,風俗厚,制禮作樂,幾於貞觀之治,惜明皇昧持盈之戒,遂至極盛而衰耳。《杜臆》:“‘百餘年間’二句,尤為有識,蓋法度之存亡,關乎國家之理亂,先敘此二語,而隨用“豈聞”二字轉下,如快馬驀澗,何等筆力。”下段十句悲痛亂離而思盼興復。自開元至此,洊經兵革,民不聊生。絹萬錢,無復齊紈魯縞矣。田流血,無復室家倉廩矣。東洛燒焚,西京狐兔,道路盡為豺狼,宮中不奏雲門矣。亂後景象,真有不忍言者。孤臣灑淚,仍以中興事業望諸代宗耳。

名家點評

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二之二曰:“前章戒詞,此章祝詞。述開元之民風國勢,津津不容於口,全為後幅想望中興樣子也。”
喬億,《杜詩義法》卷下曰:“後篇較勝,鋪陳始終,氣脈蒼渾,文中之班、史。”
錢謙益,《杜詩錢注》卷五曰:“《憶昔》之首章,刺代宗也。”“公不敢斥言,而以憶昔為詞,其旨意婉而切矣。”
仇兆鰲,《杜詩詳註》卷一三云:”古今極盛之世,不能數見,自漢文景、唐貞觀後,惟開元盛時,稱民熙物阜。考柳芳《唐歷》,開元二十八年,天下雄富,京師米價斛不盈二百,絹亦如之。東由汴宋,西曆岐風,夾路列店,陳酒饌待客,行人萬里,不持寸刃。嗚呼,可謂盛矣。明皇當豐亨豫大時,忽盈虛訊息之理,致開元變為天寶,流禍兩朝,而亂猶未已。次章於理亂興亡之故,反覆痛陳,蓋亟望代宗撥亂反治,復見開元之盛焉。“
王嗣奭,《杜臆》云:“肅宗至靈武,與出奔無異,詩云:“憶昔先皇巡朔方”,語極冠冕。至“張後不樂上為忙”,明是懼內。繼云:“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召亂者明是肅宗,而公俱不諱,真詩史也。末云:“老儒不用尚書郎。”知此詩作於嚴武奏為參謀工部員外郎之後,故次首又有“朝廷記識蒙祿秩”之語。”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更有三吏三別感動世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安史之亂開始,杜甫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杜甫
杜甫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