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口角炎

感染性口角炎

感染性口角炎由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種疾病。最常見為的致病菌為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菌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感染性口角炎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否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急性期口角區出現紅腫疼痛的感染症狀,滲出結痂明顯。慢性期局部皮膚黏膜增厚、伴細小橫紋或放射狀裂紋,口角濕白,疼痛不明顯。此外,尚有猩紅熱等原發病的其他相應症狀。

用藥治療

糾正過短的間距離:修改不良修復體,增加墊,製作符合生理間距離的義齒等。給予廣譜抗生素。有真菌感染時可用制黴菌素片,50萬U/片,2~3次/d,每次1片,含服。或用克霉唑片,0.25g/片,3次/d,每次1片,口服。局部用2%碳酸氫鈉液濕敷。無滲出時可用咪康唑霜、多粘菌素軟膏、新黴素軟膏等抗真菌和抗生素類藥物局部塗布。
中醫稱該病為口角症、燕口症,由脾胃濕熱、心脾兩虛、脾經濕熱引起,故以清脾胃濕熱、補益心脾、滋陰健脾等為治療原則。用茵陳、青蒿、黃柏等量,水煎藥液局部濕敷,或用新鮮馬齒莧取汁外塗等局部用藥亦有消炎、促進癒合作用。

飲食保健

不能吃:生、冷、油、膩、酸、辣、強刺激的食物。像桔子、李子等不能吃,多吃清淡;多喝水。

預防護理

保證充足的營養供給,重體力勞動者適量補充多種維生素,兒童在保證營養基礎上,注意培養良好習慣,還應防止感染,也可補充多種維生素。

病理病因

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例如老年無牙,因間距離過短而造成口角區皺褶加深,唾液集中並浸漬口角,引起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或白色念珠菌感染;小兒猩紅熱時鏈球菌感染口角區可引起球菌性口角炎;皰疹病毒感染引起口角區的皰疹伴發口角炎;其他如梅毒、愛滋病等性病也可有口角炎表現。

疾病診斷

根據口角區炎症臨床表現和細菌、真菌、培養等微生物學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真菌性口角炎常有真菌性唇炎同時發生。

預後

一般經過數周可自愈。

發病機制

黏膜經常處於浸漬中,營養缺乏:核黃素缺乏,勞動量過強,體力消耗過多或身體衰弱,營養不良,鐵,蛋白質供給不足和多種維生素缺乏,感染等均可發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