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村

愛和村

愛和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南部,地處鎮遠縣、三穗縣、施秉縣三縣的交界處,距鎮遠縣城南31公里,是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村寨之一,是“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苗族木鼓舞”的所在地,愛和苗寨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愛和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是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的最好去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愛和村
  • 外文名稱:AI HE
  • 別名:愛和苗寨(苗語稱ghad dliut“嘠鷺”)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貴州鎮遠
  • 下轄地區:上搞咬,下搞咬,愛和,元兆
  • 政府駐地:愛和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7705
  • 地理位置:貴州鎮遠南部
  • 面積:18平方公里
  • 人口:3068人(2014年數據)
  • 方言: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愛和大寨,愛情塘,踩鼓場,千年古樹,新娘井,鳩茚景區等等
  • 機場:黃平機場
  • 火車站:鎮遠火車站,三穗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HB
  •   特  產:苗家米酒,刺繡,臘肉,姊妹飯
  •   門  票:免費
  • 最佳遊玩季節:2月—8月份
村寨簡介,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自助指南,

村寨簡介

簡介
愛和村,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金堡鎮,是一個苗族聚居村寨,全村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以上,距鎮遠縣城區31公里,是鎮遠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愛和由五個小的自然村寨(愛和苗寨、上搞咬苗寨、下搞咬苗寨、元照苗寨、貴度苗寨)組成,由15個村民小組組成,這裡古樹環繞,青山綠水,風景獨特,這裡居住著600餘戶近4000名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愛和苗寨苗語稱“嘠鷺”,有熱愛和平之意。愛和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生態文化”較為完整的地方。
史籍記載,從宋至明初為苗族土司管制,其地金堡保存了大量的苗族傳統文化,踩鼓舞、蘆笙舞、撈蝦舞、敬酒舞更是傳承不衰,吳敬梓在小說《儒林外史》第43回中將金堡稱為“歌舞勝地”,並對苗族文化具體情節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其中2007年,苗族踩鼓舞被公布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省、州級傳承人各1名(潘勝席),2011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貴州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苗族踩鼓舞)”,在這裡除了可以欣賞到苗族獨有的木製吊腳樓建築外,在節日裡還可以體驗苗寨到苗族的攔路酒歌、盛裝苗族木鼓舞、蘆笙舞等有趣的苗族文化活動。愛和苗寨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旅遊資源,苗寨內有享譽海內外的“貴州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苗族木鼓舞”、苗族飛歌、苗族刺繡等豐富的旅遊資源。

貴州省鎮遠縣金堡鄉愛河

建制沿革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
愛和村
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寮國、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裡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愛和村
公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1]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2]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地理環境

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8.19℃。無霜期年平均25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000---1100小時之間。年平均溫度15.3℃.年平均降雨量1124.7毫米。

自然資源

有耕地面積2062畝,盛產鋅礦,有多種動植物資源,有紅桃產業園,茶園等等

人口民族

愛和大寨古樹環繞,青山綠水,風景獨特,氣候宜人。形成“坡中有霧,霧中有樹,樹中有屋,屋中有鳥”的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居住環境。由於保存完好濃郁的苗族風俗和傳統節日,許多中外遊客、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參觀遊覽,科研考察。全寨90%以上的建築全是木質結構的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別具特色。木屋鱗次櫛比地從河邊沿著山勢逐級抬升至山腰。村寨背山面水,古木參天,遊人光臨時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接待方式十分特別,他們身著節日盛裝,唱起動人的敬酒歌,向客人敬獻醇香的攔路酒,以“阻攔”客人進寨的特殊方式迎接客人,進了寨門,首先主人們會邀請客人一起跳起歡快的蘆笙舞,來此觀光的遊客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跳起來。
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邀約左鄰右寨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舉行具有苗族特色的六月六吃新節活動,對歌、遊方、民族手工藝品展、踩蘆笙、鬥牛、賽馬、斗鳥、鬥雞以及篝火晚會等等,還有集體千人圍踩鼓場踩鼓,盛極時達上萬人。
愛和村
愛和苗寨地藏礦物,盛產鉛鋅。雖高山陡坡,缺水易旱,因有苗族領袖張秀眉在此率領過苗族同胞進行反清鬥爭,致使他們與大自然作鬥爭、求生存的能力特強。男耕女織的生活氣息在這裡得到體現。很多家庭仍用木質織布機、紡紗機和木布棰。男性同胞穿的布料大多是自紡自染的青色布,當地人稱家機布。冬天穿袷衣(雙層),夏天穿單衣。扭扣均為布扭扣。女性服裝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平時穿便裝,節日著盛裝。盛裝製作極為複雜,更為精細。用蠶絲線雕花繪畫,繡鳳刺龍。加上銀飾點綴,紅衣白銀,銀光閃閃,非常耀眼。價格昂貴,每套價值少則幾千,多則上萬。苗族服飾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不少外國朋友,到此收購珍藏。
苗族女孩子一般在六七歲開始學刺繡,俗稱做針線活路。愛和苗族姑娘刺繡的衣服精益求精,質量上乘。所繡“苗族童帽”1986年,獲國家輕工產品“百花獎”。連衣裙獲1986年“興黔杯”獎。產品走出貴州,邁向亞洲。她們既善刺繡,更能歌舞。公元995年,愛河苗族祖輩被選派到宮庭演出,其歌舞轟動宮庭,載入國史。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在巨著傑作《儒林外史》勝贊鎮遠縣為歌舞地。愛和是歌舞地發源地。1964年10月,在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榮獲一等獎。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縣城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活動,非請他們進城演唱助興不可。未婚男女青年戀愛方式別具一格,以唱代談,相互對唱,你唱我答,我唱你應,絕無亂性。否則,將受到村規民約的懲處,家庭親友的鄙視。已婚婦女,可進歌場。其目的一是教妯娌歌詞,二是給妯娌當參謀。由此產生“已婚男女仍可戀愛”之說。
愛和村
愛和苗族飲食習慣也與眾不同。他們特喜糯食。家家種糯米谷,戶戶釀糯米酒,人人吃糯米飯。更喜酸味,餐餐不離酸菜。用上等的酸湯魚、酸辣子、酸豇豆和臘肉拌酸辣子招待客人。“苗族不吃酸,三天打鬧竄”是對愛河苗族飲食習慣的真實寫照和高度概括。打鬧竄系方言,意為四肢無力,站立不穩,東倒西歪之狀。吃酸性食物確能健胃助消,該地很少有人患腰酸背痛等疾病。
愛和苗寨還保存很多的傳統的風俗習慣,正所謂“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有正月十四才過元宵節,二月二祭橋節,二月十五又過姊妹節,三月初三來個遊方坡會,四月初八又到牛王節、,五月初五小端午,五月二十五大端午(也稱龍船節與台江施洞一帶相吻合)、六月六的吃新節、六、七月卯節……。節日不同,規模也不同,慶賀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大不一樣。在眾多的節日中,算六月六吃新節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影響最深,歷史最長。每年“六月六”這天,愛和附近村寨如:元兆、貴凱、貴界等地的男性同胞主人都要到自家的田裡摘12顆或24顆稻穗芯,殺雞宰鴨煮魚,招待左鄰右寨。遠在施秉、劍河、台江、三穗等縣的親朋好友也前來參加六月六活動。進寨時,喝上六道攔門酒。每喝一道,就在臉上打一個紅綠印。一道是老年人的長命百歲酒;二道是中年人的勤勞持家酒;三道是青年人的勤奮好學酒;四道是未婚姑娘們的亮相酒;五道是兒童們幸福生活酒;最後一道才是真正的攔門酒。所謂攔門酒,即是主人在自己堂屋大門上方中間,找一處可以固定並能承受一定拉力的地方,然後再用紅毛線繫上兩條下垂的線分別吊牛角。牛角由兩位青壯年拿著,已婚婦女在堂屋大門內把關,不讓客人輕易進入堂屋,必須喝牛角酒後,方能進屋。其意為:主人有喜事好事,不好意思告之親戚朋友,但客人知曉後,非來祝賀不可。攔門酒這種場面最為熱鬧,也最為難不會喝酒的客人。因為,不喝主人攔門酒,視為不誠心來慶賀。喝牛角酒後,人們進入蘆笙堂。
愛和村
在蘆笙堂,以木鼓為中心點,人們圍成二至六道圈子,時而減慢節秦,翩翩起舞;時而放開手腳,大聲呼叫;時而加快節奏,轉動全身,真是粗獷至極。大家歡聚一堂,增進友誼,消除誤會。即使仇人相見,也不許相互對罵和鬥毆。未婚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女生銀光閃閃,鮮艷奪目。男生藉此機會搖馬郎(找對象)。男女青年在固定的馬郎坡上相互對唱,傾吐愛慕之情。這種以歌代說,用唱傳情的戀愛方式,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打開自由戀愛閘門。吃新節也稱卯節或吃新節。活動時間一般為三天到五天。

自助指南

1、門票價格:不需要門票;寨子裡有愛情塘、千年古樹、新娘井、鳩茚景區(搞咬坡)等等。
2、交通指南:
方法一:鎮遠方向自駕的朋友可在金堡站下高速,前往愛和,約半小時車程;
方法二:從鎮遠汽車站坐往金堡、報京方向的車約30分鐘,在金堡下車,換乘愛和的車約20分鐘可到達;乘坐報京的車可在貴馬坳下車,換乘愛和車。從劍河岑松方向來的朋友在貴七站下車(報京松柏洞過來一點叫師傅提醒)。
3、最佳旅遊時間(農曆):二月十五姊妹節、三月爬坡節(遊方坡會)、四月八牛王節、五月苗家端午、六月六吃新節等等民族節日【節日中有遊方、鬥牛、賽馬、斗鳥、老庚摸魚、飛歌比賽,千人踩鼓、祭祖、踩蘆笙等文體盛會】;都是最適合的旅遊時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