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醫

思考中醫

《思考中醫》又名《傷寒論導論》,作者以其對中醫經典的執著和熱愛,致力於《傷寒雜病論》的研究解讀和疑難病症研究。為了避免深奧晦澀,作者竭力將學術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超越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是個案特點和學術規律結合研究的典範。該書名為“思考中醫”,是取思考時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醫書,也是傳統文化學術書,更是一本超越了時空與領域的人文社科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思考中醫
  • 作者:劉力紅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6-6-1
版權資訊,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古代中醫史,思考中醫,傳統中醫,現代中醫,中醫名家,經典名著,相關信息,

版權資訊


劉力紅劉力紅
字 數: 370000
頁 數: 498
開 本: 32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 5633 3919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醫學 >>中醫學>>中醫理論
定價:¥30.00

內容簡介

四氣調理人論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晩乎。

作者簡介

劉力紅,男,1958年生。醫學博士,教授。就讀於廣西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於院內師從陳亦人、陳治恆教授修習傷寒之學;於院外隨李陽波、王慶余、曾邕生等師修習易、道、醫學。現供職於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古代中醫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目錄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特徵
第二節 什麼樣的教育適合中醫
第三節 師者,人生之大寶
第四節 在瀘沽湖的意外收穫
第五節 中醫要創新才有出路
第六節 目光瞄向右腦
第七節 中醫最重要…
第八節 善養生者…
第九節 高血壓病…
第十節 總目錄
中醫治病開方實際上就是開時間。
中醫治病的真實境界其實就是利用“藥物”的不同屬性來模擬不同的方、不同的時間、空間。時間可以用藥物來模擬,空間也可以用藥物來模擬……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強調“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那中醫這個道是什麼呢?就是陰陽,就是時方!

思考中醫

在平常人眼裡,中醫是治療慢性病的,或者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總覺得西醫幫助渡過了急、危、重等諸道難關,然後讓中醫來收尾,讓中醫來調養。因此,說到底,中醫只能用來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裡,中醫只是啼鳴的公雞。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醫究竟是不是這么回事呢?就讓《思考中醫》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力紅
思考中醫
目錄
作者簡介
楊振寧教授所認識的中國文化
師徒相授
學習經典的意義
認識陰陽探求至理
對高血壓病的思考

傳統中醫

從傳統文化,從中醫的這些概念裡面,我們深深地感到,傳統中醫對人類的貢獻,不應僅僅局限在疾病的治療上。如何地將傳統如實地介紹給現代,如何地讓傳統多層次、全方位地服務於現代,這正是作者對中醫的一個思考。
思考中醫著作權已被台灣一出版公司引進,圖為台灣版封面
傳統中醫:源遠流長
中醫的發展簡史
中醫的基本概念
中醫的基本特點
中醫防治原則
傳統中醫讓洋患者叫“OK”

現代中醫

現代中醫:承前啟後
中醫理論現代化概述
21世紀的中醫需要全面大創新
現代中醫之路
我眼中的現代中醫
中醫藥現代化從何入手

中醫名家

中華醫學源遠流長,始有神農嘗百草而為民創藥方;時至春秋戰國,醫業漸盛,扁鵲辨脈能起死回生;秦漢之後醫才輩出,家喻華佗刮骨療疾,戶曉醫聖張仲景。歷代名醫的心血將傳統的中醫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有的還留下了影響深遠的著述,被世人奉為“經典”
中醫名家:妙手回春
張仲景像《傷寒論》、《金匱要略》
張仲景雕像張仲景雕像
扁鵲
華佗
張仲景
孫思邈
李時珍

經典名著

經典名著:萬代傳揚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本草綱目》
中醫養生之道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中醫與預防
中醫預防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預防學六個特點
馮英傑先生的題詞
中醫養生
常見傳染病的“未病先防”
中醫與保健
中醫“三理”養生說
養神與養形
中醫養生防衰五要旨
中醫與治療
中醫的辨證施治
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食療
中醫與康復
中醫康復學探討
養生經“六傷、十二莫”
簡談藥補、食補和神補
再回首:非典時期話中醫

相關信息

今年,在我國發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來勢兇猛,傳染率很高,危害極大。一時間,非典幾乎成了瘟神的代名詞。面對非典,人們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與其進行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么,中醫作為對抗SARS的武器之一,在其中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非典時期的食療
上書溫家寶總理 中醫抗擊SARS 集體“突圍”
中醫專家認為非典是溫病 中醫治非典有療效
非典時期的中醫養生
非典時期話春季食補
抗擊非典,念及醫聖張仲景
最新對中醫的思考與剖析 參見《解構傳統醫學》楊學鵬 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