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州

思明州

思明州(思明洲),思明縣是昔日曾設定於福建省的縣,存在於明鄭時期民國初期,其轄區主要是在廈門本島一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與金門地區(中華民國金門縣與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翔安區所管的大小嶝)

明初,嘉禾嶼(後面改稱廈門島),隸屬永寧衛,稱“永寧中左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抗禦倭寇侵犯,在廈門築成廈門城

城建成後,朝廷在此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設定守衛千戶所。移永寧衛中、左所於嘉禾嶼廈門島),配戰船20艘,士兵1204名,時廈門地方行政仍歸屬 福建 同安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進逼福建,忠於明王朝的鄭成功占據廈門、金門作為“復明”根據地。

順治十二年二月,鄭成功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 改中左所為思明州,寓思念明朝之意。州署設知州及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廣納明遺官員,分理軍政各事。

思明州在宋代是羈縻州,在元代是思明路和上石西州,即今天廣西寧明、明江兩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明州
  • 外文名:Si Ming Zhou
  • 明初嘉禾嶼(後面改稱廈門島
  • 隸屬:永寧衛
  • 為抗禦倭寇:侵犯,在廈門築成廈門城
建制沿革,南明,民國,行政區劃,名字變遷,

建制沿革

南明

南明永曆九年(1655年),鄭成功將明朝中左守御千戶所改為“思明州”,表示“思念明朝之意”,並置有知州,下分吏戶禮兵刑工,之後鄭經又於永曆十七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但約在此時期,位在台灣天興縣萬年縣卻改制為天興州與萬年州)。金廈兩島在改制不久後便為清軍攻下,思明縣遂裁撤,復歸同安縣管轄。

民國

辛亥革命之後,廈門成立了福建軍政府廈門分府,於民國元年(1912年)4月18日廈門軍政府參事會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請願獲準,廈門金門一同從同安縣獨立再次設定“思明縣”,但該年9月18日思明縣便升格為“思明府”,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3月30日又廢府改回“思明縣”。
民國三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咨陳內政部,派左樹燮為金門籌辦設治委員,於同年7月奉準後將金門地區(大、小金門與大、小嶝等島)從思明縣獨立出來設定金門縣(歸廈門道管轄,乃二等縣治)是以思明縣僅轄廈門本島。金門縣於隔年(1915年)4月9日奉批令成立縣治,設縣知事,改縣丞署為縣公署。
思明縣後來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裁撤,改制為廈門市

行政區劃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4月15日,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島)和翔風裡的金門、大小嶝及附屬各島置思明縣。1912年9月12日,改思明縣為思明府,翌年3月20日,復原為思明縣。1914年8月,思明縣析金門、大小嶝籌設金門縣。翌年元旦,正式成立金門縣政府。此後,思明縣轄境僅為廈門本島及周圍島嶼。1933年6月,撤銷思明縣,劃入思明市。1934年復置,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管轄。1935年春,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廈門設市,撤銷思明縣。
思明州思明州

名字變遷

據《廈門地名錄》稱,“廈門處於九龍江口外側,與內側的海門相對而言,是在下的出海口 或下面島嶼之意,人們通稱‘下門’,‘廈門’似系‘下門’的諧音改變而來”的。“下門”是“廈門”的最早通稱。清代,“下門”漸漸改為“廈門”, “廈”與“下”,在閩南話的文讀或白讀,話音的聲、韻、調都是一致。廣東珠江口有“虎門”,“澳門”,福建閩江口有“長門”、“五虎門”、漳州九龍江入海處有“海門”、“濠門”,此外還有“金門”、“下門”等。 
以福建漳廈:“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濠門”在海門的東北(《明史》)。按照方位,該是今的嶼仔尾一帶。那地方有個村落叫“石後”,即今的廈門到嶼仔尾客輪的終點站。“後”字閩南話叫“戶”或“護”,《辭海》給“濠”字解釋為“護城河”。這樣“護”字的話音就還有“濠”字的痕跡以及 “戶”字的諧間。而“海門: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一個門叫“下門”。
作為南明朝廷國家級政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永曆十七(公元1663年)一月改思明州為思明縣。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軍攻取廈門、金門,廢思明縣,廈門島重新歸屬同安縣。
思明州思明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