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品印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心品印象(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由鄭志暉於2010年在上海創立,著力於中國連鎖休閒餐飲的管理。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心品印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 總部地點:上海
  • 成立時間:2010年
  • 公司性質:有限公司
公司介紹,創始人,吞雲小蒔,

公司介紹

吞雲小蒔”是其旗下的品牌之一,以台灣風味的休閒餐飲和小吃為主,2011年在上海已有10家門店,2011年底,進入大北京市場和上海周邊市場。
2011年10月19日,心品印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第二輪融資,國際著名投資機構啟明創投、和通投資和三井物產環球投資聯手注入二千萬美元。共同參與本輪投資的還包括新加坡星展銀行前董事長許文輝、美國上市公司51Job 的聯合創始人呂楠、鳳允雷以及多位國際著名企業家。
第二輪融資完成後,心品印象加速在大上海和大北京地區展店,著力打造連鎖休閒餐飲的大平台戰略。

創始人

鄭志暉,祖籍廣東潮州,1969年生於馬來西亞,成長於新加坡,學成於美國,回到新加坡兩次創業,先後開了一家餐飲連鎖店和一家“阿里巴巴+供應鏈”的餐飲軟體公司,都以被收購告終。
鄭志暉最初創業時年輕,自負,沒有經驗,以為自己很偉大。但如果那時候不自負的話就沒有膽量。從留學美國時在餐館打工,到自己創業以及做職業經理人,鄭志暉一直都在餐飲領域摸爬滾打。這些經歷為他積累了寶貴的創業經驗。
2002年,他來到上海做職業經理人,先後主導吉野家的新品牌建立及推廣,在伊利、頂新等知名食品、餐飲企業負責品牌管理市場拓展工作。順理成章地,他的第三次創業依然是在餐飲江湖。
2010年,鄭志暉聯合風投機構在上海創立心品印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品印象),其目標定位為多品牌、多業態的休閒連鎖餐飲平台。
鄭志暉不希望從零開始創建新品牌,通過對業態的觀察,他引進了台灣小吃吞雲小蒔,這是心品印象平台上的第一個品牌,到2011年底在上海、北京開了12家店,2012年計畫開出42家店。在引進吞雲小蒔之前,鄭志暉對想要引進的品牌有幾點要求:符合大眾口味,價格不能太高,消費者更容易接受,這樣才能夠快速複製。他分析國內各種菜系及港式菜乃至東南亞菜系,因口味差異較大,在全國不可能開很多店,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台灣。
鄭志暉認為,餐飲行業很辛苦,事情太多了,有時候也很著急,對自己的期待是多些耐心,找到更好的策略。就算到了五十幾歲,也要有二十幾歲的心態。未來希望引進甜點品牌,比如日本或美國的,好吃,簡單。要做得休閒一些,那是心品印象的核心堅持固執之間只有一條很細的線,堅持對了,就是成功;堅持錯了,別人會說失敗者是笨蛋。鄭志暉會堅持到底,不怕別人說自己是笨蛋。

吞雲小蒔

吞雲小蒔這個品牌就是台灣風味,雖然主軸是雲吞—每個品牌都有個主軸產品,但還有米飯,有小食,有甜點。吞雲小蒔是台灣時尚休閒餐廳。
如果做單品牌,好處是文化更集中,切入市場力度較強,定位較清晰,也便於管理,但不足之處是不能隨時適應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按照鄭志暉的規劃,等到吞雲小蒔成長後,其他餐飲品牌將被引進,帶來一些新的模式,彼此互補,豐富產品線,可以化解經營風險。
“快餐+服務”模式
“台灣的料理和國內的料理很接近。台灣很多人來自內地,他們做的小吃和內地相比並沒有改變很多,所以把台灣小吃引回內地,不用改進很多,消費者還是容易接受的。口感、業態與台灣配合,整個市場應該可以做起來。”鄭志暉循著這樣的思路,在台灣發現了吞雲小蒔,其主營雲吞,有二十多個菜品,店鋪規模不是很大,店面設計比較傳統。
吞雲小蒔被引進到內地後,菜品在台灣配方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和創新,出於對食品安全和成本的考量,在當地尋找原料。店面形象包括Logo被重新設計,變得更時尚新穎,經營範圍不僅僅局限於雲吞,還新增了米飯、麵食、煲類、甜品等台灣特色美食。其目標消費者鎖定為十八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的年輕人
2010年12月8日,吞雲小蒔第一家店在上海周浦萬達廣場開業。
開業那天,鄭志暉有些緊張。後來的確有很多狀況出乎意料,比如沒想到雲吞是很多老年人喜愛的小吃,儘管店裡的氛圍很活潑,選單設計很時尚,但沒有料到會吸引更多帶小孩的家庭顧客的光顧。
平時回到家裡,鄭志暉自己做飯,偏於西式風味,因為比較快。但他表示自己不是很懂得做飯的人,所以做得不好吃。就吞雲小蒔而言,他說:“顧客比我們更懂,聽他們的就行了。”
因此,心品印象不斷地根據市場調研和消費者反饋,從份量、性價比、口感、品類豐富度、甜品和湯的濃度標準等,對菜品逐步改良。比如選單,成熟的餐飲品牌每年僅更新一次。但是吞雲小蒔在四個月內就改了三次,一邊調研一邊推新品,第四版選單中已有100多個品種。客戶群主要集中在18歲到45歲年齡段。
“我們沒有把期待放得很高,出問題肯定會有,但如何反應更重要。而且我的理念是,能不能出錯快一點,那樣成本會更低。”鄭志暉解釋說,“剛開始我們只有70多個品種,那時沒辦法,因為品牌是新的,要建系統,要打品牌知名度。如果品種一開始就很豐富,員工很難學得更好,產品的品質很難穩定下來。”
有的顧客問鄭志暉,為什麼不賣鮑魚或者比較貴的飲食?得到的回覆是,吞雲小蒔是“快餐+服務”的連鎖模式,會選取最適合這個模式的食材來製作產品。並且餐廳沒有廚師。“要是有廚師的話,萬一廚師鬧情緒,就沒辦法做出同樣好吃的菜餚。多點鹽或少點鹽就不一樣。為了快,就把廚師這個環節簡化掉了。”
不像其他快餐企業習慣於設立的中央廚房,心品印象是將產品生產交給了供應鏈。鄭志暉指出,供應商已經非常成熟,生產能力很強,更專業,做出來的產品,成本比廚房更低,在味道上與廚房比也差別不大。這種模式相當於輕資產,節省資金、精力,便於快速擴張,而且與休閒餐飲的定位較為吻合,所以更多的是賣服務。鄭志暉說:“我們不想把企業模式弄得太複雜,要把心思集中在產品開發、品牌管理和門店擴張上。”
“快餐+服務”模式,“快餐”是指那些在櫃檯結完帳,顧客要自己把飯菜端到座位上,比如麥當勞肯德基真功夫等,它們本質上沒有什麼服務。而心品印象除了快,顧客還能享受更好的服務。供應鏈的成熟和完善是“快”的前提。心品印象只將煮米飯、包雲吞等一些簡單的烹飪放在門店,其他菜品都由供應商按照心品印象的配方製作後,直接供應半成品成品到店,員工通過簡單的加工操作,就能還原菜餚。
把廚房操作步驟簡化,減少員工的操作難度。為他們提供相對輕鬆的環境,才能留得住人。留得住人,才能不斷最佳化服務。身處服務行業,我們永遠都需要最佳化服務。鄭志暉不希望只靠比行業高出10%~15%的薪資優勢來維持服務優勢。將員工放在第一位,員工才能將好的情緒傳達給顧客。為此,心品印象不斷最佳化流程,縮短員工接觸髒活苦活的流程。
心品印象對顧客的服務,不限於將飯菜端到客人面前。鄭志暉對於傳說中的“人類已經不能阻止了的海底撈”的服務表示認可。“我們會把海底撈好的一些服務,包括美國的百貨公司和日本、台灣的連鎖作為參考,但各有各的企業文化,我們要走自己的路,會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方式和方法不一樣。海底撈的DNA號稱是別人學不到的,以後我們做得更好,它也學不到我們的DNA。”
鄭志暉強調說:“產品和服務不好的話,行銷是沒有用的。行銷永遠要把顧客的脈。顧客的體驗累積到某個程度,就是品牌。品牌不是Logo,不是口號,不是顏色,不是裝修,是從門店的體驗開始的。我們一直在努力,爭取把性價比變得越來越高,不是說要便宜,比方說提供一個五星級的環境,但只是三星級的價格,但不會虧錢。所以我們不做團購,跟團購合作,我們的品牌就毀了。目前,我們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單店行銷。”
擴張之道
當初的預計,一家新開的店要20個月才能收支平衡,而後來的情況遠比他想像中要好。“以前開的12家店,6家店在第二個月就盈利了。另外6家店因為開在新的商場裡,情況稍差,但也在三四個月內實現了收支平衡。”
鄭志暉專門做了一個試驗——同時租1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的物業開店,以證明心品印象的模式無論在大小門店都行得通。他表示,一家店如果開得很好,也許是地段的因素,但更離不開經營管理。根據試驗,那家100平方米的店,雖然銷售額還不錯,利潤率很好,但翻台率有限。而面積太大的店,如果找不到足夠的人手來管理,員工的壓力會很大。另外,門店的形狀要規則,不能有盲點。有時顧客舉手,員工看不見,顧客會覺得服務不好。分析之後,鄭志暉將門店的面積標準確定為180平方米到250 平方米。當然,也要考慮足夠的靈活性,因為有些好的地點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個餐廳只是一個裝修的空間而已,是沒有靈魂的,其實我們做餐飲,是出租空間給顧客的。很多人以為做餐飲是賣吃的,但我們認為是出租位置給顧客坐下來享受美食和服務的。”鄭志暉說。為了便於管理,心品印象在選址開新店時考慮到,門店到總部的距離控制在5個小時車程以內,以便於管理供應鏈和巡店。如果出現問題,當天就可以解決。招聘員工也比較容易。具體的選址首選靠近住宅和寫字樓的地段,也會在shoppingmall里開店中店。
對於做職業經理人時開出過幾百家連鎖餐飲店的鄭志暉來說,維護與物業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除了與凱德萬達等大型地產商合作,心品印象也與發展地段比較好的小業主建立合作聯盟。鄭志暉說:“只要他們有新的商場,都會請我們進去。目前,我們比較小心,心品印象還是區域性品牌,只局限在大北京、大上海的範圍。”在品牌推廣方面,由於門店還不是很多,心品印象側重於商圈促銷活動。“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到北上廣工作,更多選擇留在老家,開銷比較低,工作機會和待遇也不錯。所以很多品牌正在往二、三線城市擴展,以後我們也是往這個方向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