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橐

從橐

從橐,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列傳·趙充國〉。“安世(張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後遂以“從橐”謂負橐簪筆,以備顧問。亦指文學侍從之臣。亦作“持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橐
  • 拼音:cóng tuó
  • 出處:《漢書》
  • 解釋:指文學侍從之臣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用典示例,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

詞目:從橐
拼音:cóng tuó
解釋:亦作"從槖"。指負橐簪筆,以備顧問。亦指文學侍從之臣。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列傳·趙充國〉
初,破羌將軍武賢在軍中時與中郎將卬宴語,卬道:「車騎將軍張安世始嘗不快上,上欲誅之,卬家將軍以為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安世用是得免。」及充國還言兵事,武賢罷歸故官,深恨,上書告卬泄省中語。卬坐禁止而入至充國莫府司馬中亂屯兵下吏,自殺。
唐·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師古曰:「橐,所以盛書也。有底曰囊,無底曰橐。簪筆者,插筆於首。橐音丁各反,又音托。」

譯文

起初,破羌將軍辛武賢在軍中時常與中郎將趟印閒聊,趟印說道:“車騎將軍張安世開始時曾不合宣帝的心意,宣帝想殺了他,我家將軍認為張安世原來手提書袋、頭插毛筆事奉孝武帝幾十年,被公認忠心謹慎,應該保全他。張安世因此才得以免死。”等到趟充國回來後同皇上談論軍事,辛武賢就被罷官回到原職,心中深懷怨恨,就上書狀告趟印泄露宮廷中的話。趟印因違反禁令進入趟充國幕府司馬中擾亂屯兵規矩被送交法官審訊,他自殺而死。

釋義

“安世(張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後遂以“從橐”謂負橐簪筆,以備顧問。亦指文學侍從之臣。亦作“持橐”等。

用典示例

劉克莊《鳳凰閣》詞:“浮榮菌蕣,選甚庶官從橐。”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四:“公登從槖,夫人尚無恙。”
馬祖常《雜詠》詩之二:“歸帆夜宿山前寺,從橐秋辤仗外車。”
張孝祥《清平樂》詞:“此地去天尺五,明年持橐西清。”
陸游《送仲高兄宮學秩滿赴行在》詩:“兄去游東閣,才堪直北扉,莫憂持橐晚,姑記乞身歸。”

人物簡介

據史書記載,張安世是西漢重臣,字子儒。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張湯之子。性謹慎,以父蔭任為郎。漢武帝時,因其記憶力強,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漢昭帝即位,拜右將軍,以輔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後,他與大將軍霍光謀立宣帝有功,拜為大司馬。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在這十一人中,霍光為第一,其次為張安世、韓增、趙充國等人。可見張安世之地位。
張安世還是個為官廉潔之人。他曾舉薦一人為官,後該人來向其道謝,張安世說自己舉賢達能乃是公事,豈能私謝,於是與之絕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