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常

馬祖常

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元代色目人,著名詩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元仁宗時,鐵木迭兒為丞相,專權用事,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貶黜。自元英宗碩德八剌朝至元順帝朝,歷任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為文法先秦兩漢,宏瞻而精核,富麗而新奇,內容多制詔、碑誌等類作品,詩作圓密清麗,除應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

基本介紹

  • 本名:馬祖常
  • 字號:伯庸
  • 所處時代:元代
  • 民族族群:回族
  • 出生地:光州(今河南潢川)
  • 出生時間:1279
  • 去世時間:1338
人物生平,文學成就,元史文載,詩作選摘,

人物生平

他生於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卒於元惠宗至元四年,年六十歲。(元詩選小傳云:至正四年卒。此從元史本傳)。其祖宗系雍古部(今新疆)人,先世為雍古部貴族,聶思脫里派(基督教中國景教派)信徒。高祖錫里吉思是金代鳳翔兵馬判官,為國捐軀,死後封恆州刺史,子孫按照以官為姓的慣例改姓馬。曾祖月合乃,隨從元世祖忽必烈攻宋,留居汴京,累官禮部尚書。父潤,同知漳州總管府事,移居光州,任光州監軍
馬祖常在7歲時,就知道求學,得到點錢就用來買書。10歲時,燭火引起失火,引燃房屋,但他不慌亂,頻頻取水滅火。大夥議論紛紛,都認為不一般。長大後,他篤實求學,由蜀中儒學家張摐傳授學業,他常提出不少質疑,很受老師器重。元仁宗延祐初年,剛恢復科舉,他在鄉、會兩次考試時,皆中第一。廷試為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官職做到御史中丞官。與袁桷王士熙等互相切磋文字,相交甚密。
延祐初年,馬祖常在鄉貢、會試時都考中第一名,在廷試考取第二名。被授予應奉翰林文字的官職。後來又被授予監察御史。
元仁宗在位已久,獨居東宮常飲酒過度,不理朝政。馬祖常上書奏請元仁宗:“以天地祖宗為重,御正衙、立朝儀,御史執簡,太史執筆”提出十五件事,一一說明,屢屢建議。不久,成為皇太子慎簡的師傅。又上奏,彈劾丞相鐵木迭兒十大罪狀,元仁宗震怒,一下撤掉他的宰相官位。後來,又上奏,說泰州地動山搖是由於“在野有當用不用之賢,在官有當言不言之佞”。指出賢才人士皆家居等。又因奏疏而降罪。多次因彈劾、舉薦獲罪,可知馬祖常“薦賢拔滯,知無不言”。不久改任宣政院經歷,一月有餘,辭職歸鄉。而後,又起用為社稷署令,改任開平縣尹。由於奸臣當道,馬祖常退隱潛居光州。奸臣死,馬祖常又任翰林待制泰定年間,立太子,馬祖常擔任典寶少監、太子左贊善官職,不久,任禮部尚書兼翰林直學士,因老人去世,在家中守喪數年,復出做官,再任禮部尚書、右贊善,不久又辭官歸鄉。
天曆元年(1328),馬祖常入禮部任職,兩次知貢舉,一次讀卷官,當時人稱馬祖常選拔得當,為國家挑選出大量人才。後升為參議中書省事南台中丞元統初年,馬祖常拜治書侍御史中丞、經歷樞密副使。馬祖常辭官歸光州。後又派遣他出任江南、陝西行台中丞,馬祖常以有病在身推辭,沒有前往。至元四年三月,馬祖常去世,年60歲,官至禮部尚書、樞密副使。贈攄忠宣憲協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護軍、魏郡公,諡號文貞。祖常初娶常州錄事判官之女索氏,又娶河南鎮守千戶和尚之女怯烈氏。子二人,任行省檢校官及秘書監著作郎等職。

文學成就

祖常崇尚儒學,曾出資贊助光州郡守修孔子廟,又於淮南構築別業,名石田山房,以耕讀相標榜,教授《孝經》、《論語》、《孔子》之說。並建言:國族及諸部既誦習聖賢之書,當敬事諸母,以敦厚人倫。祖常善寫文章,“專以秦漢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其詩“圓密清麗,大篇短章無不可傳者”,才力富健,有《繅絲行》、《踏水車行》、《河湟書事二首》、《上京輸苑書懷》、《室婦嘆》、《石田山居八首》。尤其擅寫七言古風、五言律詩。馬祖常雖然居宰輔之位,仍關心百姓生活,與視民為草芥的廷臣比較,在當時是可貴的。在他的作品中表達出體恤民間疾苦的感情。元文宗駐蹕龍虎台,他應制賦詩,元文宗對馬祖常特別嘆賞,讚嘆“中原碩儒唯祖常之。”詩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庫全書》,還參與修撰《英宗實錄》,譯潤《皇圖大訓》、《承華事略》,編集《列後金鑒》、《千秋紀略》。被文宗皇帝譽為“中原碩儒唯祖常”。
馬祖常詩文集《石田先生文集》馬祖常詩文集《石田先生文集》

元史文載

馬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居淨州天山。有錫里吉思者,於祖常為高祖,金季為鳳翔兵馬判官,以節死贈恆州刺史,子孫因其官,以馬為氏。曾祖月合乃,從世祖征宋,留汴,掌饋餉,累官禮部尚書。父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家於光州。祖常七歲知學,得錢即以市書。十歲時,見燭欹燒屋,解衣沃水以滅火,鹹嗟異之。既長,益篤於學。蜀儒張摐道儀真,往受業其門,質以疑義數十,摐甚器之。延祐初,科舉法行,鄉貢、會試皆中第一,廷試為第二人。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是時仁宗在御已久,猶居東宮,飲酒常過度。祖常上書請“御正衙,立朝儀,御史執簡,太史執筆,則雖有懷奸利己乞官求賞者,不敢出諸口。天子承天地祖宗之重,當極調攝,至於酒醴,近侍進御,當思一獻百拜之義。”英宗為皇太子,又上書請慎簡師傅。於是奸臣鐵木迭兒為丞相,威權自恣。祖常知其盜觀國史,率同列劾奏其十罪,仁宗震怒,黜罷之。秦州山移,祖常言:“山不動之物,今而動焉,由在野有當用不用之賢,在官有當言不言之佞,故致然爾。”疏聞,大臣皆家居待罪。祖常薦賢拔滯,知無不言。俄改宣政院經歷,月余辭歸,起為社稷署令。亡何,奸臣復相,左遷開平縣尹,因欲中傷之,遂退居光州。久之,奸臣既死,乃除翰林待制。泰定建儲,擢典寶少監、太子左贊善。尋兼翰林直學士,除禮部尚書。丁祖母憂,起為右贊善,復除禮部尚書,尋辭歸。
天曆元年,召為燕王內尉,仍入禮部,兩知貢舉,一為讀卷官,時稱得人。升參議中書省事,參定親郊禮儀,充讀冊祝官,拜治書侍御史,歷徽政副使,遷江南行台中丞。元統元年,召議新政,賜白金二百兩、鈔萬貫。又歷同知徽政院事,遂拜御史中丞。帝以其有疾,詔特免朝禮,光祿日給上尊。祖常持憲務存大體。西台御史劾其僚禁酤時面有酒容,以苛細黜之。山東廉訪司言孔氏訟事,以事關名教不行,按者亦引去。除樞密副使,頃之,辭職歸光州。復除江南行台中丞,又遷陝西行台中丞,皆以疾不赴。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贈攄忠宣憲協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護軍、魏郡公,諡文貞。
祖常立朝既久,多所建明。嘗議:今國族及諸部既誦聖賢之書,當知尊諸母以厚彝倫。又議:將家子弟驕脆,有孤任使,而庶民有挽強蹶張老死草野者,當建武學、武舉,儲材以備非常。時雖弗用,識者韙之。祖常工於文章,宏贍而精核,務去陳言,專以先秦兩漢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尤致力於詩,圓密清麗,大篇短章無不可傳者。有文集行於世。嘗預修《英宗實錄》,又譯潤《皇圖大訓》、《承華事略》,又編集《列後金鑒》、《千秋記略》以進,受賜優渥。文宗嘗駐蹕龍虎台,祖常應制賦詩,尤被嘆賞,謂中原碩儒唯祖常雲。

詩作選摘

【送華山隱之宗陽宮】
江閣魚龍近,山房霧雨多。地清天不暑,池曲水無波。
筍籜迎書帶,櫻桃送錦窠。呦呦呼伴鹿,唼唼換經鵝。
養素行編屨,乘閒坐織蓑。幾篇餐玉法,一帙醮星科。
香灺沉銀葉,衣裾佩紫荷。丹光留海月,絳景出松蘿。
醉憶泉浮乳,幽憐石爛柯。神君攀綠桂,天女踏青莎。
邀客登山頂,尋真入澗阿。洞簫吹道曲,雲紙寫魚歌。
予發今如此,君心可奈何?高談見明月,為我問娑羅。
【駕發上京】
蒼龍對闕夾天閩,秋駕凌晨出國門。十萬貔貅騎驤褒,一雙固月繡旗幡。
講搜獵較黃羊陶,錫宴恩沾白獸尊。赫奕漢家人物盛,碼卿有賦在文園。
【湖北驛中偶成】
江田稻花露始零,浦中蓮子青復青。楚船祠龍來買酒,十幅蒲帆上洞庭。
羅衣薰香錢滿篋,身是揚州販鹽客。明年載米入長安,妻封縣君身有官。
【追和許渾游溪夜回韻】
溪水連雲過竹間,溪聲雲影半潺潺。鶴來近屋童看熟,鷺下長松客對閒。
每待月痕侵石塢,還期煙色認柴關。人生豈獨官為貴,好向君王乞越山。
【龍虎台應制】
龍虎台高秋意多,翠華來日似鸞坡。天將山海為城塹,人倚雲霞作綺羅。
周穆故慚黃竹賦,漢高空奏大風歌。西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蒼生樂至和。
【楊花宛轉曲】
空中遊絲已無賴,宛轉楊花猶百態。隨風撲帳拂香奩,度水點衣縈錦帶。
輕薄顛狂風上下,燕子鶯兒各新嫁。釵頭燼墜玉蟲初,盆里絲繅銀繭乍。
欲落不落春沼平,無根無蒂作浮萍。纈波繡苔總成媚,人間最好是清明。
清明艷陽三月天,帝里煙花匝酒船。石橋橫直人家好,小海白魚跳碧藻。
榆莢荷錢怨別離,不似楊花宛轉飛。楊花飛盡綠陰合,更看明年春雨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