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清朝

征戰清朝

《征戰清朝》是導演何鈺烽拍攝的一部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本片側重於軍事領域,審視這段對中國現代依舊影響深遠的王朝興替的歷史。明朝的滅亡和清軍入關是一件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

基本介紹

  • 導演:何鈺烽
  • 對白語言:國語
  • 中文名:征戰清朝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歷史
  • 上映時間:2007年7月
  • 又名:征戰清朝之從努爾哈赤到康熙
簡介,分集劇情,第一集 後金的崛起,第二集袁崇煥的勝利,

簡介

導演: 何鈺烽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語言: 國語
上映日期: 2007年7月
又名: 征戰清朝之從努爾哈赤到康熙
全新視角的歷史再現,放眼世界的勝敗離合,鮮活有力的音畫史詩,跌宕壯闊的興亡哀歌!
崇禎皇帝的死訊居然出現在當時巴黎的報紙上。明末我們對於西方剛剛開啟了認識的大門,明末的士大夫們和西方傳教士的交流是自由而有成效的。然而這一切都被後來的戰亂和清代更為嚴厲的專制體制打斷……
一部全面介紹明清戰爭更替的作品,卻無法得到允許在主流媒體播放,只能以光碟形式和觀眾見面。
作為導演心中充滿了遺憾,這裡把解說詞貼出供網友參考。
隨著近期國學熱的興起,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對現代中國影響最深的明清史,更是成為其中的熱點。一部歷時兩年,歷經團隊心血的紀錄片——《征戰清朝》應運而生。片中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明清朝代興替的戰爭,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審視了戰爭背後的勝敗因素,以強有力的鏡頭,以全方位的角度展現了這場世界轉折時期的火器冷兵器的戰爭,以跌宕起伏的結構安排講述了這段波瀾壯闊的興亡哀歌。
明清的王朝興替對現代中國的影響深遠。同時也是一件影響世界的大事,崇禎皇帝的死訊出現在當時巴黎的報紙上。明末文人剛剛開啟的認識西方的大門,又被後來的戰亂和清代更為嚴厲的專制打斷。
片中側重於軍事領域,比如分析了先進的火器裝備的明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原始的女真鐵騎打敗,同時將西方人同阿拉伯騎兵的戰爭中的戰術與之對比,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為什麼西方人贏了而明軍卻輸了。
另外對李自成起義和明朝的滅亡也進行了全新的闡釋。為什麼山海關之戰後李自成不退守北京而是帶兵西逃,為什麼清軍沒有馬上追擊。新的視角會讓觀眾有了新的認識。
本片歷時多年許多資料都是第一次同觀眾見面,特別是將中國戰爭放在世界戰爭的舞台上分析,較之傳統的中國歷史視角的講述方式必定會讓觀眾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分集劇情

第一集 後金的崛起

公元1592年,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指揮二十萬水陸軍隊偷渡朝鮮海峽,日軍很快攻下釜山、王京等地直逼平壤,當時的朝鮮國王急向明朝求救。明朝認為日本侵略朝鮮意在進一步侵占中國,決定派兵援朝,此後中朝與日方進行了一場長達7年的戰爭,直到1598年日本被完全趕出朝鮮,戰爭以中朝軍隊的完勝告終。
明朝的援朝戰爭,前後持續了七年,數十萬人戰死他鄉,政府也“糜餉數百萬”,這使得明朝對東北部女真貴族的控制有所放鬆。一個女真部落就此崛起。
1593年女真建州部一舉打敗了海西女真,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在經歷了二十多年征戰後,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於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努爾哈赤還為自己的家族創設了一個新的姓氏――“愛新覺羅。”“愛新” 意思是“金”。“覺羅” 的意思是“族”。表示自己的家族傳承了宋代的金國之意。這個政權史稱 “後金”。隨著努爾哈赤實力的增強,開始有意與明朝對抗。1618年努爾哈赤率領諸貝勒大臣,舉行祭天儀式,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師反明。所謂“七大恨”實際上是後金的戰征動員令,七大恨主要指明朝欺凌女真太甚,女真人已不堪忍受,以此表示自己出師的正義性。
在誓師後,努爾哈赤決定攻取撫順,向明朝挑戰,撫順是明朝防衛建州女真的前沿重鎮,守將李永芳與努爾哈赤素有往來。努爾哈赤假稱要與撫順開市交易,命後金兵丁裝扮商販入城,然後突然襲擊,占領撫順,守將李永芳投降。全城軍民論為俘虜,後金駐軍撫順五日分配俘虜,然後拆毀城市而返。
在二十多年的統一女真的戰爭之後,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有了豐富的戰術和戰鬥經驗,加之女真人的半遊牧半漁獵生產生活方式,民眾皆善於騎馬射箭,使其在冷兵器時代具有了非常強大的戰鬥能力。
雖然明代火槍火炮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由於技術還不成熟,傳統的騎兵和手持長矛弓弩的步兵依然是戰場上的主力。
自公元五世紀當馬蹬被發明後,騎兵的威力有了重大的飛躍。由於馬鐙的出現士兵騎在馬上有了穩固的依託,就能手持長矛,利用戰馬賓士而產力的強大衝擊力刺向敵人。這種衝擊力不僅體現在單兵戰鬥力上,也體現在騎兵極強的突破能力和心理震懾作用。
想像一匹高速賓士的戰馬迎面而來,步兵要毫不退縮地迎擊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的和嚴明的紀律。正因為這種衝擊力,騎兵在馬蹬發明後漸漸成為冷兵器時代的主力兵種,主宰了世界近千年的戰爭。
這種勢頭到十三世紀時達到了顛峰,蒙古草原上的鐵木真和他的子孫們,率領他的蒙古鐵騎征服了東到朝鮮西到匈牙利的廣大區域。蒙古鐵騎一度兵臨維也納城下,並打敗德國和奧地利的聯合軍團。蒙古人的武功,正是得益於這個民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
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具有的戰略優勢,不僅體現在騎兵具有的強大衝擊力上,還在於其巨大的戰略機動性上。古代蒙古人吃牛羊肉住蒙古包,牛羊可以就地宰殺,這樣在長途作戰時就不需押運糧草等等艱難的後勤保障,加之騎兵行軍速度和投入戰鬥轍出戰鬥的速度都較步兵有著巨大的優勢。所以在冷兵器時代,步兵為主的軍隊要戰勝以騎兵為主的軍隊是非常不容易的。
歐洲人後來這樣描述蒙古騎兵的戰術:成吉思汗的勇猛的士兵們在馬上作戰。蒙古軍隊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人多勢眾。他們快速運動的騎兵部隊如潮水般席捲過主要由步兵構成的敵軍部隊側翼,敵軍士兵往往要撤退到設防的城市中才能保全性命。食品和飲水供應被切斷後,蒙古人掌握著他們的生殺大權。
蒙古人還發明了一種迂迴包抄戰術,以一定數量的騎兵以正面隊形與敵人接戰,而主力部隊適時包抄到敵人的後側,前後夾擊,或給以分割包圍。這種戰術也在戰爭中屢屢奏效。直到火器得到初步發展後,騎兵的優勢才得到抑制。
明朝的軍隊則是重視火器的裝備和訓練,正是由於火器和其它戰鬥器械的優勢基礎,明朝才能勉強將蒙古殘餘力量限制在長城以北!
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則完全反映了騎兵的這種戰略優勢。由於騎兵具有極強的戰略機動性和突擊能力。所以往往得以決定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
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突然發難後,明朝朝野震動,決定發兵征伐,出兵前明朝向努爾哈赤提出,努爾哈赤只要釋放被擄略人口,就可以繼往不糾,後金非但不放人,還提出明朝給予銀兩布帛等無理要求,決心與明開戰。
明朝決定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統帥杜松、劉鋌、馬林,李如柏四部。楊鎬主持謀劃。對於征討努爾哈赤,楊鎬提出了所謂“分進合擊”的戰略布置。
全軍分為四路,西路由杜松率領,由西面攻打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北路由馬林為主將向南攻赫圖阿拉的北面,南部分為兩路,一路為中南路為遼東總兵李如柏主持進攻赫圖阿拉南面,一路為側南路由主將劉鋌率領從東南方出發,攻打赫圖阿拉動東面。各部分別進軍,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四面合圍後金。
楊鎬的戰略,在根本上就存在著巨大的錯誤和漏洞,這是因為與農耕社會不同,後金處於半漁獵半遊牧的社會形態,城市在其社會生活中的意義不大,後金占撫順後曾毀城而去,就很說明問題。楊鎬指揮的明軍即使真的拿下赫圖阿拉也難說取得勝利,後金完全可以在明軍大部轍退時給予打擊。所以打仗最首先的目標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占領一座毫無戰略價值的孤城。
1619年初,明軍開始北上,各路軍隊以事先約定的時間向赫圖阿拉進軍。努爾哈赤在同各部頭領們商議時決定,採用撫順降將李永芳“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發揮後金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明軍由於軍紀不整,進軍速度快慢全然不同,給後金軍以足夠的時間差,來完成這種戰略機動。
努爾哈赤決定首先吃掉西路進軍最快的杜松部。杜松是長期在邊寨與蒙古兵作戰的將領,此人有勇無謀又不識文字,不知謀略。出兵時,杜松以為憑著自己的勇猛必將生擒努爾哈赤。
後金以五百人防守南路明軍,餘部全軍向西在薩爾滸截擊杜松。杜松兵力約為2萬,而努爾哈赤以6旗兵力4萬多人集中攻擊杜松,努爾哈赤先在明軍行軍路過的蘇子河上游築壩攔水,在杜松軍隊渡河時突然放水,明軍傷亡慘重。接下來杜松在薩爾滸布設方陣,明軍立營結陣施放火器,一時間,槍、炮齊發,後金士兵血肉橫飛,努爾哈赤調集騎兵集中於一點拚死衝鋒,騎兵的速度,使其在付出一定的傷亡之後,可以到達步兵陣地,而一旦到達敵方陣地,敵方的火搶手和弓箭兵由於缺乏保護必然被衝散,在騎兵衝散方陣後,明軍很快就潰不成軍。
必須指出的是後金旗鐵騎雖然勇猛,但並非不可戰勝,實際上這一個問題在明初時就大致得到解決,那就是多兵種的協同作戰。特別是注重火器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在反元的戰爭中就非常注重火炮的使用。後來明成祖朱棣還創建了專門裝備槍炮的新兵種--神機營。該營曾多次隨皇帝朱棣出征,為平定北疆立下了赫赫戰功。
朱棣還親自總結了炮兵同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因此,明軍作戰時,炮步協同,布陣時“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首以銃摧其鋒,繼以騎沖其堅”,就是先用火器挫敗敵人的衝鋒,然後再用騎兵衝擊對方的戰法。這種戰法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從宋末元初開始,中國就有筒形發射式火器,稱之為火銃,但是性能並不是很高。明朝軍隊非常注重火器的裝備和訓練,正是憑藉火器和其它戰鬥器械的優勢,明朝才得以勉強將蒙古殘餘勢力限制在長城以北。
1548年,明軍在收復被葡萄牙人侵占的雙嶼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的日本人及槍枝。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造出了比西洋更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即——鳥槍。
早期火槍的準確性很差,所以火槍的核心優勢正是整齊劃一的輪番齊射。當時的歐洲發展出一套,火槍的輪射戰術,荷蘭人意識到槍手的循環編隊可以重複形成連續不斷的彈雨。這個措施克服了前裝式滑膛槍的根本弱點--火繩槍複雜的操作步驟,因為當一個步兵隊形擺成一系列的橫隊時,第一排可以一齊開槍,然後退下重新裝彈,由別的橫隊重複他們的動作,這就產生了連續不斷的殺傷性彈雨。
但這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後果,首先,由於火槍手無法近戰格鬥,當敵人衝鋒時火槍手不可避免地被推向面對面廝殺的恐懼中,所以在每個戰士身上都要求有傑出的勇氣、技巧和紀律。第二,它將重點放在了整個戰術單位的能力上,要求它們在完成排槍的必要動作時既要迅速快捷又要整齊劃一。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是練習。軍隊不得不訓練開火、反向行進、裝彈和統一行動。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傑弗理-帕克在書中寫道:只有兩大文明發明了步兵操練:中國和歐洲,而且都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紀在北中國和希臘這裡的北中國應當指當時的秦國,第二次是在16世紀末。此期代表人物--中華帝國戚繼光荷蘭共和國拿騷的莫里斯都明確主張恢復傳統做法。在西方國家,行軍和佇列訓練成為軍隊生活一個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明朝在16世紀剿滅倭寇的戰爭時期,著名將領戚繼光,也發展出更為完善的步兵協調作戰的方法。戚繼光強調步兵的整齊劃一和多兵種協同作戰。這種戰法後來也被戚繼光用於同北部的蒙古騎兵作戰。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不到3年,蒙古頭領俺答汗就放棄了入關騷擾擄掠的政策,立誓不再入犯,而且承諾約束所有的部落不得入犯。
戚繼光調任薊遼總兵,有一次在大雨中向全軍訓活,惟獨他從南方帶來的3000名軍士能幾個小時屹立不動,如同沒有下雨一樣。由於明朝政治的腐敗以及僵化的體制,後來戚繼光在窮困潦倒中死去。這種傳統也沒有被保留下來。薩爾滸的明軍如果是一支訓來有素,軍紀嚴明的軍隊,後金的騎兵本來是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的。
薩爾滸失敗後明軍餘部退往吉林崖,雙方再次展開激戰,杜松奮勇當先,雙方一度又展開拉據戰,關鍵時刻,努爾哈赤的騎兵在明軍後方完成包抄,前後夾擊,明軍大潰,杜松力戰而死。
接下來努爾哈赤,疾速轉向北路馬林軍,夜裡馬林得到戰報,杜松敗亡。天亮時,後金軍隊已經趕到。努氏以優勢的兵力很快全殲馬林部明軍。緊接著,努爾哈赤以間諜假扮杜松部兵士引側南路劉綎進入預設的包圍圈,但是雙方接戰後,劉綎以火槍,火炮齊射,後金軍隊沒有占到任何便宜,戰鬥從上午持續到了晚間。後金反覆衝鋒都被明軍擊退,明軍火藥弓箭用盡內外斷決。後金得以近戰,劉鋌力戰,面中一刀,仍手刃數十人而死。餘部被全殲。
楊鎬得知杜松馬林敗北後楊鎬急令劉綎回師,但此時劉綎已經被圍,只有李如柏得以回師。薩爾滸之戰以明軍完敗告終。明朝經過近一年的備戰,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結果喪師辱國。
明軍的失敗原因是由很多戰略上和戰術上的失策構成,但是跟本的原因是政治的腐敗。而政治腐敗的集中表現,就是認人為親,用人不當。楊鎬的戰略在出征前就受到朝廷中有識之士的抨擊,楊鎬是為官三十多年,善於官場周旋之道,而不善用兵。當年援朝之戰,就曾率兵出戰,結果被倭兵大敗,舉朝唾罵,差點被正法。但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為官,不善打仗的庸碌之輩,卻名正言順地當上了遼東戰事的總指揮
明軍歷來重火器,雖然這些火器威力有限,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也沒有取得絕對優勢,但也可以保一方平安。但政治和軍事的腐敗,則不可避免的導致戰爭的失敗。
薩爾滸的失敗,使明朝有識之士得到機會,推舉有實際才能的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1619年,薩爾滸之戰的第二年,熊廷弼自北京走到山海關時,就得知關外的杏山,鐵嶺失陷,而到達遼陽後,呈現在眼前的則是一幅殘破凋敝的畫面。官兵士氣低落畏戰怕戰,人民逃亡,更有甚者,戶部竟然3個月不給糧餉,戰馬活活餓死,一派凋敝景象。
熊廷弼首先採取措施穩定局勢,第一,將棄城逃回的將領斬首,第二,積極籌措糧餉,召集逃亡民眾。第三,修整器械,繕治城地。第四,激勵士氣,任命熟悉當地事務的本地人充任軍官。這些措施使得遼東形勢得以初步穩定。
在局勢得到控制之後,熊廷弼向朝廷提出了應對後金的戰略方針,熊廷弼首先提出後金軍隊有很大機動性,很難一時攻滅,宜採用堅壁清野使其無所擄略空耗軍力的策略,再者在軍事上以火炮等兵器挫敗敵人的精銳,等敵人疲憊之時再以奇兵攻其不備。熊廷弼的戰略主要為,注重防守,不輕易與後金野戰,這樣可以避免受到後金鐵騎的衝擊,使其無所收穫。另外熊廷弼提出在關外各鎮設以重兵駐守,相互聯絡,並保護海運。再以小股部隊襲擊後金後方,使其疲於奔命。
在熊廷弼的主持下,遼東形勢一度好轉,後金屢屢受挫,短短一年形勢就開始向有利於明朝的方向發展,然而此時的明朝卻突然發生了一場難以預料的政治風暴。

第二集袁崇煥的勝利

正當後金在遼東受挫,局勢向有利於明朝的方向發展之時,明神宗萬曆突然病死,長子朱常洛繼位,史稱光宗,這位光宗,光宗即位後由縱慾過度,身體不適,在服用太監崔文升進現的藥物後腹瀉不止,內閣首輔方從哲舉薦李可灼獻有所謂奇效的紅丸一顆,光宗初服尚可,服第二丸後便昏睡過去,次日竟突然死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宮三大疑案之一的“紅丸案”。光宗死後其長子朱由校繼位,史稱熹宗,年號“天啟”。中國封建社會每當皇帝死後,皇權更替之時,必當帶來一場權力再分配的風波,宗室大臣無不爭相爭奪有利於己的權勢地位。到了明代後期這種爭奪也愈發激烈,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也空前尖銳。“紅丸案”正是這種內部鬥爭的外在表現。
在這場政治風波中,熊廷弼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遼東形勢稍有好轉,熊廷弼遼東經略的職位也就成為爭奪的對象,由於熊廷弼為人耿直不徇私情得罪了一批官員,這些官員相互聯絡上書彈劾誣告熊廷弼。熊廷弼被迫上疏為自己辨解。皇帝派人調查,回來後結論居然是“有功有罪”。熊廷弼抗辨道:
現在朝堂議論,全都不懂軍事,上次出征冬春之際,說冰雪已化,朝廷用兵財力消耗巨大,要求楊鎬貿然出征,到了兵敗,卻無人再敢復言出征,等到我收拾殘局,稍有安定,就哄然而起要求我出戰。自遼東戰事開始以來,聽從那些朝臣的指揮,何嘗有過一次勝利?疆場事,當聽疆場吏自為之,何必群相指點,空有擾亂之心。如不聽從則群起攻之?
熊廷弼的抗辨很顯然主旨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意。但這種想法也封建社會是很難為體制所允許的。不久熊廷弼被迫辭官歸鄉,朝廷以袁應泰為經略,薛國用為巡撫。與當初熊廷弼上任時不同,此時朝廷安排兩名大員,意在安排二人互相牽制。袁應泰雖然為官還算清正,但不懂軍事,寬縱軍紀,更妄自輕敵,計畫攻取撫順。
此時的後金,雖然實力大為增強,人口大量增加,但適逢遼東大旱,加之熊廷弼實行的堅壁清野的政策,女真平民有很多不得不四處乞討。努爾哈赤為了擺脫經濟困境,不得不領兵外出擄略,但由於熊廷弼防守嚴密無機可乘,努爾哈赤陷於進退維谷的境地。
恰在此時熊廷弼的離職,為後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不失時機,發動攻打瀋陽的戰鬥。努爾哈赤決定首先攻占奉集堡,以掃除瀋陽的外圍保壘。明守將李秉誠,得知八旗來攻的訊息,沒有象以往熊廷弼時的戰略那樣,憑城堅守,而是率領3000騎兵出城6里迎敵。結果與後金四旗兵力約2萬人馬相遇,後金占有絕對的數量和質量優勢,明兵大敗。
接下來努爾哈赤準備攻取瀋陽,明守將賀世賢帥領一萬士兵和一部分收降的女真士兵,進駐瀋陽,瀋陽城池堅固,城外挖有深溝,同時還挖有陷阱等工事。
後金軍到瀋陽城下,並未敢於貿然發起進攻。後金先以輕騎誘敵,守將賀世賢出城迎擊,結果被八旗騎兵合圍,雖力戰,但難以招架,只得且戰且退,等到了瀋陽西門,賀本人也已身中四箭,部下勸其退向遼陽,賀說“我為大將,不能保住城池,有何面目去見經略,力戰而死。城上士兵連發火炮,但後金已攻到了城下開始挖土填溝,由於主將戰死,士兵慌亂髮炮過於頻繁,結果炮身過熱放藥即噴,使火炮失去作用,八旗兵士乘機擁過濠溝,急攻城下,關鍵時刻,袁應泰召降的女真士兵,突然反戈,砍斷吊橋繩索,八旗兵擁入瀋陽陷落。
瀋陽失陷之後幾天,努爾哈赤就集結兵力進攻遼陽。遼陽在明代是遼東的首府,遼陽城池堅固,規模幾倍於瀋陽。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十八日,後金軍開始向遼陽城挺進。明遼東經略袁應泰與巡按御史張銓組織13萬人守城,以遼陽城西北武靖門一帶的太子河為屏障,堵截後金兵渡河,並引太子河水灌滿護城河,在城外環列火炮。努爾哈赤迴避強攻硬拼,十九日,佯裝率兵進攻山海關,進攻京師。袁應泰未能識破努爾哈赤之計,派大兵追擊努爾哈赤。金兵鐵騎回擊,野戰中明軍大敗。當晚,後金兵逼近遼陽城,以左右兩翼分別進攻西、東城。次日,袁應泰出東城牽制金軍,在東山攻打金軍,野戰中袁應泰再次慘敗。迫不得已,袁應泰退守城內,親自督戰,打算奮死守城,可為時已晚,這時城內亂作一團,後金間諜乘機點燃火藥庫和軍用糧草,守軍潰亂,努爾哈赤乘機人城。袁應泰與張銓雖在東城繼續頑強抵抗,但終未能扭轉戰局,袁應泰在東城鎮遠樓自焚,張銓回到衙門被俘,不屈而死。明朝遼東的統治中心遼陽城的失陷,是明朝在遼東的最大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