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門

張雪門

張雪門(1891~1973),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生於1891年3月10日。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與我國的另一位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有“南陳北張”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雪門
  • 出生地:浙江鄞縣人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73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生經歷,主要著作,教育目的,培植,培養,發展,改造,課程,見習實習,場所,時間安排,組織,

人物簡介

張雪門幼年研讀四書五經,後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現寧波一中),1912年就任鄞縣私立星蔭國小校長。他在青年時期就對幼兒教育發生興趣,通過到滬寧一帶參觀,目睹當時一些日本式的蒙養園或教會辦的幼稚園對幼兒的不良影響,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1918年,他與幾位志趣相投者創立了當地第一所中國人自辦的幼稚園——星蔭幼稚園,並任園長。1920年4月,又與人合辦兩年制的幼稚師範。同年,應邀到北平孔德學校國小部主任,並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4年去北平大學任職員,同時在教育系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得到教育系主任、中共黨員高仁山先生的悉心指導,計畫用一年時間研究福祿貝爾,一年時間研究蒙台梭利,再用一年時間研究世界各國的幼稚教育,然後以畢生精力研究我國的幼稚教育。不久,他的譯著《福祿貝爾母親遊戲輯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相繼問世。

人生經歷

張雪門研究我國的幼稚教育,是從幼稚園的課程入手的。他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於1926年擬定了“幼稚園第一季度課程”,在《新教育評論》上發表,引起同行的注意。同年秋,返孔德學校任國小部主任,兼任《新教育評論》編輯。1928年秋,孔德學校開辦了幼稚師範,請他主其事。他受“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的啟示,採取半日授課半日實習的措施。實習場所除孔德幼師辦的幼稚園外,還借了一個蒙養園。不久他又創了藝文幼稚園,也作為實習場所。
1930年秋,應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長熊希齡之聘,編輯幼稚師範叢書,並在香山見心齋開辦北平幼稚師範學校,任校長。該校第一期畢業生當即被聘為園長或教師,頗受歡迎。由於香山遠離市區,參觀見習諸多不便,遂將幼師遷到中華教育改進社所在地帝王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雪門的思想有了較大變化,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同時認識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來的主人翁。此時他開始了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
1932年,應北平民間大學、中國大學、天津女子師範學院之邀,講授《幼稚教育》。
1934年,他聘請陶行知的學生戴自俺到幼師任教。由戴自俺帶領三年級師範生與北大農學院合作,在北平阜城門外羅道莊開辦了“鄉村教育實驗區”,區內除設有農村幼稚園外,並創辦兒童工學團、青年工學團、婦女工學團等。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北平學生遊行請願,張雪門支持學生參加抗日救亡的活動。
1937年7月上旬,他出席在北平召開的中華兒童教育社的第六屆年會,8日下午忽聞發生“盧溝橋事變”,隨後又探知日軍已進駐北平,他當即南下,在上海與熊希齡商定,將香山慈幼院分院,即北平幼師遷往湖南,後因遇到困難,又決定遷至廣西。
1938年2月,幼稚師範在桂林東華門大街成立,招生2班。1939年疏散至三江縣,至1942年又招4班,前後共招6班。當時廣西全省99個縣1個市均有該校的畢業生從事幼教工作,為廣西省幼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在此期間,他還曾到陝西城固西北師範學院講授《兒童保育》課程,並編著了《幼稚園行政》、《兒童保育》等書。
1944年,幼師遷重慶,在張雪門的領導下,進行兒童福利制度的實驗。為適應抗戰時期的需要,他規定教育方面的重點在加強幼兒的民族意識和愛國觀點,培養幼兒吃苦耐勞的習慣等。同時他組織了師範生輔導委員會,擬定保育員訓練規程和幼稚園辦法,招收戰時兒童保育院畢業女生進行保育員訓練,積極準備進行兒童福利制度的推廣。在他的推動下,當時重慶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為試驗機構的幼稚園,僅重慶一地即成立了4個幼兒團。
抗戰勝利後,張雪門於1946年1月返回北平,北平市幼教界曾專門為他舉行了歡迎會。其時,帝王廟校址已改為女三中,他為幼師校址問題終日奔波,卻到處碰壁。此時適值台灣民政處電邀他赴台辦理兒童保育院,他便於1946年7月中旬前往台灣。
1947年,該院更名為台北育幼院。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台灣51年,對兒童進行的是奴化教育。台灣恢復以後,該院面臨的任務首先就是要肅清奴化思想的影響,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尊心。為此,張雪門根據當地當時的需要,要求必須在教育孩子明利害,別是非方面下功夫,使他們自覺地爭取成為國家未來的資助,建起了從嬰兒部、幼稚園到國小的完整的兒童教育機構。隨著育幼院規模的擴大,由於工作繁重,操勞過度,張雪門患了眼疾。
1952年,張雪門因眼疾加重不得不離開他工作了7年之久的育幼院,但在離開育幼院後他仍然熱心參加幼教工作,如出席台灣幼教業務討論會;擔任台南幼師科顧問;任全省幼兒團教師暑期講習班主任併兼任教務和講課,任空軍婦聯分會62所幼稚園顧問;做幼稚園教材教法和幼教改革等專題講演,並在《中華日報》主辦《幼教之友》專欄;任僑民教育函授學校教育科主編,出版《幼教輔導月刊》等。
1960年他突患腦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幾乎失明、手腳失靈、耳朵失聰的情況下,他仍然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陸續寫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園課程活動中心》、《幼稚園行為課程》等十幾本專著,為幼兒教育理論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總計張雪門一生中,從20年代後期開始,曾先後撰寫了幼兒教育方面的論著約200多萬字,這是他為人們留下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張雪門是一位愛國教育家,晚年雖客居台灣,但卻心繫大陸,曾有《芙蓉》一詩曰:
“未向園林添艷色, 時從來客探芙蓉。
年來心似秋光淡, 卻憶西山一片紅。”
西山即香山,詩中充分表抒了他對北京的懷念。只是由於當時的政治情況,他還不可能提出企盼返回大陸的願望。1973年他因腦病復發,搶救無效,於4月18日下午病逝於台灣,終年83歲。

主要著作

《幼稚園行政》、《兒童保育》、《幼稚教育》、《幼稚園課程活動中心》、《幼稚園行為課程》。

教育目的

早在本世紀30年代,張雪門就曾根據教育目標的不同,把中國的幼稚教育分為4類:

培植

他認為清末仿效日本辦理的蒙養院就屬於這一類。它們都是以“陳腐的學問,忠孝的道德,嚴格的管理,再加上勞心而不勞力的培養”,為造就士大夫服務的。他在1933年發表的《我國三十年來幼稚教育的回顧》一文中,對這類日本式蒙養院還曾作了這樣的描述:“他們將談話、排板、唱歌、識字、積木等科目,一個時間一個時間規定在功課表上,不會混亂而且也不許混亂的,教師高高的坐在上面,蒙養生很端正坐在下面。教師教一樣,學生學一樣,全部活動不脫教師的示範,兒童不能自己別出心裁,也不許其別出心裁。至於各種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師不給,兒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兒童雖欲取而不得,……在這種教育底下,……兒童是被動的、雙方都充滿了壓迫的苦悶。所學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識技能,都是浮面的,虛偽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懷了。”在這裡他對蒙養院管理上的嚴肅主義的弊端的揭露可以說是十分具體、十分深刻的。

培養

他指出,教會辦的幼稚園,都是以宗教為本位的,它們在教育目標方面,總是以基督教教徒為標準,力圖通過宗教教育毒害幼兒,使之將來成為虔誠的信徒和帝國主義溫馴的奴僕。張雪門對這類教會幼稚園也曾作了具體描述,說他們“有美麗的教室,小巧的設備,在一時動作以後茶點以前,兒童們一定要閉一會兒眼睛,他們的小嘴一定還要唱一首禱告的歌曲;早晨相見,放學話別,‘上帝祝福’詩一樣的調子,全從舌端跳到恬靜的空中,飄宕在這邊那邊。他們的心兒是甜美的,精神是活潑的。因為他們所受的材料都是從西洋直接的翻譯過來,是已經經過了多少教育者的匠心精選。至於教法,也是向西洋局部的摹擬。這種教育多半操於一知半解西洋傳教士的太太們,利用國內教會出身年輕的女子。”張雪門對此和許多愛國者一樣,深感痛心,在許多著作中都抨擊了這種奴化教育。他認為教會幼稚園的保姆只是為教會盡職而不是為教育服務,她們關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並尖銳地指出教會幼稚園作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極的是在減弱中國民族的反抗,積極的是在製造各國的洋奴。”

發展

他指出這種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著重於使兒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機會,是從義大利和美國傳入我國的。前者通過教具進行日常生活的訓練、感官的訓練和知識的訓練;後者則利用生活環境中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為教學材料,按時令的變化,從兒童的動機和需要出發設計和編制課程。而在這兩種教育思想中,美國的兒童本位教育思想對我國幼教界的影響,又遠勝於義大利的兒童本位教育思想的影響。他本人原來也是贊成這種兒童本位教育思想的,但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他已認識到這種觀點完全不適應我國當時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認為教育如果不考慮社會需要,那就沒有多大效果。

改造

他認為“中國社會的貧、弱、愚、私則在於國內封建的勢力未曾剷除,而國際上帝國主義的侵略日益加甚。此後若誠欲改革中國社會的病態,走上光明的大道,”則其革命不在槍炮而在教育,應通過教育“培養國民生產的習慣與興趣,團結的能力,客觀的態度,自動的精神,並喚起民族的意識及反帝國主義的情緒。”所以,教育是改造中國的關鍵,而幼稚教育應居其始。他強調的兒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現代中華民族應負的使命,兒童雖小,也決不例外,他認為優秀民族實基於幼稚教育,並提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有4項具體目標:“一是剷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喚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養成勞動與客觀的習慣態度;四、鍛鍊我民族為爭中華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國主義作奮鬥之決心與實力。”基於這種認識,他主張幼稚教育必須是根據三條原則: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二是國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兒童的心理發展。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兒童的倫理觀念、民主生活和科學頭腦。總之,他認為幼稚教育的目標必須隨時代的前進而改變,符合時代的需要和造就中華民族優秀的新一代的要求。

課程

早在本世紀30年代初,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教授董任堅翻譯了《行為課程》一書,當時正值行為主義學說在我國傳播。張雪門也在此時開始了他對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曾先後在《幼稚教育概論》、《幼稚教育新論》、《新幼稚教育》等著作中對幼稚園的課程問題進行了專門的探討。1946年去台灣以後,他繼續致力於幼稚園課程的研究,於1966年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初步形成了他的“行為課程”的理論體系。隨後在70年代初他又出版了《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對幼稚園的課程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這裡我們將他在幼稚園行為課程方面的主要觀點和主張作一簡略介紹。
(一)幼稚園行為課程的含義
早在1929年,張雪門在《幼稚園的研究》一書中就提出:“課程是什麼?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製,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同時明確指出:“幼稚園的課程是什麼?這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此後不久他在《幼稚教育概論》一書中又指出:“課程源於人類的經驗,只為這些經驗對於人生(個人和社會)有絕大的幫助,有特殊的價值;所以人類要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充實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學得這些經驗,學得了一些又想學得了多些,而且把學得的再傳給後人”。因此,他認為不應當把課程僅視為“知識的積體”,而應當是把“技能知識、興趣、道德、體力、風俗、禮節種種的經驗,都包括在課程里。換一句話來說,課程是適應生長的有價值的材料。”不過這時他還沒有明確提出“行為課程”的概念。直到1966年他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才明確提出什麼叫行為課程的問題。他說:“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他認為這種課程“完全根據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於教材的活動。”它首先應注意的是實際行為,凡掃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養雞、養蠶、種玉蜀黍和各種小花等,能夠讓幼兒實際行動的,都應該讓他們實際去行動。因為“從行為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同時幼兒只有通過這種實際行為,才能使個體與環境接觸,從而產生直接經驗,這種經驗也可以說是人生的基本經驗。他還特別說明,“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經驗,然後才可以補充想像。”至於遊戲、故事、唱歌等教材,雖然也可以給予幼兒模仿和表演的機會,然而並不能代表人類實際的行為。所以,他要求教師一定要注意兒童的實際行為,要“常常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能力。”他認為“若教師真能做到這樣,這便是行為課程了。”
(二)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組織
如何按照上述行為課程的要求組織幼稚園的課程呢?他認為幼稚園課程的組織與國小、中學和大學各級學校的課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其特點有三:
第一、“幼稚生對於自然界和人事界沒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整個兒的。”所以編制課程時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統了,反不能引起兒童的反應。
第二、“當幼稚生的時期中,滿足個體的需要,實甚於社會的希求。”所以編制課程時,應兼顧社會和個體兩方面的的需求。
第三、“幼稚園的課程,須根據於兒童自己直接的經驗。”雖然這種經驗不如傳授式的經濟和整齊,但對於幼兒來說,意義重大。
此後他於70年代初出版的《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中,又在總結40多年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組織幼稚園課程的一些標準和要求,如:“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是有目的有計畫的活動。事前應有準備應估量環境,應有相當的組織,且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各種動作和材料全須合乎兒童的經驗能力和興趣。
動作中須使兒童有自由發展創作的機會。各種知識技能興趣習慣等全由兒童直接的經驗中獲得。”在這裡他不僅提出課程及與兒童生活聯繫;須合乎兒童的能力、興趣和自由發展的需要,還特彆強調了課程須有目的、有計畫有遠大的目標。他在實踐中還曾指導幼師生具體根據上述標準,擬定了《各月活動估量表》,即全年的課程表。在這些估量表中都將活動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兒童三大類:自然環境類包括節氣、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社會環境類包括節令、紀念日、農作、家庭、店鋪、職業、風俗、公共機關、學校;兒童類包括遊戲和疾病,並規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動。
三)幼稚園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
他指出行為課程的要旨是以行為為中心,以設計為過程。只有行為沒有計畫、實行和檢討的設計步驟,算不得有價值的行為;只有設計沒有實踐的行為又是空中樓閣。所以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是起於活動而終於活動的有計畫的設計。行為課程既經設計,則應根據設計精選有助於幼兒生長進步的自然的良好行為,指導進行。同時在進行中須把握住遠大而客觀的標準,並注意勞動中亦須勞心的原則。由於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系採取單元教學,它一般是先根據幼兒的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目的,再根據目的估量行為的內容。行為課程的內容可以包括幼兒的工作、遊戲、音樂、故事兒歌,以及常識等科的教材。但在實施時,則應徹底打破各學科的界限。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應在各科教材中選擇與學習單元有關的材料,加以運用,適當配合幼兒實際行為的發展,使各科教材自然的融會在幼兒生活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從生活而發展,也從生活而結束。採用行為課程教學法,教師在課程進行前要準備教材、布置環境、詳擬計畫;在課程進行中,教師要隨時巡視指導,不重講解,而著重指導幼兒行為的實踐,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負責守法、友愛互助等基本習慣。行為課程的教學結束後,評量與檢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此了解幼兒的知識、思考、習慣、技能、態度、理想、興趣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至於單元的選擇,則須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會需要及幼兒的能力。
綜上所述,張雪門的幼稚園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通過兒童的實際行為,使兒童獲得直接經驗;同時要求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組織教學,主張採取單元設計的方法,打破各種學科的界限。這種課程理論,雖然從學校教學的一般規律看來,不是完全無可非議,但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來說,則有比較明顯的積極意義。

見習實習

幼稚師範教育思想是張雪門的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研究幼稚教育如僅限於研究幼稚園教育,拋棄了師範教育,這無異於“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葉者不整樹木,決不是徹底的辦法”。張雪門的幼稚師範教育思想和實踐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就是他非常注意實踐,從一開始起就從“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這一基本指導思想出發把見習和實習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對於幼稚師範的見習和實習張雪門曾作了系統的論述:

場所

關於見習、實習的場所他認為幼師生的實習場所應有4種單位:
(1)中心幼稚園。幼稚師範設立的中心幼稚園是供幼師生獲得教育幼兒的實際經驗的重要實習基地。中心幼稚園的教師,既是幼兒的教師,也是幼師生的導師。幼師生通過在中心園的實踐,可以奠定學習幼稚教育、從事幼稚教育、熱愛幼稚教育事業的基礎。(2)平民幼稚園。這是幼師生第二學年實踐的主要場所。當時北平幼稚師範校內外共有平民幼稚園五、六個之多。它們均是借用正規幼稚園的園舍設立的,於是幼師生的實習活動便從商借園舍開始,然後進行生源的社會調查,宣傳動員經濟貧困的家長送幼兒入園來免費受教育。在幼兒入園後,幼師生則在園內輪流擔任園長、教師、會計、採購等工作,通過這種實習可以使幼師生具有獨立從事幼稚園各種工作的能力。(3)嬰兒教保園。當時香山慈幼院的嬰兒教保園,收托初生到四周歲的兒童,規模較大、設備講究,對嬰兒的保健、營養、教育都很重視。在這裡幼師生通過衛生保健、兒童營養、膳食烹飪、嬰幼兒服裝裁剪製作等方面的實習,可以了解嬰幼兒的身心特點及嬰兒保教的基本常識。(4)國小。通過在國小的參觀和實習,可以使幼師生了解幼兒在入國小前在知識、行為、興趣、態度等方面應如何做好準備,為入學打好基礎。除以上幾種實習和見習之外,他還主張組織學生下鄉舉辦鄉村幼稚園,使學生了解農村迫切需要幼稚教育的情況,進一步體會幼稚教育的社會價值,從而堅定其要百折不撓地為幼稚教育事業獻身的決心。

時間安排

在三年中,他規定第一學年每周實習為9學時,分3次進行。先參觀該校中心園的園址、園舍、設備、教具、教學設計、各科教學、遊戲,以及教師的態度、技能、興趣、習慣、儀表,及教師對幼兒發生問題的處理等,使幼師生對幼稚園有個基本概念。然後參觀各類型的幼稚園,使師範生開擴眼界、擴充知識,研究、比較、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教育。最後是參與實習,每周有三個上午到中心園實習教育教學活動,以形成幼師生的基本觀念和教學能力。第二學年的實習時間則主要由學生自己支配。在平民幼稚園裡,從建園到管理,都讓幼師生獨立完成。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一半時間在嬰兒園實習,另一半時間到國小實習,使幼師生對幼稚園的兩端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使各階段教育相互銜接;第二學期則全班下鄉,開辦農村幼稚園,使幼師生確立為城市平民及鄉村農民的幼稚教育而獻身的志向,忠誠於貧苦的勞動人民的教育事業。

組織

張雪門把上述這種實習計畫,稱為“有系統組織的實習”,他認為這種有系統組織的實習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第一須有步驟,第二須有範圍,第三須有相當時間,第四更須有適合的導師與方法”。同時他指出這種實習的進行步驟大體上可分為4大階段:“第一是參觀,時間為一個學期,其對象為建築、教具、工具、材料等設備,師生的儀表、態度與興趣,對幼稚生習慣積極或消極之處置,工作、遊戲、文學等教學過程以及整個的設計。在這一時期指導的教師,應以擔任實習的導師為主,幼稚園教師為輔。……在參觀時期的師範生,唯一注重的是在培養對幼稚園的基本觀念。第二是見習,時間也是一個學期,從供備材料開始,一直到整個設計活動中的參與。在這一時期指導的教師,應以幼稚園教師及擔任實習的導師為主。……見習的地點,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屬幼稚園為宜。第三是試教,我對這一時期定的是一個學年。凡指定幼稚園中的招生、編級、選材、組織課程、指導活動、編制預算決算,以及一切教學上教師業務上幼稚園行政上的處理,都由二年級的師範生來擔任,擔任實習的導師反退居於顧問地位。第四是輔導,時間也是一個學年。輔導在縱的方面是由兒童的隊伍出發,向兒童家庭推進的是家庭訪視,親職教育;同時更由個案工作求得整的聯絡向學校單位前後延伸到託兒所和國小低年級。橫的方面是向廣大的社會聯繫,包括社區調查、營養站、衛生站、輔導會、導生班。這些工作,一律由三年級的師範生負責,他們要自己計畫,自己分配工作,自己檢討並改進,這一階段的實習不但要了解兒童的發展情況,而且要進一步主動地展開全面的兒童福利工作,培養地方師資,以求達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張雪門提出的實習計畫與傳統師範學校的實習有明顯的不同;一是在空間上,它把幼師生的實習場所從幼稚園擴大到嬰兒園和國小,從校內擴大到校外,從城市擴大到農村;二是在時間上,它從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後一學期,增加到三年六個學期中均有實習;三是內容上,它從僅僅實習幼兒教育擴展到嬰兒保育、國小教育,從只實習教育和教學擴展到實習行政管理以及縫紉、炊事等。
總之,張雪門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他以畢生的精力致力於幼稚教育,先後達60年。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和實踐過去曾對我國,尤其是我國北方和台灣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對幼稚教育的目的、課程和師資培養等方面的論述,有不少地方仍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同時他一生不為名利,熱愛幼教事業,熱愛兒童,為幼教事業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和他注重實踐,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在幼稚園、幼稚師範最基層的崗位上辛勤工作,孜孜不倦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也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