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垣

張維垣

張維垣(1922——1983),字高軒,又署文源、阿垣、塞上老人。甘肅通渭人。書法家 國畫家。精通中等教育,兼擅考古、文物保護、藝術史論,中醫辨證施治、圖書館學、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維垣
  • 出生地:甘肅通渭縣文樹川鄉上陽屲村
  •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5日
  • 逝世日期:1983
  • 職業:書法家 國畫家
  • 畢業院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個人履歷,藝術探索和創作生涯,道德文化修養,不屈不饒,寧折不彎,不幸遇難後全國書畫家惋惜及媒體的報導,“張維垣現象”,張維垣書法藝術,聆聽藝術宏論,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書法特色,《中國書法》的推廣專題介紹,張維垣中國畫藝術,中國畫各種門類以及指墨的特色,徐煥如對張維恆畫藝的評價,張維恆作品的特點,

個人履歷

張維垣,1922年10月5日生於甘肅通渭縣文樹川鄉上陽屲村。1945年高中畢業,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8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任國立杭州女中、建國中學美術教師。1949年奉調回甘肅通渭中學工作。1950年4月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8月調任天水專署文教科科員、秘書,麥積山文管所兼職負責人,天水專署水利局秘書。1957年1月任甘肅省天水農業幹部學校副校長。1958年入甘肅省委黨校學習。負責創建了天水農幹校、五中、農技校、農業中學等近十所學校並擔任副校長、校長。1979年調任天水縣文化館副館長、館長至終。1983年6月6日逝世於天水北道埠。

藝術探索和創作生涯

張維垣從小在私塾先生戒尺下接受非常嚴格的楷書訓練,中學時期又對行草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遍臨當地所能借到的碑拓字帖。就讀國立藝專時,在潘天壽黃賓虹鄭午昌吳茀之諸樂三鄧白林風眠關良柴扉李可染等名家指導下,張維垣如饑似渴,不分流派汲取藝術精華。黃賓虹先生賞識其人品、天資和學業,收為入室弟子。朝夕相處、研墨抻紙,侍奉案前,耳提面命,自然得其真傳;先生外出,隨從左右;國外友人來訪,充當英語翻譯。同窗芸芸,僅他獨自而已。所撰《畫史》,先生為之作序,在《藝林晚報》連載。郭沫若稱維垣是“黃賓虹的左右手”!1949年張維垣奉調回甘肅通渭時,師生離別難分難捨,先生贈畫題詞:“維垣學兄 將返朔方 南遊文藝 得以傳播 廣漠西北古物 圖畫 文字 出土可資參考者近今較多 知識溝通 當為孟晉 寫此詒之 乙丑八十六叟 賓虹”。同時給范振緒趙望雲分別寫信,介紹自己的高足。先生高尚的人品、嚴謹的治學態度、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殷切希望實實在在引導了維垣一生的藝術探索和創作。
黃賓虹題贈張維垣山水圖黃賓虹題贈張維垣山水圖

道德文化修養

維垣從小受到嚴格的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品行端正,孝順長輩,尊重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國立藝專畢業後,懷著一顆報效祖國、振興家鄉文教事業的赤子之心,拒絕有著優厚待遇的出國任教之聘請,毅然留在國內後又回到養育了自己的那塊貧瘠土地。這裡還有竭力支持自己學業,操持家務,精心伺侯母親、弟弟和兒子的夫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心底善良的他不可能忘本。與夫人許志淑相濡以沫、相依為命、相互扶持著度過了坎坷不平的一生。
在工作中,他吃苦在前、任勞任怨、服從調遣。解放初,趙望雲欲調他去西北文化部給自己當助手,天水專署以當地缺乏人才為由未放行;五十年代中期魯迅美術學院發函調他任教,天水專署以西北缺乏人才為由未放行。長期蝸居在天水的文教園地,苦苦耕耘,落寞無聞。

不屈不饒,寧折不彎

在那些變著不同花樣的政治運動中,你不主動充當工作組的積極分子去整別人,就有可能挨整。維垣一身正氣、剛正不阿,哪怕自己挨整,也從不昧著良心而捕風捉影、捏造事實去整別人。結果他屢遭厄運,待運動後期卻沒有一條罪名能得到落實而不了了之。
他不屈不饒,寧折不彎,因為說真話反映通渭餓死人的問題受到批判鬥爭。在越來越基層的崗位上忍辱負重,教書育人,認真工作。領導籌建的天水農幹校、天水五中、天水農技校等近十所學校,為國家培養出大量人才供職於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像白月友那樣受到國家主席簽署命令嘉獎的世界名流。晚上稍有餘暇則就著昏暗的煤油燈讀書、寫字、繪畫。工作和生活條件越來越差,人品卻不斷得到完善和升華。他自題《青菘圖》《墨竹圖》“高風亮節 翠滿神州”、“不花不實 清白一生”,這正是他高尚人品的真實自我寫照。

不幸遇難後全國書畫家惋惜及媒體的報導

他不幸遇難,全國一些熟知的書畫名家聞訊扼腕嘆息,紛紛發來唁電、唁函。夫人率子女自費裝裱展出遺作,得到藝術家們支持與讚譽。李可染題寫展名;王鳳儀凌春德、梁軍竭盡全力多方幫助;鄧白吳凡、劉江、潘韻等為遺作題詞。謝稚柳為《張維垣畫集》書名。陳佩秋為枇杷圖補畫山鳥並為《張維垣畫集》作序。尹瘦石沈鵬李鐸劉藝佟韋莫朴郭仲選、李般木、楊長槐周志高朱培爾等幾十位蜚聲中外的名家題字作詩高度評價人品和作品。劉開渠扶重病榻上題《張維垣傳略》書名不久溘然長逝。王學仲聞維垣事跡題“大作遺響,必可傳世”。……
《甘肅日報》《蘭州晚報》《人民之聲報》《民主協商報》《中國老年報》《今晚報》,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幾十家新聞單位發表評論文章和作品,頌揚張維垣高尚人格和不凡的藝術作品。《書法》《中國書法》《書畫藝術》《美術大觀》《書法賞評》《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名家墨跡》等專業典籍刊登他的藝術生平和作品。新編《通渭縣誌》“人物編”將張維垣作為歷史上的著名書畫家立傳。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百幅作品在各種出版物發表。

“張維垣現象”

生前落寞無聞,身後聲名鵲起,學者吳辰旭發表文章稱其為“張維垣現象”。陳伯希題張維垣遺作展“書畫精湛 藝高命蹇 身後始重 九泉君安”。董振濤在《今晚報》“翰墨苑”發表張維垣的書法作品,撰寫評介文章,語重心長的告訴讀者:“請不要忘記,隴上有個張維垣!”

張維垣書法藝術

聆聽藝術宏論,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縱觀張維垣藝術作品,很難定格於是某家某派的產物。他一生轉移多師,不執門戶之見,汲取諸家之長,不斷創新。除藝專諸師外,對當時能接觸到的徐悲鴻郭沫若呂鳳子陳之佛張書旗謝稚柳吳湖帆等名家無不虛心求教。尤其是趙望雲,在張維垣多次赴西北文化部聯繫工作時,有意安排在碑林下榻,並提供筆墨紙硯,讓他潛心鑽研。西安碑林有自漢至清,各代名家的真草隸篆石碑琳琅滿目。特別是唐歐、虞、褚、顏、柳、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李陽冰、史維則等人的手筆刻石最為可貴。宋元明清米、蔡、蘇、趙佶、趙孟頫、董其昌、林則徐等人法書深受人們推崇。一百一十四石的“開成石經”,更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張維垣多次入住碑林,廢寢忘食,貪婪地吮吸著藝術的精華,這對於他晚年能在書法藝術上取得如此成就,無疑起到非常重大地影響。一代宗師趙望雲,傳經布道有方,其用心是何等的良苦!五十年代初張維垣作為天水專署特派員負責接待以常書鴻為首的西北文化部麥積山石窟考察團;以吳作人為首的,鄧白羅工柳王朝聞常任俠孫宗慰陸鴻年戴澤等著名藝術家參加的中央麥積山石窟勘察團;以劉開渠為首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雕塑考察團,以及前來考察的鄭振鐸等好幾批專家、學者。陪同名家考察,聆聽藝術宏論,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張維垣書法作品張維垣書法作品

書法特色

其作品隸、草、正、篆、行諸體皆精,尤擅行草書。其氣韻、章法、結字、布陣爐火純青、自成一路。得力於鐘繇、張芝、二王、孫過庭等。細細品讀有一種脫俗遠塵的清氣沁人肺腑。 “先生的書法自有風貌,行、草尤見功力。款式題跋,融書畫於一體;單副書法作品,更是揮灑自如,其分行布白、俯仰向背之間流韻特出。……”(常振勵);“……其行草,章法有致,結體謹嚴,行筆流暢自然,含蓄內蘊,頗有人書俱老之感”(劉江);王朝聞評論道:“維垣同志書畫都有獨特個性,和他的照相一樣,在質樸中見聰慧。讀他論書法的遺文,同樣顯現出他那謙恭而自信的性格,尊師重道,強調用筆的重要卻不忽視駕馭毛筆者的藝術素養與人品的重要”。

《中國書法》的推廣專題介紹

《中國書法》(1997·2)“現代名家”專欄發表張維垣多種形式書法作品和李子偉文《張維垣和他的藝術》,將張維垣作為我國現代書法名家向全國、以至全世界熱愛和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特別是書法)的人們專題推介:維垣先生對書法的用筆有深刻的研究和見解,他在書法論文中深刻而精闢地論述了書法如畫法的道理,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他廣徵博引,把蔡邕、謝赫、張彥遠、姜白石、湯臨初、祝允明,以及沈尹默、魯迅等古今名家關於書畫用筆的至論進行了系統對照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顯示了他在書畫用筆理論上的造詣。他不光在理論上探討書法用筆的法則,而且身體力行,在自己的書法實踐中充分加以運用。先生的書品如人品,質樸自然,讀來親切。先生晚期的作品,顯得更加沉著,用筆果斷明快,字態老健蒼勁,頗有人書俱老之感。筆墨中不時隱露出苦澀與峻峭之氣,不難看出,書中滲進了一生的酸辛、困頓與沉澱。先生還十分注重字外功的凝聚,由於特殊的人生道路和條件,早年他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參與水利考察;又同當代藝術名家一同進行藝術考古;一生研讀了大量的文學和藝術圖書,尤其對中醫的辨證施治,陰陽學說運用到書法的創作當中;藝專攻讀時,又幫助黃賓虹整理書、畫和諸多高品位的古玉、陶、銅器、瓦當等收藏,汲取了豐富的、常人不能多得的知識。他認為沒有廣博深厚學養的書家,只能是熟練的寫字匠,而不能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先生如此造詣,絕非一朝一夕,草草率意者所能辦到的,是他一生修心養性、清白自守,師法高古、得名家真傳,轉移多師、汲取諸家之長。歷經半個世紀的苦苦修行,厚積薄發,才得以成其正果!

張維垣中國畫藝術

中國畫各種門類以及指墨的特色

張維垣對於中國畫各種門類以及指墨等幾乎無所不通。“擅山水、花鳥,間作人物亦甚有姿致。師承潘天壽黃賓虹鄭午昌等名家,兼併諸家用筆用墨精髓。山水風貌多變,工寫皆長,聚黃賓虹鄭午昌於一堂。而近歲所寫《岷山夕照圖》,則一變常態,更具當代北方畫派之格局。至於荷塘、盆蘭,又得潘氏逸氣”(陳佩秋)。“山水曾臨宋人一路,筆力雄健。也曾仿清四家,功夫深厚。能及鄭之細密文靜之美,潘之疏闊雄健之筆。四十年後得見近作幾副,能融各家之長,自成一路,尤能將祖國西北雄奇遼闊之山勢,引入筆底,筆墨遒勁老成,疏淡蒼茫,另有一種天趣。……近見數幀梅、竹、鶴、菊、蘭等,頗見功力。能得白陽山人、吳缶老、鄭板橋、以及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之精髓,用筆靈動含蓄,用墨淋漓厚重,堪稱佳作也”(劉江)。

徐煥如對張維恆畫藝的評價

徐煥如在《勇於創新》文章中寫道:張維垣的山水畫,面貌清新別具一格,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執著地作新的探索,這無疑是藝術不斷更新創造的重要原因,國畫也不例外。……雖說這裡看到的他的山水作品不多,但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卻已經較為充分地反映了勇於創新這種鮮明的特色。如他的《麥積遠眺》、《麥積山紀游》、《九寨溝寫生》、《曲徑通幽》(青城山)、《岷山夕照圖》、《都江堰》等作品,表現了畫家為祖國的名山大川所感染吸引,投入了他全身心的愛和感情,他以畫家的敏感,發現了景物中的精華之氣。在《麥積遠眺》中題到:“隴山渾厚,蒼鬱之氣極難寫,此幅略得其趣”。基於作者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以藝術家犀利的目光捕捉了它的精髓,並著力於用自己的繪畫技巧抒發這種豪邁感情。維垣筆力遒勁,畫面凝重深邃,充滿生機,作品給人以新意和濃厚的現代感;他的畫面閃現著黃賓虹先生淋漓、渾厚、華滋的墨韻。
張維垣國畫作品張維垣國畫作品

張維恆作品的特點

維垣的作品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是操有純熟的傳統技法,卻不囿於傳統技法一些過時的規矩,而能根據現實有所創新,表現出來的作品能激盪我們的感情,淨化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和畫家一同感受,排除那種雲淡清高、孤傲幽遠的情趣,使我們置身於生機勃勃的當代現實景物之中,他正是在這一點上有了突破。
從1947年開始張維垣山水畫作品不斷在國立藝專校刊、浙江省和上海市報刊雜誌發表。1948年兩幀山水作品入選全國美術展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