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望雲

趙望雲

趙望雲(1906年9月30日—1977年3月29日),現代畫家,河北束鹿人。早年與王森然、李苦禪等組織吼虹藝術社,1937年創辦《抗戰畫刊》。擅長山水、人物,創作面向生活,畫風於質樸厚重中蘊含秀雅,尤長於表現陝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為長安畫派的開創畫家之一。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陝西省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主要作品有《農村寫生集》《西北旅行畫集》《埃及寫生畫集》《趙望雲畫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望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束鹿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77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國立北京藝專
  • 主要成就:開創“長安畫派”
  • 代表作品:《塞上寫生集》 《黃河寫生冊》 《林區寫生冊》
人物簡介,藝術履歷,藝術特色,主要作品,社會評價,一代宗師,作品價格,

人物簡介

趙望雲,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9月30日生於河北束鹿(今河北辛集),又名新國。1977年3月9日病逝於西安。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河北省束鹿市人。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陝西省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

藝術履歷

趙望雲,高小畢業後初曾做學徒。1925年秋由表兄王西渠資助赴北京入私立京華美專學習繪畫,半年後轉入國立北京藝專專攻國畫,京華美術專科學校肄業。1928年在北京師範任教,1930年在北京吼虹社任主編。1932年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1933年至1935年任天津《大公報》旅行記者,1933年在河北農村寫生,作品在《大公報》連載。1934~1936年又到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農村寫生,作品描繪了飽經戰亂摧殘的農民的貧苦生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獲平民畫家的稱號。1935年應馮玉祥邀請,合作出版了《泰山社會寫生詩畫石刻集》。抗日戰爭期間,在馮玉祥資助下,和老舍在武漢創辦《抗戰畫刊》,後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寫生,在西北風土人情影響下,形成簡括淡遠、樸實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40年代轉赴西北,描繪西北地區的山川風光和農村風物,並作敦煌之行,臨摹石窟壁畫。1949年後西北美術工作者協會副主任、陝西分會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主席、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著名畫家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為其門下弟子。五六十年代與石魯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陝南秦嶺林區、三門峽水庫工地,創作了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作品。曾出訪埃及寫生。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開創“長安畫派”。
趙望雲

藝術特色

趙望雲平生致力於中國畫創作,面向生活,畫風質樸渾厚,骨高氣雄。以人物、山水著稱。作品的創作內容十分廣泛:農民、工人、各少數民族的勞動生活、農村的田園風光、塞外的遼闊草原、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風沙瀰漫的弋壁灘、三門峽水利工程、寶成鐵路建設工地、南海之濱、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跡所到之處,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國風貌的佳作。
他所表現的題材,前人很少表現過,因而也無成法可循。這使他在寫生實踐中下了很大的功力。根據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對國畫傳統的筆墨表現方法進行了各種探索和創新。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視捕捉人物的神態感情,所繪形象生動,韻味無窮。從40年代中期以後,他的筆墨趨於成熟,不論隨意揮灑,還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備。50年代以後的作品,筆墨技巧已達到駕輕就熟的程度,線條剛柔相濟,墨色溶化滋潤。
趙望雲的寫生,早年多畫人物,後來逐漸以山水為主。但是他畫山水也是旨在反映現實社會生活,表現人的精神面貌。他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繪畫中的山水與人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他很少畫純風景性質的山水畫,更不畫閒情逸緻的騷人雅士和達官仕女。他認為“一切快樂都是勞苦換得,風景的優美,亦多因為人的活動 ”。所以他能根據不同的題材、環境、運用嫻熟的多變的表現方法來描繪豐富多彩的自然物象。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農村寫生集》、《塞上寫生集》、《黃河寫生冊》、《林區寫生冊》、《 西北旅行畫集》、《埃及寫生畫集》、《趙望雲畫集》等。
畫作《深夜行》賞析
以中國畫水墨來表現夜景,一直是有相當的難度,因為與西方油畫不同,傳統中國畫並不直接表現光線。前人的山水畫在很多時候是通過在空中勾畫日月來標示時間的。然而追求含蓄洗鍊的趙望雲,顯然已不願重複這一較呆板的程式了。
趙望雲 《深夜行》趙望雲 《深夜行》
畫家創作於晚年的《深夜行》,用筆十分放鬆,運用了潑墨暈染和大寫意筆法,在看似隨意中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畫面用筆不多但仍令人感到十分豐富,這是通過山崖及樹木的墨色濃淡對比和筆觸的巧妙變化實現的。引人注目的是,畫家通過這樣的畫面成功地營造了一種寧寂的氣氛:山腰間一人獨馬行進在羊腸鳥道之上,這樣冷清的情景正暗示了深夜這一獨特的時間。構思之巧,正如前人繪“深山藏古寺”詩意,只畫一僧下山挑水,不顯一檐片瓦,畫家立意已深得中國傳統藝術含蓄蘊藉之妙。

社會評價

趙望雲除了對現代山水、人物畫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對於家畜動物的描繪也有新的創造。特別是他畫的毛驢、造型準確。筆簡墨潤、形象生動、活潑可愛,所以解放前人們送給他一個雅號--“趙望驢”。當今畫驢名家黃胄,就是在他的影響下而有所發展的。
趙望雲曾在西安美術學院任教,他對培養藝術人材,傾注了不少心血,當今國壇名家如黃胄、方濟眾、侯聲凱、徐庶之、趙振川等人,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如今仍活躍在陝西及全國畫壇的崔振寬、王寶生、王西京、王子武等長安畫派代表人物均是他的學生。
趙望雲在中國現代美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寫詩評價到:“從茲畫史中,長留束鹿趙。”
趙望雲先生是我國現代傑出的藝術大家、20世紀中國畫壇大眾化藝術思潮的先驅、“長安畫派”的奠基人和創始人。此拍品是畫家早年作品,洛神神情婉轉,衣帶飄揚,飄舉的衣帶襯托出其正乘雲徐徐行於浩淼的水波之上,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

一代宗師

紀念一代宗師趙望雲百年誕辰
趙望雲,是現代中國畫壇上一個一度被歷史所忽視,然而卻是一個絕對應該受到人們強烈關注的重要的畫家。在關注現代社會、現代生活,在藝術走向民眾、表現民眾的世紀性大潮中,趙望雲以他曾經擁有過的無與倫比的影響,成為藝術大眾化的當之無愧的先驅。
趙望雲(1906―1977),1906年9月30日出生於河北省束鹿縣周家莊一個兼營皮行生意的農民家庭里。從小對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父親的去世,家道的衰落使趙望雲15歲就被迫去皮店當學徒,20歲左右,才由親戚資助去北京學習美術,先後在京華美專和國立北京藝專學習。中途輟學,流落社會自學繪畫的趙望雲在王森然的影響下學習了國內外一些進步的文藝理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及由此而來的藝術為民眾服務,“走出象牙之塔”的時代風氣影響下,決心用中國畫的方法表現現實人生。22歲的趙望雲和李苦禪、候子步等人組織“吼虹藝術社”,決心改革中國畫。這以後,趙望雲開始創作大量直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尤其是表現農村生活和民間疾苦的作品,成為本世紀中國畫壇這種“為人生的藝術”和返歸民眾傾向最早也是最傑出的代表。趙望雲的反映現實的繪畫受到人們的關注,著名的《大公報》開始邀請趙望雲擔任其“旅行寫生記者”,以繪畫的方式對社會現實生活予以真實報導,其畫作又以《趙望雲農村寫生集》結集出版。“布衣將軍”馮玉祥主動邀請趙望雲,以馮詩配其畫的方式再版其寫生集,趙望雲聲譽為之而鵲起。這以後,趙望雲和馮玉祥多年合作,繪製了“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主編了《抗戰畫刊》。三十到四十年代,趙望雲又連續出版了《趙望雲塞上寫生集》、《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集》、《趙望雲旅行印象畫選》、《趙望雲西北旅行畫記》,並在《大公報》、《宇宙風》、《北洋畫報》、《抗戰畫刊》上發表大量作品。此期在西南和西北地區長期的旅行寫生奠定了趙望雲繪畫的堅實基礎。五十年代,趙望雲一度擔任西北地區美術部門的領導工作如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美協西安分會主席等職,領導了對敦煌石窟的接收、西北歷史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同時在西北地區各地寫生,去埃及訪問。1957年,這位中國畫壇少有的思想先進關注社會的畫家卻被定為“右派”,強大的政治、社會壓力給趙望雲的後半生罩上了濃重的陰雲。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更給趙望雲帶來災難性的長期打擊。這位至死未得“平反”的一度叱吒風雲的畫家儘管仍儘可能地堅持作畫,也在此期使受其影響的西安畫家群體獲得了風格獨具的“長安畫派”的美譽,但仍在1977年3月29日含冤病逝於西安,他所取是的巨大的藝術成就也同樣含冤而蒙塵。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的今天,確乎是應當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這位開時代先聲的“民眾畫家”的時候了。世紀初的中國畫界,因其畫種的古老及慣性的強大,在大談“美術革命”的當時,在大談藝術走出象牙之塔和走向民間的二三十年代,像嶺南三傑那樣組織展覽,林風眠那樣搞藝術運動以教化民眾已屬難得;真正拿起畫筆直接走到民間,乃至以繪畫反映民間生活民間疾苦者寥寥。林風眠有《痛苦》、有表現勞工之《休息》等少量作品;廣州的潘達微編輯過《平民畫頁》;潘達微、黃少梅1912年畫過反映民間的《流民圖》……但真正以反映民間民眾疾苦為職事而專門之畫家,就其創作時間之早、創作思想之自覺和作品數量之巨大與影響之深廣,趙望雲無疑當屬現代中國畫壇藝術大眾化之先驅與代表。
趙望雲作品趙望雲作品

作品價格

趙望雲作品流傳海外的不多,香港市場出售的很少。
1989年11月,其作品《山村圖軸》(117.5*42.5公分)賣到1.5萬港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