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澤(徐悲鴻教育學派代表人)

戴澤(徐悲鴻教育學派代表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澤,四川雲陽人,當代著名畫家。1922年3月出生於日本京都本願寺。同年隨其父母回國。自幼喜愛繪畫,1942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中華民國時期國內最高學府)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黃顯之、秦宣夫、呂斯百、陳之佛等先生。1946年畢業以後,應徐悲鴻之邀北上北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院前身)助教、講師。1949年協助徐悲鴻等人建立中央美術學院。從教數十年來,為中國美術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著名者有靳尚誼、王沂東等。曾修復徐悲鴻《奚我後》等多幅作品。應邀為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機構創作大量作品。戴澤是徐悲鴻重要的弟子,新中國美術教育奠基人,中國第二代油畫家代表人物,中央美術學院奠基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批會員,徐悲鴻教育學派代表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日本京都本願寺
  • 出生日期:1922
  • 職業:畫家 藝術家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
  • 主要成就:民主同盟書畫會會長,
個人經歷,藝術年表,展覽,代表作品,作品賞析,

個人經歷

戴澤成長於書香世家,民國時其家族為重慶雲陽地區最大的鄉紳之一。父親曾創辦學校、編撰辭典。1922年春天,他誕生之時正值父親留學東瀛,那也是古都櫻花最為絢爛的季節,這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從一睜開眼睛,他所見的便是在一個美的世界,而對於“美”的孜孜以求、不懈追尋恰是其一生之事業。
1943年,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傅抱石先生為我們上課。傅抱石先生認為“素人”(非藝術專業人士)和畫人(專業藝術人士),對藝術的認識常常相左。素人大都認為藝術應該是“細緻入微,如明信片般美麗”,畫人的藝術追求相比多樣。抱石先生有個不同於人的特點,他在作畫時從不示人。他總是與我們講,看別人作畫就如同偷別人的東西。所以,上傅先生的課,就不要指望有技法示範觀摩的機會了。當時他家住在沙坪壩的金剛坡,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齋”。傅先生愛喝酒,崇尚東晉的高士文化。這一時期他潛心研究中國美術史,而這也正是他教我的課程。1945年悲鴻先生開始親自授課。1946年中央大學畢業後,受徐悲鴻先生準備去北平上班。管陳之佛老師借了路費,幾經周折買到了一張機票,直奔北平而來。
1946那一年,北平的冬天很冷。徐悲鴻先生帶我去參加北平美術家協會成立大會,當時的協會會址設在洋溢胡同14號。這裡除了吳先生還住了兩家人。宋步雲先生一家,李宗津先生一家。吳作人先生,他還沒結婚是一個人住的。當時在洋溢胡同14號裡面還有個畫室,歸宋先生管,由他安排請模特等教學活動,晚上聚集大家畫畫。
我記得協會成立時吃了一頓飯。當時,徐悲鴻對來賓逐一介紹,輪到我,徐悲鴻就跟齊白石說,他是我們這裡最年輕的;齊白石說,我要是他這個年紀啊,就跟你學素描……。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把大家都逗樂了。我還帶了不少作品請齊先生點評。那頓飯安排在吳作人先生的那個房間裡,擺了一大桌。吃完飯,宋先生還為到場的會員合影留念,如今,這張照片成為美術史上的重要歷史文獻。
1950年,由對外文化委員會舉辦的中國藝術展覽會,是一個特大型的藝術展,展品由古代和現代兩部分組成:古代部分都是故宮的國寶;現代部分則是徵集全國的作品,主要在北京、杭州兩地畫家作品中選拔出,最後由周總理親自確定去留,我的畫入選其中。同時,我還作為展覽會工作人員,負責護送展品。臨行前,徐悲鴻先生請吃飯,為我踐行。到了國外,我們也有通信,他囑咐我安心學習,不要想家。
德國印象很深的是魏瑪城,那是歌德的老家,他寫過一本書,跟自傳一樣,叫《少年維特之煩惱》,當時中國知識分子都讀了,還有一本叫《浮士德》,大厚本,好像郭沫若翻譯過。我在那兒看了歌德博物館,歌德在義大利旅行的收據,訂得很有條理,我還留言了,寫的是:“我愛歌德,我愛魏瑪。”還有德勒斯登,它的雕花石頭房子很好看。
1953年9月徐悲鴻先生突然去世,留下大量遺物需要整理,包括油畫、國畫、收藏品和大量文史資料。當時我正三十出頭,義不容辭挑起整個整理遺物的重擔。和幾個同事一起把遺物分門別類,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整理完成,並對部分畫作進行了修復,做了詳細的工作日誌。同年中央美院決定舉辦徐氏遺作展。我又肩負起修復徐悲鴻先生名作《奚我後》的任務。
經過將近一周的日夜奮戰,總算趕在開幕前修好,順利趕上了徐悲鴻遺作展。在後來出版的畫冊上也都採用了這幅經我修復後的《奚我後》。1982年,新街口徐悲鴻紀念館新館建成,我又從新寫過一次。
1953年我是邊上課邊抽出業餘時間整理徐悲鴻先生的遺物,準備遺作展。同年正在帶靳尚誼所在的畢業班,那時候的畢業創作都是畫領袖像。我負責的甲班班長是馬常利,業務班代表是靳尚誼,相當於的課代表吧。同學中很多都是著名畫家,比如張重慶,李京生,邵晶坤等等。我當時剛從歐洲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回來,在蘇聯遊學的經歷令同學們都很認可我,大家學習興致很高。
我在煤渣胡同9號院住了快一輩子,從1948年一直住到。有很長一段時間李苦禪先生也住在這個院兒。1972這一年經周恩來總理指示,苦禪先生和我,還有李可染,吳作人,劉繼卣,田世光,梁樹年,白雪石,王淑暉,羅爾純等諸位先生開始為賓館和駐外使館作陳列畫。
晚年由於我兒時舊傷,一眼幾乎失明,一眼患了嚴重的白內障。然心中似乎打開一扇新的窗,看的更加深刻簡約。耄耋之年變法,對藝術的認識有了新的高度。

藝術年表

1922年 3月23日出生於日本京都本願寺。父戴鴻儒就讀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院。
1923--26年 父親時任四川省雲陽縣中學校長、雲陽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期間,父親於上海參加商務印書館《綜合英漢大辭典》編譯工作。
1934年畢業於四川雲陽故陵鎮中心國小。
1938年畢業於雲陽中學。同年父親去世。
1941年畢業於重慶精益中學,王琦時任美術老師。
1942年以榜眼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呂斯百,傅抱石,黃顯之、秦宣夫,謝稚柳,陳之佛等名家。
1943年傅抱石親授中國美術史,時年大二。
1945年至大學畢業徐悲鴻親授油畫色彩課程。
1946年7月完成了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學業,隨中央大學復原到南京。隨後接到徐悲鴻來信,獲邀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同年9月到北平就任徐悲鴻助教。年底與齊白石、李可染、吳作人、董希文、宗其香等人共同加入徐悲鴻主創的北平美術家協會。
1947年創作油畫《乞丐》、《東總布胡同》等,並參加了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的國立北平藝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的聯合畫展。
1948年5月因創作油畫《馬車》被徐悲鴻提升為講師。他和妻子是經師母廖靜文介紹認識的,同年兩人結婚,恩師徐悲鴻作為他們的證婚人出席並贈字畫勉勵。 1949年7月同韋啟美,韋江凡到北京長辛店二七機車廠寫生。年底參加京郊土地改革工作隊,開始構思創作《農民小組會》和一些列土改題材作品。1950年土地改革工作結束,完成油畫《農民小組會》、《和平簽名》。作品入選同年7月的中國藝術社會主義國家巡迴展到前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展出。
1950年在徐悲鴻力薦下,作為中國藝術巡迴展工作人員赴莫斯科、列寧格勒、柏林、華沙等地做遊學訪問。在前蘇聯管轄的德國柏林遊歷。在當時的寫生作品中,記錄下柏林圍牆建立之前完整德國的最後景象。 1951年 3月隨中國藝術展覽會至民主德國柏林並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同期創作作品《青年聯歡節》
1952年參加吳作人先生創辦的《十張紙齋》沙龍。
1953年6月隨中央美院赴麥積山寫生,畫下大量當時還未遭損毀的佛教造像及壁畫。
1953年徐悲鴻去世,作為治喪委員會最年輕的成員主持修復《奚我後》等徐悲鴻遺作,並協助師母廖靜文籌備徐悲鴻紀念館。同年,任靳尚誼先生畢業班主任。
1954年同宗其香,梁玉龍、武必端等人前後兩赴朝鮮為志願軍創作。
1956年受炮兵展覽會之邀,為軍事博物館創作《南昌起義》。
1957年創作《勝利的行列》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在《中國青年》上出版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計畫實施12年規劃,受鼓舞創作《規劃》並出版。
中央美院展開素描藝術大討論。為研究雕塑素描,走訪面人湯傳人湯子博,玉雕老藝人潘秉恆。7月反右開始,每天早晨畫北京城。1960年代初,赴大連、山東大漁島寫生。同年赴黑龍江、四川、河北太行山等地寫生。
1958年中央美院師生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同年赴石景山開門辦學。
1959年 創作歷史題材油畫《肥水之戰》、《義和團》、《諒山大捷》,隨後經上海教育出版社印刷出版並作為歷史教學掛圖發行。
受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之邀先後赴寧波、上海進行大量素材寫生和細節考證,創作歷史題材油畫《義和團》,《張獻忠》、《太平軍大敗洋槍隊》並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收藏。應民族畫報之邀赴廣西鹿寨創作大煉鋼鐵相關題材作品,並在民族畫報出版
1960年 中央美院進行齊白石研究討論和印象派研究討論。受油畫系委託撰稿介紹印象派的文章。
1961年受大連自然博物館邀請, 赴大連創作《海港》。同期創作大量寫生。
1962年同侯一民等人赴大魚島實習寫生。
1963年6月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赴太行山腳下平山縣西流水村寫生。
9月受中國美協資助,同潘世勛赴西藏寫生。
先後途徑中印邊境、日喀則莎迦縣、拉薩當雄縣、拉薩市等地寫生
1964年 6月返回北京。回京後創作《春耕》、《林卡》、《莎迦熊妹村》、《播種》、《三姐妹》等作品
1963年深入西藏,歷經一年時間創作寫生,記錄下原生態的西藏風土人情。
1964年回京。 1968年 住了半年牛棚,同住的還有吳作人,華君武,常任俠,侯一民,鄧澍,錢紹武,宗其香等人 。和古元住上下鋪
同年赴徐州應王傑紀念館之邀創作油畫《王傑犧牲》。
1969年隨中央美院到河北省磁縣學習勞動。1970年 同王懷慶為國慶活動趕畫油畫《毛主席與林彪》。
應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之邀重畫《義和團》。
1971年 應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之邀創作《大澤鄉起義》及《義和團》,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單幅宣傳畫
1972年被國務院機關事業管理局抽調,同吳作人,李苦禪,劉繼卣,田世光,白雪石,羅爾純等入國務院賓館繪畫組創作。
1973年赴四川三峽地區寫生。
1974年 中央美院全校到戶縣向農民畫家學習。創作《批林批孔會》。赴天津大港油田寫生。
1975年調北京軍區柯棣華創作組創作《轉運途中》。
1976年隨中央美院赴東方紅煉油廠開門辦學。
1977年赴黑龍江黑河寫生。同年赴秦皇島玻璃廠,同任之玉創作《毛主席參觀玻璃廠》 應中國民族宮之邀,到黑龍江黑河寫生,創作油畫《岔溝之戰》並參加民族宮民族藝術展。
1978年創作《畫家徐悲鴻》,參加全國美展、巴黎沙龍中國藝術展、建國三十周年展和香港中央美院畫展等。
1979年應頤和園文物管理處之邀,重新臨摹荷蘭畫家胡博晚清時期作品《慈禧像》。同年創辦中央美院繼續教育學院。
1980年到1981年,同李瑞年赴西雙版納寫生。在雲南遇到植物學家蔡希陶, 創作《科學家蔡希陶》
1982年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戴澤、韋啟美、羅爾純、夏肖敏聯合作品展。同年第二次修復徐悲鴻代表作《奚我後》,並協助廖靜文籌備新的徐悲鴻紀念館。協助廖靜文創辦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併兼任中國老教授協會文藝研究會主任。
1983年 當選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員,民主同盟書畫會副會長,會長為吳作人。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工會主席。
同吳長江、文國璋、方增先赴青海玉樹講學和寫生
1985年參與創辦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
1986年主持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教學工作。
1991年 應新華社之邀創作《毛澤東與廖承志》,印成郵票紀念封發行。
赴寧夏賀蘭山寫生
任中國老教授協會文藝委員會副主任。
北京飯店貴賓樓舉辦“戴澤油畫展”。
1997年到1998年為北方交大創作《宋應星》和《茅以升》。
2004年參加中國當代油畫巨匠鼓浪嶼寫生展。
2006年參加北京保利《徐悲鴻和他的學生們》油畫展。
2007年參加南京《名城會》油畫展。
2009年參加《中央美院素描60年》展。
2014年開設自己的個人微博。
2016年1月受央視專訪,製作專題片《翰墨音緣》。

展覽

1947年 油畫《乞丐》、《艾中信》、《老佟與列寧》、《東總部胡同》等作品參加北平國立藝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系徐悲鴻所辦,非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畫展,在北平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
1950年參加 中國藝術展覽會社會主義國家巡迴大展,《和平簽名》和《馬車》在前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巡展;
1954年《修橋》、《鋼鐵運輸線》、《大同江上》、《平壤之路》、《平壤廣場》等在北京參加中國美協展覽;
1954年 年底創作《小會計》參加全國青年美展;
1956年《南昌起義》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參加 炮兵展覽會展覽;
1982年在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戴澤、韋啟美、羅爾純、夏肖敏聯合作品展;
1983年創作油畫《肝膽相照》、《孫中山》、《李公朴》、《史良》,參加全國民盟美術作品展;
1992年在北京的北京飯店貴賓樓舉辦“戴澤油畫展”;
1992年 在參加台北舉辦的“傳奇的一生——徐悲鴻展”;
1994年在紐約“東方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畫展;
2005年參加南京《徐悲鴻誕辰110周年》展;
2010年在北京新文化運動館(北京大學紅樓)舉辦個人畫展;
2010年在北京參加中央美院參加《素描》展;
2012在北京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國立北平藝專精品陳列(西畫部分)》展;
2013年 參加“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
2013年 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在時代的‘現場’——全國寫生美術作品展”
2014年 參加“藝壇十皓”繪畫百年大家作品邀請展;
2015年 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參加《百年華彩——中國水彩藝術研究展》
2015年 參加“繼往開來”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美術作品展;
2016年 參加“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油畫巡展
2016年 參加在太廟藝術館舉辦“文明的迴響(第一部):穿越敦煌”展
2017年 在北京翰海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個展
2017年參加由北京市總工會主辦、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承辦的“時代勞動者”美術作品展

代表作品

《農民小組會》、《馬車》、《和平簽名》、《勝利的行列》、《岔溝之戰》、“社會主義國家見聞”系列、“北京城”系列、“西藏寫生”系列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