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郡

張掖郡

張掖郡,原為匈奴昆邪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東部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西漢後期治觻得縣(在張掖市甘州區西北),屬涼州刺史部。領十縣:觻得、昭武、刪丹、氐池、屋蘭、日勒、驪靬、番和、居延、顯美。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永昌縣以西、高台縣以東,以及內蒙古額濟納旗,治觻(角樂)得縣,觻得在今張掖市西北。漢平帝元始二年有24352戶,8873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掖郡
  • 行政區類別:郡
  • 所屬地區:涼州刺史部
  • 人口:88731人
  • 住戶:24352戶
  • 朝代
西漢初置,歷史沿革,

西漢初置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西漢後期治觻得縣(在張掖市甘州區西北),屬涼州刺史部。領十縣:觻得、昭武、刪丹、氐池、屋蘭、日勒、驪靬、番和、居延、顯美。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永昌縣以西、高台縣以東,以及內蒙古額濟納旗,治觻(角樂)得縣,觻得在今張掖市西北。漢平帝元始二年有24352戶,88731人。

歷史沿革

新莽 始建國元年(9年),張掖郡改名為設屏郡,領8縣:官式(我得)、洰武(昭武)、否武(氐池)、傳武(屋蘭)、貫虜(刪丹)、勒治(日勒)、揭虜(驪靬)、羅虜(番和)。官武為郡治。 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劉秀令郡、縣恢復舊名。張掖郡及所領8縣復原名。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屬雍州。
西晉初張掖郡領永平、屋蘭、臨澤、氐池4縣。郡治為水平(在張掖市甘州區西北)。北涼永安元年(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州牧、張掖公、張掖為國都並為涼州治。不久為秦州治。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攻滅北涼,拓跋氏實行軍事管制,建立軍鎮,改郡為軍,改縣為戍。張掖郡改為張掖軍。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復為郡,屬西涼州並為州治。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西涼州為甘州。張掖郡屬之並為郡治。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張掖郡入甘州。大業三年(607年),罷甘州,置張掖郡,領3項:張掖、刪丹、福祿。張掖(永平改。今在張掖市甘州區西北)為郡治。
唐 武德元年(618年)張掖郡改稱甘州,張掖縣為州治。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甘州為張掖郡。領2縣:張掖、山丹。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改張掖郡為甘州。此後不復置。
張掖郡是漢唐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