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地區

張掖地區

張掖地區,現今為甘肅省地級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漁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餘個部門。土特產品有洋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髮菜、絲路春酒等。2002年3月1日,國務院批覆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南環路。張掖市設立甘州區,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域為甘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縣府街。地級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的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掖地區(今張掖市)
  • 外文名稱:Zhangye City
  • 別名:甘州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政府駐地:甘州區南街街道南環路
  • 電話區號:0936
  • 郵政區碼:734000
  • 地理位置: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
  • 面積:40874平方千米
  • 人口:119915(2010年)
  • 方言:張掖方言
  • 氣候條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大佛寺,木塔寺,鎮遠樓,丹霞地貌,濱河新區,國家濕地公園等
  • 機場:張掖軍民合用機場
  • 火車站:張掖站,張掖西站(高鐵站)
  • 車牌代碼:甘G
  • 美譽:"金張掖"
  • 最佳旅遊季節:每年6月至9月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

基本簡介

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別稱甘州,西漢時設定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歷史沿革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過著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裡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係。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衝。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