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健,中國漢族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工作單位: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1年~1993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進修。主要社會兼職: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林學組成員、全國普通高校營林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教會科技管理研究分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四川省專家評議(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五屆、第六屆科學技術顧問團顧問,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四川農業大學學報》副主編。

主講課程

《森林培育研究進展》。

研究方向

森林培育、生態恢復,水土保持。

主要貢獻

先後參加了Ulrich 教授主持的“酸性沉降與森林衰退”研究項目在Sollingen試驗基地部分研究工作。回國後長期從事森林生態、森林培育、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和主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20餘項。參加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長江上游水源水土保持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項目。主持了國家“九五”後啟動項目“長江上游環境變遷、生態重建示範與流域可持續發展”、國家“西部專項”課題“四川省退耕還林(草)科技示範工程”、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治理技術與示範”、國家西部專項“西南低山區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示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長江中上游西南山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及自然科學基金“巨桉人工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形成過程”等項目。
(1) 率先在國內提出最佳防護效益森林覆蓋率的概念及相應配套的方法和技術,為森林的空間布局,林分的配置及樹種的搭配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2) 提出退耕還林必須以生態效益為基礎,經濟效益為核心,區域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指出退耕還林工程的難點在於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重點在於構建科學合理的技術模式和生態經濟產業模式;
(3) 總結提煉出了“開發增值型和生態恢復型”兩大生態治理模式,並賦予了內涵,凝鍊出了20餘種模式,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規範。成果的實施面積已超過百萬畝,基本實現了“在保護中利用,在治理中開發,在重建中發展”的生態經濟目標。十五科研成果技術的實施面積已超過百萬畝,產生經濟效益17.97億元。
代表性成果名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主編《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巨桉短輪伐期人工林生態系統》專著2部、副主編《土壤生態研究》、《森林生態土壤學》、《低效林恢復與重建》專著3部,已在《Ecological Research》、《生態學報》、《套用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生物多樣性》、《林業科學》、《水土保持學報》、《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培養博士生14人,已畢業並獲得學位9人,培養碩士研究生62人,已畢業並獲得學位48人。

獲獎記錄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十五”期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個人。四川叢生竹定向培育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範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技術及示範推廣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 四個南方重要經濟林樹種良種選育和定向培育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 長江上游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與示範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