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方言(廣西壯語方言)

廣西方言(廣西壯語方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民族地區,除原有古老的百越部族駱越、西甌越合成現在的壯、等民族外,還有秦漢先後遷入的漢、苗、回等民族。

廣西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語言上也呈現多樣化現象。壯族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各地區的壯語也有著不同特點。壯族方言主要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壯語方言
  • 外文名:Cuengh language of guangxi
  • 代表語言:南壯、紅水河話、扁話
  • 語言系別:壯語體系
部分各方言簡介,方言定義,桂北土語區,紅水河土語區,柳江土語區,邕北土語區,邕南片土語區,桂西土語區,扁話,方言地域歸類,北壯體系,南壯體系,壯語危機,

部分各方言簡介

方言定義

方言是同一民族由於受地域、環境等影響,語言上呈現音調、辭彙上的差異並顯現出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方言是相對於同一民族中存在的不同語言而言。壯語是獨立的語言,壯語是壯民族各個地區方言的合成體系。

桂北土語區

壯語桂北土語,是壯語體系中涵蓋範圍最廣的語言,主要覆蓋柳州、河池、來賓興賓北部地區及桂林龍勝等地。此方言在語音上呈現語音中、聲調、語速快等特點。是壯語中最難掌握的方言。

紅水河土語區

紅水河土語,主要分布在桂中地區紅水河沿線上,主要以遷江和來賓為代表。該種方言語調少(只有重、輕兩種語調)、語速慢、多參有漢語辭彙的特點。在壯語體系中,是最好掌握的語言。

柳江土語區

以柳江縣拉堡音為代表,該種方言主要分布在柳江、合山市等區域。該種土語在聲調上與桂北土語基本一致,僅在辭彙上有些差異。

邕北土語區

以武鳴音為代表,主要涵蓋武鳴、西鄉塘北、青秀北等地區。邕北土語,是現在官方規定的壯語標準語的基礎方言之一。

邕南片土語區

以邕寧、隆安為代表,主要涵蓋邕寧、良慶南、江南南等地區。該種土語受到白話影響較深,在語音上有大量的白話辭彙。

桂西土語區

以百色地區為主,該種土語被認為是壯語體系中保護最好的語言。該種語言在近代史上受漢語影響較小,保留了較純淨的駱越古語。

扁話

扁話即黑衣壯語,主要由那坡、天等等黑衣壯族群體操縱。該種土語與各個地區土語差別甚大,在音調和語言辭彙上幾乎無相似之處。黑衣壯文化被認為獨立的壯族文化體系。

方言地域歸類

北壯體系

壯語北部方言為壯語方言之一,分布在廣西的馱娘江、右江、邕江一線附近
及其以北地區和雲南省的邱北、師宗、富寧、廣南(北部)等地。廣東連山、懷集等地壯語也屬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約占壯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30個輔音左右,大都有r聲類。除連山土語外,一般沒有送氣的清塞音。韻母多在 70~80個之間。一般有6個舒聲調和兩個促聲調,很少有調類分化。方言內部一致性大,各土語的語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民族固有辭彙相同率在85%左右。語音稍有差別,但對應整齊。
北部方言分7個土語區:
桂北土語區——廣西龍勝、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羅城、環江、河池、南丹、天峨、東蘭、巴馬
柳江土語區——廣西來賓、柳江、宜州、柳城、忻城(北部)。
紅水河土語區——廣西賀縣、陽朔、荔浦、鹿寨、桂平、貴港、武宣、象州、來賓(河南)、
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馬山,廣東連山,湖南江華。
邕北土語區——廣西邕寧(北部)、橫縣、賓陽、武鳴、平果
右江土語區——廣西田東、田陽、百色
桂邊土語區——廣西鳳山、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雲南富寧、廣南(北部)。
邱北土語區——雲南邱北、師宗。

南壯體系

壯語方言之一。分布在廣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稱有土話、儂話、岱話等種。由於本方言區在地域上與越南接壤,語言上與國外相應的Tho、Nong、Tay (土、儂、岱)可通。有送氣的清音輔音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沒有r聲類,局部保留也只出現在雙調數,多數地方沒有j,v輔音。韻母有簡化的現象,不少地方有聲調的分化現象,有些則有合併現象。語法與北部方言差別不大,只有一些實詞和詞頭、詞尾的不同。方言內部辭彙一致性較小,如德保和欽州壯語固有詞的相同率只在63%左右。
南部方言分為5個土語區:
邕南土語區——廣西南寧市邕寧區、隆安縣、扶綏縣、上思縣欽州市防城港市
左江土語區——廣西天等、大新、崇左、寧明、龍州、憑祥
德靖土語區——廣西靖西、德保、那坡
硯廣土語區——雲南廣南(南部)、硯山、馬關、文山、西疇、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語區——雲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馬關 (東部)、開遠、元陽以及滇東南的一些縣。
大抵以鬱江、右江、邕江為兩大方言界線。各土語內部仍分若干小土語區,且常常隔一條河就不盡相同,有些地方甚至一個村寨都有某些有別於鄰村的特點。(《廣西百科全書》,《壯族文化概論》)

壯語危機

20世紀60年代前,壯語不僅僅是壯族的語言,更是壯族地區地區各民族之間溝通交流語言。新中國成立後,在桂北地區實施西南官話漢語方言教育,西南官話走進桂北地區義務教育課堂。部分地區傳統壯語言教育逐漸走出教育課堂,文化大革命時期,壯語教育遭受巨大傷害。文化大革命後,壯語教育也未恢復回到課堂。短短几十年,桂北地區交流語言已由原各地區壯語方言轉換為西南官話,80、90後僅少量人群會靈活運用壯語言。20世紀70年代中期,漢語國語開始在全國教育範圍內推廣,國語也開始走進教育課堂,西南官話退出教育課堂。
21世紀,國語已逐步取代壯族地區日常交流生活,說壯語的人群日益減少,部分壯語方言已經消失。壯語言已面臨成為瀕危語言的危機,保護壯語言成為廣西各壯語地區的共同呼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