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縣(忻城)

忻城縣

忻城一般指本詞條

忻城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紅水河下游,介於東經108°24‘—109°7’,北緯23°40‘—24°23’之間,總面積2541平方公里。忻城縣屬南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侯溫和,縣境中南地區夏長,秋春相連,雨季長, 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截至2017年,忻城縣轄6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地城關鎮。忻城縣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境內有壯、漢、瑤等15個民族,其中壯族占總人口89.98%。截至2017年末,忻城縣總人口為43.09萬人。

唐朝貞觀初置忻城縣(得今縣名之始),為芝州治。1950年3月前,忻城縣屬武鳴專員公署,同年3月改屬宜山專員公署轄。1958年8月又改屬柳州專區、地區(1971年專區更名為地區)管轄。2002年9月29日,撤消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和興賓區,忻城縣屬來賓市管轄。忻城縣有322線國道323線國道和省道209線貫穿全境。忻城縣是“廣西園林城市”,有“壯鄉故宮”美稱的莫土司衙署、國家4A級景區薰衣草莊園、“小三峽”——紅水河、遂意神秘湖、周安八寨起義古戰場、北更壯族欄桿建築群等景點。享有“桑蠶之鄉”、“佛手瓜之鄉”、“金銀花之鄉”、“珍珠糯玉米之鄉”等美譽。

2017年,忻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5.9%,增速比2016年提高2.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忻城縣
  • 外文名稱:Xincheng County
  • 別名:芝州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
  • 下轄地區:6個鎮、6個鄉
  • 政府駐地:城關鎮芝州一路9號
  • 電話區號:0772
  • 郵政區碼:546200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西北部
  • 面積:2541平方公里
  • 人口:43.09萬人(2017年)
  • 方言:壯語、桂柳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莫土司衙署、莫曼壯錦圓、薰衣草莊園、泮水生態公園
  • 車牌代碼:桂G
  • 行政區劃代碼:451321
  • 地區生產總值:63.89億元(2017年)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莫土司衙署,壯錦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忻城縣,秦屬桂林郡地。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越國地。
三國孫皓鳳凰三年(274年)分鬱林郡置桂林郡,縣境屬桂林郡所轄。晉朝因之。
南北朝時期,齊朝改置為騰溪縣,屬桂林郡管轄;梁、陳二朝這裡都沒有置縣,屬龍州馬平郡地。
隋朝,仍沒有置縣,屬始安郡地。
唐朝貞觀初置忻城縣(得今縣名之始),為芝州治。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忻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芝州,屬桂州都督府。五代因之。
宋朝慶曆三年(1043年)以羈縻芝忻、歸思、紆州地合併置忻城縣,屬廣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轄,宣和元年(1119年)屬右江道慶遠軍,鹹淳元年(1265年)屬慶遠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慶遠路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屬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又改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元年 (1368年)屬慶遠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洪武三年(1370年)又改屬慶遠府,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縣為土縣,仍屬慶遠府。
清朝,隸屬關係因之,土縣由宜山縣承審。宣統二年(1910年),其地歸入宜山縣,劃分為宜山縣第十一區(即外堡,包括今縣屬大塘、思練鎮和安東、果遂鄉地域) 和第十三區(即內堡, 包括今城關鎮、寧江、新圩鄉和紅渡鎮的渡江、六納、六鐵3個行政村以及宜山縣屬的福龍鄉大部分地域在內),但仍稱忻城土縣。
民國元年(1912年),忻城土縣屬慶遠府,民國二年(1913年)屬柳江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柳慶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土縣復稱忻城縣,屬柳江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宜山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柳州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慶遠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即柳州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第二區,治柳州,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屬第十三區,治柳州。
1949年11月27日,忻城縣解放。
1950年3月前,忻城縣屬武鳴專員公署,同年3月改屬宜山專員公署轄。
1958年8月又改屬柳州專區、地區(1971年專區更名為地區)管轄。
2002年9月29日,撤消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和興賓區,忻城縣屬來賓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朝慶曆三年前, 忻城縣基層行政單位有3個裡。其後,境內置有羅目鎮和來蘇鎮,前者在縣南,後者在縣西。元朝因之。
忻城縣夜景忻城縣夜景
明朝正統十年(1445)之後,全縣置有3個鄉和16個裡。
清朝全縣先置有9個裡和12個堡, 其里是:永康、純孝、歸仁、廣勝、大寧、江信、 張帽、功德、窯灰;堡是:古尚、龍歸、定南、思練、思里、古平、同其、板梨、板羅、板 黃、三寨、石牛。後撤銷張帽里。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有11個裡14個堡。即:修文、古尚、永康、廣勝、歸仁、大寧、 純孝、龍歸、羅墨、江信、定南里;思練、思里、板黃、板羅、古平、同其、黃山、木羅、 三寨、石麟、古萬、滴水、屯塘、毛洞堡。十七年(1928年)後,全縣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第五、第六民團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廣西省政府頒布各縣區、鄉鎮、村街和甲的編制大綱後,全縣設有喇營、 思練2個區17個鄉。 喇營區公所駐喇營街,管轄黃泥、板河、寧江、板六、喇能、烽火、隆 光、新圩8個鄉,76個行政村(街)和720個甲。思練區公所駐思練下街,管轄卜佑、石龍、岜 直、北盪、大塘、三寨、木羅、古萬、果遂9個鄉,90個行政村(街)和829個甲。全縣共有 166個行政村(街)和1549個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縣有14個鄉,148個保,1565個甲。
解放初期,沿襲民國後期的14個鄉和148個行政村(街)。
1950年2月,全縣設定3個行政區:第一區人民政府駐思練街,轄思練、石龍、 安東、 大塘、三寨、木羅6個鄉;第二區人民政府駐范團街,轄忻義、寧江、隆光、加仁、 歧山5個鄉;第三區人民政府駐新圩街,轄新圩、古萬、果遂3個鄉。
1950年4月,分第一區置第二區,原第一區改稱第三區;原第二區改稱第一區;原第三 區改稱第四區。同年11月,又分第三區置第五區。1951年10月,析第一區置第六區。
1952年9月1日, 宜山縣的歐洞、馬泗、高僚、永合、五龍、龍圖6個鄉劃歸忻城縣,增設為第七區。區人民政府先駐歐洞街,後遷駐馬泗街。同年12月2日,上林縣的古蓬、思吉、 藍甲、 安良、北更、馬蹄6個鄉劃歸忻城縣,設為第八區和第九區。第八區人民政府駐古蓬街,第九區人民政府駐板桐鄉。是時,全縣有9個區和65個鄉。
1953年11月2日,析第八區置第十區,析第九區置第十一區,全縣有11個區和111 個鄉。
1955年8月, 改第一區稱板河區,第二區改稱大塘區,第三區改稱思練區,第四區改稱 古萬區,撤銷第五區,改第六區稱加仁區,改第七區稱馬泗區,改第八區稱古蓬區,改第九區稱遂意區, 改第十區稱渡口區,改第十一區稱北更區。原第五區的新圩、龍琴、丹零3個鄉劃歸古萬區; 龍田、 龍洪2鄉劃歸板河區;馬蹄、古房、馬安、龍塘4個鄉劃歸渡口區。 1956年1月,改板河區稱城關區,改渡口區稱紅渡區。1956年2月撤銷加仁區。
1959年1月, 全縣改置為10個大公社。其名稱是:城廂、馬泗、大塘、思練、古萬、新 圩、紅渡、古蓬、遂意、北更公社。同年8月,全縣析10個大公社置27個(小) 公社。各名稱 是:城廂:范團、加仁、隆光、貓洞、馬泗、歐洞、木羅、大塘、三寨、安東、思練、石龍、 毛洞、古萬、果遂、新圩、馬蹄、紅渡、六蝶、古蓬、遂意、藍甲、弄容、北更、加福、弄蘭公社。
1960年4月,全縣改置為19個公社,共轄155個生產大隊。
1961年6月,增設毛洞、安東、弄蘭3個公社和1個公社級的鎮 即城關鎮。同時設定大塘、思練、古蓬3個大隊一級的鎮。
1962年9月,恢復區鄉建制, 全縣置有城關、馬泗、大塘、思練、果遂、紅渡、古蓬、遂意、北更9個區,共 轄105個鄉(又稱公社) 。1968年11月,恢復社隊建制,即把區改為公社,鄉(或小公社)改為生產大隊。
1980年5月26日,復置城關鎮。此後,全縣有121個生產大隊和3條街道。
1984年8月,全縣恢復鄉(鎮)村(街)建制至今,即把原公社改建鄉(或鎮),大隊改為行政村(街)。行政村設村公所,下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基本是原生產隊),街道設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小組。
1996年,忻城縣面積2534平方千米,人口約39萬人。轄5個鎮、8個鄉: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古蓬鎮、紅渡鎮、寧江鄉、馬泗鄉、歐洞鄉、安東鄉、果遂鄉、新圩鄉、北更鄉、遂意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忻城縣轄5個鎮、8個鄉,即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古蓬鎮、紅渡鎮、寧江鄉、馬泗鄉、歐洞鄉、安東鄉、果遂鄉、新圩鄉、北更鄉、遂意鄉。
2003年,忻城縣轄5個鎮、8個鄉: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紅渡鎮、古蓬鎮、寧江鄉、馬泗鄉、歐洞鄉、安東鄉、果遂鄉、新圩鄉、遂意鄉、北更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撤銷寧江鄉,整建制併入城關鎮,城關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全縣轄5個鎮、7個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忻城縣轄6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地城關鎮。
忻城縣行政區劃一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忻城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紅水河下游,介於東經108°24‘—109°7’,北緯23°40‘—24°23’之間,東西最大橫距7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公里;東臨興賓區,西依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南接南寧市上林縣,北連河池市宜州區;東北與柳州市柳江區交界,東南與興賓區、合山市接壤,西北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相連,西南與南寧市馬山縣接靠。全縣行政轄區面積2541平方公里,占廣西總面積1.08%。
忻城縣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忻城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多高山,南部多丘陵。境內以石山峰林為主,多呈並列倒錐狀。西部的弄霞山主峰海拔895米,為全縣最高峰。
忻城縣屬岩溶地貌,以峰叢石山為主,間有土山丘陵交錯分布。地貌類型分為平原、低階地、低丘、中丘、高丘、淺切割低山五種,全縣總面積為2541平方公里, 其中平原15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1%;低階地1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2%;低丘47平方 公里,占總面積1.8%;中丘3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1.4%;高丘44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17.5%; 淺切割低山167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66%。峰叢石山主要分布在縣南部和西南部的果遂、紅渡、北更、遂意等鄉鎮,海拔406—800 米之間,相對高度200—300米,其中西部弄霞山海拔895米,是縣境最高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思練、大塘和古蓬三鎮及歐洞林場和寧江鄉的一部分。這些地區丘陵土嶺比較集中連片。海拔200米左右,相對高度100—200米,坡度較緩,山沖和陰坡土質較肥沃;相對較大的平原,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的大塘和思練二鎮,為該縣主要的農業耕作區;山地遍及全境,主要又集中在北更、遂意、馬泗、歐洞,寧江等鄉。

氣候

忻城縣屬南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侯溫和,縣境中南地區夏長,秋春相連,雨季長, 霜期短,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春多陰雨低溫,夏多暴雨高溫,春秋易旱,夏季易澇,春季有低溫寒害和偶受大風冰雹災害,秋禾常受寒露風影響。
忻城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83.2小時。最多為1963年1906.5小時,最少為1970年1309.8小時。月平均最多為8月份209.3小時,月平均最少為2月份55.5小時。日照百分率最高為9月份 55%, 最小為3月份17%。全縣歷年日照時數為夏秋日照多春季少,平原多山區少,旱年多, 雨年少。

水文

忻城縣境內河流屬西江水系紅水河斜貫西南, 自西北向東南流去。其他主要河流有奇庚河(又名清水河、彩江)、古蓬河(又名滂江)、平安河和思練河。總流域面積1760平方公里,全長105.9公里,年徑流量11.74億立方米。
忻城縣境內地下水,除古蓬以南的橋賢向斜有砂頁岩裂隙水外,其餘地方均為灰岩溶地下水, 據初步勘察,全縣有30多條地下河,枯水期徑流量每秒9.6—11.25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忻城縣已知的主要礦產有煤、水晶、大理石——黑色泥質灰岩、石灰岩、白雲岩、滑石螢石等11種礦產。總計礦床(點)26 處,其中小型礦床6處,礦點18處,硫化點2處。並有化探異常區6處,重砂異常3處。其中煤、錳藏量較多,煤藏量3802萬噸,錳為184萬噸。
大理石大理石

植物資源

忻城縣有樹木種類達90多種,其中適應性較強和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馬尾松、砍頭樹、牛尾樹、香椿樹翻白葉樹泡桐樹吊絲竹、大頭竹等20多種。經濟林有油桐板栗油茶核桃等。

動物資源

忻城縣野生動物有果子狸穿山甲蛤蚧、黃獠、等。

水資源

忻城縣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443.7毫米,年徑流深728毫米,年徑流量18.32億立方米,占 柳州地區年徑流量285億立方米的6.4%, 單位面積產水量72.8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人均水 量497立方米,徑流年際變化為0.25—0.35。全縣4條主要河流(不包括紅水河) 年徑流量11.74億立方米,占全縣總徑流量74%。年徑流深728毫米,多年平均可用水7.56億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忻城縣總人口為43.09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0.98萬人。在總人口中,男22.41萬人,女20.69萬人。全縣常住人口為32.8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76.3%,城鎮人口10.48萬人,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31.86%。全年出生人口0.64萬人,出生率為11.35‰;死亡人口0.74萬人,死亡率為 7.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2‰。
忻城縣居住的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仫佬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彝族蒙古族水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黎族等15個民族。其中以壯族為主,漢族次之、瑤族、仫佬族又次之。

經濟

綜述

2017年,忻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5.9%,增速比2016年提高2.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1.01億元,增長5.3%,比2016年提高3.4%;第二產業增加值18.14億元,下降0.1%,比2016年回落3.2%,其中工業增加值14.01億元,增長0.6%;第三產業增加值24.74億元,增長11.8%,比2016年提高6.6%。三次產業結構為32.9:28.4:38.7,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7.8%、-0.4%、72.6%,三產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最大。
金銀花金銀花
2017年,忻城縣私營企業數250個,從業人員1860人;個體工商戶1863個,從業人員2910人。
2017年,忻城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76億元,比2016年增長16.7%,增速比2016年提高26.1%。其中,項目投資36.19億元,比2016年增長7.8%;房地產開發投資4.58億元,比2016年增長232.8%。在項目投資中,5000萬以上項目完成投資6.47億元,5000萬以下項目完成投資29.71億元,5000萬項目投資所占比重為17.9%。
2017年,忻城縣財政收入2.89億元,比2016年下降8.0%,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6億元,下降12.1%。在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0.94億元,下降9.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20億元,增長18.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63億元,下降19.0%,八項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及城鄉社區支出等)15.91億元,增長15.1%。
三產比例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三產比例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

第一產業

2017年,忻城縣第一產業增加值21.01億元,增長5.3%,比2016年提高3.4%。
冬春蠶桑科技大培訓冬春蠶桑科技大培訓
2017年,忻城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5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5.7%,其中,種植業產值14.61億元,增長4.1%;林業產值1.82億元,增長32.9%;牧業產值17.67億元,增長4.7%;漁業產值0.64億元,增長4.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81億元,增長5.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7.44千公頃,減少0.28千公頃;甘蔗種植面積5.61千公頃,減少0.06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0.30千公頃,增加0.29千公頃;果園面積4.75千公頃,增加0.75千公頃;桑園面積17.02千公頃,增加0.28千公頃。
2017年,忻城縣糧食產量10.83萬噸,下降0.7%。其中,稻穀產量5.66萬噸,下降0.5%;玉米產量4.37萬噸,下降0.6%。油料產量0.32萬噸,增長6.1%;甘蔗產量42.11萬噸,下降8.8%;蔬菜產量(含食用菌)22.33萬噸,增長5.5%;水果產量5.81萬噸,增長43.0%。
截至2017年末,忻城縣生豬存欄10.50萬頭,比2016年末增長2.1%。全年肉豬出欄13.13萬頭,增長1.6%。全年肉類總產量1.87萬噸,比2016年增長1.5%。其中,豬肉產量0.98萬噸,增長1.6%;牛肉產量0.32萬噸,增長3.3%;羊肉產量0.17萬噸,增長2.8%。蠶繭產量2.80萬噸,增長6.6%。水產品產量0.63萬噸,增長4.6%。

第二產業

2017年,忻城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8.14億元,下降0.1%,比2016年回落3.2%,其中工業增加值14.01億元,增長0.6%。
2017年末,忻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戶,比2016年減少1戶。全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34億元,比2016年增長14.6%,分別比1季度、1—2季度、1—3季度提高33.7%、18%、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5%,分別比1季度、1—2季度、1—3季度提高12.4%、15%、4.9%。
2017年末,忻城縣工業企業在主要行業中,繅絲加工業工業產值比2016年增長32.8%;建築用石加工業增長10.9%;水泥製造業增長63.3%;製糖業下降26.6%;中成藥生產業下降11.7%;水力發電下降4.7%。
2017年末,忻城縣工業企業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蠶絲天然大理石建築板材、水泥、成品糖、電解錳中成藥等分別增長25.6%、-18.4%、64.3%、-55.7%、55.0%、11.8%。 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2016年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比2016年下降8.9%。
2017年,忻城縣建築業增加值4.13億元,同比下降2.4%。商品房銷售面積6.3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7.2%。

第三產業

2017年,忻城縣第三產業增加值24.74億元,增長11.8%,比2016年提高6.6%。
忻城縣薰衣草莊園忻城縣薰衣草莊園
2017年,忻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95億元,比2016年增長12.9%,增速比2016年提高4.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5.55億元,增長13.1%,增速比2016年提高4.5%;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9.39億元,增長12.6%,增速比2016年提高4.5%。
2017年,忻城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18億元,比2016年增長20.2%。全年郵政業務總量增長31.1%,比2016年提高13.7%,電信業務總量增長65.1%,比2016年提高4.1%。
2017年,忻城縣累計接待遊客393萬人次,同比增長26.4%。其中,入境旅遊人數2560人次,增長-7.5%;國內遊客392.88萬人次,增長26.5%。實現旅遊總收入31.7億元,增長35.2%。年末全縣共有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4處,與2016年持平。星級飯店4家,比2016年少1家。
截至2017年末,忻城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4.07億元,比2016年增長15.6%,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8.29億元,增長14.9%;年末各項貸款餘額33.63億元,增長16.5%。
2017年,忻城縣保險業保費收入1.01億元,比2016年增長18.8%。其中,財產保險業務保費收入0.38億元,增長5.6%;人身保險業務保費收入0.63億元,增長28.6%。賠償和給付0.46億元,比2016年增長82.5%。其中,財產保險業務賠款支出0.11億元,比2016年增長7.5%;人身保險業務賠款和給付0.35元,比2016年增長0.15%。

交通運輸

忻城縣有322線國道323線國道和省道209線貫穿全境;12個鄉鎮全部通二級以上等級公路公路密度2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56公里,沿紅水河南下可直達梧州、廣州、香港等地。
2017年,忻城縣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7.8%;水路運輸周總轉量增320.0%。
截至2017年末,忻城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054.68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68公里,二級公路232.35公里,三級公路74.09公里,四級公路734.16公里,等外公路12.4公里。水路通航量程53.6公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123個。

政治

縣長
副縣長
藍海鵬、陳昕、盧玉容、王華、熊紹東、陳波
林萬順、謝麗珍、麥加龍、陳文煉、藍曉中
領導信息統計截至2019年3月,參考資料來源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忻城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量74.27千冊;劇場、影劇院數1個,鄉鎮文化站12個,村級文化衛生綜合樓86座,村級文藝舞台143個。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4.16%;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56%。

教育事業

2017年,忻城縣普通高考本科上線471人,普通高考上線率38.2%,同比下降25.1%。
忻城縣高級中學忻城縣高級中學
2017年,忻城縣全年搶修中國小危房投入經費1310萬元, 新建校舍3546平方米。
截至2017年,忻城縣擁有普通中學7所,專任教師883人,招生學生數5607人,在校學生14852人,畢業生4028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218人,高中階段招生數1494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數4007人,畢業生1093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50人,招生學生數840人,在校生2209人,畢業生1287人;國小23所,專任教師1489人,招生4449人,在校生26778人,畢業生3828人。幼稚園115所,在園兒童數11454人。享受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學生37623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0.5%。

科學技術

2017年,忻城縣專利申請受理量131項,專利申請授權量14項。全縣科技系統內科研推廣機構1個,在職職工人數3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忻城縣共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和計生機構)18個。其中,衛生院、醫院15個,等級醫院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人員數81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31人。醫生數38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5人,註冊護士228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共有777張,其中:等級醫院298張。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忻城縣有體育館1個,村級燈光籃球場68個。

社會保障

2017年,忻城縣城鎮新增就業1763人;比2016年增加307人,增長21.1%。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8%,比2016年末減少0.4%。農村新增富餘勞動力輸出人次6515人。
2017年,忻城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68965人,參合率99.87%。
2017年末,忻城縣離休、退休、退職人員數9272人,其中,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數2814人,比2016年末增加81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7152人,比2016年末增加7526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96883人,其中:職工12205人,離退休人員5174人,城鎮居民379504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131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225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448人。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100%。
2017年,忻城縣養老保險基金征繳7658萬元,比2016年增長24.9%,失業保險基金征繳219.06萬元,增長176.2%,醫療保險基金征繳5850萬元,增長19.3%。
截至2017年,忻城縣共有社會福利院13個,床位數總和為450張;各類福利院收養人數235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32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8024人。全年共籌集社會福利資金為3.08萬元。

歷史文化

莫土司衙署

莫土司衙署由莫氏第七任土司莫鎮威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的莫土司衙署,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忻城縣明清時期世襲莫氏土司的衙署兼住宅,主要由土司衙門、土司祠堂、代理土司官邸、練兵場和三界廟等建築群組成,形成一個龐大的土司建築群,其中建築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是壯族地區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群,被譽為“壯鄉故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衙署建築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具有宮庭侯門氣派的古代建築群。深幽的殿堂、屋脊翹角、鏤空花窗、浮雕圖案,具濃郁的壯民族建築藝術特色,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土司制度、壯族民俗、宗教、文化及建築藝術等難得的實物例證。

壯錦文化

壯錦又稱“僮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是廣西壯民族文化瑰寶。忻城是廣西壯錦的發源地之一,起源於宋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列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莫氏土司統治忻城期間,重視壯錦生產,要求土司家眷“錦可學制,琴也須彈”,鼓勵民眾紡織壯錦,忻城壯族婦女人人會織錦。舉人莫欺在他的《竹枝詞》寫有“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鄰雞乍唱停梭後,又聽砧聲雜臼聲”。這就是忻城土縣土民三更織錦的寫照。

風景名勝

思練鴛鴦湖
思練鴛鴦湖位於忻城縣思練鎮北方,因湖中有似兩隻鴛鴦的兩座綠島而得名,總面積110公頃,湖中小島上設有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項目。

思練鴛鴦湖思練鴛鴦湖
北更壯族桿欄式民居
北更壯族桿欄式民居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村莊,是典型的壯族風情桿欄式民居建築村落,是壯開辦族風情特色旅遊之地。
北更壯族桿欄式民居北更壯族桿欄式民居
樂灘(惡灘)水電站庫區
樂灘(惡灘)水電站庫區的紅水河源出於雲南省霑益縣的南盤江,經貴州流入廣西,是廣西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的母親河、太陽河。紅水河是中國少有的水電資源。正在擴建中的樂灘(惡灘)水電站預算投資39.7億元,裝機容量為6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為35億千瓦時,是紅水河上的十個梯級水電站之一。
樂灘樂灘
通天寺
通天寺位於毗鄰翠屏山的麒麟山上,因寺中有一洞口通天而得名。該寺距莫土衙署約800米,是來賓市經國家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之一,也是來賓市較大的寺廟。該廟已有100多年歷史,於2003年擴建。寺中奇特的岩洞取名通天岩。洞內能容納數百餘人。通天寺有“忻城小布達拉宮”之稱。
通天寺通天寺
三界廟
三界廟原稱三清閣,後改稱三界廟。位於衙署右側、翠屏山右山腳下,坐南朝北,由五座建築物構成,這些建築均為珍木構架。廟門廊檐以兩根石柱支撐,石柱高5.6米,柱腳為青石盤,進入大門,便是戲台。戲台下為四方院落,可供觀眾看戲。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建築面積為168平方米。殿中央有神台,置三界公等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場所,種植的松柏、石榴已經有300多歲。整座三界廟占地3畝。三界廟已於2003年重新對外開放。
三界廟三界廟
盤鶴嶺體育森林公園
盤鶴嶺體育森林公園位於忻城縣縣城北面,總面積約50公頃,森林覆蓋面積約45公頃,以松樹、大葉樹、檸檬桉樹等為主的混交林。樹高大部分在5至15米之間。
 
盤鶴嶺體育森林公園盤鶴嶺體育森林公園
薰衣草莊園
薰衣草莊園自2013年10月開始建設,占地3000畝,莊園已種植薰衣草1500畝,其餘種植藍花鼠尾草、紅花鼠尾草、馬鞭草、玫瑰、冰島虞美人、百合花、鬱金香、蜀葵花、福祿考花、杜鵑花、格桑花等多種名貴花卉,還種植有紅楓、香樟、桂花、木棉等名貴樹種2萬餘株。薰衣草莊園屬4A級旅遊景區。

薰衣草莊園薰衣草莊園

地方特產

乳鴿酒
乳鴿系高級營養品,素有“動物人參”之美稱和“一鴿勝九雞”的美譽,忻城縣生產的乳鴿酒是參照明朝末年壯族土司古方“雛鳳湯”的配方製成的高級營養補酒,它以25日齡全乳鴿為主料,以杞子、千斤拔等名貴中藥,取小鍋熬大米酒,經過8個月的特定工藝浸泡製成。
乳鴿酒乳鴿酒
織錦
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傳約起源於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並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用於製做衣裙、巾被、背包、檯布等。主要產地分布於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傳統沿用的紋樣主要有二龍戲珠、回紋、水紋、雲紋、花卉、動物等20多種,後來又出現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團結”等80多種新圖案。
織錦織錦
佛手瓜
佛手瓜苗是忻城縣開發的一種無公害蔬菜,到2013年,全縣佛手瓜種植積面積達1.01萬畝,為廣西佛手瓜苗產量最多之縣。佛手瓜是藤蔓植物,秋冬均可育苗種植。生長周期長,種植時需搭棚架,一年結兩次瓜果,七月份第一次,九月份第二次,成熟時,一般畝產7000斤,高的可達萬斤。除冬天和炎熱三伏天外,其他時間均可採摘瓜苗,以春末夏初產苗最為旺盛。忻城縣把佛手瓜作為一項主要產業來抓,已在大塘、思練兩鎮,沿柳邕公路兩旁建立萬畝佛手瓜長廊。
佛手瓜佛手瓜
金銀花
金銀花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含木犀草素、異綠原酸、綠原酸、肌醇、揮髮油等成分。用於感冒風熱,發熱咽痛,或溫病初起,溫熱病熱毒未解;暑熱煩渴,或痱子瘙癢、灼熱;癰腫、癤、疔,紅腫熱痛;熱毒瀉痢。現代又用於高血脂症。泡茶,煎湯,製成露等。
金銀花金銀花

著名人物

藍海朝,壯族。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生於忻城縣遂意鄉敢妹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歲擔任農民起義軍的領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已成為八寨農民起義軍的首領。明朝萬曆初年,藍海朝率領農民起義軍1萬多人和強大的官軍開展了5至6年的血戰。萬曆七年(1579年)冬,兩廣提督劉堯誨、撫臣張任請朝廷委任總兵王尚文調集官兵10萬餘人分四路圍攻八寨,藍海朝領導起義軍奮力抗擊,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而失敗。
莫江白,忻城縣人,民國七年(1918年)6月出生,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任中共馬泗支部和加馬武工隊支部書記和武工隊指導員。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任“鳳凰山革命鬥爭委員會”主任委員。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3日,莫江白率領部分戰士在反“圍剿”戰鬥中不幸被俘。9月4日在宜山縣北山鄉皇山英勇就義,時年31歲。
潘揚周,壯族。民國八年(1919年)6月生於忻城縣思吉鄉雷洞村那康屯的一個農民家庭。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考入廣西桂林地方建設幹校,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調到思吉鄉公所任戶籍幹事,並擔任抗日自衛隊副大隊長兼敢死隊中隊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9月16日,參加“古思”起義。勝利後,起義隊伍命名為上林人民自衛軍“八二”支隊,潘揚周任中隊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旬,被國民黨南寧區保全司令部副司令鐘福標部殺害於古蓬街上,年僅28歲。
藍延春,1958年生於新圩鄉丹靈村古眼屯的一個壯族農民家庭。1976年3月應徵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五三二一七部隊服役,擔任連隊衛生員。1979年2月,對越自衛還擊戰開始,在戰鬥中,為了救護戰友,壯烈犧牲,年僅21歲。戰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給藍延春授予“戰場救護模範”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