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古八賢

廣東古八賢

廣東古八賢是對廣東古代歷史文化有重要影響的八人,記載於舊《廣東通志》中,他們分別是: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古八賢
  • 別名:廣東八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八賢由來,八賢簡介,程旼,韓愈,張九齡,劉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陳子壯,

八賢由來

在舊《廣東通志》中,把對廣東古代歷史文化有重要影響的八人,列為廣東古八賢。他們分別是: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

八賢簡介

程旼

程旼(約公元419~518年),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義陽郡。生於東晉末年,是僅次於秦軍平嶺南後入粵的客家先賢。1600年前,程旼為避戰亂從中原輾轉千里來到平遠壩頭官窩裡紮根,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傳授先進耕作技術,帶頭興辦公益,改造山川,教化鄉里、移風易俗。由於他的德行獲得南齊齊高帝蕭道成仰慕,於是蕭道成將其所在的縣命名為“程鄉縣”,因此,粵東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後有程鄉”之說。
程旼事跡,在《平遠縣誌》、 《嘉應州志》和《程鄉縣誌》中均有簡要記述。唐朝的時候,程鄉縣屬潮州潮陽郡,民眾在所建韓文公祠內設25位粵東鄉賢神位,程旼居於首位。宋朝詩人徐庾,曾經作詩讚揚程旼“萬古江山與姓俱”。由此可見,唐宋時程旼已名揚潮州、粵東。舊時,平遠、梅縣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舊時《廣東通志》人物評選中,程旼名列廣東古八賢之一。與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2007年10月,程旼被列入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2009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廣州南粵先賢館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張九齡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劉元城

劉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號元城、讀易老人。魏(今河北館陶劉齊固村)人。北宋後期大臣,以直諫聞名,被時人稱之為“殿上虎”。熙寧六年(1073年),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司馬光拜相,薦劉安世為秘書省正字,又以呂公著薦,任右正言,累遷左諫議大夫,進樞密都承旨章惇掌權,貶英州安置,徙梅州,徽宗立得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定府。在蔡京為相後,連謫至峽州羈管。卒於宣和七年(1125年),後賜謚忠定。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著有《盡言集》。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蔡蒙吉

蔡蒙吉(1245—1276),南宋愛國詩人、抗元英雄、著名社會活動家。12歲中進士,被時人譽為“神童進士”,其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均為進士,因此當地有蔡府“一門三進士”之佳話。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軍與元軍作戰,城陷被俘,英勇不屈從容就義,年僅32歲。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陳子壯

陳子壯(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明末抗清將領,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嶺南三忠”。字集生,號秋濤,諡文忠。漢族,廣東南海沙貝村(今屬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沙貝村)人。明末清初 “嶺南三忠”之一。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歷官編修、崇禎間累遷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帝禮部尚書、桂王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慘被鋸死。著有《雲淙集》、《練要堂稿》、《南宮集》。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齊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