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

廣彩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亦稱“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指廣州燒制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制而成的特色傳統工藝品。

廣彩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瑯”,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彩
  • 外文名:Canton Porcelain 
  • 實質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
  • 別稱:“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
  • 特點:高貴艷麗
起源,發展,產生背景,產生年代,見於文獻記載,實物照片,博物館廣彩實物,階段特徵,創燒的初期階段,成熟階段,繁盛階段,參與和創新,外銷價值,為外銷而創製,外銷記載,遺留海外的廣彩,針對外銷,現狀,

起源

顧名思義,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仿佛錦緞上繡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瑯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採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風格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干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廣彩

發展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中國瓷器在世界暢銷,廣彩瓷出口量亦不斷擴大,生產迅速發展。廣彩瓷逐漸與銅胎燒琺瑯分離,成為獨立的行業,並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會組織“靈思堂’。廣彩產品亦分為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欣賞藝術瓷的彩繪技法以國畫畫法為主,講究技巧,筆工精湛,內容多為人物花卉,亦有外國油畫的西方風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壺、盅等,加彩方法簡單、豪放、富於民間裝飾風味。廣州彩瓷的生產流程分為新樣品設計、描線、填色、封邊、鬥彩、爐房等工序。構圖設計講究完整、統一、和諧,這是廣彩最大的特點。隨著新顏料的使用,彩繪顏色更加豐富,更加鮮艷。19世紀初,廣彩開始仿照中國緞錦紋樣作瓷器裝飾,此技法稱為“織地”,後用金水織地,發展為“織金地”且普遍用於各種瓷器,成為廣彩花色的一種基礎,形成了近代廣彩“織金彩瓷”的特點。自從採用乳金作地色後,色彩更加燦爛艷麗,織金滿地.金碧輝煌,逐漸形成了廣彩“堆金積玉”的獨特風格。嶺南畫派大師們與廣彩的淵源殊深。19世紀末,20世紀初,嶺南畫家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等積極參與了廣彩的技術研究和實踐。高陳二人還開設彩瓷藝術室和瓷畫廠,進一步提高了廣彩的技藝。高劍父的學生劉群興創作了150件“十二王擊球”瓷箭筒,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博會獎項。
廣彩廣彩
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於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是那么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一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數百年來經過藝人們一代代不斷發展、創新,廣州織金彩瓷已生產出90~100多頭光彩奪目、雍容華貴的配套餐來以及茶具、大皮碗、圓盤、筆筒等。1956年建立的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生產的廣彩花色品種有100多種,其中仿古的“雙鳳朝陽”、“漢宮秋月”、“鵝蛋壽月”以及“堆花兒童節”、‘遊河樂趣”等最著名。“紅地百花彩鳳15頭梨形茶具”獲輕工部陶瓷評比優秀獎,“黑地百花15頭白蘭茶具”獲全國旅遊產品優秀獎等多個獎項。

產生背景

清王朝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分裂割據勢力的一系列重大鬥爭,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多民族國家,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時期。中國的陶瓷生產,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進入了瓷器的黃金時代。這就給陶瓷的外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據《中國陶瓷史》載“從十七世紀下半葉開始至十八世紀的清代前期,中國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歐洲,不僅作為日用品受到廣大顧客的喜愛,而且在貴族上層間,優質的中國瓷器已經作為誇耀財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間,普魯士皇帝選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遜龍騎兵和臨近的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以為他的婚禮增色。”清朝政府在消滅了沿海抗清勢力後,並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擴大對外貿和交往。歐洲很多國家被允許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最早獲得這一權利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715年),法國於1728年、荷蘭1729年、丹麥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後設立了貿易站,這就進一步為中國瓷器的大量外銷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1)。隨著中國瓷器貿易的發展,除了原為國內市場需要所生產的一般瓷器外,有相當一部分是按照訂貨契約根據外商的需要特地生產的。廣州是當時對外貿易的最大口岸,外商雲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訂貨,這就給廣彩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廣彩

產生年代

見於文獻記載

廣彩瓷器產生的年代問題應從如下幾方面來探討:
1、 見於文獻記載的有:
(1)嘉慶年間蘭浦著《景德鎮陶錄》說:“廣窯始於廣東肇慶陽江縣所造,蓋仿洋瓷燒者,故志雲,陽江縣產瓷器常見爐、瓶、、淺碟、碗、盤、盒之屬,甚絢彩華麗,惟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厭,然景德鎮唐窯曾仿之,雅潤足觀,勝於廣窯。(2)”《陶錄》所說,顯然是把陽江窯、石灣窯和廣彩相混。“蓋仿洋瓷器者,常見爐、瓶、淺碟、碗、盤、壺、盒之屬,甚絢彩華麗。”其特點當是指廣彩瓷,“惟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應是指石灣陶器,因廣彩本身就是瓷器,並是景德鎮來的素白瓷,無所謂不及瓷器可言。(2)光緒年間寂園叟著《陶雅》雲“廣窯有似景德鎮者,嘉道間十三行開辦,初築有阿芙蓉館,其所設茗碗皆白地彩繪,精細無倫,且多界畫法,能分深淺也。”又說“嘉道間鴉片煙館始設於廣東館中,所用茗具,皆畫以洋彩,工細殊絕,並於碗上題字曰:‘粵東省城十三行’門曰‘靖遠’,曰‘豆欄’,又題字曰‘粵東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蓋之上別題句曰‘美味遍招雲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廣窯也,非景德鎮所制(3)。此段記載,筆者在《鑑賞家》中見到一‘廣彩十三行圖碗’正相吻合,只是缺蓋(4)。我館並爭得蘇州博物館同意,拍得該碗照片附後(圖1)說明《陶雅》所描述廣窯瓷器正是廣彩瓷。(3)民國初年劉子芬著《竹園陶說》講:“《陶雅》則稱或謂嘉道間廣窯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鎮所制,審其言實即粵人所稱河南彩或曰廣彩者。蓋其器購自景德鎮,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廣彩的名稱。此種瓷器始發於乾隆盛於嘉道(5)。”(4)1936年吳敬業、辛安潮著《中國陶瓷史》說:“廣東廣窯,模仿洋瓷,甚絢彩華麗,乾隆唐窯曾仿之,又嘗於景德鎮販瓷至粵重加彩畫,工細殊絕,以售外洋。”(5)1955年童書業《廣東窯的瓷器》說“還有一種稱為‘廣繪’的瓷器,是廣東商人,從江西販來江西景德鎮白色瓷器,在廣東本地加上西洋畫法的彩繪,它與一般所謂‘廣窯’瓷器也非一物,廣彩是乾隆年間才有的,至於仿洋瓷燒制的‘廣窯’,更無其物,它是出於清代人的流傳的。”(6)馮先鉻等人主編的《中國陶瓷史》清代瓷器輸出一節中談到:美國旅行者William Hickey於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工場,描述說:‘在一間長廳里,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飾,有老年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這種工場當時競有一百多個,這也說明外銷瓷數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鎮陶瓷研究所著《中國的瓷器》載:在法國,17世紀後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馬扎蘭創立中國公司,派人到中國廣東訂做帶有法國甲冑紋章的瓷器。
廣彩
綜上所述《陶錄》、《陶雅》、舊《陶瓷史》均把廣彩混稱為“廣窯”器,但所說紋飾特徵當是指廣彩瓷器,三者對廣彩產生的年代雖無肯定的提及,但《陶錄》、舊《陶瓷史》都說乾隆時唐窯曾仿之,《陶雅》說:“嘉道間為外國開設的十三行陶芙蓉館就有廣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說廣彩在乾嘉時就有生產。《竹園陶說》就肯定的說:“廣彩始於乾隆。”馮先鉻等編著的《中國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資料更明確的說:美國旅行者於1769年(即乾隆34年)為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場,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的情形。說明廣彩瓷器的生產此時已相當繁盛。《中國的瓷器》談及早在十七世紀後期的康熙年間,法國人就到廣東訂做瓷器,這是有關廣彩生產年代最早的記載。
廣彩廣彩

實物照片

2、 見於著錄的廣彩實物照片計有:
(1)《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的雍正時期的“牡丹長春花中盤”、“牡丹廣彩大盤”、“錦地開窗二中盤”,乾隆年間的花果二中盤(6)。(2)1948年廣東文物展覽會編印《廣東文物》上冊中的乾隆年間“廣彩水壺”、“廣彩碗”(7)。(3)《民間藏珍》一書中的康熙廣彩花碟(附圖2)、“乾隆廣彩花卉碟”(附圖3)嘉慶時廣彩碟(8)。至於“康熙廣彩碟”經詢問見過該碟的主編趙先生,說當時定得高了些。從該碟器型、紋飾看,似為雍正時較確切。

博物館廣彩實物

3、從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八十餘件舊廣彩瓷器來看(9),最早的是雍正時期的,共五件。其中廣彩開光人物盤中瓶,為白沙底,是雍正時期的典型的造型(圖4)。屬於乾隆時的有十三件,麻色織金外國風景盤(圖5)、槳胎獎盃瓶(圖6)是其代表。嘉道時期的十五件,帶款廣彩花鳥盤(圖7)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屬於晚清至民國的有50件。
從以上所述文獻記載、照片、實物資料看,乾隆年間已有廣彩生產是毫無異議的,不但文獻記載多為乾隆之說,實物遺留下來亦相當豐富,說明廣彩瓷器到乾隆時已很有名,並創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已被社會所公認,並在一些陶瓷著作中把它作為“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點記載下來。廣州織金彩瓷廠三代都是廣彩藝人的趙國垣藝術大師還提到,在乾隆戊戌年間廣州彩瓷藝人還成立了“靈思堂”(10),即廣彩工人的行會,設在廣州文昌路毓桂坊三巷,直至抗戰期間才拆掉。至今附近廣彩工人老戶還有不少仍操祖業。亦可作為廣彩瓷在乾隆年間亦有相當發展的一個佐證。一切事物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逐步發展而來的,廣彩瓷器也不例外,不會突然就冒出廣彩這一有獨特藝術特色的彩瓷來,並得到社會的承認,廣彩瓷的生產年代早於乾隆亦是肯定的,因為已有實物為證,亦有文獻記載,雍正時已有部分廣彩瓷器遺存下來,且初具廣彩風貌。康熙時已有法國人來廣州訂做彩繪瓷的記載。廣彩瓷廠老工人技師趙國垣、司徒寧還提供了廣彩早期時的材料,他們說:相傳廣彩在康熙年間已開始生產,只是初時的工人、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的。最早來廣州的彩瓷藝人是楊快和曹琨,他們在廣州授徒傳授加彩技藝、發展廣彩。後來人們還將楊快供奉為廣彩的祖師爺,把農曆八月初四定為師傅誕,廣彩藝人入行拜師都選這一天,並已成為慣例,直到解放後才取消了這一行規。按此推斷,開始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應是和景德鎮的五彩、琺瑯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難認出那些是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見康熙廣彩瓷器傳世的甚少,可能就是這一原因。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比如外國的來料加工,工人們慢慢的了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們的藝術特色,在廣州時間長了,加上廣東一年四季如春,花鳥、草蟲的圖案亦會反映到瓷器彩繪上,所繪紋飾的顏色當然也會不斷改變,直到創造新的顏色品種來,才和景德鎮彩瓷有了區別。雍乾時的廣彩風貌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故此說廣彩瓷始於康熙,雍正已具廣彩風貌,成熟於乾隆。

階段特徵

創燒的初期階段

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之重華瓷,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歲無定樣,故廣彩的特色不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或者見到也不清楚是廣彩。廣彩開光人物盤口瓶(圖 4),頸部和腹部均有兩菱形開光,上兩開光繪山水,腹部兩開光內繪清裝人物小景,只是以錦紋相隔,露出大片白地,而不是廣彩慣用的滿地,金彩也不多,只在口沿處的錦帶中配以五瓣金花,這是初期廣彩的瓷畫特徵。

成熟階段

大約在乾隆 、嘉慶時期,廣彩瓷已顯現出廣彩的風格,並得到社會上的承認。開始,在一些著作中出現,把它作為“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徵記載下來,這一時期主要使用了廣州所制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有了這幾種彩料,就使得廣彩瓷像換了新裝一樣,顯得多姿多彩了。在畫面方面,除參考傳統繪畫瓷外,多仿照西洋畫法,或來樣加工,時間長了就行成了廣彩特有的風格,如廣彩外國風景盤(圖 5),畫面很簡練,只是盤心用紅、赭、金三色繪製歐洲風景的畫面,筆法如鋼筆素描,陰暗分明,是仿照西洋畫的畫法而加彩的,此種色彩是在廣州配製的,廣彩行話叫麻色,其實是用紅與黑兩種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於外銷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鎮很少用此色,此盤應是外商來樣加工的品種。在出版的《民間藏珍》一書中的乾隆廣彩盤(附圖3),此盤為金邊圖案形花帶,盤壁與底交接處畫小結花一圈,盤心繪折枝花卉數枝,花卉的上方繪一葡萄牙皇室中的紋章(11),無異是來樣加工的紋章瓷。館藏還有一件廣彩獎盃瓶(圖6),腹部兩開光內的主體紋飾以乾大紅加金彩繪製的獎盃,襯以小朵花卉,開光外和折足處均繪帶卷鬚的四瓣花卉,紋飾精細,顏色艷麗,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襯托,是件很精的產品,也應是外商來樣定繪的產品。

繁盛階段

廣彩到了清代後期的道光至光緒時期可說已達到了繁盛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的工藝,亦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特點是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白玉的“織金彩瓷”。這時的顏料已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使彩繪更加豐富艷麗。
在裝飾花式設計方面,已改初期的“歲無定樣”,而成為批量生產,使零碎、分散、單獨的紋樣聯合起來,成為連續圖案,或完整的構圖。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這時更發展,並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程式,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產品構圖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盤子上合適,放在碗上也合適,放在湯匙、小碟上都合適,使整套餐具的紋樣既完整又統一,布局整齊,並可容納時果花卉、鳥雀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內容於一件產品裡面,因為碗、盤、碟等產品中心用一夾金圓圈,採用十字開幅,開四斗方,加上花果、蝴蝶織金作地,就可以千變萬化,同時納入一個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產,中心夾金圈內可以寫花、鳥、石,也可以繪上外國商標或洋行的徽章,適應性比較強,這樣就促進了廣彩瓷的大力發展,在生產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責。其代表作品如清道光年制款的豆青地廣彩花鳥蝴蝶紋盤(圖7),盤內畫滿了各式各種形態的花、鳥、蝴蝶等,畫工精細,色彩鮮艷,有明顯的廣東特色,名為“滿地式”。另一件是同治廣彩人物雙鶴耳大瓶(圖8),開光內畫人物小景,人物形態各異,畫工精絕,廣彩界稱為“同治彩”的便是此類。此瓶不但顏色豐富,金彩亦多,真可謂“金碧輝煌”,應是這一時期的廣彩瓷的代表之作。光緒人物花鳥盤(圖9),採用十字開幅,開四個斗方,以花果、蝴蝶作地,光內繪花鳥人物,兩兩相對,中心一夾金圈,內繪花鳥(亦可繪上外國商標),此種花式可千變萬化,易於批量生產,行業上稱為“織金人物羽毛”的便是此類。

參與和創新

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一些知識界和畫家的參與,使廣彩瓷畫有了創新之作,並出現了新彩繪組織,如《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銘款,都有實物傳世。廣東博物商會是清末當時的一些知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辦的,他們先是在河南寶崗附近,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裡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了“廣東博物商會”,一面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一面在博物商會燒窯處製造炸彈,來支持革命。因此,當時也繪製了不少廣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銷,留下來的很少,所知香港藝術館出版的《高劍父的藝術》一書中,有高劍父所畫的“螳螂盤”、“牡丹彩瓶”兩件作品傳世。廣州市文物總店有一高劍父“猛獅盤”(12),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高奇峰、潘冷殘、陳樹人合畫的“冷月棲篁盤(圖10)”其上畫麻雀七隻,棲於雪竹上,下繪一圓月作初升狀。據云“奇峰畫雀,冷殘畫竹,而陳樹人補冰輪”是件十分難得的辛亥革命時期的紀念物。高劍僧繪製的“群鹿瓷版”(圖11),以墨彩繪梅花鹿六隻,群鹿立於初春土肥草盛的田野上,嶺頭的公鹿仰首瞪目,似發現遠方的敵人來襲,正在覓食的小鹿也都停止了吃草,隨著警覺起來,神態生動,栩栩如生。上書“庚戌(1910年)粵彩廣東博物商會高劍僧作”,下蓋長方紅印“劍公畫”三字;廣東民間工藝館收藏的一件廣彩壽星碟(圖12)畫的是一老壽星用拐杖吃力的背著一個大壽桃,當是為人祝壽之用,雖寥寥數筆但畫意生動自然,上題詩一首下書庚子(1900年)飛岩老人寫於博物商會。本館還藏有一件蓋有“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款印(圖13),是和博物商會同時的另一彩瓷組織,產品多是山水、花鳥、人物的題材,很少使用圖案作裝飾,表現技法大多是國畫的形式。除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幾件嶺南畫派畫家所繪瓷器外,稍後的“嶺南藝苑”還有一些他們的得意門徒所繪製的彩瓷傳世,所知廣州市文物總店藏有趙少昂的彩繪向日葵盤,楊善深畫的大紅花盤等8 件。

外銷價值

為外銷而創製

我國的瓷器久負盛名,聞名於世界,外國人稱我國為“瓷器之國”。宋代時瓷器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商品,到清初,中國瓷器便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正是國內市場擴展時期,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英人威德爾東來,在廣東、澳門兩地所買貨物中,就有瓷器五十三箱,較之綢緞幾多兩倍(13)。可見清代瓷器出口已占重要地位,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不亞於奇珍異寶。廣州自古就是我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商港。對外往來所處地域得天獨厚。據韓槐準先生《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云:“當時歐洲 賈舶與我國通商已頻繁,惟限於清廷之規定,僅惟在廣州互市,其歐洲賈舶與我國交易瓷器、絲、茶等貨,皆委託廣州商行代行辦理,至於瓷器一貨,由景德鎮窯燒造者,其質料多精美,已為歐人所知,故供給歐洲賈舶之瓷器,廣州商行當選自景德鎮。” 又說:“當時廣州商行亦為歐洲賈舶定造釉外彩之五彩或三彩瓷器,其素瓷多由景德鎮燒成運到廣州後,廣州商行乃依歐人之習慣及好尚,有時專用歐人之稿本或軍團之軍徽,其花紋全屬歐化,有時其花紋半中半西,有時習以中國畫譜,由廣州之瓷畫手以琺瑯彩及泥金,繪畫於素瓷上,爐燒而成釉外五彩或三彩,而供給與歐洲的”(14)。劉子芬《竹園陶說》亦云:“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徑越廣州,清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埠另僱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15)”。由此可說廣彩是為了外銷而出現的。
廣彩廣彩

外銷記載

筆者查閱的有關廣彩記載的書刊,幾乎都有談到了外銷的問題。如《陶錄》云:“洋瓷專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多粵東人,販去與鬼子互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16)。《陶雅》講,廣彩在嘉、道間的十三行有得賣。在專為外國人開設的十三行賣,當然是為了賣給外國人。《中國陶瓷史》說:廣彩“以銷外洋”(17)。《竹園陶說》云:“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製成彩繪,然後售之西商”(18),《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亦說:“由景德鎮運來廣州加彩是供給歐洲的”(19)。

遺留海外的廣彩

由於廣彩瓷器的生產多是為了外銷的需要,遺留在國外的廣彩瓷器當會不少,據韓槐準先生的《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的數十幅瓷照中,屬於雍、乾時廣彩瓷器就有四件之多,在《民間藏珍》一書中的葡萄牙人沙巴治先生的廣彩瓷藏品就有四件之多。據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先生講,他到美國時見到白宮和華盛頓博物館都有廣彩瓷器的收藏。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鄭德坤教授,1979年10月間在中山大學講《中國貿易瓷》的演講中,談到廣彩的甚多,在土耳其“伊斯丹堡博物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美國的博物館裡都有廣彩瓷器收藏,法國已早有進口廣彩的記載,當今遺存不少。

針對外銷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舊廣彩實物數十件,從紋飾造型來看,亦是多為了外銷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如:乾隆廣彩洋人盤,乾隆麻色織金外國風景盤(圖5)等,從彩色到紋飾都是歐洲人所喜愛和常見的;有專用歐人的稿本或商標作圖案的,如:乾隆漿胎廣彩印花開光獎盃瓶,乾隆葡萄牙皇族文章盤,同治廣彩織金葫蘆商標盤(圖14),都應是西商或外洋來樣專門加工的;還有一些不但圖案是洋的,器物樣式也是洋的,可能就是歐洲商人拿來的模式在景德鎮訂做,然後在廣州加彩的。如光緒廣彩麻色菱角肉型雙鳥紋果盤,廣彩八角帶蓋花插等均屬此類。除以上所舉的各例外,還有半中半洋的圖案,如乾隆廣彩錦地開光神父傳教大碗,畫面為一神父打扮的洋人,另有一些民眾似是在聽傳教,還有一洋狗,顯然此件廣彩瓷器亦是為適應歐美人士的口味而繪製的。
從以上幾方面來看,“廣彩”和外銷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會出現廣彩這一品種,可以說就是外銷的需要,文獻記載也無不和外銷有關。廣彩紋飾圖案的設計,好多是仿西洋畫法,故說廣彩瓷器即外銷瓷器。
總的來說,廣彩瓷器的產生,是從中西貿易的外銷瓷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和外銷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說它是因外銷的需要而發展,它的生產亦是為了外銷,所繪彩繪亦是適應外商的需要和所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繪瓷。它既有我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它已贏得國內外人士的讚譽,當今銷售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特有的陶瓷文化。

現狀

提起廣彩的歷史,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許恩福如數家珍。廣彩的祖師爺公認為是楊快,每年農曆八月初八,廣州從事廣彩行當的同行都會以燒豬祭祀祖師爺。
廣彩有著輝煌的過去,而在民間藝術正在走向沒落的今天,思索廣彩的現狀,廣彩工藝大師許恩福卻有幾分欣慰。一些已經離開廣彩的朋友,重新回歸隊伍。“據我所知,僅在芳村專門賣廣彩的店面就有4家,這在前幾年,是不可想像的。”
為什麼老朋友會回來?“廣彩開始有市場了,一個朋友幾年前花400元買的廣彩,最近卻拍到了3500元。”在最困難的時期,媒體的報導和社會的關注,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廣彩的魅力和價值,這幾年的廣彩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許恩福說,再用“後繼無人、市場慘澹”來形容廣彩,那就是不大符合事實了。
許恩福說,他的女兒做起了廣彩,就是很好的例證。許恩福曾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繼承自己的手藝,但是,她覺得廣彩老土,總是不願意學。最近兩年,畢業後在公司做了白領的女兒,卻突然對廣彩產生了興趣,“她現在就利用業餘時間跟著我在學,並且還畫得不錯。”有年輕人喜歡廣彩,許恩福很高興。
更讓許恩福感到欣喜的是,更多同行重新回到廣彩上來。2003年的一天,許恩福在去白雲山的公車上遇到了自己曾經的工友何兆強,前些年,他從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出來後開起了公車。許恩福告訴何兆強,廣彩作為一門民間傳統藝術被社會重新重視,廣彩手繪精品的價錢更是越來越高。在許恩福的鼓勵下,何兆強重新拿起了畫筆,利用工作之餘開始製作廣彩,並在第一、第二屆廣東省廣州彩瓷藝術精品展中獲得多個獎項。
何兆強大師的作品何兆強大師的作品
許恩福對外的另一身份是廣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在振興廣彩上,他深感責任重大。如果他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廣彩創作上,他完全可以創作更多的作品,獲得更多的收入,但是他沒有。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教學上。“五寶坊有一個約定,就是‘三雕一彩一繡’的五位大師每周輪流坐班,和小朋友們進行交流,也教他們做廣彩。”儘管這個工作不賺什麼錢,但是,他認為這個工作是必須的,“讓下一代認識廣彩,懂得欣賞,這比我自己做更多的作品賺更多的錢更加有成就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