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房頭條

廊房頭條

房頭條位置處於前門大街路西,其間建築形式以中西合璧建築居多。與南比鄰廊房二條商業繁華區相通,是清末民初各地商家寄宿和聚集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廊房頭條
  • 地理位置:北京宣武區東北部
  • 建築形式:中西合璧
  • 歷史意義:清末民初各地商家寄宿和聚集場所
廊房頭條:燈街,廊房頭條:勸業場,百年勸業場的凋落,
位於北京西城區,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
廊房頭廊房頭
火燒旺鋪由此而來在北京,將同一條街上並列相鄰的胡同按順序命名為“某條”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即已出現。明代嘉靖年間張爵著於1560年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鹹宜坊一條胡同、二條胡同、三條胡同”的記載,其位置相當於今西城區辟才胡同北側。不過“一條”往往被稱為“頭條”,就是“頭一條胡同”的意思。金庸先生的家族前輩查慎行著於清代的《人海記》提到,明代永樂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門口和鐘鼓樓等處建造店鋪房屋,招商經營,統稱為“廊房”。當時按地段不同分別制定了稅收等級,指定廊房中有能力的經營戶充當“廊頭”,負責收斂稅款,送交皇家天財庫(在西什庫),供皇帝宴會和賞賜開銷。如今前門外的廊房頭條等胡同名稱就是那時的遺留,堪稱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區。1900年6月16日,義和團在大柵欄街(原名廊房四條)放火焚燒賣洋藥的老德記藥房,不料火勢蔓延至廊房頭條,將這一帶繁華密集的商業區盡行燒毀,受損商鋪達上千家,連京城金融界柱石“四大恆”也因災停業。但因廊房頭條一帶是老北京內外城接合處,附近的前門兩側又有京漢、京奉兩大鐵路火車站,火災後不久商業區重建,生意更加火爆,所以那時的商界流行“火燒旺地”這句話,意為旺地越燒越紅火。
明代初年,北平商業蕭條。明成祖朱棣稱帝後,北平改為北京,為了振興北京經濟,以設“廊房”。
據《人海記》記載:“永樂初,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如民居住,召商居貨,謂之廊房。。。。今正陽門外廊房胡同,尤以此名”。
由此說明“廊房”用現在的話就是商業街。清乾隆年間稱廊房頭條胡同,宣統時改今稱。
廊房胡同從北往南有頭、二、三條。據《舊京瑣記》記:“燈市舊集於東、西四牌樓,後始移廊房頭條。”因之,昔日廊房頭條有“燈街”之稱,在這裡有華美齋、文盛齋、秀珍齋等二十來家燈籠鋪。
清同治七年(1868年)開業的大同金店在此胡同,清末和民國時期,大同金店幾乎壟斷清末和民國的北京黃金市場,足顯廊房頭條胡同之地位。
清宣統二年(1910)開業的“京師第一勸業場”和北京著名的天寶、三陽兩家大金店也在此胡同。

廊房頭條:燈街

過去廊房頭條被稱“燈街”,在這裡有華美齋、文盛齋、秀珍齋等二十來家燈籠鋪。
這些燈籠鋪都是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生產的燈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圓紗燈,這種圓炒燈是用竹條做成燈架,外蒙紅色或白色紗,答名少燈多做喜慶宴會時點燃用,白紗燈為觀賞彩色花燈,上畫會油彩艷麗的人物或花鳥魚蟲等圖畫。
另一類是宮燈。用硬木或其它上好木料,做成棱形或多方形的燈架,燈架上雕著各種玲班剔透的花牙和各式飾物。在燈的每方格上鑲玻璃或紗絹。玻璃上和紗絹上,都要畫上各種好看的圖畫。這些燈籠鋪生產的各式燈籠,既是生活照明品,又是民族工藝美術品。華美齋和文盛齋等生產的燈籠,不僅受一般市民的歡迎,並且供應清皇宮內使用。
清末民初,每逢正月十五,大柵欄地區還舉辦燈市,各家店鋪門前各種花燈競相點燃,大放異彩。

廊房頭條:勸業場

前門西的廊房頭條現在死一樣的靜,這裡已看不到昔日的繁華。過去這裡以買金子為主,是老北京有名的金銀珠寶一條街,鼎盛時期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向人們展示她的榮華,現在在那家金店的地下挖挖,也許還能挖出金粉。
廊房頭條還有一家過去的大賣場“勸業場”。張仲先生在《勸業場(京津風物小記)》一文中說:
“北京、天津都有勸業場,都處於辛亥革命後京津商業區的最好地段。
勸業場都是名副其實的筒子樓,小攤店就設在每層樓的里圈(原來中間空心)。兩個勸業場既然不是一個東家的兩家分號,為什麼叫一樣的名字?有人說,天津勸業場辦公室內,曾懸一個斗方,寫著一首冠項詩:“勸我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更新。”這是勸業場主高星橋請人所寫。北京勸業場是簡單的三句話:“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人們說,這就是勸業場命名的根據,聽起來沾點邊兒,可看作場方經營宗旨,但不是商場命名的根據。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設商部,商部建立了“京師勸工陳列所”,以展覽各地新興的產品為主,同時附設了一個銷售單位,就是勸業場,各地都曾效仿。陳列所的地址幾經變遷,最後由前門箭樓移至廊房頭條,基址寬闊,後門在西河沿,離當年的前門火車站很近。”
現在前門大街改造完了,廊房頭條不知何時開始改造重現繁華。

百年勸業場的凋落

勸業場的建立:(在建立時間上有不同說法)
勸業場勸業場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的商部創建、設立“京師勸工陳列所”,以展覽各地工業品為主,同時附設勸業場,銷售部分商品
到了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陳列所不幸遭火災,遂移至廣安門內大街路北,新建一座三層樓房為該所館址。1912年,到了民國,北京政府工商部將它改為商品陳列所。
1928年,又改名為工商部國貨陳列館,館址遷至前門箭樓之上,展出各商號的商品,兼有銷售。
正式叫勸業場那是1936年以後,當時的政府把它劃歸了北平市政府,稱北平市國貨陳列館,改名為北京勸業場。意思是“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規定私人可以在此租地設攤,只許賣國貨,不許賣洋貨。
1940年,勸業場三樓又開設了評戲、相聲曲藝等場所。
解放後的勸業場形成了自己的經營特點。共有二十二個行業,一百八十多個貨攤,吃、穿、用、玩俱全。
1956年公私合營後,勸業場改為國營商場。其主要經營,珠寶玉器、金屬器皿、絲織品、刺繡、棉麻織品及土特產品等,同時出售日用百貨、皮貨、五金電器等。文革時曾一度停業。1975年北京勸業場改為“新新服裝店”。
現在廊房頭條大部分建築已被拆除,勸業場暫被保留,不知能保留至何時。據說前門要重建勸業場,這塊工地緊挨著勸業場的大廈,不知是否要旁邊重新在旁邊新建大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