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調落子

平調落子

平調落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產生於明末清初邯鄲的武安市,興盛於上世紀中葉。平調落子是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的總稱,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獨有的兩個地方劇種,經常在一起演出,習慣上合稱武安平調落子。平調行當齊全、唱腔優美、表演奔放、善演大戲。落子詼諧幽默、表演細膩、鄉土味濃、善演家庭小戲。

平調落子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陽、新鄉及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調落子
  • 外文名:PINGDIAOLAOZI
  • 時間:300多年左右
  • 代表演員:武鴻鳳 李魁元 房志彬 杜銀方等
  • 傳統劇目:盤坡 桃花庵 借髢髢 呂蒙正趕齋
  • 流行地帶:河北、山西、河南、山東
歷史淵源,平調簡介,傳說,唱腔表演,著名演員,代表劇目,紅色劇種,落子簡介,歷史發展,唱腔,伴奏,著名演員,代表劇目,著名 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簡介,發展現狀,

歷史淵源

平調落子起源於清代中葉,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邯鄲各地,是河北省邯鄲市獨一無二的兩個劇種,是邯鄲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調由豫北一帶流傳的梆子戲演變而來,落子由河北武安一帶民間所流行的“花唱”發展而來。因多在一團內“兩開箱”演出,故叫“兩下鍋”。一般平調落子劇團演員,都能兼演平調和落子。平調落子的內容,有的歌頌歷史上勞動人民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有的歌頌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有的反映男女平等、移風易俗的社會新風尚。
平調落子
平調傳統劇目有200多出,落子劇目有150多出。歷代著名的演員有李秀奇、魏鴻昌、孫富琴、劉守堂等。
平調以表演朝代大戲為主,落子以表演家庭小戲見長。

平調簡介

傳說

平調俗稱大戲,約產生於明末清初,是河南懷調與武安民間音樂結合的產物。平調起源無文字記載,有兩種傳說,一說明代時武安有兩個落魄文人(兄弟倆),分別創立了武安平調和開州平調(開州即河南濮陽一代,開州平調亦稱大梆子,流行於豫北、冀南一代)。二說明末時,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懷調頗有名氣,後回鄉創辦曹白兩科班,他們在懷調的基礎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間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調。
平調落子

唱腔表演

平調屬於梆子腔系,曲腔悠揚,旋律流暢,風格獨特,曲調優美、細膩委婉、高亢明亮,表演粗獷豪放。唱詞為七字、十字和五字。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場主要用二弦、軋琴、板胡等伴奏,後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嗩吶、笛子等;武場除一般普通打擊樂器外,另有大鑼大鐃大鑔戰鼓,稱為"四大扇"。
平調角色行當齊全,有老生、小生、紅生、武生、青衣、小旦、老旦、彩旦、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雜花臉等行當,合稱"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臉",其中以老生、青衣、小生、大花臉為主角的戲最多。平調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獷豪放,帶有剽悍的武術氣概。表演中的唱腔、念白以“國語,武安韻”吐字發音。唱腔韻味醇厚、高亢激昂、通俗易懂、曲調流暢。

著名演員

平調歷代著名演員有李秀奇、郭金、王忙來、劉連發、劉守堂、黃培生、楊發全、白增的、秦崇德、秦尚德、卜錫林、劉天順、武鴻鳳、李魁元、韓小芝、杜潤田、杜守鳳、董志安、袁錫章、樊艷芳、李愛華、杜銀方、房志彬、王雲河、張德起、李淑蘭、周華華、王雲峰、易果田、李喜如、韓松林、李雙鳳、李晉軍、劉桂茹、申煥如、溫巧雲、王正平等。

代表劇目

平調有傳統劇目兩百多個,平調有200多個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行當有4生、4旦、4花臉之分,以生、旦戲為主,如《兩狼山》、《董家嶺》、《三進帳》、《鍘趙王》、《下陳州》等。也有一些民間故事和神話戲,如《盤坡》、《天仙配》、《天河配》等。
平調《桃花庵》平調《桃花庵》
影響較大的有《三進帳》、《姚剛征南》、《董家嶺》、《天仙配》、《三上轎》、《桃花庵》、《刀劈三關》、《鍘趙王》、《盤坡》、《打金枝》、《歸宗圖》、《三關排宴》、《大破洪州》、《恩仇記》、《寇準背靴》、《天河配》、《奇男傳》、《兩狼山》、《審馬榮》、《反西唐》、《鍘美案》、《燕王掃北》、《反徐州》、《陰陽報》、《收七星》、《豹頭山》、《楊八姐遊春》、《十五貫》、《李剛打朝》、《蝴蝶杯》、《反潼台》、《平遼東》、《殺齊王》、《三拜花堂》、《血濺烏紗》、《韓信拜帥》、《楊金花奪印》、《九華山》、《丟官記》、《瘋啞案》、《半夜夫妻》等。現代戲有《江姐》、《紅嫂》、《小二黑結婚》、《龍江頌》、《紅燈記》、《杜鵑山》、《相親記》等。《相親記》參加中央舉辦的慶祝建國30周年演出時,曾獲演出三等獎。

紅色劇種

抗戰時期平調落子稱“紅色劇種”,在解放區影響較大,解放後發展到鼎盛時期。平調角色行當齊全,主要有所謂“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臉十二行”之說。其武打自成一格,粗獷、豪放,帶有彪悍的民間武術氣概。平調以武安話為基礎韻白,鄉土氣息濃厚,風格淳正樸實。落子源於民間曲調,經藝人口傳、加工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演藝術。行當較齊全,舞台道具簡單,將秧歌、高蹺等民間舞蹈及實際生活中的動作融於戲中,邊唱邊做、且歌且舞、活潑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莊諧兼重,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評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調《歸宗圖》平調《歸宗圖》

落子簡介

歷史發展

武安落子原名蓮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間流行的"花唱"發展而來,源於民間曲調。
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間"花會"中有說唱故事的落子,初為撂地攤演出,晚清逐漸搬上舞台。根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至民國二十六年續《武安春秋志》卷九記載:"武俗好戲,酬神演唱無日無之,甚至有一日數台者,農民喜平調(本地土戲),紳商以皮簧梆子為宜,村夫、愚婦最迷落子腔,惟其戲有傷風化,歷來禁演。"
落子《借髢髢》落子《借髢髢》
清道光、鹹豐年間,武安藝人喜順,流落到山西黎城,適逢此縣有個李鎖柱,喜編戲文,兩人合作,喜順遂將武安落子傳入上黨,形成了上黨落子。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婦"的藝人去河南內黃縣唱落子,與當地一位姓趙的藝人共同組班唱戲,後來發展成為內黃落子。
抗日戰爭時期,武安、涉縣一帶為八路軍根據地。許多落子演員參軍參戰,當地平調落子班社也多屬民主政權領導,常隨軍演出。排演了《范小丑參軍》、《派款》、《巫嬸坦白》等新戲,有的落子演員,如王景元、王春等,在為部隊演出時被日軍包圍,壯烈犧牲。解放戰爭期間,還有一些落子藝人隨軍南下。

唱腔

落子《賣秒郎》落子《賣秒郎》
武安落子唱腔屬於板腔體,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調。武安落子又名落兒腔,流行於武安、涉縣、磁縣、峰峰、沙河、臨漳、魏縣等地。流行在邯鄲漳河以西的稱武安落子(又稱沙西落子),漳河以東的稱沙東落子;在河南省內黃縣的稱內黃落子,在山西省黎城縣的稱上黨落子。

伴奏

早期伴奏樂器只有二弦、壓琴鑼踏鼓,後陸續增添鑔、笛子、板胡、二胡、笙、琵琶、阮等。武安落子曲調優美,寬厚洪亮,鄉土氣息濃厚。其唱腔有口語化說唱的特點,與當地方言結合緊密。武安落子腳色齊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嚴格,有些行當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戲曲程式見長,而是將秧歌高蹺等民間舞蹈和生活動作融於戲中,邊唱邊做,載歌載舞,在敘事中抒情,幽默風趣,活潑自如。

著名演員

武安落子著名演員有賈泉城、王麥喜、胡文亮、任耀華、杜更會、李鳳鳴、魏洪昌、路鴻貞、孫富琴、王忙來、卜錫林、秦崇德、李魁元、韓小芝、陳素珍、王秋榮、賈芝霞、王秀芹、李淑蘭、杜潤田、樊艷芳、杜銀方、李愛華、王太河、王雲河、李喜如、李雙鳳、李晉軍、劉桂茹、申煥如、溫巧雲等。沙東落子著名演員有頭把盒子、二把盒子等。女角色一向由男演員扮演,自1949年以後,武安落子才有了李魁元等第一代女演員。

代表劇目

武安落子有傳統劇目一百五十餘出,代表性劇目有《借髢髢》、《呂蒙正趕齋》、《老少換妻》、《小過年》、《賣秒郎》、《端花》、《賣布》、《對繡鞋》、《借當》、《訪崑山》、《皮秀英告狀》、《秦雪梅》、《桃公子投親》、《藍橋會》、《何文秀》、《杭州失印》、《王小趕腳》、《三進士》、《狀元打更》、《鬧驢》、《跪花廳》、《機房訓子》、《大上吊》、《頂燈》、《安安送米》、《福壽圖》等。現代戲有《高山流水》、《鎖不住的人》、《朝陽溝》、《雄關紅哨》、《迎春曲》等。

著名 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簡介

平調落子名家流派
其中旦角的“鳳”、“元”、“芳”、“華”被譽為平調落子四大名旦
旦角的:“鳳”指武(鴻鳳)派、“元”指李(魁元)派、“芳”指樊艷芳、“華”指李愛華。
生角有:卜(錫林)派、秦(崇德)派、房(志彬)派。
淨角有:秦(尚德)派。丑角有:杜(潤田)派。
李秀奇(男,1926-2012年,藝名“自鳴鐘”),平調劇著名男旦角,平調“李派”創始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北省分會會員。1926年生於武安東萬年村,11歲學藝,14歲即扛正門。拿手戲有《反西唐》、《破洪州》.《奇男傳》、《平遼東》、《天仙配》、《鍘趙王》、《秦香蓮》、《三上轎》等。1941年冶陶廟會,其在六台對唱中奪得頭獎。武安玉皇廟兩次義務聚演中奪得第一,震動平調劇壇。其先後在涉縣群聲劇團、武安人民劇團演出,1954年在省第一屆戲曲匯演中獲演員三等獎。1958年到邯鄲專區戲曲學校任教。繼承其唱腔的有李魁元、韓小芝、李淑蘭等。
王忙來(男,1885-1959年)平調劇黑頭名角。擅演“三背”即《敬德背鞭》、《王彥章背藁》、《高旺背棒》,“五鍘”即《鍘陳世美》、《鍘判官》、《鍘趙王》、《鍘國舅》、《鍘包勉》。嗓音洪亮,剛勁有力,吐字清晰,是一位唱功見長,蜚聲冀南的黑臉演員,人稱“活包公”。遺憾的是生前未有留下影像資料,以上唱段有他的弟子秦尚德學唱整理而成。
杜更會(男,1911~1980年),武安南高壁村人,落子劇名演員,善青衣、閨門旦,14歲拜萬安村郝連的為師,出師後自組戲班演出,先後參加抗日文化劇團、武安劉家莊鄉業餘劇團、武安縣劇團,拿手戲有《皮秀英告狀》、《機房訓子》等,他的唱腔寬厚、宏亮、甜美、吐字清晰,表演注重人物心理刻畫,一生培養學生200餘名,著名劇作家楊蘭春少年時曾拜其為師學習其唱腔,其子杜銀方飾演生角也為平調、落子後起之秀。
孫富琴(男,1913-1977年,藝名“山疙瘩”),落子劇著名旦角演員,戲風樸實,表演直摯深厚。少年時喜愛參加“花會”活動。成年後,始入梁興班唱武安落子。擅演花旦戲,唱做俱佳。拿手戲有《裴秀英告狀》、《抱靈牌》、《借髢髢》等,在冀南各縣享有盛名。晚年因嗓疾輟演。1958年,邯鄲地區戲曲學校成立後,主動請求到校任教,竭盡全力將藝術傳授給學員。經他加工整理教習的《借髢髢》、《端花》等劇目,已成為武安落子戲的代表劇目。孫一生授徒很多,其中優秀者有王秋榮、陳素珍、李魁元、韓小芝、王秀芹、李淑蘭、李雙鳳等。
魏洪昌(男,1915-1986年,藝名“如意的”)著名平調、落子生旦“兩門抱”演員,1915年生於武安百官村,9歲時拜師於賈泉成、王麥喜演出落子劇《安安送米》、《打路兒》、平調劇《彌衡罵曹》等,即轟動冀南、豫北、晉東南一帶。其唱工自成一家,以演小生見長,也演旦角,其他行當也熟悉,戲路較寬。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能演能導。他與孫富琴創作的大型落子戲《楊四的派款》在根據地影響很大。還和王慶元創作了《宋娥的翻身》,60年代和劇作家王正平改編的落子傳統戲《賣布》,曾在全國月刊上發表。他主演的《呂蒙正趕齋》飾演的呂蒙正,唱腔淳厚、宏亮,剛柔相濟,至今出奇。1949年加人縣人民劇團,後調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曾任團長,並先後任地區藝術劇院副院長、省政協委員、省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卜錫林,(男,1925-2000年)河渠村人,平調、落子均為所長。13歲家窮被賣到武安樊龍堂小班,20歲出科專攻紅臉,老生更著。1948年參加涉縣群聲劇團,1953年調武安人民劇團,1955年調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任副團長,後任藝術顧問。其唱腔深沉,韻味醇厚,其平調劇《兩狼山》中飾楊繼業,行腔慷慨悲壯,表演逼真,大有燕趙慷慨悲歌之遺風人稱活的“楊老將”,1954年參加省首屆戲曲匯演以平調《兩狼山》的楊繼業,獲第一屆戲曲匯演演員二等獎。1957年參加專區匯演以飾演平調《盤坡》薛平貴,榮獲邯鄲專區優秀演員獎。國慶10周年赴京懷仁堂他和李魁元一起演出了平調《盤坡》劇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灌制了唱片, 飾演落子劇《老少換妻》中的馬忽倫,將貪婪、狡詐、吝嗇的小丑形象活脫脫地呈現於舞台,可謂入木三分。代表劇目平調《兩狼山》、《盤坡》、《鍘趙王》、《打金枝》、《歸宗圖》、《李剛打朝》等;落子《老少換妻》等。
秦尚德,男,著名平調劇花臉演員,師從著名平調老藝人王忙來,他唱腔高昂洪亮,剛勁有力,吐字清晰、韻味濃厚。代表劇目有《鍘趙王》、《鍘美案》、《鍘包勉》、《鍘判官》、《打金枝》等。他演唱的《鍘趙王》曾被灌製成膠盤唱片,並且出版在全國發放。
秦崇德(男,1931-1993年,又名同的,藝名“十三紅”),著名平調、落子生角演員,1931年生於車輞口村,8歲時到偽縣長李聘三的戲班學平調、落子、京劇。他天資聰慧,台詞、唱腔不拘繁簡,學三遍即會,13歲唱響,藝名“十三紅”。1948年入武安人民劇團,後調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他主攻小生後又攻鬚生,不拘傳統程式,大膽創新改革,唱腔宏亮、流暢、高亢,形成獨特風格,1954年在省戲曲匯演中,飾演《天仙配》中董永,榮獲演員榮譽獎。代表劇目平調《審馬榮》、《天仙配》、《三進帳》、《蔡文姬》、《兗州府》、《紅嫂》等;落子《呂蒙正趕齋》、《何文秀》等。
武鴻鳳,(女,1933年7月-2018年5月),原名武淑貞,著名平調劇表演藝術家,平調“武派”創始人。歷任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演員、副團長、副書記,曾為河北省五屆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邯鄲劇協副主席,擔任邯鄲市平調落子研究會藝術顧問。武鴻鳳1933年7月生於峰峰礦區杜莊村,自幼酷愛平調劇。國小畢業後在本村業餘演出歌劇《王貴與李香香》中飾李香香。1947年時值解放初,大力宣傳《婚姻法》。新編的《李-家說媒》找不到女角色,武鴻鳳不顧家庭的反對,毅然飾演了劇中的女主角。1951年參加峰峰礦區平調落子劇團,師從著名平調劇老藝人郭金、楊發火。她主工青衣、閨門旦.兼演帥旦、老旦等均能勝任。成為武安平調第一代女演員。後在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擔任主演。她在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改革了男扮女角的假嗓唱法,根據自己音量大、音域寬特點,改用女聲本腔唱法,自成一家,成為平調落子“大腔”唱派之代表者。唱法上吸收了評劇的發聲,豫劇的拖腔,河北梆子的碰板,京劇的吐字收音等技巧,博採眾長,融匯貫通,創造了平調碰板的擺字唱法。其唱腔或一語一頓如道白,或激越高昂似流水節奏鮮明,韻味醇厚,拖腔悠長而婉轉,聲情並茂。表演上落落大方,柔而不媚,剛而不野,有自家風度。她演出過的傳統劇有《相思樹》、《大破洪州》、《飛虎關》、《火焰駒》、《七星歸位》、《豹頭山》、《天仙配》、《秋江》、《蝴蝶杯》、《白蛇傳》、《秦香蓮》、《桃花庵》等劇目。其在當地有大批戲迷,當時個別戲迷若逢人評說武鴻鳳唱得不好,當抗爭,甚或會赤臂相見。其代表劇目為:《桃花庵》、《三上轎》、《鍘趙王》、《打金枝》、《蔡文姬》、《楊八姐遊春》、《燕王掃北》、《王熙鳳》等;現代戲有《紅嫂》、《江姐》、《苗嶺風雪》、《野火春風斗古城》、《戰洪圖》等.多次由中央廣播電台、省電台灌制唱片,播放錄像,1956年在省戲曲匯演時獲榮譽獎。貴州東方音像出版公司錄製了個人專輯《武鴻鳳平調集錦》盒式磁帶,在全國出版發放。她退休後積極投入培養人才當中,讓藝術得以傳承,2015年11月省電視台還錄製了《武鴻鳳專題片》。她幾十年的舞台從藝生涯中, 武鴻鳳成功塑造了許多耳熟能詳的角色,在舞台上,她刻苦鑽研、開拓進取,為人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在藝術中,她嚴於律己、薪火相傳,積極投入平調落子人才培養和藝術傳承;在生活中,她寬以待人、自然質樸,為後人樹立了高尚的品德標桿。2018年5月3日22時0分,武鴻鳳因病醫治無效,玉殞香消與世長辭,享年86歲,她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載入中國藝術家大辭典。
李魁元,女,著名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她在長期的演藝生涯中,創出自己獨特的唱腔和演繹風格。創立了平調落子“李派”藝術風格。在新中國解放後,她在舞台韻白、服裝和化妝、舞台表演等方面對平調落子進行了改革。這些改革和獨特的風格形成,對平調和落子兩個劇種是一個新的起端,被專家學者稱為是平調落子由舊變新的分水嶺。歷任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演員、副團長、副書記,曾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邯鄲劇協副主席,擔任邯鄲市平調落子研究會藝術顧問。退休後培養了大批學生,在她75歲的年齡中還在邯鄲藝校傳教戲曲藝術。李魁元1940年出生於陝西西安,祖籍河北武安。10歲從藝參加縣人民劇團,師從平調落子演員李秀奇、黃培生、孫富琴三位老藝人。12歲頂角唱戲,14歲挑起了平調、落子兩個劇種大旗,是平調落子兩劇第一位女演員。後調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她的唱腔甜脆明亮、婉轉玲瓏、字正腔圓、韻味濃厚。表演上柔美真切著稱,善於表演身段、技巧、水袖功等。擅於飾演善良、賢淑的女性。她主工青衣、花旦.另外閨門旦、刀馬旦、花衫、老旦、帥旦、彩旦均能勝任。她的主演劇目有平調劇《天仙配》、《鍘趙王》、《打金枝》、《拜月記》、《白蛇傳》、《反西唐》、《昭君出塞》、《盤坡》、《秦香蓮》、《美人計》、《楊八姐遊春》、《三關排宴》、《江姐》、《白毛女》、《劉胡蘭》等;落子劇《借髢髢》、《端花》、《王鸞英思夫》、《對繡鞋》、《小二姐做夢》、《小過年》、《呂蒙正趕齋》、《賣秒郎》、《賣布》、《三進士》、《高山流水》、《鎖不住的人》等。等幾十部劇目中任女主角,塑造出眾多富有個性的女性形象。1954河北省戲曲會演《兩狼山》、《借髢髢》、《天仙配》獲榮譽獎。1956年京劇大師尚小雲弟子京梆演員耿榮先調到邯鄲地區團為李魁元移植了尚派名劇《昭君出塞》平調劇, 後尚小雲先生親臨邯鄲地區光顧並親自指導其劇目。57年李魁元帶著新劇平調《昭君出塞》落子現代戲《高山流水》參加省會演,又一次轟動省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先後十餘次到中南海、國務院為國家領導人演出,並受到周恩來、鄧穎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其演出的《端花》被拍成電影,她的平調落子《盤坡》《鍘趙王》《呂蒙正趕齋》《借髢髢》等曾被灌制膠盤唱片,出版並在全國發放。2015年由著名編劇郭果林編寫出版了《李魁元戲比命重》一書,省電視台還錄製了李魁元《戲比命重》專題片。2016年1月27日李魁元榮獲“河北戲劇終身成就獎”,作為名家載入中國大戲考。
房志彬,男,歷任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演員、副團長、副書記,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邯鄲劇協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邯鄲市四至八屆政協委員,2005年退休,曾被邯鄲藝校聘為老師。著名平調錶演藝術家,創立平調“房派”藝術,主攻老生,人稱河北第一老生,擔任邯鄲市平調落子研究會藝術顧問。房志彬1945年生於邯鄲縣北牛叫村,12歲進入永年縣平調落子劇團學戲。半年後被選送到邯鄲專區戲曲學校平調落子班學習。初學花臉,後改鬚生,在老師的教導下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他15歲時就在電影《穆桂英掛帥》劇中飾演宋王。1975年他在平調劇《紅色娘子軍》中扮演洪常青,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錄像。此後,房志彬嶄露頭角,開始在劇團中挑起了大梁。房志彬的唱腔氣派灑脫、高昂洪亮,既不失傳統風味,又具有新穎時代感。老戲迷聽了“夠味”,中青年感動“新鮮”,知識界反映“深刻”,內行門盛讚“巧妙”,普遍反響是“情深”。房志彬博採各路戲曲之長,立足於平調精粹之升華。幾年苦心孤詣的探索,確實達到了雅俗共賞,隔代相贊而出神入化的境界,是戲壇唱腔改革的一顆璀璨明珠,他在戲曲表演中的帽翅功和髯口功等技巧又是出了名的亮點。他的拿手《徐策跑城》是平調《歸宗圖》戲裡最後一場戲。山西劇種演《跑城》以帽翅功見長。京劇《跑城》以表演、台步、形體動作見長,嚴謹規範,後人很難改動。地方戲就靈活多了,只要合乎劇情,可盡情發揮自己的長處。房志彬演的《跑城》吸收了其他劇種的長處,加上平調的音樂唱腔、鑼鼓經和自身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著名主持人趙忠祥看了演出講,北京舞台上沒見過像房志彬這樣的功夫技巧。不是四不像,而是像自己的平調流派。1988年榮獲河北省中年戲曲演員電視大賽一等獎,當年攝製了房志彬戲曲藝術專題評論片《藝海爭雄》。1989年被選入《當代表演藝術家名錄》。1990年《中國戲曲》刊登了劇作家劉志軒撰寫的《曲縈太行山麓》,記述了這位著名演員。1995年和1997年又獲省三屆、四屆戲劇節一等獎。代表劇目為《徐策跑城》、《寇準背靴》、《打金枝》、《胡服騎射》、《太極魂》、《十五貫》、《血濺烏紗》、《盤坡》等,現代戲有《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
杜潤田,男,著名平調落子丑角表演藝術家,其表演幽默風趣、滑稽可笑,唱腔韻味濃厚,唱腔道白上既保留了武安方言,又吸收了京劇的普通字音,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代表劇目有平調《春草闖堂》、《恩仇記》、《唐知縣審誥命》等,落子有《賣布》、《頂燈》等。
韓小芝,(女,1940-2003年),著名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河北省晉州人,其唱腔甜美細膩,韻味十足,在繼承傳統中又有自己的藝術風格,表演的畫面又很有真切感,善演青衣、花旦,她師承平調藝術家李秀奇和落子藝術家孫富琴學習,其代表作品有:平調《燕燕》、《春草闖堂》《蝴蝶杯》等;落子《呂蒙正趕齋》《賣布》等。
杜銀方,男,1942年10月生於武安南高壁,著名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曾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武安劇協副主席、曾被武安藝校聘為老師,擔任武安市平調落子劇團藝術顧問。他主攻生角(小生、鬚生、武生)兼能演丑角。戲曲的文功武功底子厚,藝術素養深,唱腔如行雲流水,嗓音清脆自如,表演飄、帥、美。在唱念上,將十足的武安方言,改造為“武安字,普通韻”,既保留了武安方言的淳樸,又融入了京腔京韻,即使當地觀眾聽得入耳,又使外邊不同地域的觀眾能夠聽懂,在唱腔方面有所建樹,為地方劇種跨省晉京鋪平了道路。他戲路較寬,文生,武生(短打),小丑,老生都能演。文能演《寶蓮燈》中的劉彥昌,《呂蒙正趕齋》中的呂蒙正,武能演《夜奔》中的林沖,《三岔口》中的任堂會,既演年少的公子田玉川,又演風燭殘年的周君漢,尤以《雄關紅哨》(現代戲)中的豬販子,《山鷹》的高山恩,《紅燈記》中的王連舉,《沙家浜》中的刁德一,《老少換》中的馬忽倫(老醜),《十五貫》中的婁阿鼠(醜)馳名。杜銀方成長於平調落子世家,耳濡目染從小就和平調落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很小的時候,當時已經很有名望的父親在劇團教學徒們唱腔。每當看到哥哥姐姐們苦練功夫、上台表演時,杜銀方就按捺不住學戲的衝動,偷偷地模仿著練。父親發現聰慧的杜銀方學一首記一首、唱一調會一調,天生一副好嗓子,就讓12歲的他進入武安縣平調落子劇團接受專業訓練,從小他與劇團同齡的女孩李愛華一起學戲,一起演戲。13歲時開始登台演出。平調落子讓杜銀方和李愛華在舞台上牽上了紅線,台下也成了好夫妻。“平調落子要尋求新的發展就要和現代的生活節奏、現代人的審美合拍,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的接點,讓這種特色文化更具競爭力。”幾十年來,杜銀方從未停止過對平調落子表現模式的探索和創新。他遍訪各地平調落子民間藝人和專家學者,搶救性地整理出數十部優秀的傳統劇目,並結合時代需求做了一些改良。他先後在多部平調落子劇中擔任主角。他主演的平調有《蝴蝶杯》、《寶蓮燈》、《秦香蓮》、《盤坡》、《少國公》、《李剛打朝》、《楊門女將》、《丟官記》等.落子有《呂蒙正趕齋》、《梁祝》、《秦雪梅》、《李彥貴賣水》、《賣妙郎》、《雄美紅哨》等。河北省群英會一等獎、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2007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群星大獎、表演雙項獎等接二連三的榮譽不斷被他摘得。落子劇《呂蒙正趕齋》及其他主演的部分劇目也被錄製成光碟行銷各地。
樊艷芳,女,1940年生於峰峰礦區和村,著名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工青衣刀馬旦,兼老旦等。她自小家庭條件困難,喜愛唱戲唱歌.有一次小艷芳在周邊村里看戲,看著武鴻鳳再唱桃花庵的陳妙善茶樓一折嗑瓜子和貴妃醉酒的扇子功,看的特別入迷。1954年14她開始學戲,參加峰峰礦區平調落子劇團,她師從平調藝術家於德唯(藝名“一點紅”),後峰峰劇團合併到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該劇團為武鴻鳳等主演)。她隨著年齡順序工角色花旦、閨門旦、青衣、老旦開始學起,到邯鄲團後,與武鴻鳳經常搭檔,隨著年齡的增長,劇團老藝人翻轉天把《桃花庵》主演的竇氏讓給武鴻鳳,武鴻鳳又把劇中陳妙善一角讓與樊艷芳。1958年在邯鄲平調落子培訓班學習了平調、落子《端花》等劇目,在學習期間偶遇豫劇大王陳素真受到了化妝指導和京劇大師尚小雲的動作指導,後在邯鄲地區公演中獲優秀演員獎。1960年樊艷芳調到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該劇團主演為卜錫林李魁元等),在地區團跟劇團老藝人魏鴻昌學習了落子《賣布》。1962年樊艷芳又調到武安縣平調落子劇團擔任主演。當時劇團正在興旺時,在武安市平調落子劇團跟杜銀方、李愛華、袁錫章等人主演了很多經典劇目。每到一地她的秦香蓮把觀眾唱的淚流滿面傷心欲絕,在該團演出了"秦香蓮"、"穆桂英"、“樊梨花”等人物,她的秦香蓮在參加全省文藝匯演中獲優秀演員獎。其的拿手戲有平調《秦香蓮》、《楊門女將》、《樊梨花征西》、《燕王掃北》、《岳飛與宗澤》、《孫安動本》、《桃花庵》、《紅梅贊》等.落子有《皮秀英告狀》、《賣布》、《借髢髢》、《朝陽溝》等。她在邯鄲地區國慶30周年文藝匯演中演的平調《孫安動本》飾黃氏,被政府文化局評為優秀演員獎。1982年調到武安戲校任教師並擔任業務副主任,曾作曲《宮廷辯奸》《十二寡婦征南》等劇作曲,曾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李愛華,(別名“小葉"),女,1945年10月生於武安馬家莊鄉劉家莊村,著名平調落子表演藝術家,工青衣閨門旦,兼老旦等。曾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武安劇協副主席、曾被武安藝校聘為老師,擔任武安市平調落子劇團藝術顧問。她師從武安市劇團老藝人杜更會,演唱方面頗有其唱腔特點,在繼承方面融入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她10歲參加武安縣劇團,到劇團雖然人很小,但他很勤快,一看師傅們吃完飯就趕緊去接碗筷去刷洗,師傅們換了衣服,也就立馬去拿到手洗涮了。師傅們看到小葉很天真勤快,都非常喜歡,也就認真教學,不久拜了杜更會為師。在劇團里她從小與劇團同齡的男孩杜銀方一起學戲,一起演戲。13歲時開始登台演出,一炮轟動武安城。平調落子讓杜銀方和李愛華在舞台上牽上了紅線,台下也成了好夫妻。64年,小葉在家休產假,她是在離不開戲,休假期間編寫了一個小戲劇送肥記。休假後,她編寫和銀方演了此戲,從唱腔設計到舞台調動,從服裝道具到樂隊,非常新穎。得到了團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讚賞。就這樣小葉從一個主演又踏上了導演之路。之間跟著名導演楊蘭春學習過導演編寫。在70年代,她執行的《雄關紅哨》、《迎春曲》、《賣秒郎》等劇目,都榮獲過國家、省、市獎勵。她本人上演的《楊門女將》的佘太君、《蝶戀花》的楊開慧母親、《借髢髢》的王嫂等,均獲地區演員獎。她的代表作品有平調《兩狼山》、《楊門女將》、《盤坡》、《少國公》、《蝶戀花》等.落子有《呂蒙正趕齋》、《借髢髢》、《秦雪梅》、《李彥貴賣水》、《迎春曲》等。她和丈夫杜銀方合演的《呂蒙正趕齋》被貴州音像公司錄製成磁帶,在全國出版發行。退休後,被武安藝校聘為老師,培養了很多學生。
易果田,女,1958.10.出生,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人,大專,1999年12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員,邯鄲市第八屆政協委員、第九屆、十屆政協常委,邯鄲市平調落子票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叢台區戲劇家協會主席,叢台區文化館副館長。易果田自幼酷愛文藝,在國小和中學期間即是校文藝隊骨幹演員。1976年考入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戲曲科班,擔任劇團主要演員,主攻青衣、老旦、兼閨門、小生。她表演細膩、感染力強、塑造人物形象鮮明、善於刻化人物性格、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真實地體現人物的情感與精神狀態,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演唱風格甜美圓潤、吐字清晰、以聲傳情、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她的唱腔繼承了李派(即李派創始人邯鄲地區平調落子劇團老藝術家、教育家李秀奇)的委婉動聽,又吸收了武派(即武派創始人平調錶演藝術家武鴻鳳)的剛勁有力。在唱法上把咽音歌唱運用到平調唱腔中,以其音量的"寬、宏、亮"和音色的"清脆、甜美、圓潤",形成了老少皆宜的平調唱腔新流派。她的代表劇目有《楊八姐遊春》、《香魂遺恨》、《秦香蓮》、《巡父審父》、《梨花獄》、《三夫人》和現代戲《江姐》、《紅嫂》等,其唱段曾在黃河流域城市電台節目交流會上獲最佳節目獎、邯鄲地區首屆青年電視大賽獲演員一等獎,陝西省西部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個人專輯平調《易果田唱腔集錦》盒式磁帶。戲曲小品《小區飛歌》在第二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活動中獲銅獎,2004年表演平調小戲《三貼榜》獲河北省第七屆群星獎,2005年表演話劇小品《相親》在第四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活動中獲銀獎。同時獲河北省第二屆社區文化藝術活動月中獲一等獎。其藝術成就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2001年到2004年又二次應邀,由中央電視台11套《名段欣賞》欄目錄製易果田平調《名段欣賞》:《江姐》選段;《兩狼山》選段;《秦香蓮》選段;《梨花獄》選段等,並分別在2005年3月23日和6月15日播放。受到省內外廣大觀眾的好評。2006年表演《代價》,榮獲河北省第八屆燕趙群星獎;2006年表演《老與小》榮獲河北省第三屆“四進社區”文藝展演一等獎;2007年在第七屆河北省“戲劇百花獎”評選活動中獲表演一等獎。2008年7月,表演的小品《關懷》,榮獲由河北省文化廳頒發的2008河北省優秀社區文藝節目表演一等獎;2008年10月7日,創作的劇本《都是金錢惹得禍》在河北省劇本評獎中獲小戲三等獎。2008年11月表演的《關愛民工》在河北省第九屆燕趙群星獎評比中榮獲一等獎。2008年12月5日,在河北省人口和計畫生育基層文藝匯演中參演的節目《老兩口分家》獲三等獎。2004年度至2009年度、成績顯著,被邯鄲市文化局評為文化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03年以來連年被農工黨邯鄲市委員會評為年度農工黨邯鄲市優秀黨員稱號;2006年在邯鄲市“千名專家進百鄉興百業” 活動中表現突出,被評為優秀幫扶專家;2007年被中共邯鄲市叢台區委、邯鄲市叢台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叢台區第三批拔尖人才。其主演的戲曲電視劇《九龍聖母》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發展現狀

武安平調落子影響深遠,與寧海平調、通化落子、上黨落子、內黃落子等聲腔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其主要樂器二弦軋琴在全國絕無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平調落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調落子發展到鼎盛時期。河北省邯鄲專區曾對武安平調、落子兩個劇種進行了重點扶植,先後派遣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和戲曲專業幹部到邯鄲地區平調劇團,對平調落子的劇目和音樂進行挖掘整理。1956年河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上,武安落子《借髢髢》獲得好評,並整理改編了落子《端花》,創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響的劇目。1958年邯鄲地區戲校開設了平調落子班,培養了房志彬、李淑蘭等一批新演員。
2006年5月20日,平調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安市本著“搶救、繼承、創新、發展”的宗旨,積極搶救挖掘瀕臨滅絕的戲曲遺產,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藝術家的優秀品質,並根據時代發展,從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出發,大膽創新,創作出適應時代的精品。要把平調落子作為文化品牌精心培育,爭取創出名團,創出品牌,使民眾文化生活更加朝氣蓬勃、繁榮活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