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蒙馬特高地

巴黎蒙馬特高地

蒙馬特高地,這是一個到處都有傳說的地方。蒙馬特高地曾是一片布滿葡萄園、磨坊風車的鄉間小村落,1860年才被當時負責巴黎城市改造的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劃歸巴黎市,從此它就成為了巴黎的一個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馬特高地
  • 外文名:Montmartre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位置,附近景點,小丘廣場,聖彼埃爾教堂,紅磨坊,皮嘉爾廣場,狡兔酒吧,浣衣舫,

位置

巴黎大區位處於巴黎盆地(le bassin de Paris)中央,塞納河自東南方向流入巴黎,環流西岱島(Ile de la Cité)後從西南方向又流出巴黎,大體上在巴黎地圖上畫了一條斜上拋拋物線。塞納自南而來又向南而去,原因是巴黎北部的蒙馬特(Montmartre)高地相對於巴黎其它各區而言地勢實在是高,塞納無法逆其而上。蒙馬特高地歸屬於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可以說是巴黎最年輕的一個區。這裡有風景秀 麗的蜿蜒小徑,有高大神聖的聖心教堂,有畫家聚集的小丘廣場,有夜夜笙歌的紅磨坊,還有寫滿愛情的愛之牆。這是一個和諧包容了宗教、藝術、香艷和愛情的地方。
巴黎蒙馬特高地

附近景點

小丘廣場

(Place du Tertre)
在蒙馬特高地還是巴黎近郊一個小村莊的時候,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就已是人們歡聚消遣的集會場所,現如今則成了一個畫家和藝術家的聚集地。廣場大致位於蒙馬特區的中心位置,緊鄰聖彼埃爾教堂和聖心大教堂。 十九世紀末的著名畫家如保羅高更、盧梭、雷諾瓦、畢卡索、布拉克等都曾在此為生計作畫。天氣好的時候這裡總是遊人如織,畫中的和畫外的風景和人物總一樣的 美麗宜人,不知究竟是畫美如人還是人美如畫?

聖彼埃爾教堂

(L'église Saint-Pierre)
這裡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區,這座建於1147年4月21日的羅馬式大教堂是虔誠的教徒們為教皇而建的。這座高大古老莊嚴的修道院前就是著名的小丘廣場(又按發音譯作“岱赫特”廣場),一個藝術及藝術家的聚集地。

紅磨坊

(Moulin Rouge)
紅磨坊的祝興歌舞節目取得巨大成功得益於1870年普法戰爭後,曾因戰事過度操勞的人們需要尋找一個放鬆的地方,於是酒吧和歌舞廳就成了當時人們的首選。紅磨坊於1889年起建,很快就成為了人們尋找另類相遇的情色場所,更成為藝術家們尋找靈感和相互結識的地方。“紅磨坊”之所以舉世聞名,原因之一是畫壇怪傑亨 利·土魯斯-勞特瑞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以歌舞廳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名畫,二則是這裡上演的著名法國“康康舞(Cancan)”現今幾乎被世界各國視為了法國 的“民族舞蹈”。跳“康康舞”的舞女們穿著厚重的滾有複雜花邊的拖地長裙,頭頂著插有彩色羽毛的帽飾,伴著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豐美的腰臀,把大腿直直地踢向天花板,毫無顧忌地大露著裙下的春光。保守的英國人認為這種舞下流放蕩,不登大雅之堂,禁止在英國演出。但是“康康舞”在熱情豪放的法國卻很受歡迎,而且每逢狂歡節,舞者們更是走上街頭盡情搖擺。蒙馬特高地的“紅磨坊”一直是法國及歐美、澳洲舞者中高手的雲集地,也曾成就了古呂(Goulue)、弗羅瑪茨等紅遍全球的舞女。而今紅磨坊的演員們早不像百年前的舞女,為了生計而強作歡顏,他們把舞蹈演出作為一種藝術演出,一種傳播美的方式。演員們身姿優美,舞藝精湛,演出原始而高雅。美國著名的電影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曾以紅磨坊歌舞廳為故事背景拍攝了一部名為《紅磨坊》的影片,該片由當紅明星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伊萬·麥克格戈(Ewan McGregor)聯袂主演。
巴黎大區位處於巴黎盆地(le bassin de Paris)中央,塞納河自東南方向流入巴黎,環流西岱島(Ile de la Cité)後從西南方向又流出巴黎,大體上在巴黎地圖上畫了一條斜上拋拋物線。塞納自南而來又向南而去,原因是巴黎北部的蒙馬特(Montmartre) 高地相對於巴黎其它各區而言地勢實在是高,塞納無法逆其而上。蒙馬特高地歸屬於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可以說是巴黎最年輕的一個區。這裡有風景秀 麗的蜿蜒小徑,有高大神聖的聖心教堂,有畫家聚集的小丘廣場,有夜夜笙歌的紅磨坊,還有寫滿愛情的愛之牆。這是一個和諧包容了宗教、藝術、香艷和愛情的地 方。

皮嘉爾廣場

(Place Pigalle)
皮嘉爾廣場位於蒙馬特丘陵的底部,廣場之名來自於一位雕刻師讓·巴蒂斯特·皮嘉爾(Jean Baptiste Pigalle,1714—1785)的名字。這是巴黎有名的聲色場所,您能在廣場周邊看到許多成人用品商店,一首著名的法國歌曲唱到“我要去找皮嘉爾廣場的小妞們(J'irai voir les petites femmes de Pigalle)”,它可謂是唱出了巴黎人心中皮嘉爾廣場的特色。不過廣場周邊最多的還是音樂品商店和夜夜笙歌的夜總會。這曾是一個世界許多著名藝術家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一個歌舞昇平日夜歡歌的地方,轄區有許多著名的歌舞廳夜總會,比如“蒙馬特愛麗舍(Elysée Montmartre)”,“蟬(la Cigale)”等,但最出名的還要屬“紅磨坊(Moulin Rouge)”。

狡兔酒吧

(Le lapin agile)
這間酒吧可以說是巴黎有名的娛樂場所中最古老的一家了。雖然它只是一間酒吧,但無用置疑它是蒙馬特最有藝術氣息的一處休閒放鬆的地方。 “狡兔”這個奇怪的名字來自於畫家安德雷·吉樂(André Gill)的一幅奇特的畫,畫中一隻人性化的兔子從一隻平底鍋中跳出,從此這隻兔子就與這個酒吧結合在了一起。最初這間酒吧叫“吉樂的兔子(le lapin à Gill)”,隨後又被改為現在的用名“狡兔”。弗雷德里克·熱哈赫(Frédéric Gérard),這個常被酒吧常客稱為“弗雷德 (Frédé)”的店老闆接手這家酒吧後將酒吧的風格向藝術方面改變。這間酒吧曾吸引了象畢卡索(Picasso)、卡蘭達什(Caran D'Ache是俄語譯音,意即“鉛筆”;同時也是著名法國漫畫家埃馬紐埃樂·普瓦雷(Emmanuel Poiré)的筆名)、吉約姆·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和墨里斯·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等詩人及藝術家。酒吧老闆弗雷德 (Frédé)愛好藝術,甚至他自己也進行一些藝術創作。當時酒吧的常客如果沒有錢或者不想付錢,可以用一張自己的畫代替酒錢來付帳。這樣弗雷德就收集了 許多著名畫家未成名前的作品,其中包括了畢卡索等人的作品。據說在1989年,半個世紀前畢卡索在“狡兔酒吧”用來換酒喝的一幅畫在世界著名的索茲比 (Sotheby's)拍賣行的紐約交易廳上以四千多萬美金出手成交。四千多萬美金,恐怕連“狡兔酒吧”也能買下來了吧?可是當初只是一次酒錢。 “狡兔酒吧”最有名的作品是“畫家”勃荷納利(Boronali)的作品叫“亞得里亞海的夕照”。其實這幅作品本是為一個騙局所作。當初弗雷德為了嘲弄畢 加索、阿波里奈爾等人推崇捍衛的未來派畫家的新創作理念,他用一隻畫筆拴在自己小毛驢“勃荷納利”的尾巴上,然後蘸上顏料,任其在一塊畫布前搖擺而畫就的 一幅“印象派”畫。這幅畫同其它的作品一同被展列在酒吧的廳堂中,後來曾被人以400法朗的高價買走。1902年,這間酒吧被阿里斯蒂德·布里昂 (Aristide Bruant)買下,後來又被弗雷德的兒子於1922年購回。狡兔酒吧永存的藝術氛圍在弗雷德兒子接手後的幾年裡仍舊吸引了不少如喬治·布拉桑 (Georges Brassens) 、海明威等音樂家、作家、畫家等世界名家。
山頂背後,還有一片都市裡的田園,這個葡萄園山坡(Les Vignes de Montmartre)就在“狡兔酒吧”的對面。這巴黎城裡僅存的葡萄園,十月的第一個周六是採收慶典,每年產量僅夠造三百瓶左右的葡萄酒,雖然酒的品質 實屬一般,但因其產地有名和出產量少,常跟藝術品一起拍賣,拍價甚高。

浣衣舫

(Le bateau Lavoir)
其實是蒙馬特區的一個古老的舊建築,法國詩人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在1889年把這個美麗的名字給了這座老建築。這裡也曾是上演法國文化革命的場所,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又稱這裡為“藝術家之城”的原因。有誰知 道浣衣舫里曾往來過多少藝術家?盧梭、梵谷、畢卡索(Picasso)、莫迪里雅尼(Modigliani)……這裡是當時不被人們所關注的藝術家們的聚 會地,現如今它卻常被人們和各種媒體反覆提及,只因那些曾在這裡駐足或居住過的當年的無名藝術家們已被現在的我們尊稱為“大師”。自1880年以來浣衣舫 一直被認為是印象派畫家保護地的前方哨所。1970年原址在一場大火中被焚毀,之後浣衣舫又被用水泥在原址上重建。
巴黎蒙馬特愛牆
起造一座牆
你我千萬不可褻瀆那一個字,
別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我不僅要你最柔軟的柔情,
蕉衣似的永遠裹著我的心;
我還要你的愛有純鋼似的強,
在這流動的生命里起造一座牆;
任憑秋風吹盡滿園的黃葉,
任憑白蟻蛀爛千年的畫壁;
就使有一天霹靂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愛牆”內的自由!
不知徐志摩在1925年寫這首詩的時候會不會想到在他的詩成稿幾十年後,在世界上最以浪漫著稱的巴黎城的蒙馬特區會真的豎立起一面詩中的“愛牆”。
愛牆坐落在巴黎市北蒙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一個街頭小公園裡。公園是一個巴黎街頭隨處可見的那種公眾休憩場所,牆也是一面不是特別高大厚重的普通石牆,但是 牆上卻有用三百多種文字寫成的“我愛你”。愛牆約有40平方米,由511塊規格為21x 29.7厘米的深藍色的長方形瓷磚貼成,瓷磚上用311種語言和方言的手寫筆跡寫滿了同一句話 “我愛你”:i love you(英語), je t'aime(法語), ti amo(義大利語), ich liebe dich(德語)……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到這裡都未免一下子看花了眼。作為中國遊客,您可以先從愛牆的最左側看起,在那裡您可以找到豎排的三個漢字“我愛你”,其中的“愛”字是 繁體。在牆的上方還有一幅漫畫,畫中女郎身穿深藍色吊帶裙,斜倚在一張小桌旁,畫旁邊一行小字寫道:“保持理智,勿要強求(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愛牆的發起者弗雷德里克·巴隆(Frédéric Baron)是法國一位以寫愛情歌曲見長的音樂家。也許是受法國充斥於整個國度的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1992年他開始收集和記錄下了1000多條用 300多種語言寫就的“我愛你”的手寫體,並於1998年就此撰寫了一本書,成功發行5萬冊。巴隆早期的愛情歌曲都是在他居住在蒙馬特高地時寫下的,因此 他選擇這裡作為愛牆的歸宿。
愛牆的建立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巴隆說,在暴力 強權存在和個人主義至上的世界裡,牆把人們分隔開來,然而送去一聲簡單而真情的“我愛你”,卻時常能解除誤解和拆除分歧的樊籬。愛牆不僅是為相愛的有情人 而建,它還為不同民族和語言的人提供了一個和諧共處的地方。巴隆邀請研習中國書法和東方繪畫藝術的法國女藝術家克萊赫·吉托(Claire KITO)為這堵牆作了藝術設計。在愛牆密密麻麻的字裡行間,散布著不同形狀的紅色色塊,據說這些色塊喻義破碎的心,作者期冀用純潔和美好的愛來重新彌合 這顆散落在愛中的已碎的心。在 2001年情人節舉行的愛牆落成儀式上,有100隻白鴿展翅飛向藍天,所要表達的就是人們對和平與愛的渴望。
聖心教堂、小丘廣場、皮嘉爾廣場、紅磨坊、狡兔酒吧、浣衣舫、愛之牆……這就是蒙馬特,一個擁有山城的景致,通幽的曲徑,藝術的廣場,聖潔的教堂,典雅的街燈,閃爍的霓虹,粉紅的櫥窗,探夜的流鶯和柔軟的愛情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