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語:فلسطين‎‎,英語:the State of Palestine),通稱巴勒斯坦。是中東的一個國家,由加沙約旦河西岸兩部分組成。加薩走廊面積365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地區面積5800平方公里,目前實際控制領土為2500平方公里。人口約1200萬人,其中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481萬,其餘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巴勒斯坦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占領區以及加薩走廊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國,目前是聯合國觀察員國,正在爭取正式會員國席位。

2013年1月,阿巴斯簽署命令,要求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以農業為主,工業水平很低,主要是加工業,如塑膠、橡膠、化工、食品、石材、製藥、造紙、印刷、建築、紡織、製衣、家具等。2012年,巴工業產值約為14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截至2013年底,巴共有各種工業企業5400餘家,外資企業僅25家。

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職, 哈馬斯抵制。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早期歷史,建國曆程,入聯歷程,自然環境,區域位置,氣候特徵,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區劃,首都,重要城市,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人口民族,政治,精神領袖,政權機關,政府,政要,議會,司法,政治派別,經濟,概況,工業,農業,旅遊業,金融機構,國際援助,文化,語言,宗教,節日,文學,習俗,軍事,交通,公路,航空,社會,教育,醫療,媒體,體育,治安,民生,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
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巴勒斯坦全國地圖)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巴勒斯坦全國地圖)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入侵迦南地區從而定居。
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23年,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隨著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

建國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規定巴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以色列方面支持該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和拒絕該決議,於以建國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戰,結果戰敗,以占領了上述決議規定的阿國地區大部分土地;另外,約旦占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薩走廊的258平方公里則為埃及占領。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解。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即整個巴勒斯坦。很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圍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地,淪為難民。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
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執委會主席。
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定,被占領土的巴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秘密談判之後,以巴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自治計畫。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定,5月12日,巴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1994年5月,根據巴以達成的協定,巴在加沙、傑里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來,根據巴以簽署的各項協定,巴自治區逐漸擴大,巴逐漸收回並控制著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9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巴以和談目前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衝突仍在繼續。
2007年6月,哈馬斯在同法塔赫的衝突中奪取了加薩走廊。此後,兩大派別各自為政。其中,哈馬斯占有加沙,而法塔赫則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監督。
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職, 哈馬斯抵制。

入聯歷程

巴勒斯坦從1974年11月開始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當時,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活動是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的名義進行的。
聯合國總部,阿巴斯接受與會代表的祝賀。聯合國總部,阿巴斯接受與會代表的祝賀。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後,聯大於同年12月15日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內正式以“巴勒斯坦”的名稱代替原先使用的“巴解”的稱謂。
儘管巴宣布建國得到聯合國絕大多數會員國承認,但它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國,沒有投票表決權,只具有觀察員地位。巴勒斯坦國自宣布成立以來,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國家多次要求聯大會議將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地位提升為會員國地位,但均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堅決反對。
1997年12月,阿拉伯國家根據中東和平進程出現的新情況,又正式向聯大提出決議草案,要求將巴在聯合國的地位提升為僅次於正式會員國的無投票權會員。
1998年7月,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雖然該決議沒有完全達到上述決議草案的要求,但巴在聯合國的地位得到提升。
2010年9月初,巴以和談重啟不久即告中斷,巴隨後決定以尋求加入聯合國這一外交策略來推動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2011年9月23日,巴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申請,尋求成為第194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因美國和以色列反對而未能獲得安理會支持。
巴勒斯坦國在二戰後從未取得聯合國的正式承認。可是巴一直堅持建國運動,2011年以來也積極推動入聯。
按規定,作為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相關提案首先要在安理會獲得通過並向聯大提出建議,此後還要獲得聯大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同意。按聯大現有192個會員國計算,巴想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需要獲得至少128個國家的支持。
2011年6月,巴常駐聯合國觀察員曼蘇爾稱,已有近120個國家表示將支持巴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加入聯合國。
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投票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這是巴首次獲準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聯合國機構,也為巴最終加入聯合國提供了一個有利因素。
2012年9月,巴宣布將尋求在第67屆聯大期間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11月29日聯大以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國地位。德國作為在二次世界大戰主要迫害猶太人的國家態度是棄權。持協助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的英國表現的態度也是棄權。它的棄權理由就是說只要巴勒斯坦未來承諾它不把以色列送到國際法庭的話,他們才要投贊成票。而美國率領的以色列還有一些諾魯等南太平洋的小國,包括唯一的歐盟國家捷克則投下了反對票。
2012年11月29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人們走上街頭慶祝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
聯大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觀察員國地位,希望安理會積極審議巴勒斯坦2011年9月23日提交的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申請。決議還敦促所有國家、聯合國系統各專門機構和組織繼續支持和協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實現其獲得自決、獨立和自由的權利。當天,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率代表團與會。巴升格以前,唯一觀察員國為梵蒂岡
2014年4月1日,巴方重啟申請加入聯合國機構的程式,恢復尋求聯合國的進一步承認。
2015年9月30日,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首次升起巴勒斯坦國旗。
2017年12月13日,伊斯蘭合作組織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宣布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巴勒斯坦由二部分組成,其中加沙地區位於以色列的西南部,埃及的東北部,加沙地區有40公里長的海岸線,加沙地區面積365平方公里,還有一部分是約旦河西岸地區,位於以色列的中東部,約旦國的西部,面積5800平方公里。現時巴勒斯坦由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組成,其中加沙地區由哈馬斯完全控制,約旦河西岸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實際控制。馬德里和會後,巴方通過與以色列和談,陸續收回了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巴勒斯坦(灰色)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巴勒斯坦(灰色)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

氣候特徵

巴勒斯坦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熱月份為7-8月,氣溫最高達38℃左右。冬季微冷濕潤多雨,平均氣溫為4-11℃,最冷月份為1月。雨季為12月至次年3月,南北雨量懸殊,最北部平均降水量900毫米,最南部僅50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

巴勒斯坦主要礦藏儲備有:天然氣4920億立方米、石油1.84億桶、煤1850億噸、鐵4.3億噸、鋁土7400萬噸,還有大量的鉻礦、大理石和寶石。

行政區劃

區劃

巴勒斯坦分為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兩部分。根據巴計畫與國際合作部、1997年10月繪製的地圖,約旦河西岸分為11個省:傑寧圖勒凱爾姆、圖巴斯、納布盧斯傑里科耶路撒冷伯利恆、卡爾齊亞、希伯倫、薩爾費特、拉馬拉-埃爾巴爾省
巴勒斯坦行政區圖巴勒斯坦行政區圖
加薩走廊分為5個省:北方省、加沙、代爾拜萊赫、漢尤尼斯、拉法

首都

現時巴勒斯坦所有政府機構設在拉姆安拉市,但巴勒斯坦主張未來首都設在耶路撒冷(Jerusalem),它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三教聖城。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目前巴勒斯坦總統府等政府主要部門均設在拉姆安拉。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
拉姆安拉是巴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是巴民族權力機構在約旦河西岸的行政管理中心,市內設有阿拉法特官邸、自治政府分支機構、巴委員會(立法機構)總部、官方電視台和電台等重要部門。一些國家派駐巴民族權力機構的辦事處也設在這裡。

重要城市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拉丁化: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阿拉伯語:、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或、拉丁化:Bayt-al-Muqaddas)是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
加沙(Gaza)
巴勒斯坦西部城市(現為哈馬斯控制),加沙城位於加沙地區的東北部,加沙城是加沙地區的行政中心,在靠近埃及邊境與地中海之間的加薩走廊內,通過沙丘帶上的一個豁口與海岸相通。為巴南部的重要海上門戶。曾為巴主要口岸,有陶器、食品與紡織等工業。哈馬斯多次在此與以發生衝突。

國家象徵

國名

巴勒斯坦國,英文The State of Palestine。

國旗

巴勒斯坦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旗面左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右側自上而下為黑、白、綠三色等寬橫條。
巴勒斯坦國旗巴勒斯坦國旗
對這面旗幟有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為:紅色象徵革命,黑色象徵勇敢和頑強,白色象徵革命的純潔性,綠色象徵對伊斯蘭教的信仰。
還有一種說法是:紅色代表本土,黑色代表非洲,白色象徵西亞的伊斯蘭世界,綠色象徵地勢平坦的歐洲;紅色和其他三色相接,標誌著巴地理位置的特徵及其重要性。
巴勒斯坦國旗和約旦國旗很相似,唯一不同是約旦國旗在紅色三角形上多一個白色七角星,白色七角星象徵古蘭經。以上四種顏色為泛阿拉伯色。

國徽

巴勒斯坦國徽取材類似其政府組織——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徽章,又類似於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國徽圖案。尚為非正式國徽。採用金黃色與黑色的薩拉丁鷹,表示了對伊斯蘭教的信仰。象徵勝利、勇敢、忠誠。其中心為一白邊盾牌,上有豎掛的巴勒斯坦國旗的紅、綠、白、黑四色,這些都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代表顏色。鷹抓抓住彎匾,匾額上用巴勒斯坦國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庫法體書寫通稱國名:“巴勒斯坦”(阿拉伯語:فلسطين‎,轉寫:Filasīn)。
巴勒斯坦國徽巴勒斯坦國徽

國歌

《Fida'i》,阿拉伯語:فدائي‎ Fidāʼī ,中文譯《我的救贖》
巴勒斯坦人慶祝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人慶祝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所採用的的國歌。依據一九八八年巴勒斯坦獨立宣言第三十一條,巴勒斯坦國民大會於1996年採用此國歌。
歌詞大意: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土,我的土,我先祖的土,我的救贖,我的救贖,我的救贖,我的民,永恆的民,倚仗我的決心,我的火和我怨恨的火山,依仗著我血液中對我土和我家鄉的的渴盼,我已翻過群山,我身已經百戰,我已征服了不可征服的,我已穿越前線,依仗風的決心和武器的火焰,以及我族的決心,在抗爭的土地,巴勒斯坦是我的鄉土,巴勒斯坦是我的火,巴勒斯坦是我的怨恨和我抵抗之地,以我旗下的誓言,以我土我族,和傷痛的火,我會以救贖為生,我會一直做一個救贖者,我會用盡我的救贖——直到我的國回歸,我的救贖。

人口民族

2015年巴勒斯坦全國人口510萬人,其中加沙地區有220萬人,約旦河西岸有290萬人,在約旦河西岸還有超過35萬猶太人居住在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內。巴勒斯坦主要民族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截至2017年7月,約1270萬人,其中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488萬,其餘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通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政治

精神領袖

巴解組織首腦之一,第一任巴解組織主席。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驕子,從小就是孩子王,親身經歷過四次中東戰爭的洗禮,畢生致力於爭取恢復巴勒斯坦人民民族權利的事業。生活中,他與三個女人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與世長辭。
亞西爾·阿拉法特亞西爾·阿拉法特
從孩子王到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小時候經常模仿軍人的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兒童遊戲。1959年,年僅30歲的他與戰友一起創建“法塔赫”和“暴風部隊”。1965年打響了反對以色列侵略鬥爭的第一槍,1968年出任了巴解組織主席。
哈馬斯創始人
謝赫·艾哈邁德·亞辛(阿拉伯語:أحمد يس,Sheikh Ahmed Ismail Yassin,1937年-2004年3月22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激進組織“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精神領袖與創始人,1987年創立伊斯蘭組織哈馬斯。少年時期的一場體育事故致使亞辛四肢癱瘓,之後一直依靠輪椅生活,另外眼睛的視力近乎盲人。2004年3月22日遭以色列直升機飛彈襲擊喪生。他在哈馬斯的領導地位由原哈馬斯發言人、哈馬斯的強硬派人物蘭提西接任。
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
亞辛再度入獄時,已癱瘓在床。1997年9月,以政府以“亞辛健康狀況明顯惡化”為由突然宣布釋放亞辛。同年10月1日亞辛獲釋。8年的牢獄生活使亞辛的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視力、聽覺嚴重受損。出獄後,亞辛仍領導哈馬斯進行抗擊以色列的鬥爭,並堅持認為武裝抵抗是結束以色列占領的唯一正確選擇。
阿卜杜勒·蘭提西
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1947年10月23日-2004年4月18日),1987年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爆發反以起義後蘭提西與謝赫·艾哈邁德·亞辛等共七人聯合創建了“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並使其迅速發展成為被占領土上最有影響的伊斯蘭激進組織之一。蘭提西因積極參與反以行動,多次被捕,此後坐牢時間累積達7年之久。1992年,蘭提西與其他四百多名巴抵抗分子被驅逐至黎巴嫩南部,作為這些人的發言人,蘭提西開始為國際社會所熟知。一年之後,蘭提西回到加沙,成為哈馬斯的主要發言人,並被認為是僅次於亞辛的第二號人物。蘭提西屬於哈馬斯內部的激進派,主張建立一個沒有猶太國的伊斯蘭中東。在以色列軍方暗殺亞辛後,蘭提西於2004年3月23日晚接任加薩走廊哈馬斯領導人,同年4月18日遭以軍飛彈暗殺身亡。
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
穆罕默德·扎哈爾
穆罕默德·扎哈爾,畢業於沙姆斯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加沙成為一名醫生。他1987年加入哈馬斯,並很快成為哈馬斯發言人,後進入哈馬斯政治局。扎哈爾曾是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的私人醫生。1992年,他被以色列驅逐至黎巴嫩南部。2004年哈馬斯領導人亞辛和蘭提西相繼被以色列定點清除後,扎哈爾成為哈馬斯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實權人物。
伊斯梅爾·哈尼亞
伊斯梅爾·哈尼亞(英文:Ismail Haniya,阿拉伯文:إسماعيل هنية),哈馬斯政治領袖之一,2006年2月21日被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任命為巴勒斯坦民族聯合政府總理。
伊斯梅爾·哈尼亞伊斯梅爾·哈尼亞

政權機關

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Palestine National Council,簡稱“巴全委會”)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最高權力機構,代表巴境內外的全體巴勒斯坦人。有委員669人,分別為巴勒斯坦各抵抗組織及其他民眾組織代表,現任主席薩利姆·扎農(Saleem Al-Zanoon)。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PLO,簡稱“巴解執委會”)是巴解組織的常設領導機構。本屆執行委員會是於1996年4月經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21次會議選舉產生。1969年以來,巴解執委會主席一直由阿拉法特擔任。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後,阿巴斯繼任主席。2015年8月,阿巴斯宣布辭去巴解執委會主席職務。在未舉行選舉前,阿巴斯仍代行主席一職。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of PLO)是巴全委會與巴解執委會之間的一個監督機構,負責監督巴解執委會執行巴全委會的決議和巴解的方針政策。由巴全委會選舉產生,共有100多名成員,在全委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指導巴解工作。1970年起,由阿拉法特一直擔任主席。阿拉法特去世後,阿巴斯繼任主席。

政府

1994年5月根據巴解組織決議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作為階段性、過渡性的權力機構。2007年6月,哈馬斯和法塔赫爆發衝突後,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任命前財政部長薩拉姆·法耶茲(Salam Fayyad)組建過渡政府。
2012年5月,過渡政府進行第三次重組。
2013年1月,阿巴斯簽署命令,要求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4月,法耶茲辭職。6月,阿巴斯任命拉米·哈姆達拉(Rami Hamdallah)為新的過渡政府總理,但哈姆達拉不久即辭職。9月,阿巴斯再次任命哈姆達拉為總理。
2014年6月,巴民族共識政府成立後,哈姆達拉留任。2015年7月,哈姆達拉對內閣進行小幅改組。
2014年6月2日,巴聯合政府在拉姆安拉總統府宣誓就職,標誌著兩大政治派別法塔赫和哈馬斯結束長達7年的分裂局面。

政要

馬哈茂德·阿巴斯馬哈茂德·阿巴斯
巴勒斯坦國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1935年生於巴勒斯坦北部薩法德,曾獲莫斯科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59年起協助阿拉法特籌建巴解主流派“法塔赫”。90年代初,曾作為巴方首席談判代表出席馬德里中東和會,主持巴以奧斯陸談判並代表巴方簽署“奧斯陸協定”。1995年當選巴解組織執委會總書記。2003年4月至9月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首任總理。2004年11月阿拉法特逝世後,繼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2005年1月,當選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6年11月,法塔赫革委會推選阿巴斯為最高領導人。2008年11月,巴解組織中央委員會選舉阿巴斯為巴勒斯坦國總統。2009年8月當選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已婚,有三個子女。
巴勒斯坦總理拉米·哈姆達拉(Rami Hamdallah)。出生於1958年,曾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巴勒斯坦納賈赫大學校長。從2002年起,哈姆達拉擔任巴中央選舉委員會秘書長、巴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2013年6月6日任巴勒斯坦總理。同年6月23日辭職。2014年6月2日,拉米·哈姆達拉再次出任總理,組建聯合政府。2015年6月17日,哈姆達拉向總統阿巴斯遞交了政府辭呈,阿巴斯接受了辭呈,但隨即委任拉米·哈姆達拉組建新政府。2019年1月29日,拉米·哈姆達拉(Rami Al-Hamdallah)已向巴勒斯坦總統、法塔赫領導人阿巴斯遞交辭呈。不過,現政府將繼續履職,直至新政府完成組閣。
巴勒斯坦外長齊亞德·阿布·阿穆魯。1950年生於加沙。畢業於大馬士革大學,獲英語文學和語言學士學位,獲美國喬治頓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華盛頓巴勒斯坦政治研究中心成員、納布盧斯巴勒斯坦研究中心成員、巴外交委員會主席、巴人權組織米夫塔赫副秘書長、巴解中央委員會成員等職。1985年在拉馬拉比爾宰特大學任政治學、文化學及國際教育計畫教授,並在巴林、阿曼和敘利亞任教。1996年作為加沙地區獨立人士當選立法會委員並任立法會政治委員會主席。2003年任巴第9政府文化部長。2006年1月,再次當選立法會委員。2007年3月17日任巴民族聯合政府(第11屆政府)外交部長。已婚,有四名子女。
阿齊茲·薩利姆·杜維克阿齊茲·薩利姆·杜維克
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主席阿齊茲·薩利姆·杜維克。1948年生於希伯倫。曾獲巴勒斯坦納加赫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埃及開羅大學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建築規劃博士。1980年,在納加赫大學地質系執教,並擔任巴勒斯坦博士碩士協會對外關係負責人。因參加“哈馬斯”,多次被以色列逮捕和監禁。1992年底,被驅逐到南黎巴嫩。1994年返回納加赫大學任地質系主任、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並任“哈馬斯”慈善機構高教委員會主席。2006年1月當選巴立法委員會委員。2月,當選立法委員會主席。曾發表多部著作,其中《巴勒斯坦社會》最為著名。已婚,有三子四女。
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主席:薩利姆·扎農。1933年生於加沙。1956年至1957年初,領導了加沙地區人民反抗英、法、以侵略的鬥爭。1969年當選為巴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5-1990年任“法塔赫”駐科威特和海灣地區代表。“法塔赫”中央委員會委員,1996年當選為巴全國委員會主席至今。
薩利姆·扎農薩利姆·扎農

議會

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ThePalestinianLegislativeCouncil),根據《奧斯陸協定》於1996年1月20日選舉產生的,主要行使議會職能。
立法委員會下設法律、耶路撒冷、預算與財政事務、經濟、自然資源、領土與定居、難民、內政與安全、教育、政治、監督11個委員會,每年舉行兩次年會。
按規定,每屆立法委員會任期4年。但由於2000年起巴以衝突不斷,改選一直未能進行。
2006年1月,巴舉行第二屆立法委員會選舉。哈馬斯獲74席,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派。現任巴立法委員會主席為阿齊茲·杜維克(哈馬斯成員)。

司法

司法機構主體是各級法院,目前在巴境內設有最高法院一個,調解法院18個,初級法院8個,抗訴法院1個,刑事法院1個,中央法院2個。
巴檢察機構的主體是各級檢察院。檢察院的職責是決定和進行各種起訴,代表執行機關面對司法機關、監管司法紀律和監獄。巴設最高檢察院1個,由總檢察長、數名副檢察長和檢察官組成,下設5個檢察分院和10個總起訴廳。巴現有專職及兼職律師1000多名。

政治派別

(1)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Palesti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簡稱“法塔赫”(Fatah)。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巴勒斯坦愛國青年逐步組建,1969年以後成為巴解主流派,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廣泛承認與支持。“法塔赫”的常設領導機構是中央委員會,下設革命委員會,均由“法塔赫”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阿拉法特去世後,卡杜米(Farouk Al-Kaddoumi)繼任中央委員會主席。2006年11月,法塔赫革委會推選阿巴斯為最高領導人。2009年8月法塔赫舉行第六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革命委員會,阿巴斯當選中央委員會主席。
(2)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簡稱“哈馬斯”(Hamas),由“伊斯蘭”、“抵抗”和“運動”三個阿拉伯詞語縮寫組成。由亞辛教長於1987年創建,其前身為“伊斯蘭聯合會”,在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國設有分支。哈馬斯宣稱《古蘭經》是憲法,強調“聖戰”是實現其目標的唯一手段;強烈反對中東和平進程,主張消滅以色列,解放巴全部被占領土。加沙之戰於2007年6月12日至6月14日發生,這場戰爭是法塔克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結果巴勒斯坦自此被分裂成兩個政權——哈馬斯控制加薩走廊和法塔克控制約旦河西岸,哈馬斯立場有所調整。截止2014年哈馬斯實際控制加薩走廊。其政治局主席哈立德·邁沙阿勒(Khaled Mashal)長期流亡在外。
(3)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簡稱“人陣”(Popular Front)。1967年12月由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復仇青年”、“歸國英雄”等組織合併而成,是巴解中第二大組織。政治觀點偏左,反對巴以“奧斯陸協定”。“人陣”領導機構為中央委員會。現任總書記為艾哈邁德·薩阿達特(Ahmed Sa’adat)。
(4)伊斯蘭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簡稱“傑哈德”(Jihad)。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穆斯林兄弟會中的激進派發展起來,其宗旨是通過聖戰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占領。目標是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總書記拉馬丹·阿卜杜拉·沙拉赫(Ramadan Abdullah Shalah)。
5)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Democratic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簡稱“民陣”(Democratic Front)。1969年從“人陣”中分裂出來,是巴解中第三大組織。政治觀點偏左,反對巴以“奧斯陸協定”。現任總書記為納耶夫· 哈瓦特邁赫(Nayef Hawatmeh)。
(6)巴勒斯坦解放陣線(Palestine Liberation Front):簡稱“巴解陣”。1976年由“人陣(總部)”分出,1977年4月正式成立。1983年又分為兩派。2003年,該黨總書記穆罕默德·阿巴斯(Mohammed Abbas)在伊拉克戰爭中被美軍俘虜。2004年初,阿死於美戰俘營。現任總書記是瓦希爾·阿布·尤素福(Wasel Abu-Yousef)。

經濟

概況

以農業為主,其他有建築業、加工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巴經濟嚴重依賴以色列,巴以衝突持續對巴經濟發展形成嚴重製約。2010年底世界銀行報告認為,巴勒斯坦經濟已經達到建立獨立國家的水平。2012年,由於外部財政援助未能及時到位、以色列持續對巴封鎖等原因,巴勒斯坦出現嚴重財政困難。
2013年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GDP)
70.08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5.33%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1695.6美元
通貨膨脹率
5.7%
進出口總額(2011年)
58.33億美元
其中進口額(2011年)
50.18億美元
出口額(2011年)
8.15億美元

工業

據巴工業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巴共有各種工業企業4000家。巴工業主要是加工業,如製革、塑膠、橡膠、化工、食品、石材、大理石和人造石板、製藥、造紙、印刷、建築、紡織、製衣和家具等。

農業

巴勒斯坦農產品豐富,農業是巴經濟支柱。水果、蔬菜和橄欖(油)是外貿出口的重要部分,占出口產品的25%。可耕地面積為16.6萬公頃。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20%左右。2012年,巴農業總產值達3.3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
巴勒斯坦農業巴勒斯坦農業

旅遊業

巴氣候宜人,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蹟,被稱為聖地(HolyLand)其旅遊資源豐富。巴自治區共有旅行社74家,餐館69家,旅館106家,擁有客房4708間,10063張床位。主要旅遊城市有:耶路撒冷、拉馬拉、比拉、伯利恆、傑里科、納布盧斯、希伯倫、加沙。

金融機構

巴勒斯坦金融機構(PALESTINEMONETARYAUTHORITY)於1994年底成立。該機構作為巴中央銀行預備機構,在確定金融政策、調控和監督各銀行活動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根據巴金融機構提供的資料,目前在巴民族權力機構控制區的銀行共有22家。巴勒斯坦銀行9家,阿拉伯銀行11家,其它外國銀行2家。巴至今沒有自己的貨幣,使用以色列貨幣(謝克爾)和約旦貨幣(第納爾)。

國際援助

國際援助是巴民族權力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2008至2010年,巴民族權力機構每年獲得的財政援助分別為18億、14億和12億美元,美國和歐盟是最大的援助方。2011年,由於巴謀求加入聯合國,美凍結部分對巴援助,巴全年僅獲得9.83億美元援助,財政缺口巨大。2012年,中東問題“四方機制”呼籲國際社會向巴提供11億美元財政援助。
2015年2月12日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宣布,計畫2015年向巴勒斯坦提供7.05億美元援助。這筆援助款項的80%將用於加薩走廊重建。

文化

語言

巴勒斯坦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

宗教

巴勒斯坦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國內主要有伊斯蘭教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

節日

建國日:11月15日
獨立日:8月14日(1947年)
國慶日:3月23日
烈士日:1月7日,以悼念為爭取巴自由、獨立和榮譽而在戰場上犧牲的數千名烈士。
災難日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大批巴人為躲避戰爭從以色列境內逃往其他國家。後來,巴將5月15日作為民族“災難日”,紀念當年的戰爭和民族厄運。)

文學

巴於16世紀初即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19世紀下半葉,巴人民開始反抗奧斯曼的統治,文學也隨之開始復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以後巴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社會生活充滿著矛盾與鬥爭,在文學上都有反映。赫利勒·貝德斯(1875~1949)的長篇小說《繼承人》(1920)、短篇小說集《思想的舞台》(1924),賽福丁·伊拉尼的短篇小說集《第一程》、《來自人群》,奈賈提·綏德吉的短篇小說集《憂傷的姐妹》,穆薩·侯賽尼的長篇小說《一隻母雞的回憶》(1943)等,描寫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詩人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艾布·賽勒瑪)(1917~1980)、易卜拉欣·圖甘(1905~1941)和阿卜杜·拉希姆·邁哈穆德等的詩作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給阿拉伯傳統詩歌增加了清新的藝術特色。1948年5月後,大批巴難民逃離家園。巴文學從此分為被占區文學和流亡區文學。
被占區文學代表作:邁哈穆德·達爾維什(1941~)的長詩《巴勒斯坦情人》、陶菲格·齊亞德(1936~)在《決不能》、塞米哈·卡西姆(1939~)的《道路之歌》(1964)等。
流亡區文學代表作:阿卜杜·凱里姆·卡爾米(艾布·賽勒瑪)的《流亡者》(1953)、《祖國頌》(1959)、格桑·卡納法尼的中篇小說《陽光下的人們》(1963)、邁哈穆德·里馬維的短篇小說《小穆罕默德的疑問》等。

習俗

風俗
婦女們過新年,隨身攜帶紅粉出門,見了親友先道喜,然後將紅粉塗在對方前額上,為的是抬頭見喜,大吉大利
巴人十分熱情友好,逢年過節和應邀參加宴會時,通常有送花圈的習慣。
飲食
巴人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國家,主要是手抓飯或大餅配咖喱羊肉、雞之類。巴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胡椒、薑黃等做的咖喱食品聞名世界。巴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絕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們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肉、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
巴是個伊斯蘭國家,那裡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教律規定,喝酒是一種犯罪行為,信徒不許喝酒,但可飲茶。與中國一樣,“客來敬茶”也是巴人民接待客人的一種禮遇。到巴人的家裡做客,主人隨即烹煮紅茶招待,往往同時還送上夾心餅乾、蛋糕之類點心。

軍事

根據巴以之間達成的有關協定,巴勒斯坦目前還沒有軍隊,其軍事力量主要是兩支警察部隊,一支維持巴境內的治安,另一支在邊境上行使軍隊的職能,共16000人。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卡式衝鋒鎗等輕型武器,沒有大炮,但有一些裝甲運兵車;巴武裝力量也沒有空軍,僅有的幾架飛機是用來供領導人出訪和救援用的,人數為幾百人的海軍只有幾艘炮艇,因而僅有象徵意義。

交通

公路

巴民族權力機構管轄區內沒有鐵路,一切運輸全靠公路,汽車完成。有各類公路5146.9公里。2000年以後,由於巴以爆發衝突,巴交通建設陷入停滯。2009年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恢復並得到一定發展。

航空

巴於1996年組建民航機構,1998年10月加沙國際機場投入使用,並開通至埃及和約旦的航線。2000年巴以爆發衝突後,加沙機場跑道被以軍摧毀。巴勒斯坦航空公司屬巴民族權力機構所有,總部設在埃及阿里什,現有2架支線客機。加沙國際機場是巴唯一的機場,可起降波音747大型飛機,年進出港旅客設計能力為70萬人次。

社會

教育

巴教育狀況總體落後,巴目前文盲率為9.1。教育體制是:國小6年、中學3年、高中3年、大學4-5年。1999至2000學年巴共有學校1767所,在校生865540人。教師共有34088。主要大學有納賈赫大學(或譯“成功大學”)、比爾宰特大學、聖城大學、伯利恆大學等8所,1999至2000年度大學入校學生共有19548,各大學共有教員1869人。

醫療

巴由於長期處於衝突狀態,巴醫療設施較為陳舊,藥品供應不足,來巴遊客需自備常用藥品。努埃木要求以色列、美國和歐洲對此負責。同時請求國際有關機構和人道主義組織向巴人民提供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

媒體

內地有報刊13種,雜誌33種,大部分是月刊和季刊。主要報刊有《耶路撒冷報》(Al-Quds)、《日子報》(Al-Ayyam)、《新生活報》(Al-Hayat Al-Jadida)等。
官方通訊社為“巴勒斯坦通訊社”(PALESTINENEWSAGENCY)簡稱“WAFA”。該社是巴解組織於1971年在貝魯特創建。
巴有11座廣播電台,“巴勒斯坦之聲”是官方廣播電台,創辦於1964年,其餘10家為商業廣播電台。“巴勒斯坦電視台”創辦於1995年9月,是巴官方唯一的電視台,目前只有兩個頻道,其一是衛星頻道,每天播放12小時,覆蓋面為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之聲”和“巴勒斯坦電視台”均從屬於“巴勒斯坦廣播公司”。

體育

1928年,巴勒斯坦足協正式成立,並在成立的第2年正式加入國際足聯
1934年世界盃預選賽,成了史上首支亮相世界盃預選賽的亞洲隊。
1930至40年期間,更多新球員和俱樂部冒起,在巴勒斯坦國內,隨處可見友誼賽和賽會的蹤跡。
1967年,以色列全面占據巴勒斯坦領土後,直至1973年,足球運動靜如死寂。
2014年12月31日,亞足聯官方公布了巴勒斯坦隊亞洲杯的23人大名單,史上首次進入亞洲杯正賽的巴勒斯坦隊有6名海歸球員。

治安

巴社會治安狀況較差,根據巴以協定,巴民族權力機構擁有維持內部治安的警察部隊。但巴人同以軍之間的衝突和交火事件仍時有發生。
巴以衝突進一步升級,以方面規定,除外交人員外,其餘人員進入巴控區須接受嚴格檢查,並簽署《免責聲明》,主要內容包括:保證不妨礙以軍事行動,不前往危險地帶和軍事禁區,否則將承擔所有因未遵守上述條款而導致的一切後果。
根據巴以達成的關於巴自治協定,巴民族權力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巴自治區內除外交、安全以外的所有民事。

民生

巴勒斯坦人口的平均恩格爾係數為36.6%。巴勒斯坦人生活水平基本呈常態分配,恩格爾係數大於45%的家庭的年生活消費量普遍在4752美元以下,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公布的貧困人口的狀況基本相吻合(17.8%),也就是說在巴勒斯坦,恩格爾係數大於45%的人口就是貧困人口。而同期中國的城鎮人口的恩格爾係數為39.2%,農村人口的平均恩格爾係數為49.1%。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國

外交

外交政策

巴解組織成立後,得到阿拉伯國家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廣泛支持。
1974年10月在拉巴特舉行的第七屆阿盟首腦會議決議承認巴解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巴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大會議和工作。
1976年8月第五屆不結盟國家會議接納巴解為正式成員,同年9月阿盟接納其為正式成員。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現已得到137個國家的正式承認。巴解組織原在90多個國家派駐辦事處,現多已改為巴勒斯坦國大使館。
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正式成為聯合國觀察員
2011年9月,巴勒斯坦申請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10月,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會員國。
2012年11月29日,第67屆聯大通過決議,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65年5月,巴解組織在北京設立享有外交機構待遇的辦事處。
1988年11月20日,中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兩國建交。同年12月31日,巴解駐京辦事處改為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館,其主任改任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
1990年7月5日起,中國駐突尼西亞大使兼任駐巴勒斯坦國特命全權大使。巴實行自治後,1995年12月中國在加沙設立駐巴民族權力機構辦事處,2004年5月遷至拉馬拉。
2005年5月,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6月,外交部長李肇星訪問巴勒斯坦。9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訪問巴勒斯坦。12月,外交部部領導成員喬宗淮訪問巴勒斯坦。
2006年5月,巴外交部長扎哈爾來華出席中阿友好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12月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訪巴。中國駐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辦事處主任:楊偉國,巴勒斯坦國駐華大使:迪亞布·奈米爾·穆罕默德·魯赫(H.E.Diab Nemer Mohammed Allouh)。
2016年9月21日,應巴勒斯坦政府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對巴勒斯坦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出席巴勒斯坦總理哈姆達拉舉行的歡迎儀式,並與哈姆達拉舉行會談。張德江重申了中方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表示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巴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支持巴加入更多國際組織。感謝巴方不久前公開發表聲明支持中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
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一)與埃及的關係。埃及是最早支持巴解組織的阿拉伯國家之一,曾是巴解組織開展政治活動的主要基地。埃、以簽訂戴維營協定後,巴解中斷同埃的關係。
1987年11月,埃宣布重新開放巴解組織駐開羅辦事處。海灣戰爭後,由於雙方立場不同,關係冷淡。此後,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推進,雙方關係實現正常化。阿巴斯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後,曾多次訪埃。近年來,埃及在巴以停火、換俘、巴內部和解等問題上積極斡旋。
2011年,經埃及斡旋,巴各派於5月初在開羅簽署和解協定。10月,埃方促成哈馬斯同以色列成功換俘。
2012年11月加沙衝突爆發後,埃及明確支持巴方,同時積極展開斡旋,推動實現停火。
2013年1月,在埃及斡旋下,法塔赫和哈馬斯領導人在開羅就民族和解事宜舉行會晤。7月底埃及局勢劇變後,埃及與哈馬斯關係急劇惡化,埃及軍方加強對西奈半島與加薩走廊接壤地區的管控,縮短拉法口岸開放時間,並摧毀了加沙通往西奈的大部分地道。
2014年3月,埃方決定禁止哈馬斯在埃一切活動,哈馬斯對此表示譴責。
2015年初,埃法院裁決哈馬斯為恐怖組織。6月,埃及緊急事務抗訴法院以缺乏司法權為由,撤銷先前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的裁定。
(二)與敘利亞的關係。敘曾是巴游擊隊的重要基地和後方。巴一些重要組織的總部設在大馬士革。哈馬斯領導人馬沙勒也在敘定居。
1983年後,因對解決中東問題的政治主張存在分歧,雙方關係惡化。
1988年後,巴敘關係有所緩和。
1999年,在敘鼓勵與支持下,敘境內的巴反對派組織開始與巴民族權力機構進行對話。
2004年12月,阿巴斯繼任巴解執委會主席後訪敘。
2006年哈馬斯執政後,敘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自主選擇的政府,反對對巴封鎖,鼓勵巴各政治派別通過對話解決分歧。
2007年11月,敘出席安納波利斯中東和會。
2008年7月和10月,阿巴斯訪敘。2011年敘局勢出現動盪後,哈馬斯領導層離敘,並公開要求敘總統巴沙爾下台。
(三)與約旦的關係。巴、約之間在歷史、地理、血緣等方面有著特殊關係。約旦是阿拉伯世界唯一給予巴勒斯坦人國籍的國家,現巴人占約旦總人口的60%。約曾是巴解組織總部所在地。
1970年,約巴關係惡化,巴武裝被迫全部從約撤出。中東和平進程開始後,巴約曾組成聯合代表團出席中東和會
。2003年6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主持了由美、以、巴三方首腦參加的亞喀巴峰會,宣布正式啟動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阿巴斯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後,多次訪約。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約旦強調巴應維護內部團結、重建秩序。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多次呼籲國際社會推動和平進程,支持巴以和談,敦促美在中東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2012年初,約旦同中東問題“四方機制”推動巴以雙方在安曼就恢復和談進行多次接觸。
(四)與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關係。沙特、科威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曾是巴解的主要財政援助國。1990年,沙特等海灣國家對巴解在海灣戰爭中的立場不滿,同巴解關係惡化。原在海灣國家的50萬巴勒斯坦人大部分離開。1991年3月31日,海灣合作委員會宣布中斷對巴解的財政援助。但在巴解決定出席馬德里中東和會後,沙特等海灣國家與巴解關係開始緩和,官方往來逐漸恢復,沙特還部分恢復了對巴援助。從1993年起,巴解同海灣國家關係不斷改善。2002年4月25日,時任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訪問美國期間向布希總統提出了解決中東問題的8點建議。2004年12月,巴解執委會主席阿巴斯訪問沙特和科威特,對巴在海灣戰爭中的錯誤立場表示道歉。巴與海灣國家關係明顯改善。2007年2月,在沙特斡旋下,哈馬斯與法塔赫達成“麥加協定”。3月,在沙特等國推動下,第19次阿盟首腦會議重申“阿拉伯和平倡議”,並確定相關工作機制。2012年10月,卡達埃米爾哈馬德訪問加沙,是2006年以來首位訪問加沙的海灣國家元首,卡同時提供2.54億美元援助,用於支持加沙經濟重建。2013年4月,卡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率阿拉伯國家代表團訪美,表示願在1967年邊界基礎上、通過少量土地置換實現“兩國方案”,受到美國和以色列的歡迎。2015年7月,沙特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會見赴沙特朝覲的哈馬斯政治局主席哈立德·邁沙阿勒
同以色列的關係
巴、以於1993-1995年,先後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定”)、《加沙傑里科先行自治協定》和《擴大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自治範圍的協定》。1997年1月,巴以簽署了關於以軍在希伯倫重新部署的協定,規定以從希伯倫80%的地區撤出。1998年10月,巴以簽署了以色列第二階段從約旦河西岸撤軍協定,即“懷伊協定”。1999年11月8日,巴以正式啟動最終地位談判。2000年7月,美、以、巴首腦戴維營峰會無果而終。
巴勒斯坦逃難兒童巴勒斯坦逃難兒童
2000年9月,由於以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引發長達4年多的以巴衝突。2005年阿巴斯出任巴最高領導人後,巴以關係明顯改善。2月,以、巴、埃、約領導人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峰會。9月,在埃及等方面的推動以及巴方的積極配合下,以完成從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猶太人定居點和軍隊的“脫離計畫”。11月,在美國斡旋下,巴以達成《加沙地區通行進出協定》。
2006年哈馬斯執政後,以要求其接受“三項條件”(承認以色列、放棄暴力、遵守巴以雙方已達成的協定),並對巴進行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以恢復同阿巴斯對話,並成立談判工作組。11月26日,巴、以參加美主持召開的安納波利斯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在會上發表“共同諒解檔案”,開始就最終地位問題進行談判。2008年,巴以雙方持續談判,但未達成和平協定。12月,以方針對哈馬斯等武裝派別對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巴以和談中止。
2009年3月以新一屆政府成立後,表示願根據“路線圖”計畫同巴方談判。2010年5月,巴以在美國主持下開始進行間接談判,9月初雙方重啟直接談判。但由於以方堅持在被占領土修建猶太人定居點,巴方於10月8日宣布暫停與以和談。
2012年初,巴、以雙方在中東問題“四方機制”、約旦等方面推動下就復談問題進行接觸,雙方領導人亦於4、5月互換信件,以總理內塔尼亞胡還首次公開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領土連貫”的國家。但雙方在猶太人定居點等關鍵問題上始終存在嚴重分歧。11月14日至21日,為報復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持續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以軍對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巴方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1月29日,第67屆聯大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以色列對此強烈反對,並隨即採取新建定居點住宅、停止向巴方移交代征海關稅款等報復措施。2013年3月以來,在美國方面的促動下,巴以雙方就恢復和談進行接觸。
2013年7月底,巴以在美國推動下重啟和談。2014年4月底,和談再次陷入僵局後,巴以關係急劇惡化。7月8日,以色列向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走廊發動代號為“保護邊境”的軍事行動,軍事打擊持續51天,造成巴方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5年9月中旬以來,巴以雙方在多地持續發生零星衝突,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曾長期拒不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88年12月,在巴解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242和338號決議並公開譴責恐怖主義之後,美、巴開始對話。1993年9月,巴以簽署華盛頓宣言,美隨後宣布承認巴解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1994年6 月24日,美將巴駐美辦事處升格為官方使團,並利用美駐耶路撒冷總領館與巴進行聯繫。2002年12月,美主導中東問題“四方機制”擬定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並積極推動實施。
2006年哈馬斯勝選並組閣後,美反應強烈,重申哈馬斯是“恐怖組織”,表示不會與巴政府進行接觸,要求國際社會孤立哈馬斯,直至其改變立場、接受“三項條件”,並停止對巴直接援助。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美解除對約旦河西岸的經濟封鎖,推動巴以對話,並於11月26日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即安納波利斯會議),提出巴以“兩個國家”和平共處的構想。2008年1月,美國總統布希訪巴,宣布啟動安納波利斯會議確定的三方委員會機制,由美方監督巴以履行“路線圖”計畫情況。美國務卿賴斯多次訪問巴以,推動和談。
2009年,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巴以和談。5月,阿巴斯訪美。9月,美總統歐巴馬促成美、巴、以三方首腦於聯大期間在紐約會晤。2010年,美副總統拜登、中東特使米切爾等頻繁訪巴,最終促成巴於5月接受在美主持下與以恢復間接和談,並於9月與以重啟直接談判。後因以色列方面拒絕延長猶太人定居點建設凍結令,談判中止。
2011年5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其中東政策演講中提出巴以兩國邊界應以1967年邊界線為基礎,通過雙方認可的土地置換劃定。巴方對此表示歡迎。但美方堅決反對巴方將獨立建國問題訴諸聯合國的做法。2012年3月,歐巴馬致電阿巴斯,重申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承諾。11月,第67屆聯大表決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的決議草案,美國投反對票。
2013年3月,歐巴馬第二任期伊始即訪問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地區國家,重申以“兩國方案”為基礎解決巴以爭端。美國國務卿克里多次訪問地區國家,推動巴以雙方重啟和平談判,並提出加強巴勒斯坦經濟能力、改善巴勒斯坦民眾生活、設立40億美元援助基金等構想。2013年7月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方的大力推動下,巴以重啟和談。2014年4月,和談陷入僵局。2015年底,巴以零星衝突持續升級之際,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巴以進行斡旋。
同歐盟國家的關係
巴解組織重視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係,在10多個歐盟國家派駐代表。海灣危機發生後,歐盟國家指責巴解在海灣危機中支持伊拉克。1991年2月6日,歐共體12國外長宣布凍結與巴解和阿拉法特的接觸。海灣戰爭結束後,歐盟國家與巴解關係逐漸恢復。巴、以簽署巴自治協定後,歐盟國家開始在巴自治區設代表處或通過駐耶路撒冷總領館與巴自治政府進行聯繫,並向巴民族權力機構提供了大量援助。
2006年哈馬斯勝選並組閣後,歐盟要求哈馬斯接受“三項條件”。2007年6月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歐盟表示支持阿巴斯。2010年以來,阿巴斯多次訪問英、法、德、西班牙、比利時、希臘等國,尋求歐盟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2011年以來,英、法、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先後宣布將巴駐該國代表機構級別提升為外交使團。但歐盟內部在巴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問題上立場不一。2013年7月,歐盟出台新的對以色列定居點的限制規定,即自2014年起,位於定居點內的機構不能獲得歐盟撥款、饋贈、金融工具等方面資助。2014年10月,瑞典承認巴勒斯坦國家地位,並將巴駐瑞典代表處提升為使館。2015年6月,梵蒂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法國、英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議會紛紛投票支持政府承認巴國地位。2015年6月,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訪問巴以。7月,義大利總理倫齊訪問巴以。2016年6月,法國組織召開支持中東和平倡議外長會。
同俄羅斯的關係
巴解組織與前蘇聯關係密切。阿拉法特曾多次訪蘇。
2007年阿巴斯解散聯合政府後,俄表示支持阿巴斯合法地位,同時呼籲巴各派通過對話解決分歧。2008年4月、12月,2010年1月,阿巴斯訪俄。俄倡議在莫斯科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以全面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2011年2月,時任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巴期間,公開表示支持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5月巴各派實現和解後,俄邀請巴各派在莫斯科就落實和解協定進行磋商。2012年6月,俄總統普京訪問巴勒斯坦。11月,第67屆聯大表決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的決議草案,俄投贊成票。2013年3月,阿巴斯訪俄。2015年4月,阿巴斯訪問俄羅斯,會晤普京總統、梅德韋傑夫總理等俄方領導人。

旅遊

傑里科古遺蹟
傑里科市位於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以東,1993年實行巴自治,是傑里科省首府。傑里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9000多年前便有人在此定居。傑里科被稱作"世界上最低的城市",其所在地低于海平面300米。
耶穌誕生地
耶穌誕生地:伯利恆主誕堂和朝聖線路是於2012年6月29日最新列入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由於滲水對遺產造成的損害,這一遺產也被同時也列入了《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國)
阿喀薩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公元709年瓦利德王時代,直到13世紀末馬木路克時期易名為阿喀薩清真寺。後來又經過地震損毀,後重新修建時的大理石圓柱由墨索里尼捐贈,天花板屋頂則是埃及國王法魯克所贈。此清真寺還發生過兩次重大事件,一件是1951年7月20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遇刺於門口,現今的胡笙國王由於穿著護胸和勳章奇蹟似的逃過一劫,子彈掠過的痕跡仍明顯留在圓柱上。另一事件是發生在1969年,瘋狂的澳洲人在寺內縱火,其造成的損害仍在持續修復。
哭牆
對於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舊城中最神聖的地方莫過於3000多年以前,由所羅門所建造供奉“十誡法櫃聖殿,聖殿曾先後被巴比倫羅馬人摧毀,現在唯一僅存的只有外牆殘垣。其中西面一側的牆最底層基石是希律王時期所造,山面岩塊則是拜占庭和伊斯蘭教所加蓋的。西牆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歐洲之牆,公元初時,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牆就是歐亞分界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