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和滇黔桂邊游擊區

左右革命根據地位於廣西西南部邊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和滇黔桂邊游擊區
  • 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
  • 人口:約150萬
  • 位於:廣西西南部邊界
它包括左江、在江和紅水河流域的百色、恩陽(今屬田陽縣)、奉議(今屬田陽縣|、恩隆(今田東縣)、思林(今屬田東縣)、果德(今屬平果縣)、隆安、向都(今屬天等縣)、東蘭鳳山、凌雲、都安、那地(今屬天峨縣和南丹縣)、鎮結(今屬天等縣)、龍州、上金(今屬龍州縣)憑祥、寧明、崇善(今屬崇左縣)、左縣(今屬崇左縣)、雷平(今屬大新縣)、龍茗(今屬天等縣)、養利(今屬大新縣)、思樂(今屬寧明縣)、明江(今屬寧明縣)等縣和那馬(今屬馬山縣)、隆山(今屬馬山縣)、天保(今屬得德保縣)、萬承(今屬大新縣)、河池等縣部分地區。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其中壯族人口占85%左右,漢族占10%,瑤族占4%,還有苗、仡佬、毛南、彝等族。境內多是貧瘠的大石山區和丘陵山區,峰巒起伏,交通閉塞。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形勢圖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形勢圖
1921年6月,壯族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在他的家鄉東蘭縣武篆,開始發動農民運動,組織了改造東蘭同志會,號召民眾“打破不平,救家鄉,救廣西,救中國”,“實現社會革命”,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1925年,中國共產黨開如在廣西建立黨組織,1926年8月成立了右江地區恩(隆)奉(議)特別支部,成為右江地區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農民運動更加迅猛發展。到1926年下半年,在東蘭、百色、奉議、恩隆、思林、思林、果德、鳳山等地,普遍建立了農民協會和自衛軍,打土豪,分田地,消滅地主武裝,使右江地區出現了轟轟烈烈的的農村大革命局面。1928年6月,在各地黨組織逐步恢復的基礎上,在貴縣召開了中共廣西特委擴大會議,中共中央代表惲代英參加了大會。後成立了中共廣西省委。此後,在廣西省委(1929年又改為中共廣西特委)領導下,左右江地區的革命鬥爭有了新的起色,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基礎。
1929年6月,新桂系軍閥在蔣桂戰爭中失敗。廣西左派軍人俞作柏李明瑞分別擔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和廣西編遣特派員,掌握廣西軍政大權。他們要求與中國共產黨合作,黨中央便利用這一機會,派鄧小平、陳豪人、張雲逸、龔鶴村、李謙等一批共產黨員到廣西,以鄧小平為中央代表,負責廣西黨的工作,陳豪人為廣西軍委負責人,具體負責起義的組織和領導工作。  同年9月,在南寧津頭村召開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開展土地革命,武裝農民,加強城市工人運動,準備武裝暴動奪取政權。正當廣西革命形勢好轉的時候,俞、李急於公開宣布反蔣,結果不戰而敗。在此風雲突變之時,鄧小平和陳豪人當機立斷,決定把共產黨掌握的武裝鬥爭拉到左右江地區,與韋拔群、黃治峰等領導的農民運動結合,開展武裝鬥爭。
1929年(民國十八年)12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廣西前敵委員會在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下,領導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教導隊以及右江農民軍,於百色恩施舉行的武裝起義。  1927年底,廣州起義失敗後,一些參加起義的工人轉入廣西右江地區,與農民結合進行游擊戰爭。1929年5月蔣桂戰爭結束後,廣西左派軍人俞作柏、李明瑞分別擔任了廣西省政府主席和軍事特派員兼綏靖公署主任。中共中央先派龔楚(當時名龔鶴村)、陳豪人、張雲逸、李謙等一批共產黨員到廣西工作,同俞作柏、李明瑞建立了較密切的合作關係。是年6月,主政廣西的國民黨廣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和廣西省綏靖公署主任兼軍事特派員李明瑞,願意與共產黨合作,以鞏固其地位。同月成立了中共右江特委,領導右江沿岸各地民眾的武裝鬥爭。  8月,中共中央委員會派鄧斌(鄧小平)和龔飲冰為中央代表到廣西,和原在廣西的廣西軍委負責人陳豪人、中共黨員張雲逸、袁任遠、龔鶴村、葉季壯、雷經天、俞作豫、韋拔群、陳洪濤等一起,共同開展廣西的革命工作,鄧小平為總負責人,陳豪人具體負責組織工作。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陳豪人、張雲逸等為加強統一戰線,爭取對軍隊的領導權,創造武裝起義的條件,遂通過與俞作柏李明瑞已建立的密切合作的關係,將一批共產黨員安排在政府和軍隊中擔任重要職務:張雲逸任廣西省警備第4大隊大隊長兼教導總隊副主任,俞作豫任廣西省警備第5大隊大隊長,陳豪人任省政府機要秘書,龔鶴村任省會南寧公安局局長等。
9月,在南寧津頭村召開中共廣西省代表大會,決定準備武裝暴動。10月,在廣西南寧警備第四大隊工作的中共黨員張雲逸(任大隊長),策動部隊開到右江地區百色。與韋拔群領導的右江地區農民武裝相呼應。正當廣西革命形勢好轉的時候,俞作柏李明瑞不聽共產黨的勸告,公開宣布反蔣,不戰而敗,俞作柏出走香港。李明瑞撤至左江龍州。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陳豪人、雷經天等加緊了起義的準備工作,立即組織共產黨掌握的武裝部隊,發動南寧兵變
10月28日,張雲逸率領駐百色一帶受中共影響的警備第四大隊和教導大隊1500餘人向右江地區轉移,迅速解除了駐奉議的警備第三大隊及右江各縣的反動武裝。接著,消滅了進犯的地方武裝土匪,占領百色、恩隆、奉議、思林、果德、東蘭鳳山隆安、響都、鎮結等右江流域各縣,發展了革命武裝。俞作豫率警備第5大隊開赴左江地區,並與當地農民運動結合,準備武裝起義。10月30日,經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建立了中共廣西前委(起義後改為紅七軍前委),鄧小平任前委書記。 11月初,龔飲冰和鄧小平先後回上海匯報起義準備工作,前委書記由陳豪人擔任。12月11日,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教導隊和右江農軍在陳豪人、龔鶴村、張雲逸、韋拔群等率領下,在百色正式宣布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張雲逸為軍長,陳豪人任政治部主任,轄3個縱隊,共2800餘人。12日,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雷經天為主席,右江地區開始分配土地。百色起義後,東蘭、百色、恩陽、奉議、恩隆、思林、果德、隆安、向都、鎮結、鳳山、凌雲、那馬、都安、那地15個縣相繼成立了縣和區鄉蘇維埃政權,各縣農軍亦改編為赤衛軍。初步形成了右江革命根據地
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誕生後,為了充分發動民眾起來參加革命,都分別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各項政策。主要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人工資;保護民族工商業;保護貿易;提高文化,實行普及教育,勞動人民子女免費入學;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面與男子一律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撫恤老弱,救濟赤貧;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取消帝國主義的一切特權,沒收外國資本家的企業和銀行等等。這些政策的頒布與實行、極大地調動了人民民眾革命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左、右江地區黨委和蘇維埃政權認真地進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黨務等方面的建設。  在政治方面,徹底廢除舊的國家機器,實行一切權力歸蘇維埃政府。為了解決幹部的不足和提高幹部的水平,各級黨委和蘇維埃政府開辦了各種幹部訓練班、民族幹部訓練班等等。當時黨和政府的主要領導同志親自給學員講課。例如,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不久,在恩隆縣(今田東)開辦了幹部訓練班,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就親自到班給學生講課;又如1930年4、5月間,紅七、八軍前委、右江黨委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在東蘭縣武篆區舊州屯聯合舉辦黨員領導幹部訓練班,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右江黨委書記兼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雷經天同志等都經常到班講課,鄧小平同志還親自編寫了《蘇維埃的組織和任務》、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號等教材,印成小冊子發給學員。各種訓練班的開辦,培養了大批幹部,解決了幹部不足的問題,提高了幹部的政治和業務水平,大大地增強了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的工作效率。  各級黨委和蘇維埃政府還大力支持民眾建立各種革命組織,如建立工會、農會、僱農工會、婦女會、兒童團等。這樣就可以把各族人民、各個革命階級和階層人民充分地發動起來,組成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革命統一戰線,轟轟烈烈地開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建設、鞏固革命根據地。  在經濟方面,主要是深入發動民眾,進行社會經濟改革和土地革命。左江革命政權誕生後,立即宣布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領導工農向地主惡霸、土豪劣紳等封建勢力作鬥爭。右江地區的民眾基礎較好,右江蘇維埃政府建立後,立即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土地或少土地的農民耕種。土地革命的結果,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得到了翻身,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他們為了鞏固這些勝利成果,踴躍地支援前線,全力支持革命政權,紛紛送自己的子弟參加紅軍,使紅七軍迅速發展成為近萬人的革命隊伍。  為了取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經驗,以便爾後在整個革命根據地推廣。紅七、八軍前委,左江地區黨委和右江地區蘇維埃政府在進行土地革命的同時,在東蘭縣、恩隆縣各選一個試點建立共耕社。東蘭縣選擇韋拔群同志的家鄉東里屯及其附近村莊作為試點的,取名為“東里共耕社”。當時鄧小平同志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但他仍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指導東里共耕社的工作。在建社之前,他在韋拔群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東里屯進行考察,調查了解情況。回來後,就研究辦社的方針、政策和具體步驟,並擬出了共耕社條例。在共耕社成立那天,鄧小平同志和韋拔群同志參加了民眾的慶祝大會,並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給民眾以極大地鼓舞。共耕社的創辦,給黨和政府取得了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經驗。  在文化方面,左、右江蘇維埃政府首先十分重視革命輿論的宣傳工作。左江地區黨委和政府成立後,就在龍州出版了《工農兵報》和《左江紅旗》;右江地區黨委和蘇維埃政府成立後,也在百色出版了《右江日報》,進行革命宣傳。與此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還大力發展學校,實行義務教育;開辦夜學班,組織青壯年學習文化。右江蘇維埃政府還編印了工農識字課本,共分四冊。在編寫課本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曾對編寫人員進行詳細的指導,並認真地對編出的課本進行審查修改。這樣,這套工農識字課本,質量是相當高的。它對於宣傳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方針、政策,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軍事方面,進行整頓和發展部隊,清匪反霸,鞏固根據地。部隊的整頓完全是按照毛主席在三灣對部隊進行改編的精神進行的。首先是確立黨的絕對領導。紅七、八軍都設立黨代表(政委),連以上設立黨支部,兩個軍都由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當時,鄧小平同志是黨前敵委員會書記,又是紅七、八軍的總政委,張雲逸同志任紅七軍軍長,俞作豫任紅八軍軍長,韋拔群同志任紅七軍第三縱隊(相當一個師)縱隊長。其次,部隊建立民主制度,設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律平等的原則,清除軍閥主義和僱傭思想的影響。這些措施的貫徹實行,使紅七軍、紅八軍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軍隊。  在整頓和發展紅軍的同時,黨組織還建立和發展地方武裝工人赤衛隊和農民赤衛隊,作為紅軍的助手,赤衛隊歸各級蘇維埃政府領導。  為了保衛人民的利益,鞏固革命根據地,紅七、八軍和赤衛隊互相配合,對盤踞在革命根據地內的土匪、地主惡霸殘餘武裝實行清剿。例如,韋拔群領導的紅七軍第三縱隊,轉戰於東蘭、鳳山、恩隆廣大地區,先後粉碎了東蘭縣偽民團司令陳子懷反攻復辟的陰謀,打擊了鳳山縣羅肇高、羅少彥的反動武裝,消滅了鳳山縣偽縣長羅寶達殘匪和韋錦城殘匪,圍殲了恩隆縣偽民團司令譚典章所部匪幫,沉重地打擊了反動勢力,安定了蘇區的革命秩序。  在黨的建設方面。首先認真建立和健全各級黨組織,積極在農村發展黨員,建立農村黨支部。其次,各級黨委分別開辦黨員學習班,提高黨的幹部和廣大黨員的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增強黨的戰鬥力。  經過以上各方面的建設,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生氣勃勃,欣欣向榮,給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
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桂系軍閥,對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恨之入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但鑒於右江地區我黨的民眾基礎好,紅七軍的力量較強大,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他們先集中力量向左江革命根據地進攻。
1930年3月底,桂系軍閥楊騰輝率領一個師的兵力向左江革命根據地撲來。當時,紅八軍的主力已分散下鄉剿匪和發動民眾去了,留在龍州城的紅軍部隊不多,加上收編過來尚未改造好的土匪武裝叛變投敵,形勢暫時對我不利。因此,在大量殺傷敵人之後,紅八軍主動退出龍州,經寧明向十萬大山轉移。這時,法國帝國主義竟然出動兩架飛機為桂系軍閥偵察我軍的行軍路線,充分暴露了幫凶的面目。由於敵我眾寡懸殊,我紅八軍進入十萬大山前被打散了。剩下幾百人後來向右江地區轉移,加入紅七軍。
敵人打散我紅八軍後,就把魔爪伸向右江蘇區了。紅七軍戰士在右江蘇區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保衛蘇區的英勇鬥爭。在隆安,紅七軍與敵人激戰五晝夜,大挫敵人的銳氣;在恩隆縣亭泗村一帶,紅七軍與敵人激戰幾個小時,迫使敵人向南回撤。接著,紅七軍轉戰於東蘭鳳山、河池一帶,甚至一度遠征貴州榕江,擴大了我黨的影響。
1930年秋,黨中央的領導人李立三同志犯了“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命令紅七軍離開右江蘇區,去攻打桂林柳州、廣州等大、中城市,以配合其他紅軍實現“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爭取一省數省的勝利”的冒險計畫。當時前敵委員會的同志們對此曾有懷疑,並進行了一些抵制。但出於對黨的忠誠,還是服從中央命令。全軍除留下整編後的21師師長韋拔群同志帶領一連的戰士堅持鬥爭之外,其餘出師北上。
紅七軍主力離開之前,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對今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工作進行了深思熟慮的詳細部署。他指出:右江根據地今後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尖銳的,而且又是非常殘酷的。估計紅七軍主力北上後,敵人可能來圍攻。因此,黨和紅軍要抓緊下面幾種工作:①整頓和加強赤衛隊,加強戰備;②全力抓緊秋收,收儲戰備糧;③清洗不純分子,處理匪特案件,純潔內部;④整頓黨組織,健全縣區領導機構。為適應今後鬥爭的需要,改組右江黨委。鄧小平同志還召開前委會議,決定陳洪濤同志為中共右江特委書記(後來還兼任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21師政委),韋拔群同志、黃松堅同志等為委員。決定紅軍主力北上後,敵人來攻時,右江特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機關應撤退到根據地的中心西山山區;部隊作戰方法主要採用伏擊戰,游擊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打硬仗;主動撤離城市,進入農村,堅持長期鬥爭。
後來的事實證明,鄧小平同志的部署和前委的上述決定是英明的,正確的。
紅七軍主力一走,桂系軍閥頭子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立即勾結貴州軍閥王海平,瘋狂地向右江蘇區撲來。韋拔群同志按照鄧小平同志的部署和前委的決定,迅速採取措施,把留下的21師由七十多人擴充為三個團,並大力發動民眾與敵人長期作戰,右江蘇維埃政府也由恩隆縣遷到東蘭縣武篆區西山的弄索屯。
在中共右江特委的領導和在韋拔群同志的指揮下,紅七軍21師指戰員先後兩次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由於這樣,韋拔群同志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敬佩,1931年11月,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瑞金成立時,毛主席當選為主席,韋拔群同志也當選為政府執行委員。
敵人的軍事“圍剿”失敗後就求救於叛徒。1932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壯族人民的好兒子、右江地區革命領袖韋拔群同志被叛徒韋昂殺害。11月12日右江黨委書記、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七軍21師政委陳洪濤同志也被叛徒王廷業出賣被捕,12月22日,在百色壯烈犧牲。這樣,右江地區革命受到了挫折。
滇黔桂邊游擊區
20世紀30年代,在雲南、貴州、廣西交界處,活躍著一支紅軍隊伍,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滇黔桂邊區革命游擊隊。它是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的紅七軍播下的革命火種。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是黨在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從1931年1月開始創建,至1938年1月停止活動,滇黔桂紅軍游擊隊在敵人無數次殘酷“清剿”中,艱苦卓絕,堅持革命,堅持鬥爭。
滇黔桂邊游擊區滇黔桂邊游擊區
中國工農紅軍滇黔桂邊區革命游擊隊是百色起義後,在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堅持鬥爭的紅七軍二十一師派人到雲南富寧地區發展起來的。
1929年底,鄧小平、張雲逸在廣西發動百色起義後,富寧剝隘鎮的壯族女青年李杏錦參加了百色起義,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富寧縣的第一個共產黨員。因主力北上,右江革命根據地受挫,根據地縮小。為了打開局面, 1931年11月,紅軍幹部李德惠、譚統南、黃慶金等由富寧籍紅軍戰士劉家華帶領,進入富寧七村九弄一帶走村串寨,與各族民眾交朋友、喝雞血酒,建立感情,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廣泛支持和擁護。隨後,一批幹部進入富寧地區開展革命活動。到1934年6月,先後到富寧創建紅色政權工作的幹部達60餘人,紅軍游擊隊發展到700多人,組織了各種民眾組織20多個,赤衛隊27個,共2600餘人。1934年11月,滇黔桂邊區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富寧九弄的多立寨召開,宣布成立“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11月20日,邊區臨委在谷留召開邊區勞農會、赤衛隊大會,宣布成立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滇黔桂邊區勞農會和滇黔桂邊區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等黨、政、群、軍領導機構。至此,以富寧為中心的包括廣西、貴州部分地區的滇黔桂邊區游擊根據地基本形成。
為鞏固和發展邊區游擊根據地,滇黔桂邊區臨委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民眾工作和爭取農民武裝的工作。同時,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粉碎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的瘋狂“圍剿”,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
為發動民眾,黨組織和游擊隊用民眾中流傳較廣的壯、瑤、漢民歌曲調,配上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詞,在民眾中廣為傳唱,對宣傳發動民眾產生了重要影響。1935年5月,紅軍游擊隊收編了廣南縣王開洪苗族武裝。王開洪是廣南縣黑支果區牛滾塘村人,為反對國民黨的殘酷壓榨,他以“一等之人差我錢,二等之人莫等閒,三等之人跟我去過年”為號召,組織了數百人的武裝,殺富濟貧,深得人民民眾的擁護。邊區臨委經過工作,將其改編為滇黔桂邊區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獨立大隊,從此,富寧地區與廣南黑支果地區的革命鬥爭連成一片,革命根據地也隨之擴大。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形勢下,滇桂反動勢力也妄圖一舉摧毀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11月,雲南省廣富守備軍副司令儂志猛率領1個營共300餘人,向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七村九弄地區進剿。邊區臨委決定避實就虛,集中兵力殲滅敵人。他們發動民眾,實行堅壁清野,利用七村九弄多山多石的有利地形,開展游擊戰。敵人進入游擊區後,處處遭到游擊隊襲擊,再加上水土不服,病死100餘,病倒抬回者三四十人。疲憊不堪之敵不得不撤退,紅軍游擊隊乘勢追擊,敵人大部被殲,游擊隊取得了初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挺進貴州後,蔣介石電令雲南省主席龍雲派兵堵截。為有效地牽制滇桂之敵,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邊區臨時黨委決定主動出擊,進攻皈朝、佯攻富寧。紅軍游擊隊從七村九弄出發,一舉消滅了皈朝之敵,並在皈朝召開千餘人的民眾大會,宣傳共產黨的主張。之後,紅軍游擊隊進行了整編,隨即向富寧縣城推進。敵人急忙調兵遣將,對游擊隊進行“圍剿”。滇軍警備旅第十七團兩個營進抵廣南八寶地區,桂軍第四十四師一三二團向雲南剝隘開進,紅軍游擊隊旋即返回七村九弄,敵尾隨而至,1月25日,紅軍打退了進至弄甲的廣西靖西保全大隊,又在弄迫與滇軍激戰一天,殲敵50多人,游擊隊犧牲14人,傷10多人。
5月上旬,邊區臨委決定,為牽制敵人兵力,由黃德勝、黃樹功率紅軍游擊隊主力600多人進攻富寧,同時派出部隊進攻剝隘等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鎮。同月,紅軍游擊隊圍攻富寧城,3天之後主動撤出戰鬥,在那刀阻擊增援富寧的靖鎮守備獨立營,消滅敵人100餘人。6月5日,紅軍游擊隊特務大隊配合王開洪獨立大隊第二次攻打廣南百樂,末克,特務大隊轉回沙斗地區,獨立大隊轉回牛滾塘地區繼續活動。隨後,王開洪部攻占了美湯。6月中旬,王咪章部集中了兩個大隊1000多人橫掃田蓬、木央之敵,田蓬大部分地區被游擊隊控制。10月,廣西百色歐重明舉行暴動後,率部到富寧與紅軍游擊隊朱國英部匯合,並聯合攻打滇桂邊重鎮剝隘,殲敵50餘人,俘虜了在剝隘的國民黨縣佐楊孝忠等,繳獲大批武器物資。
在紅軍游擊隊一連串沉重打擊下,國民黨當局調集重兵,對游擊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圍剿”。10月下旬,游擊隊開進中越邊境根據地進行休整。國民黨政府派兩個營的兵力進剿七村九弄,九弄的51個寨子、五六百戶人家被燒毀,近千頭牛馬被殺,24名民眾被槍殺;七村的20多個寨子300多戶人家被燒毀,33名民眾被害。
紅軍游擊隊在中越邊境休整時,黃松堅到上海匯報工作被捕。為加強對根據地的領導,中共思果中心縣委派原紅二十一師六十二團政治部主任滕靜夫(到富寧後改名為何尚剛)等11人到富寧,與在這裡堅持鬥爭的黃德用、趙潤蘭等一起繼續領導富寧根據地的革命鬥爭。1936年3月,紅軍游擊隊主力從中越邊境的靖西返回富寧。下旬,游擊隊一部攻戰了富寧至廣南的要塞八寶,繳獲了一批物資。接著又攻打那耶區公所,消滅民團30多人,繳槍30多支。
1936年5月,中共滇黔桂邊區臨委、邊區革命委員會和紅軍游擊隊司令部移住阿用、者蘭,由滕靜夫主持召開了邊區第二次黨代表會議。會議決定在邊區臨委的基礎上成立“中共滇黔桂邊區委員會”,“邊區革命委員會”與“勞農會”合併為“邊區勞農會”,游擊隊改為“滇黔桂邊區革命游擊隊”。
滇桂兩省的國民黨當局為剿滅游擊隊,在軍事上聯合會剿,並實行血腥屠殺。如國民黨廣富獨立營占領皈朝時,兩個月內殺害無辜民眾及農會幹部130多人,手段殘忍,令人髮指。後山農會主席陳通文一家7口就有5人被害,陳的妻子背著兩個月的嬰兒,被匪軍一刺刀貫通刺死;農會幹部龐正清、黃開建被敵人用刺刀割斷咽喉;年輕婦女被用鐵絲穿通雙乳拉著去游鄉,然後活活吊死在大樹上。敵人的血腥屠殺,激起了紅軍游擊隊和邊區各族民眾的極大憤慨,游擊隊進行了英勇反擊。8月26日,邊區游擊隊一部400多人,攻占了被敵人占據的皈朝,俘敵100多,繳槍近百支。10月29日,游擊隊攻打岜萊,擊斃敵100餘人。12月,游擊隊又打敗了進犯阿用谷沙的滇軍一個連,斃俘敵80多名。
1937年初,敵人數次調集重兵對富寧紅軍游擊隊進行“圍剿”,僅3月15日一天,敵軍就焚燒了8個寨子的200多戶人家,殺害民眾50多人。敵軍封鎖甘邦一個藏有民眾的山洞後,用辣椒熏死了洞裡的37名民眾,甘邦農會主席蘇英佑一家8人有7人遇難。5月初,敵軍又在太平寨殺害了民眾及農會幹部近200人。在反覆多次的“圍剿”中,根據地人民7000多人被殺害,近100個寨子的2000多戶人家被燒毀,1萬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邊區人民為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37年1月,經中共南方臨時委員會和廣西省工委批准,以黃桂南為書記的中共桂西區特別委員會成立,領導滇黔桂邊區黨委和右江上、下游的3箇中心縣委等黨的組織,實現了黨對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的統一領導。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高舉全民族抗戰的神聖旗幟,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滇黔桂邊區游擊隊的主力接受改編北上抗日,滕靜夫等一批幹部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仍然在邊境地區開展革命鬥爭,一直堅持到1949年富寧解放。
1937年,邊區革命武裝主力改編北上抗日後,滕靜夫率少數人員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938年,根據中共廣西工委指示,滕靜夫率部分人員到中越邊境地區從事革命活動。1942年,滕靜夫化名何靜山,回到富寧,以教師職業作掩護,開展革命活動。經過努力,到抗戰結束時,富寧縣組織起秘密農民協會和地下武裝,開展了反對徵兵征糧徵稅的鬥爭,使國民黨部分鄉政權陷入癱瘓或半癱瘓狀態。1947年,遵照黨組織指示,滕靜夫將地下武裝改為農民自衛隊,在滇桂邊開展游擊鬥爭,並成功地策劃國民黨富寧縣常備隊舉行武裝起義
抗戰勝利後,中共滇桂黔三省的地下組織,在爭取和平民主的同時,抓緊建立農村據點的工作,為發動武裝鬥爭作準備。1947年11月,粵桂邊工委領導人周楠、莊田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撤銷了粵桂邊工委,組建桂滇邊工委,改向桂滇邊發展。194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桂滇黔邊的人民游擊武裝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1949 年1月1 日,在三大戰役即將勝利結束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命令將戰鬥在桂滇黔邊的自救軍第一縱隊,廣西左、右江地區、靖鎮區、黔西南和滇東南部分地區的游擊部隊,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的成立,極大地鼓舞了邊區廣大指戰員和各族人民,推動了鬥爭的發展。1949年7月19日,在雲南省硯山縣的阿猛召開桂滇邊工委、雲南省工委合併擴大會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區黨委將桂滇黔邊縱隊和滇南、思普、滇東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的游擊部隊,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由莊田任司令員,林李明任政委,朱家璧任副司令員,鄭伯克任副政委,黃景文任參謀長,張子齋任政治部主任。
正是這支長期處於封鎖割據游擊戰爭環境中的敵後武裝,遠離主力,獨立作戰,浴血奮戰,從敵後瓦解國民黨統治;他們殲滅了為數眾多的敵人,建立、開闢、擴大和鞏固了大片革命根據地;他們深入國民黨軍隊內部,開展軍事策反工作,促使國民黨官兵起義,推動了人民解放軍軍事鬥爭的迅速發展;他們配合南下野戰大軍,在追殲殘敵、清剿土匪、解放大西南的過程中,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進程。從1947年夏到1949年底,滇桂黔邊縱隊的戰鬥足跡遍及滇桂黔3省的147個縣境,在約200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建立起12個成塊的游擊根據地,鉗制了近15萬國民黨軍隊,邊縱主力部隊發展到45000餘人,縣區游擊隊發展到10萬餘人,共殲敵61000餘人,解放了91座縣城,為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1950年春,滇桂黔3省全境解放,根據上級的命令,四兵團和滇桂黔邊縱隊奉命合編為雲南軍區,邊縱所屬各部隊逐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廣西軍區和貴州軍區的17個軍分區。至此滇桂黔邊縱隊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全體指戰員走上了新的戰鬥崗位。
滇桂黔邊縱隊的人民革命戰爭,是雲南和滇桂邊、滇黔邊各族人民爭取解放的一場大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中光輝的一頁。正如黨中央所肯定的:“雲南地下黨和邊縱在遠離中央的多民族地區艱苦奮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為解放雲南作了貢獻。”祖國西南邊陲各民族兒女,將永遠尊重、珍惜這段歷史,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為建設幸福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